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资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8-04-19曹小勇
曹小勇
“水与空气的关系是什么”“植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在你的生活中使用过哪些工具”……这些来自小学科学日常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生活中引入丰富的资源,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
一、生活资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课标中强调,小学科学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就为生活资源引入科学教学提供了依据。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存在于小学生的身边,为其所熟知,在教学中引入这些资源,将会大大节省学生对资源认知与理解的过程,易于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教学《空气的性质》一课,为了向学生证明空气的存在,笔者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乐于动手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空气”,不少学生带来了“鼓鼓”的塑料袋、密封的塑料瓶、吹胀的气球等,在课堂上大家各显其能,有的把气球挤压成扁状,有的把塑料袋罩在鼻子上呼吸……整个过程,学生们兴趣盎然,在动手操作中感受空气的存在,为进一步研究空气的性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促进开放性教学模式的生成。新课标指出,科学课程的学习和教学方法必须开放而多样。将鲜活的生活资源引入到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促使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学生不仅在校园内而且到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学科学、用科学。例如,在《冷热与温度》一课的学习中,笔者利用学校周边河流较多的优势,早晨带领学生们走到河边观察升腾的水汽,并在河边测量温度,中午时间再次观察、测量、记录,然后引领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比较,轻松揭晓温度对水蒸气形成的影响。
3.有利于重难点知识的突破。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一些重难点问题成为小学生学习的“拦路虎”,学生的思维与理解力无法企及,如果教师采取常规化的讲解方式,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借助于现实生活中的资源,原有的知识重难点就会更加形象化,理解难度大幅降低。例如,教学《认识常见岩石》一课,认识常见岩石的颜色、软硬度、现状以及遇酸反应,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与重点。笔者将生活中的资源引入其中,由学生带来自己常见的岩石,通过课堂展示活动,使大家对本地岩石有基本上的了解,进而利用多媒体制作Flash动画,演示岩石遇酸变化的过程,重难点得以轻松突破。
二、鲜活生活资源的应用对策
1.以学生为主体,攫取丰富生活资源。新课标强调,小学科学课程主要分为四大板块,即物质科学领域、生命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这些知识大都来源于现实生活,学习这些知识,可以采取学生主体研究的方法。例如,在《气温有多高》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农村地区地域广阔、地势差别大、地上植被丰富等特点,要求学生在不同的地点与不同的時间测量温度,并做好记录。学生们在草地上、河流边、大树下、田地中测量温度,笔者则是将这些数据汇总,交由学生寻求温度变化的规律,这一节课都是由学生来攫取丰富生活资源,其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
2.以兴趣为引导,维持生活资源的鲜活性。在小学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最好的手段,在兴趣的激励下,学生们会全身心投入到知识的学习中,重难点理解、动手操作、师生互动等都会比较积极。以《做酸奶》为例,酸奶是小学生经常接触的饮品,在引入这一生活资源的过程中,笔者事先对学生日常饮用的酸奶与纯奶进行调查,从而使生活资源具有“鲜活性”。在教学中利用视频的方式播放制作酸奶的过程,并予以示范,酸奶制作简单,具有可饮性,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在此基础上布置“亲手试一试”的家庭作业,引导学生回家亲手制作。
3.以知识为积淀,提升生活资源的应用价值。学以致用是小学科学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之一。学以致用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课堂上所学习到的知识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应用,二是现实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可以成为课堂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这就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鲜活生活资源应用提供借鉴,教师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的鲜活资源引入课堂,为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学习注入活力,继而则是把所积淀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提高了课堂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在《馒头发霉了》一课教学中,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开展活动。首先,制作出Flash动画,演示馒头发霉的过程,从而使得学生们初步了解到馒头发霉相关的知识,最后则布置馒头发霉的观察作业:馒头在什么环境中容易发霉?学生们在观察后得出结论:温暖潮湿环境中,馒头容易发霉,这一结论的得出为学生生活常识的积累与应用创造了条件。
总之,将丰富的生活资源引入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科学就蕴含在身边生活之中,体会到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科学对学生来说才是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这样科学才会变得生动、有趣,易于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忠义小学)
□责任编辑: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