APP下载

巧妙对比,缘景明情

2018-04-21高云

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岳阳楼洞庭湖杜甫

高云

一、教学设想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为高二学生开设的语文选修课程,在教材的《前言》中说道,“这本教材的编写,就是为了适应同学们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它着重从文学鉴赏角度进一步引导同学们阅读古诗文。”这门课程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散文,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鉴赏能力的前提下开设的。所以,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与必修阶段教学的衔接,也要力求体现出选修课的特点。教材中选取了大量的名篇,这些课文应该采取什么形式讲?应该讲到什么程度?如何体现选修课的课程特点?在历时半年的选修课教学中,我—直在思考,也在不断地摸索,寻找最能体现选修课特点的课堂模式。

在学习《登岳阳楼》之前,学生已学过杜甫的《登高》《秋兴八首》(其一、其三)《蜀相》和节选自冯至《杜甫传》的传记作品《“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可以说无论是杜甫的诗作还是为人,学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如果再按照传统的诗歌教学方式解读此诗,未经讲解学生便可以直接说出这首诗体现了杜甫博大的胸襟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这样的课堂难免会内容单薄,学生兴趣不高,也很难引导学生踏实地从文本出发,有真切的感受和体验。因此,这节课我以对比阅读的方式来进行,一方面增加了课堂的容量,让学生学有所获;另一方面,形式上的新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今后学习的思路。

二、教学过程

师:洞庭湖,岳阳楼,千百年来吸引了不少人驻足流连,也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篇。我们本课要学习的是杜甫的《登岳阳楼》,对于杜甫,我相信大家都已经非常了解,那么我们今天换一种方式来诠释这位诗人的伟大。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和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都以岳阳楼为描写对象,写出了湖与楼的美。同是一处岳阳楼,却引发了几位诗人不同的遐思;同是触景而生隋,我们却能从中感受到不同的情怀,这节课我们就将这三首诗作一个比较。大家先逐个齐读一遍。(生分别齐读三首诗)三首诗基本上是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写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生(齐):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师:这几句中,哪些字用得最好?最有表现力?

生(齐):坼、浮、尽、开、蒸、撼。

師:同样是写景,这三首诗描写的景色差异在哪?各自是什么特点?大家能否从炼字的角度来分析一下,最好能用四字格的短语或一个双音节词概括出各自的意境。

生1:李白的诗是动态的,“尽”和“开”有一种百川归海、豁然开朗的感觉。孟浩然的诗比较壮丽瑰奇,“蒸”和“撼”字写出了洞庭湖的气势,动景、静景相互烘托,画面感很强,也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生2:孟浩然的诗“气蒸云梦泽”,蒸,水汽上升,给我一种水汽氤氲的感觉。

生3:杜甫的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意象很浓郁厚重,一看就是沉郁顿挫的杜甫风格。我觉得孟浩然诗中景象只是停留在表面,比较浅。

师:刚才有同学提到“蒸”是水汽上升,氤氲的感觉,大家有过类似“气蒸云梦泽”的体验吗?比如说冬天的豆腐坊一开门,白色的水雾缭绕,能见度几乎为零。将这个豆腐坊放大,那水汽就有点像“气蒸云梦泽”了吧?

(生笑)

生:澡堂子也有这种感觉。

(生笑)

师:读诗,体会意境,确实需要我们发挥想象力。“气蒸云梦泽”的“蒸”和豆腐坊、澡堂子相比,是更有气魄的,是类似于长白山天池上萦绕的水汽,但是在天池却没有“撼”的感觉。那什么是“撼”呢?

生:撼动、震撼。

师:大家猜想,作者能感受到“波撼岳阳城”是站在什么位置?

生:楼上。

师:对,站在岳阳楼上,水势浩大,声势壮阔,让作者感觉到连岳阳楼似乎也被撼动了。孟诗的意境我们可以用“壮阔”二字来概括,那么杜甫和李白又是用什么角度来观察呢?

生1:杜甫的诗“吴楚东南坼”是俯瞰,“乾坤日夜浮”是仰视,视角有变化。

生2:李白的诗也是站在楼顶吧!可以看到江水入湖后,水面很开阔。

师:我很同意刚才同学的看法,杜甫的视角更广也更高。“乾坤”是天地之博大,“日夜”是历史之久远,将洞庭湖放在更为博大的背景之中来描绘,“坼”是分裂之意,洞庭湖将吴楚两地分隔,日月星辰漂浮在洞庭湖上,用了夸张的手法,背后体现出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意境雄浑壮阔,我们概括为“浑阔”。李白的“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像是航拍的照片,很轻逸,飞一般的感觉。(生笑)视线也随着高度而无限延展,看到很远,疏朗开阔,我们可以概括为“疏阔”。总之,对于三首诗中景物的描写,我们通过对意象的把握,在充分发挥自己想象的基础上,体会和品味了其中的意境美。“置身诗境”是我们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前提,但我们都知道“一切景语皆隋语,诗是统一的整体,我们还需要“缘景明情”。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是一首干谒诗,虽然写景壮阔,但最终的落脚点是在为自己谋取一官半职,表达的是一己之私欲,格局越来越小,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正像明朝大学士解缙对联中所说……

生: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师:对!杜甫也写自己,他也思念妻子,写下“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但我们看看,杜甫为什么写自己“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究竟是什么缘故使杜甫与亲友隔绝,消息完全不通,老病漂流到湖上呢?

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师:可见,杜甫写自己,感喟的却不是自己。那时吐蕃入侵,国事如麻,此时的涕泪,是个人命途多舛背后的民族和国家的不幸,是一首时代的悲歌。这首诗,历来以其意境的开阔宏丽为人称道,而这意境是从诗人的胸怀抱负中来的。写景雄浑壮阔,转述自己身世,又那么落寞凄凉,诗的意境由广阔到狭窄,忽然来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这样,七八句就很难安排了。哪想到诗人忽然把笔力一转,写出“戎马关山北”,这样的胸襟,和上面的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气象,能够很好地衬托起来。这种具有样创造力的天才,当然就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关于岳阳楼的诗了。现在再来读—下这首诗,再次体会这首有时代悲剧性的震撼人的强音。

(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深受感染并热烈鼓掌)

师:好,那我们看李白的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高兴、愉悦、轻松。

师:从哪些地方看得出来?

生(齐):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生:应该是刚从忧愁之中解脱出来,所以感到心情愉悦吧!

师:嗯,大家非常善于解读文本。李白这首诗是在他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写的,正是诗人自我快意的一种抒发,所以我们读起来也感觉到轻松和畅快。我们再读一遍。

(生齐读《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师:诗歌是律动的文字,音乐是无字的诗歌,如果给这三首诗配上乐曲,大家觉得怎么搭配合适呢?

生:我觉得杜甫的诗—定得配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深挚而又悲壮。

师:很好,顺着這个思路,我想李白的诗就是《蓝色多瑙河》,而孟诗在开篇应该是恢宏的《告别交响曲》之后变成了一支《小夜曲》。

三、案例分析

选修课在课堂模式上可以大胆创新,或是比较阅读,或是学生自己研究讨论,或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文学鉴赏。总之,在文学鉴赏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开放的、多元的解读,教师自己要对所讲的课文饱含深情,理解透辟,能为学生的理解不断注入源头活水,能以自己饱满的热情开启学生探究的趣味。本节课将三首诗放在一起,以写景所营造的意境差异作为切入点,通过学生置身诗境,细致品味。结合三首诗创作的背景,缘景明情,分别感受了三首诗中所承载的作者的感情。设计思路开阔,突破了以往课堂教学的模式,学生广泛参与,深入思考,积极探究和交流,课堂教学更切实高效。

由此,我进一步想到要教好教材首先要吃透教材,认真研读教材,搞清楚教材编写的体例和意图,在深入透彻地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入乎其中,出于其外。对教材中课文的安排做到心中有数,设计组织教学时,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灵活调整,因材施教。如诗歌部分按照诗歌的旨意、意境和声韵分成了三个单元,三个单元中都有杜甫的诗,教师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自己教学的特点突破原有体例,对文本进行重新整合,引导学生以学习这三首诗为契机进行杜甫专题的研究。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依凭,在选修课中更应该成为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生发点。叶圣陶先生的理念是:“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选修课不是在教教材,而应该是用教材教。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修课突出的是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选修课关注的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必修课更侧重于知识的掌握、积累与运用,而选修课更看重对知识的理解、感悟、体验、实践和探究。与必修课比起来,选修课有更大的弹性空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知识体系立体通透,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要高屋建瓴,在教学设计上要厚积薄发,收放自如。通过研究性的教学启发,引导学生研究性地学习。

四、板书设计

练兵场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991年,王朔在《动物凶猛》中写道:“我羡慕那些来自乡村的人,在他们的记忆里总有一个回味无穷的故乡,尽管这故乡其实可能是个贫困凋敝毫无诗意的僻壤,但只要他们乐意,便可以尽情地遐想自己丢失殆尽的某些东西仍可靠地寄存在那个一无所知的故乡,从而自我原宥和自我慰藉。”

德国诗人里尔克说:“倘若我假装已在其他什么地方找到了家园和故乡,那就是不忠诚。我不能在小屋,不能安居,我要做的就是漫游和等待。”

如今,无数个乡村企图变成城市,而无数个城市又在不断的重建中变得面目一致。过去,故乡是一种地理情怀;如今,故乡更多地像一个灵魂的寄存处。故乡在不断的拆迁与重建中沦陷,故乡亦在不同的介质中重生。有人最终于故乡中得到安宁,有人终身寻找始终唱着游子吟。联系并思考以上材料,结合你的人生体验,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写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猜你喜欢

岳阳楼洞庭湖杜甫
登岳阳楼
孙高华
洞庭湖
轻松松聊汉语 洞庭湖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加一倍”写法——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好一个洞庭湖
凝固的艺术之岳阳楼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