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生态机制构建
2018-04-19胡亚兰
胡亚兰
【摘要】当前是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的支撑。学以致用的应用人才培养,要结合产业系统发展的现状及其对人才的需求,这就需要产教融合的育人机制。构建产教融合的生态系统,明确系统内各要素的地位及功用,实现系统内自主动态平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产教融合;教育生态学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如今,产业升级、经济转型进入了攻关阶段。新的经济发展形势需要有扎实专业基础、较强技术操作和实践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强有力的人才智库支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16年7月印发的人力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了“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目标,计划到“十三五”期末,专业技术人才达到7500万人的总量,高、中、初级三个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高技能人才达到5500万人的总量。
而近些年来,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两难”现象与人力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学生毕业没有一技之长,难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这种现实的矛盾反映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也要求必须建立“产教融合”的生态教育机制,完善教育与经济、产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正好适应社会、企业的需求,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一、应用型人才的内涵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的人,在企业中,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职责和任务,能够通过创造性劳动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是企业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员工。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人才的类型也越来越细化。根据科学技术工作对人才特质的需求,人才可以分为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能够发现知识,揭示客观规律;应用型人才是将科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生活中,能有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技能型人才能够完成具体实务操作。
“应用”是应用型人才的核心,将所学知识用到实处,为实处所用,是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任务。所以,应用型人才不仅拥有工作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还具有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简言之,能够“学以致用”。在三种类型的人才中,應用型人才既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又要面向实际工作操作任务,是一种中间人才,对其综合素质要求较高。
应用型人才应具有KAQ的人才结构,即应具有知识(Knowledge)、能力(Ability)、素质(Quality)。应用型人才不仅应具有专业性知识,还应具有通识性知识和工具性知识;不仅应具有专业胜任能力,还应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自我,与时俱进;不仅应具有职业素养,还应具有综合素养,具有良好的稳定的内涵特质,能够融会贯通,沉着应对,处变不惊。
因为应用型人才重点在于“应用”,所以知识、能力、素质都要围绕实际工作的需要进行培养和锻造。这离不开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产教融合的内涵
产教融合里面包含着两大核心要素:“产”和“教”,还包含着一个机制,即两大核心要素的融合机制。
“产”一般被理解为产业,“教”一般被理解为教育。庄西真(2018)认为“产”代表着以产业为特征的“产业系统”,“教”代表着以教育为特征的“教育系统”。显然,这种理解更为深入和全面。产教融合,不仅仅是将教育中所教的专业与经济中相关产业结合起来,更应该站在更高的层次来考虑“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二者各自的内在与特质,剖析二者的关联,及当前二者在融合中所受到的系统固有特征的影响,这样才能真正抓住产教融合的关键所在,才能构建真正科学、合理的产教融合教育机制。
所以,产教融合从表现来看,是要将高校所教育的专业与对口的区域经济、区域产业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用于实际地进行学习,使高校培养的人才符合市场需求。而更深层次来看,产教融合是要将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实现良性对接,建立一个整合的优化系统,实现市场经济信息和教育信息的无阻传导,实现产业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实时融通,实现企业人力资源与高校人才均能与时共进,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产教融合生态机制
(一)教育生态理论
生态本是研究生物的生活环境极其系统内在个体关系的学问。生态系统内的生态位、生物链及其生态平衡系统,给了人类很多启示,由此生态的概念得到了延伸和发展,逐渐从一门学问、一个学科体系,延展到一种科学方法,这种方法在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指导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生态被引入教育领域,是从1966年开始的,“教育生态学”是英国的生态学家,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学家的学者Eric Ashby在这一年提出来的,从此生态学成为教育领域的一种研究方法,为构建科学的教育系统提供方法指导。
生态的显著特点是它的可持续性,它能够通过内在机制实现自体动态平衡,具有相对稳定性。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多种问题,产教融合更是遇到种种阻力,经济社会中的主体在高等教育中究竟承担着什么角色,如何使各个主体能够各尽其职,如何推进教育系统内部及与其他系统之间资源的顺畅融通与共享,如何实现教育生态的动态平衡,是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二)产教融合的生态机制
1.生态教育主体
产教融合的生态教育主体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宏观层面的主体和微观层面的主体。
宏观层面的主体是指构建产教融合教育机制的单位,包括学校、政府、企业。学校是原教育系统的主体,企业是原产业系统的主体,政府是主导一切社会政策工作的主体。要将学校和企业均纳入整合后的产教融合教育系统,需要政府政策导向和支撑的桥梁作用。因此,学校、政府、企业在产教融合教育模式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们各司其职,产教融合的思想策略、方式方法、过程和效果取决于这三个主体的相互协作。
微观层面的主体包括企业的员工和学校的教师及学生。产教融合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里的人才不应仅仅考虑高校在校学生,还应将企业在职员工和高校从教教师纳入人才培养的范围。高校的在校学生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他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未来是他们的,所以要注重他们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影响着学生人才的培养质量,所以教师也要不断学习、锻炼,专业理论和实际工作认知要与时俱进。因此在产教融合的教育机制中应将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学习纳入进来。企业的发展靠的是企业现在的员工,科技日新月异,员工的理念也应与时代同步,在职员工的继续教育和学习同样是不可忽略的问题。
2.主体角色定位
微观层面的主体是人才培养的对象,在产教融合的系统中,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之外,就是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主导产教融合教育系统的主体主要是宏观层面的主体:学校、政府、企业。
政府在产教融合系统中起统筹协调作用。原来相互独立的学校和企业要真正实现融合,需要中介的桥梁作用,将二者链接起来,这是政府在产教融合系统中的主要任务和职责。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支持产教融合,促进产教融合。
学校和企业属于执行产教融合的主体,要依据国家的产教融合的政策,及自身需要,积极执行国家有关产业融合的规定内容,主动参与到产教融合系统中来。
3.教育理念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企业的主要任务是生产经营创利。二者虽任务不同,但同属于社会经济中不可或缺的构成单位,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標,即推动经济社会向前发展。二者终极目标的一致性,决定了高校和企业是可以融合在一起,遵循共同的教育理念,为国家培养人才出力献策。
产教融合系统的教育理念着眼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人才需求,为培养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创建平台、提供机会。
4.协作育人模式
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不能再仅仅靠高校单枪匹马、闭门造车。高校必须敞开大门,走进社会;同时企业也应伸开双臂,拥高校人怀。只有高校和企业门对门敞开,才谈得上产教融合,所以应构建协作育人的模式。高校和企业互通有无,高校将前沿的理论引入企业,丰富企业人才的经营理论和工作理念;企业为高校提供教学资源或场所,让学生和教师在真实场景中学习,在实际环境中探究知识的内涵与运用。高校和企业互惠互利,高校的科研应从企业中来,到企业中去,科研成果为实际所需,为实际所用,不再仅仅是理论的空洞积累;企业分派优秀员工分享工作心得,为学生、教师提供实习和锻炼的机会。
四、构建产教融合生态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产教融合的制度体系
目前,国家对产教融合,已有政策导向,并对相关部门分派任务,要逐步实现产教的真正融合,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但是在制度层面,仍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规支持和推动。有些企业也响应政府号召,与高校进行产学共研,但是大部门合作仍停留在企业向高校推销产品的层次上,比如推销相关的教学软件,企业自研专业证书考试等,还未能深入地实现产教相辅相成。所以需要政府完善产教融合的制度体系,通过法律法规进行推动,为产教融合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和保障。
(二)与企业社会责任挂钩
高校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体系,一直被企业所诟病。企业认为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它们的需要。这不是高校单方面努力能够改变的,需要有企业的参与,需要企业提供信息和资源,这样高校才能把握企业的人才需求,高校的教育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得到实际的完善。所以,可以将产教融合与企业社会责任挂钩,对积极参与并有效推动产教融合的企业可作为其社会责任进行统计,并适当在政策上给予奖励和支持,可更好地促进企业参与到产教融合中来。
(三)完善我国育人体系
专业人才的培养属于高校的任务,而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所受的教育深深影响其内在的素质和能力,所以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同样重要,不能忽略。另外学生从高校毕业后,实际工作表现如何,不仅受在校企业所学影响,也受学生参加工作后继续教育、终身学习的影响。—个具有可持续学习能力的人,才能够跟上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所以,当务之急是完善我国的育人体系,明确人才在各个人生阶段的学习任务及可选择的学习方式,完善多元化的育人模式,构建从幼教到从业之后的完善的育人体系,这是影响产教融合机制和效果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