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新革命下我国城市发展的机遇、风险与对策
2018-04-20潘家栋肖文
潘家栋 肖文
摘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我国需要把握好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契机,不断加速“腾笼换鸟”,实现“凤凰涅槃”,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驱动力度,实现城市发展。本文研判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趋势与特征,剖析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对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機遇与风险,并就此提出凸显双战略、联动双区域、构建新体系、利用大数据、配置全球资源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城市发展;机遇与风险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98X(2018)02-0068-06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现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将会对世界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李磊,2017),并对城市发展及经济增长产生着创造性的破坏,预判存在以下三个趋势: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改造全球生产网络,促进城市生产分工更加绿色化、智能化、全球化;在新型能源资源、人口健康等领域重点突破,并且加强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协同创新,促使尖端产业迅猛崛起;重新配置全球战略资源,打破现阶段全球竞争格局,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转换增长动力、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全球城市是解决当前社会矛盾、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在此过程中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据此,我国城市的发展需要把握好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契机,来“空间置换”“腾笼换鸟”,实现“凤凰涅槃”。
二、两新革命与城市发展的文献综述
新科技革命及新产业革命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不可估量,从两新革命进步的方向而言,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生命科学领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探索生命基因等领域,融合信息技术和纳米技术,满足人类对于生命健康的需求(何传启,2011)。二是能源与资源领域。当前能源和资源稀缺,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将对新型清洁能源进行探索和发掘,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等。与此同时,将充分发挥循环理念,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每个家庭不仅是消费者,也会是能源的生产输出者(白春礼,2014)。三是信息技术领域。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生产生活模式,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大批先进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推动信息技术的深刻变革,而且进一步影响人们的生活生产,甚至颠覆现有的生活模式(陈玉和,2014;陈宝国,2010)。以人工智能为例,谷歌机器人已经能打败世界顶级围棋高手,说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远远超过现有的预期(张梅燕,2017)。四是新材料领域。石墨烯、光电化学电池、超轻型飞机材料等材料领域将会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点方向。与此同时,先进制造业也充满了无限可能,譬如3D打印技术发展,将对工厂传统车床等工具造成冲击,颠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模式。新制造将更加绿色、更加环保,真正实现无污染、无浪费(隋玉龙,2013;吴迪,陈栋,2016)。
16世纪以来全球已经发生了五次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不可否认每次科学革命或者技术革命的来临都会对世界格局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深刻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李琮,1991;余金成,2014;张柏春,2012)。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来临,美国已积极行动布局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蔡柏奇,曾昆,2014),而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王一鸣,2002)。就我国而言,虽然前五次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产生了影响,但我国紧跟发达国家步伐,处于“追踪式”发展阶段,而这次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应当瞄准世界前沿尖端技术,实现“赶超式”发展,尤其在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进行前瞻性研究(何传启,2012)。历次工业革命都对城市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赵金萍,2003),而这次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下我国城市发展应从智能制造、绿色能源、数字服务等产业人手,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与效率。以上海为例,芮明杰(2012)指出上海市把握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应当重视知识产权,培养产业人才,建立产业平台、政策制度,在设计、完善创新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突破。
三、两新革命的趋势及特征
16世纪至今,世界先后经历了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如图1),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日益完善,任何一次科技革命都深刻影响世界文明的发展、都推动世界经济社会的前进(肖文,2014)。现阶段,世界正面临着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新科技革命的表现形式、发生时间等问题莫衷一是,但不可否认的是,科技革命正在“渐行渐近”,而且正在积极催生产业革命。相较于前五次科技革命,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呈现出以下趋势和特征。
(一)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趋势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依靠信息技术,改造和重构全球生产网络,强有力地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将是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重要方面(白春礼,2014),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发展将深刻影响现有的生产网络和生活模式。譬如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电子商务蓬勃发展、通信效率大大提高、无现金社会日益成为可能。更为重要的是,信息网络将充分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将上游原材料、下游营销等企业进行串联,重构现有的全球生产网络,使得先进制造业分工更为明确,专业化市场程度不断提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不断满足人类对于生命健康、能源资源等领域的探索,而且各个学科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学科之间交叉融合日益广泛,尖端产业不断兴起,从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生物基因、航天航空等基础领域研究将取得突破性进展,从而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生命、认识宇宙,为解决当前无法攻破的医学难题以及宇宙未解之谜提供方向。基础学科真正从宏观观测时代进入微观操作时代。能源资源领域将重点探索清洁能源、安全能源、循环能源,以此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打破现有的世界发展格局,重构全球资源资产配置,深刻影响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走向。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产生“创造性”破坏,既为世界各国带来战略机遇,但同时也伴随着竞争挑战,所以世界各国会紧抓机遇,激烈竞争,从而影响全球资源重新配置、世界格局重新构造。企业层面而言,如果不能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步伐,实现自身技术进步、生产模式转变,那么将会被“淘汰”,导致资源从落后企业向先进企业流动。产业层面而言,信息产业、绿色产业等新兴产业将会取代低技术、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上的交换更替。
(二)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特征
与前五次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相比较,这次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呈现以下差异性特征。
发生的领域更为现代化。当前新科技革命发生领域主要集中在生物科技、新材料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上,并且逐渐呈现出很强的学科相互交叉、学科相互渗透的特征。此外,海洋开发、空间开发、光电技术、3D打印技术等新技术也将得到长足发展。更为有趣的是,以上三个主导技术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广泛的交叉,呈现出“群落式”的发展特征。在经历较长时间的发展之后,单学科研究已再难有所突破性的发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新方向,因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实际上是建立在交叉科技领域上的重大突破。
发生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着眼点不仅在于生产力的提升以及经济的持续发展,更是为了解决当下人类日益关心的健康问题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问题。前几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促进了生产力革命、交通与通信革命、人类认知以及生产方式的革命。但与之而来的同样有很多问题,例如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而这次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是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全球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充分意识到这些问题,正在探索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改善人类健康的先进技术。
爆发速度更快与强度更大。由于科学知识的持续累积和其内部矛盾的持续交织,新一轮的交叉学科的爆发性创新正在酝酿之中。科技创新蓄势待发,不仅将改变全球战略竞争格局,更会深层次改变财富创造、获取的方式。与之而来更为明显的特征是创新与产业周期将会大大缩短。以信息技术产业化的速度为例,微软用了15年时间才成为PC领域中的翘楚,雅虎却只用两年时间就基本实现了互联网服务的产业化进程,谷歌更短只用了9个月。此外,量子物理、光电技术、基因工程、生命科学等前沿科学领域正孕育着重大突破。
影響范围更加面向全球。与前五次科技革命不同的是,这次科技革命将是全球化的科技革命,并将彻底改变目前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全球化主要反映在问题全球化、组织全球化、资源全球化和影响全球化。无论是全球化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还是全球信息共享系统,都是全球科技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的研究,也需要全球科技人员的共同合作。包括个人交流合作全球化、跨国公司的海外经营也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技术和资本的全球流动。互联网的发展将地球的物理距离进一步缩短,全球的信息传递,科学成果的共享也变得更加迅速和便捷。
四、两新革命下城市发展的机遇及风险
(一)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下城市发展的机遇
把握好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契机,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驱动力度,以此实现城市快速高效发展。具体而言,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为我国城市发展带来了以下三大机遇。
一是信息产业带动经济转型机遇。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发生将对信息技术产生巨大冲击,所以着力建设基本信息技术服务,以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基础和导向,服务生物医药、材料技术、航空航天以及新型能源等诸多产业的“信息化”发展,加大创新的力度,加快创新的速度。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推动我国经济“重型化”向“轻型化”转变,对于现阶段的经济转型和跨越式发展而言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是“中国智造”品牌铸造机遇。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内涵在于提升我国技术“原创水平”,所以需要深入挖掘我国产业发展的特色,逐渐转变传统的加工制造业模式。紧跟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演进方向,抓住新一轮战略性新兴产业变革机遇,提升技术水平,加强“中国原创”,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型;善于突出特色,打造属于我国自己的国际品牌。利用雄厚的工业基础、畅通的信息渠道和便利的交通,形成一批有实力、有潜力的医药、软件以及材料等高端企业。
三是我国“智慧城市”建设机遇。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下科技进步应当是全民贡献,所以加快努力将技术转化惠及民生,实现“普惠科技”理念;以科技带动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实现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化”,网络交通更加“便捷化”。“智慧城市”通过将实体物资流动的物联网和基于顶层控制的互联网相互关联,实现智慧地管理、生产、生活,形成居民生活“智慧网络”,彻底改变城市居民生活方式。
(二)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下城市发展的风险
尽管如此,当前我国城市发展依旧缺乏核心技术、世界企业、全球“智造”品牌、科技中介市场,如未来不能解决这些困境,将导致技术过于依赖外部、企业竞争力不强、生产科技含量低、科技市场不健全等四大风险。
技术依赖风险,缺乏内源发展的核心技术,导致技术创新过于依赖外部。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要求我国具有更为“原创性”的技术,以此来促进城市发展。虽然我国对于科技研发越来越重视,不断增加科研投入提升科技进步水平,但还是部分依靠引进国外技术来进行“二次创新”,缺乏强有力的“原创能力”来把握两新革命和提升城市生产率,使得我国技术存在过于依赖向发达国家引进的风险,应对这一风险根本在于加大资源投入、鼓励自主创新。
企业竞争风险,缺乏本土化的世界级龙头企业,导致我国依旧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企业是创新的主要力量,亦是城市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企业成长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我国缺乏真正的世界级企业集聚,即便是我国经济金融中心上海也缺乏真正扎根本土的世界级企业,这不仅使得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在国际上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竞争,更使得我国城市发展落后于全球同类城市,从而产生企业在国际上的主导地位日益被削弱的风险。
资源配置风险,缺乏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导致“中国智造”缺失。城市的发展必然使得全球生产将更为智能化,但根本上是能够合理配置资源,譬如通过互联网有效配置全球资源,将研发、设计、生产有机结合,造就本土化的全球“智造”名牌。然而当前我国缺乏真正的世界级品牌,长此以往将直接导致全球品牌的缺失,若要应对资源配置风险,就应实施品牌管理、打造全球品牌,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科技市场风险,缺乏科技供需的有效承载,导致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位徘徊。两新革命的发生,最终是要应用于生产领域,从而提高城市的生产率。由于我国要素市场不够完善、价格机制不够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有待提升,科技资源配置存在一定扭曲,科技成果转化率依旧不高。这都是科技中介市场没有真正建立所衍生的风险。城市发展需要科技进步,就必须重视科技中介市场的完善,有效消除市场风险。
五、两新革命下城市发展的对策
针对现阶段城市发展“创新驱动”薄弱、科技企业“集聚效应”不足、缺乏真正的“中国智造”、创新体系难以“有效对接”等问题,我国城市发展应当从五方面进行有效突破,从而真正把握好两新革命的契机。
(一)凸显“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双战略
“中国制造2025”战略有利于先进制造业升级;“互联网+”有利于打造智慧城市。所以我国城市发展应当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来配置全球资源,实现生产的全球化、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奠定城市发展的产业基础,提高城市生产的价值链地位。尤其是关注机器人等先进制造技术发展,通过“机器换人”解放大量劳动力,提高城市生产效率,提升产品标准化水平。在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背景下,我国城市发展应该以控制价值链高端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与制造业相融合的生产性服务业。此外,应在未来实行“小步快走、步步为营”的战略,抓住两新革命的机遇,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机器人技术、清洁能源等。
(二)发挥京津冀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的双区域优势
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下我国城市发展应当充分突出京津冀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的功能定位,利用科技进步带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拉近城市距离,使“城市化”水平提升从中观产业维度向微观个体城市化变迁。同时加快城市群发展的辐射效应,带动周边区域的城市发展进程。此外,在科技革命的影响下,逐步实现“普惠科技”的发展理念,从而稳步提升城市集聚区的生产率和城市圈的发展质量。不仅仅重视科学研发的“硬实力”,也要更加重视文化供给的“软实力”,将城市文化进一步弘扬,使得未来人民的生活真正实现舒适化、便利化和智能化,人民的“幸福指数”方能得到显著提升。
(三)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牵引科技金融体系构建
在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影响下,高科技企业必将如同“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势必对我国的金融市场提出新要求,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迫在眉睫。具体而言,以创业板建设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探索新型高科技企业的上市条件、管理监督等机制。更进一步地,在未来需要建立起多层次的间接金融融资体系,以打通社会资本与科技企业实现有效对接的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风险资本的有效价值。此外,还应当搭建起一个较为完善的产权交易市场,建立科技企业完善的竞争机制和进入退出机制。在完善的产权交易机制和进入退出机制下,加快经营效果不佳的科技型企业退出市场,实现城市生产率的有效提升。
(四)利用大数据云平台完善有效的科技中介市场
把握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就应当建立完善市场合理配置全球生产资源、创新资源等,加快信息技术建设,通过互联网的平台将全球生产进行高度关联,包括大数据云平台的应用。采取“协同创新”“交叉互补”等手段助推科技进步,实现城市生产能力的大幅提升。利用好国内众多科研实力强劲的高校资源,加快培养科研战斗力强的研究“联盟”,共同为国家科研力量“添砖加瓦”。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的合作创新机制,强调科研的市场导向,以研发成果是否能通过市场考验作为检验的标准之一,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服务体系。致力于搭建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的“大数据”平台,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和技術溢出效应。
(五)配置全球资源建设全球城市网络的节点城市
加强北京、上海等主要城市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提高全球资源配置的效率和能力,将其打造成为全球城市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城市。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更多全球性问题探讨的会议中,就全球性问题倡导政府之间开展科技合作。此外,“大数据”的旋风在未来必将越刮越猛,政府之间应开始讨论共同筹建一个全球化的数据共享平台。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也应当积极探索全球范围内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通过知识外溢效应,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创新研究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国内科研成果加速“走出去”的进程,实现科研成果的全球推广。企业应通过重大的科研项目国际招标等模式,参与国际科研项目的研发创新工作,并且应进一步加强与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进行合作。
参考文献:
[1]李磊.习近平新科技革命观论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7,(4):15-23
[2]何传启.科技革命与世界现代化——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方向和挑战[J].科技导报,2012,(27):15-19
[3]何传启.第6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方向[J].中国科学基金,2011,(5):275-281
[4]白春礼.世界科技创新趋势与启示[J].科学发展,2014,(3):5-12
[5]陈玉和.信息技术的历史演变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4,(1):6-12
[6]陈宝国.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对我国的影响[J]科学决策,2010,(11):1-25
[7]张梅燕.新科技革命下“智能制造”人才技能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7):148-151
[8]隋玉龙.科技革命、产业革命及其影响[J].国际研究参考,2013,(6):7-8
[9]吴迪,陈栋.新科技革命与低碳经济:演进路径和方向[J].科学管理研究,2016,(10):5-8
[10]余金成.当代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发展新趋势[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2):3-4
[11]张柏春.科技革命及其对国家现代化的推动刍议[J].科学与社会,2012,(1):22-32
[12]蔡柏奇,曾昆.美国新材料产业科技政策演变及启示[J].新材料产业,2014,(3):29-32
[13]赵金萍.工业革命对城市化发展的推动[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1):14-16
[14]肖文.我国应对新科技革命和新产业革命的再思考[N].中国经济导报,2014-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