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从有效切入开始
2018-04-19孙伟
孙伟
一篇文本是由很多看似零散的素材,在作者鲜明的表达中构建成围绕主题的有机整体。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需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体现文本内容和表达的特质,激发学生的探究动力,点燃学生思维智慧的火花,起到提领而顿的教学效果。
一、细致斟酌,在题目处统领切入
文章的题目就如同是人的眼睛,或概括内容,或揭示中心,或展露情感。阅读教学可以尝试从文章的题目入手,通过适当的补充、猜测和资料查找,明晰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直击文本表达的命脉。
以《田园诗情》一文为例,教师直接揭示并板书课文的题目之后,引领学生对题目中的关键性文字进行理解与猜想,让学生对文本的题目形成了深入而独特的感知理解。首先,教师紧扣课文题目中的“田园”二字展开猜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样的内容?学生在预习课文之后,抓住文中第一自然段中“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统领句,明晰作者借助“水、花、牧场”来展现荷兰的“田园”特色;其次,教师则紧扣“诗情”二字,让学生进行拓展性想象:作者可能是借助哪些内容的描写来凸显荷兰“诗情”魅力的?在学生合理猜想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初步阅读,并与自己的猜想进行印证,尝试对文本内容进行整体性感知。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从文本的题目出发,紧扣题目中“田园”和“诗情”的两大出发点进行感知,并在想象与理解的过程中明晰文本内容,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二、收集整合资料,在背景处梳理切入
一篇文本的诞生都有着其外显的背景,是作者基于文本资源、社会质态以及现象的触动后,借用文字的形式将自己的思考表达出来。文本内容的背景往往是故事发展的起因、人物情感的源泉。这就需要在引领学生洞察文本之前,深化对文本背景的挖掘,形成文本解读的立体化认知。
如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时,很多学生对“缠足”并不了解,对人们身体和心灵上造成的伤害,更是连最起码的感性认知都严重缺乏,这就对课文中孙中山破除缠足陋习的理解形成了较大的障碍,对孙中山表现出来的勇敢和智慧也就失去了体悟的基石。因此,在教学前,布置学生运用预习的契机进行资料的查找,深入了解我国清王朝政府的腐败与官僚,对我国封建制度的陋习形成一定的感知,并紧扣“男尊女卑”“缠足”等陋习认知对百姓的伤害形成深刻体悟。
通过对课文内容背景资源的深入收集与了解,学生有意识地将姐姐缠足前后的境遇进行对比,学生不仅顺利理解了课文内容,更深入感受到孙中山不循规蹈矩、不迷信权威的精神,真正走进了文本的世界。
三、凸显文本核心,在关键处聚力切入
杜甫有诗云:“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感知也是这样的道理,一篇课文所蕴藏的价值点非常丰富,如果逐一教学势必会显得异常零散。事实上,一篇文本在表达中必然会有关键处,教师就可以据此展开体悟,引领学生从这些表达的关键点切入,将文章分析透彻、到位。
如雨果的短片小说《船长》的最后对船长哈尔威进行了这样的评价: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这样的评价基于故事情节中,船长哈尔威在遭遇灭顶之灾时表现出来的舍己为人、临危不乱的精神品质。紧扣这一文本表达的关键之处,教师提炼出语段中“忠于职守”“运用了英雄的权利”等核心词语,作为统领全文、架构课堂的支撑,引领学生思考:哈尔威船长的“忠于职守”体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说哈尔威船长的行为是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通过这样的问题,始终将学生的思维感知浸润在文本表达的核心之中。
在学生之间展开深入研讨之后,教師引领学生通过认知分享直接切入了文本主旨,学生快速理解文本主旨,促进了学生核心能力的不断发展。
四、激发好奇意识,在矛盾处顺势切入
好奇心是维持学生认知动力的源泉。在积极倡导学生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就需要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积极推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需要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理解文本内涵和学生现有积累间形成的差距,找准学生文本感知的突破口,让师生间的互动得到充分释放,从而让这种认知矛盾成为学生迈向文本深处的扶手。
以《军神》为例,课文描述了刘伯承在接受眼部手术时,为了不让自己的头脑受到损伤,坚持不用麻药的故事。很多学生就此产生了疑问:“不用麻药做手术是非常疼的,刘伯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教师顺势补充引导:“是啊!如果没有一个理由,这种行为就很难被人理解了。”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则引领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与文本细节的阅读,从而意识到刘伯承在接受眼部手术时,为了不让自己的头脑受到损伤,才坚持不用麻药。由此一来,“军神”的称号也就更加形象深入到学生的内在意识中。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邓 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