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对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研究进展

2018-04-18宋潇逸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9期
关键词:传统医学增生症乳腺

宋潇逸,卲 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17)

乳腺增生症又叫乳腺囊肿、慢性囊性乳腺病、乳腺囊性增生病、乳腺纤维硬化症等,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乳腺良性病变。此病患者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以胀痛或刺痛为主)的症状。该症状多在月经前或情绪激动时加重。对乳腺增生症患者进行临床查体时可触及结节或肿块,部分患者可出现乳头溢液的症状[1]。研究发现,乳腺增生症与乳腺癌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故对乳腺增生症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主要探讨中西医对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研究进展。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症的研究进展

1.1 乳腺增生症的诊断方法

现代医学常根据乳腺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其症状与其他乳腺疾病的区别对乳腺增生症患者的病情进行诊断。目前,彩色超声检查和钼靶X线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此病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此病患者进行彩色超声检查侧重的是鉴别诊断其致密腺体中的结节、囊性肿块和实性肿块,进行钼靶X线检查侧重的是筛查其乳腺的早期癌和微小癌,进行此种检查尤其擅长发现乳腺组织中微小的钙化灶。此外,临床上诊断乳腺增生症的方法还有乳管镜检查、乳管造影检查、乳腺MRI检查及CT检查等。目前,乳腺影像学与数据系统(BI-RADS)缺乏对乳腺增生症的诊断标准。医生常通过临床经验判断患者乳腺的结构是否紊乱。因此,建议现代医学应重视对存在乳腺肿块、局限性乳腺腺体增厚、乳腺内可疑的结节及微小钙化灶的患者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对其病情进行明确的诊断[2]。

1.2 乳腺增生症的发病机制

目前,乳腺增生症的发病机制临床上尚未完全明确。普遍认为此病的发生是由于患者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失调引起正常的乳腺小叶出现增生和复旧不全,导致乳腺结构出现紊乱所致。诱发此病的关键在于患者体内雌激素(E2)和孕酮(P)的比例失衡。此病患者体内E2和催乳素(PRL)的分泌量增多、P的分泌量减少。段学宁[3]的研究结果显示,乳腺癌患者体内E2的水平升高,乳腺良性病变患者体内E2的水平未见升高。在排卵期,乳腺增生症患者体内促黄体生成素(LH)、促性腺激素(FSH)及E2的水平均明显降低。在卵泡期和黄体期,有80%以上的乳腺增生症患者体内E2的水平升高。此病患者体内P的水平在排卵期可明显升高,在黄体期该指标的水平可明显降低。乳腺增生症的发生被认为与雌激素受体(ER)、孕酮受体(PR)的异常分泌有关。研究发现,E2与ER相结合,可增加乳腺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而乳腺细胞中线粒体的过度表达又可促进ER与PR的合成,提高乳腺上皮细胞对E2的敏感性,进而导致乳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纤维出现增生,使乳腺上皮细胞的修复能力减弱。PR-A的过度表达可诱导乳腺上皮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可激活特异性生长因子,使乳腺上皮细胞对P的应答出现异常,进而影响乳腺组织的复旧。

1.3 乳腺增生症与乳腺癌的关系

乳腺增生症与乳腺癌的关系是临床上研究的热门课题。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都认为乳腺增生症是乳腺癌的一种癌前病变。该发展过程遵循“正常组织-单纯性增生-非典型性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的规律。随着病理组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发现并非每种类型的乳腺增生症都属于乳腺癌的癌前病变。其中,不典型乳管增生 (ADH)、不典型小叶增生 (ALH)、小叶原位癌(LCIS)、导管内原位癌(DCIS)被认为是乳腺癌的高危病变类型。此类乳腺病变的长期存在增加了患者罹患乳腺浸润性癌的风险。研究发现,导管上皮细胞出现增生(特别是伴有异型上皮细胞增生)是诱发乳腺癌的危险因素[3]。相关研究的结果显示,临床上应对缺乏肌上皮细胞或肌上皮细胞层不完整的乳腺增生症患者加以重视,需将乳腺增生症与微小细胞浸润癌进行鉴别诊断。另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过度表达也是增生的乳腺组织发生癌变的重要信号。

1.4 乳腺增生症的治疗方法

对于存在轻、中度乳房疼痛的症状、但乳腺组织无明显病理改变的乳腺增生症患者,治疗上应以安慰性干预为主。对此类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宣教,可督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研究发现,对出现乳痛的乳腺增生症患者进行安慰性干预的有效率为50%。目前,国内临床上多使用激素类药物、雌激素拮抗剂及维生素对乳腺增生症患者进行治疗,以调节其内分泌,缓解其乳痛的症状。使用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如他莫昔芬)对此病患者进行治疗,可使其出现视网膜病变、肝细胞癌变、子宫内膜癌等不良反应,且停药后其病情易复发。托瑞米芬属于他莫昔芬的衍生物。为乳腺增生症患者使用托瑞米芬进行治疗,可有效地避免其出现上述不良反应。用托瑞米芬治疗乳腺囊性增生症的效果尤为理想。因此,托瑞米芬已逐渐替代他莫昔芬被用于对乳腺增生症患者进行调节内分泌的治疗中。

2 传统医学对乳腺增生症的研究进展

2.1 乳腺增生症的诊断方法

传统医学将乳腺增生症纳入“乳癖”的范畴。“乳癖”这一病名始见于《中藏经》。到了明代,这一病名才与乳房肿块联系起来。传统医学多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医者的经验对乳腺增生症进行诊断。为了确保乳腺增生症患者能够得到系统化、规范化的诊治,2002年,中华中医外科学会乳腺病专业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中确定了对乳腺增生症的诊断标准。具体的诊断标准是:1)患者的乳房有不同程度的胀痛、刺痛或隐痛,上述疼痛可放射至其腋下、肩背部,并可受到其月经周期及情绪的影响。2)患者的单侧或双侧乳房出现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肿块。这些肿块可分散在患者的整个乳房,与周围组织的界限不清,未与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粘连,推之可动,有触痛感,可随患者的情绪及月经周期的变化而消长,部分患者可出现单侧或双侧乳头溢液或瘙痒的症状。

2.2 乳腺增生症的发病原因

传统医学认为,乳腺增生症的发生多与患者的情志、饮食、过度劳累有关。陈实功认为,乳腺增生症多因思虑伤脾、怒恼伤肝、郁结而成。此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的情志不畅,肝郁脾虚所致。病情较轻的患者其乳房的经络可出现阻塞,不通则痛;病情较重的患者可出现痰凝血瘀,结聚成块的症状。《疮疡经验全书》中认为乳腺增生症的发生与女性的月经周期息息相关。

2.3 乳腺增生症的治疗方法

传统医学治疗乳腺增生症多以舒肝理气、健脾化痰、活血化瘀、调理冲任为主要原则。古书中有使用和乳汤、肉桂膏、疏肝导滞汤、开郁顺气汤、化圣通滞汤等中药方治疗乳腺增生症的相关记载。国医大师郭诚杰提出“疏、通、调、补”的治疗原则,对乳腺增生症患者的两组主穴(甲组:屋翳穴、乳根穴、合谷穴;乙组:肩井穴、天宗穴、肝俞穴)进行针刺。赖新生教授使用针刺膻中穴的方法通调此病患者周身的气机,同时配合针刺其足三里穴、丰隆穴(针刺这两个穴位可起到健脾化痰的作用)、四关穴(针刺该穴位可起到行气、活血化瘀的功效),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2.4 传统医学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机制

相关实验的结果显示,用桂枝茯苓胶囊对乳腺增生症大鼠进行治疗,可明显降低其血清E2的水平,升高其血清P的水平。胡彦武等[4]使用中、高剂量的复方鹿角乳痛宁对乳腺增生症大鼠进行治疗的结果显示,乳腺增生症大鼠血清E2的水平降低,其血清P的水平升高。用复方鹿角乳痛宁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效果与用他莫昔芬治疗此病的效果相当。研究发现,用从中药荔枝核中提取的皂苷对乳腺增生症大鼠进行治疗后发现,该成分可调节实验大鼠体内雌激素信号的传导通路,降低其血清E2的水平,升高其血清P的水平,进而缓解其乳腺增生症的症状。姜云云等[5]在中药泥蚶中提取出一种名为HSS的抗乳腺增生蛋白。将该蛋白注射至乳腺增生症大鼠的体内后发现,实验大鼠乳头的长度和直径均明显缩小,其血清P的水平明显升高。童志远等[6]使用参七消痞丸对乳腺增生症大鼠进行治疗后发现,实验大鼠乳腺组织增生的程度明显减轻,其腺泡腔和腺导管腔有所缩小,此部位的分泌物减少。研究发现,对乳腺增生症患者进行推拿,并指导其进行上肢拉伸训练,可缓解其局部肌肉出现的痉挛,进而缓解其乳痛的症状,并可起到局部抗炎、抑制乳腺上皮细胞的过度增生、软化纤维化乳腺间质的作用。

2.5 乳腺增生症与乳腺癌的关系

祁坤在《外科大成》中提出了乳腺增生症是乳腺癌癌前病变的观点。研究发现,传统医学采取的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方法不但可以缓解此病患者的临床症状,还能有效地防治乳腺癌。谷丽艳等[7]用解毒胶囊对乳腺增生症大鼠进行治疗后发现,解毒胶囊可抑制实验大鼠乳腺组织抑癌基因P16和P53的表达,进而起到防治乳腺癌的作用。马民等[8]的实验结果显示,为高危病变型乳腺增生症大鼠涂抹乳癖霜,可抑制其体内转录因子AP-2α、原癌基因CerbB-2的表达,进而抑制其乳腺病灶发生癌变。

3 讨论

现代医学将治疗乳腺增生症的重点放在对该病的诊断及尽早发现高危病变上,提出仅对具有明确病理改变的乳腺增生症患者采取干预措施。而传统医学从“治未病”的理念出发,根据辩证论治的原则对乳腺增生症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症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接轨。传统医学对于乳腺增生症的研究可从现代医学对此病的研究中得到启发,在原有临床观察指标的基础上,从分子生物学、组织病理学、基因学等领域出发,扩大临床观察指标的范围,对用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效果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为推广传统医学治疗乳腺增生症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目前,临床上缺乏对乳腺增生症进行的个体化危险性病理学和分子学方面的预测指标,这是未来实施个体化危险性处理战略的关键,值得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临床上的进一步研究。

[1] 曾颖,何文山,王唯,等. 75490例妇女乳腺疾病筛查及流行病学因素探讨[J].中国妇幼保健,2009,4(11):1465-1467.

[2] 王永胜.乳腺病学[M].第4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667.

[3] 段学宁.乳腺良性疾病诊治共识与争议[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6,36(7): 713-715.

[4] 胡彦武,任立群,金颖,等.复方鹿角乳痛宁胶囊抗乳腺增生和镇痛的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6,22(20):122-126.

[5] 姜云云,叶光明,沐韦,等.乳癖消减方抗实验性大鼠乳腺增生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2):269-272.

[6] 童志远,陈俊利,陈阳,等.参七消痞丸及其提取物防治乳腺小叶增生作用的比较[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6,32(4):93-96.

[7] 谷丽艳,解静茹,刘齐,等.解毒胶囊对乳腺增生大鼠VEGF和bFGF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34(7):1559-1562.

[8] 马民,李德辉,张桂娟,等.乳癖霜外用对乳腺增生模型大鼠乳腺组织病理形态学和AP-2α、C-erbB-2表达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4):738-742.

猜你喜欢

传统医学增生症乳腺
成功也会上瘾
18F-FDG PET/CT对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鉴别诊断
MINORITY REPORT
中等收入国家传统医药使用情况调查
体检查出乳腺增生或结节,该怎么办
得了乳腺增生,要怎么办?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2例并文献复习
容易误诊的高回声型乳腺病变
自拟乳癖立消汤治疗乳腺增生症100例
针吸治疗乳腺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