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出新思想”教学对话
2018-04-21李晓雪高永利
李晓雪 高永利
一、什么是归纳
1.导入。
师:请大家先看屏幕所展示的投影材料并请一同学朗读。
(屏显,生朗读)
森林里,要举行运动会。小白兔和小乌龟比赛跑步,山羊大叔“砰”的一声枪响,小白兔一下子就跑得没影了。没过多久,小白兔就跑到半山腰了,它回头一看,小乌龟还在山脚下慢慢地爬呢,小白兔打了个哈欠在一棵大树下睡著了。小乌龟慢慢地爬呀爬,爬呀爬,终于爬到了半山腰。又过了很长时间,山羊大叔看到第一个到达终点的是小乌龟。
师:大家先整理自己的审题立意,两分钟之后与其他同学分享,并说说自己立意的理由。
生:坚持就是胜利。小乌龟靠着自己的坚持,最后取得了胜利;小白兔在中途睡觉,没有坚持到最后,所以失败了。
生:勤能补拙。小乌龟虽然爬得慢,但它能够靠自己的勤奋,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最终取得了胜利。
师:同学们的立意都不错,说的都有—定的道理,可以肯定。我这里也有一个审题立意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按照我的方法会得出什么样的立意呢?我把上边故事先分为三个部分,即赛跑、乌龟、小白兔;然后分别指出各部分的特征,最后归纳出一个新思想。如下表:
师:大家看看,你的立意和我的立意有什么不同?
生:老师的立意我们没有想到,比我们想得要深刻、有新意。
师:其实,老师审题立意的方法也不是什么神秘的法宝。老师采用的实际上是思维活动中一个常见的方法,就是归纳。同学们刚才说了,我的立意深刻、有新意,主要体现的一个“新”上,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种审题立意的方法。
2.归纳定义。
师:大家先看看什么是归纳?请同学们齐读。
(屏显,生齐读)
以对个别的具体事例某状况的认知为前提,进而推出有关这具体事例所属那一大类事物常常呈现如此状况的一般性结论。如此思考事物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归纳思维”。
师:请注意——从具体事件中挖掘象征意义和从特殊(个性)之中感受到一般(共性),就是归纳思维。
二、如何归纳——三步归纳法
师:同学们明白了什么是归纳思维,那么如何归纳呢?实际上我刚才对龟兔赛跑材料的立意就是一个归纳思维运用的过程。我们现在共同回顾这一过程:读材料之后,将材料进行了分解,提取概括了龟兔赛跑这件事的主要参与者以及参与者的特征,并结合比赛的结果,最后概括出了主旨。大家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由以下三个步骤组成。
(屏显)
第一步:将整个事件的组成元素分解开来,并抓住特征。
第二步:将这些被分解后的具体元素所指对象向外延伸、扩大,进行概念移位,上升到这些具体元素所代表的“大类”概念。
第三步:综合并概括出事件所具有的一般规律和哲理。
师:这三个步骤的叙述文字是不是有点多?
生:是的。
师:那么,我们按照你们刚才提到过的提取关键词的方法,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个步骤,大家试试看用哪些词语呢?
生:分解、扩大、综合。
生:分解、上移、综合概括。
师:我总结了以下三点,请记住——分解要素抓特征、概念上移归大类、综合概括新思想。那么,我们下面就尝试着用这种方法来试一试,看看它是否好用。
(屏显)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是唐代诗人刘长卿在《别严士元》中的诗句。要求:请根据材料内容,运用“三步归纳法”为这则材料立意。
师:这是一道高考试题,5分钟之后,看看哪些同学能够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新思想”。
生:“细雨”是微小的事物,“看不见”是结果,我的立意是,微小的事物是不容易被人看见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他只说了材料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没有提及,按照刚才的思维,也要考虑“闲花”“听无声”。同时,他没有注意“湿衣”“落地”,加上这些才是对材料比较完整的分解,但我只能分析到这一步,上移的步骤我还没有想好。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很有启发性,我们不妨就按照他们的思路来思考。其实,就归纳思维来说,第一步是关键步骤,因为它决定了我们的立意是否全面,第一名同学在发言中就犯了这样的错误,没有顾及到整个材料,这就给我们所有同学提了个醒。第二步是抓住归纳思维的难点,我们很多同学都能够将材料分解,但上移时出了问题。其实,这一点也不是不能做到,刚才第一名发言的同学在这一步骤上做得很好,很值得肯定。他能够准确地将“细雨”上移到“细微的事物”,我们按照这—思路来思考,“闲花”是不是也可以这样归纳呢?按照这个思路,我们一起来思考,“湿衣”“落地”又该上移为什么呢?
生:“湿衣”“落地”都是结果。
师:是什么的“结果”呢?
生:“湿衣”是变化的结果,“落地”是运动的结果。
师:对!“湿衣”“落地”是“细雨”和“闲花”运动、变化的结果,但“看不见”“听无声”呢?又是什么?
生:“看不见”“听无声”是人们感觉的结果。
师:这个诗句里面还隐藏着“人”这个很容易被人们遗漏的元素,其实这是准确理解这句诗的不可遗漏的元素。那么谁能完整地总结出来呢?
生:细微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容易被人发现的。
师:总结得非常好!我们看下表。
师:大家看看这个立意,如果你不用归纳的思维来审题立意,会有这样的结果吗?
生:很困难。
师:运用归纳思维来审题立意,是不是和你原来审题立意的方法有不一样的体会?而这种体会,实际上也正和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里面的“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相吻合。运用归纳思维,在审题时能够得出更深刻、更准确的立意,还能够对问题生成一种新的认识,写出更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立意来。但这种方法看起来简单,用起来可未必能够随所欲,这也印证了康德的那句话,“知識可以被传授,能力只能靠训练!”所以,我们掌握了方法,还要自己动手试一试,通过做题实践来训练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能力。下面我们就共同来做一道试题。
三、归纳思维在作文中的应用
1.利用三步归纳法审题立意。
(屏显,学生朗读)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确定立意。
(2014年湖北卷)
师:请同学们运用三步归纳法对这则材料审题立意。8分钟之后我们共同分享同学们思考的成果。(8分钟后)时间到了,看看哪位同学先分享自己的思考成果?
生:这个材料讲了一件事——游山,上移为做一件事;里面涉及到的人是游客,上移为一般的人;在山腰的游客,因为他们放弃攀登,我上移为不成功的人;在山顶的游客,因为他们继续攀登,登上山顶,所以上移为成功的人。综合上面的信息,我概括的主旨是:做一件事,要想成功必须要坚持不懈。
师:你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吗?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我觉得他的观点不对。材料中并没有说在山腰流连的人就是失败的,登上山顶的人就是成功的,所以我觉得他的观点不对。
师:各位同学,大家思考一下两位同学哪位说得对?
生:第二个。
师:是的,材料中的确没有说在山腰流连的人就是失败的,登上山顶的就是成功的,因为材料中说的山脚可以赏景,山腰也可以赏景,山顶也可以赏景。大家再仔细看看材料,刚才第一位同学的回答忽略了什么?
生:对话。游客与下山人的对话。
师:什么对话?
生:游客在山脚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在山腰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师:同学们再思考,游客登到山腰和山顶的原因是什么?
生:相信“上面有好看的”。
师:刚才同学的回答是不是少了这点?
生:是的。
师:除了这一点,材料中的哪一点还没有用上?
(生沉默)
师:我们注意,比较“山脚”“山腰”“山顶”这三个位置,看看“山腰”对于“山脚”来说是不是前进了?“山顶”对于“山腰”来说是不是前进呢?
生:是的,都是前进!
生:如果加上这些,立意是不是可以概括为:每件事隋能够取得进步,都是因为有美好的目标在引导。
师:你真是太厉害了!同学们看看这个立意怎样?
生:好。
师:好是好,但我觉得还不够全面,再仔细审材料,看看是否遗漏了信息?
生:他说的只是一个方面,只提到了有美好目标的引导,如果没有美好目标的引导也是材料中提示的信息。
师:大家看看他说的对不对?
生:对。这样的话材料的立意就可以概括为:每件事情能够取得进步,都是因为有美好的目标在引导;如果没有美好目标的引导,那就会止步不前。
师:我们为他鼓掌!下面我们来看看老师的归纳过程。
(屏显)
2.欣赏用归纳思维构思的作文。
师:其实,利用归纳方法不仅可以立意,还可以构思写作,我这里有一篇文章,大家一起看看,这篇文章是怎样写的?请朗读。
(屏显,生朗读)
山上有一片红叶
这是四月天经历的一件事。我们高三(一)班的一些同学,决定趁二模考试结束、在新的复习高潮还没到来前放松一下,搞一次郊游爬山活动。我身体有些胖,本来不想去,但经不起伙伴的撺掇和渴望春游的诱惑,还是决定和大家一起去。
但是,到了山上还真的不行。我们沿着山路上到半山腰时,路愈来愈难走了。原来的石阶变成了“之”字小路,我有些怵了。与我同行的伙伴愈来愈少了,大部分都跑到前边去了,只剩下我们几个弱者。我们开始商量是否打退堂鼓。正在这时,几个腿快的已经回来了。他们一个劲儿地对我们说:“上吧!山顶有一片好看的红叶!”
一听山上有一片红叶,我们一下来了精神。“霜叶红于二月花”,那是秋天的情景呀,怎么这暮春季节还有这奇景?好奇心促使我们拨开荆棘攀援而上,我这个胖子竟然也爬上了山顶。
然而山顶上的红叶却让我们大失所望:在草丛中有几株不知名的小树,树梢上绽放几片儿嫩叶,闪烁着油亮的褐红色,可怜兮兮地在风中摇曳。我无可奈何地颓然坐在石头上,“咒骂”那几个坏小子缺德,决定下山后向他们“问罪”。
“山顶哪有一片红叶?不就几株小树冒出一些略带红色的嫩叶,你们真能忽悠啊!”“还以为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呢?我们说的是‘一片儿红叶,就是那几株小树刚刚绽露的新叶,是你们自己想错了!”一见面我们和他们就这样斗起嘴来,结果我们处了下风。还有一个更调皮地说:“你们算幸运的了!要不是一心想着‘山上有一片红叶,就你们这弱势群体还能上山顶,还能享受登高望远的惬意?你们只能流连在半山腰,喘喘粗气,永远不能体会杜老‘会当凌绝顶的快感!赶紧的,麻溜儿的,买几根雪糕谢谢我们!”
呀!这小伙子几句话醍醐灌顶,一下子惊醒了我,真的是这么一个理儿——心中有“一片红叶”,它鼓舞我们战胜了困难,上了山顶,也领略了“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的境界。在人生的旅途中,每攀上一个台阶皆缘于“一片红叶”的召唤或激励。有了它,就有了动力;没有它,就会乏味,就会中途而废。
这次爬山竟然有王安石游褒禅山的感觉,重温经验,写下了这篇《山上有一片红叶》,以此提醒自己不要忘记。
师:文章我们读完了,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整体思路是不是就是将归纳立意的过程进行了倒推?
生:这样写文章也可以吗?
师:这样写文章为什么不可以?大家看看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生:在人生的旅途中,每攀上一个台阶,皆缘于“一片红叶”的召唤或激励。有了它,就有了动力;没有它,就会乏味,就会中途而废。
师:是不是与我们归纳出的主旨一致?
生:是的。
师:文章的内容、语言表达、结构等方面是否有不合要求的方面?
生:没有。看来文章这样写还是真的可以的。
师:是的,文章这样写,既生动有趣,又寓意深刻。老师要提示同学们,考场写故事讲究主题先行。在这个作文中,先从事件、材料中归纳出哲理,然后以此为据,结合爬山经历,虚构了一群高三学生爬山的故事,情节上一波三折,同时巧设关键句,明示内涵。这样处理在应试中非常重要。立片言而居要,明示内涵,阅卷老师一般来说会很敏感地注意到这点,这在写作手法上叫“警策之笔”。
四、课堂小结
师:到此,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就完成了。回顾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最重要的是什么?
生:学了三步归纳法。
师:具体内容呢?请齐读!
(生齐读)
第一步:将整个事件的组成元素分解开来,并抓住特征。
第二步:将这些被分解后的具体元素所指对象向外延伸、扩大,进行概念移位,上升到这些具体元素所代表的“大类”概念。
第三步:综合、概括出事物所具有的一般规律和哲理连词成句,缀句成段。
师:同学们,我还希望你们能够记住康德的那句话,“知识可以被传授,能力只能靠训练!”今天我教授的仅仅是用归纳思维指导立意的方法,你们掌握了的也仅仅是方法,而真正能力的提升还要靠我们多次的锻炼。作文一小步,人生一大步。只有坚定地迈出每一小步,将逻辑思维合理运用到作文中,才能切实提高我们人生的格调,才能写出真正的高分作文,做真正的人生赢家。
五、布置作业
师:下面布置今天的作业。
(屏显)
“这下面没有水,再换个地方挖。”请你运用归纳法,为这幅漫画立意!
作业参考解读:
師: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