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科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现状调查研究

2018-04-18高晓婷

关键词:导师制英语专业本科生

高晓婷

(福建医科大学 外国语学院,福建 福州 350122)

导师制起源于1379年的英国,由牛津大学新学院创办者威廉·威克姆(William Wykeham)提出并运用于实际教学工作。19世纪末20世纪初,导师制陆续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以及普林斯顿大学等学府的本科生教育体系中进一步推广[1]。以牛津大学为例,该校本科生导师制规定导师须与1~4名本科生组成互动小组,以每周会面的形式交流阅读感想、论文思路与总结体会等,学生通过此类活动得到导师的反馈与指导,提高学术研究能力的同时,培养思辨能力和自律习惯[2]。

1937年,我国浙江大学在研究生教育领域首次引入导师制[3]。2002年,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开始尝试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随后全国各地的高校纷纷跟进,本科生导师制才得以大幅推广[4]。与国外的本科生导师制相比,国内导师制的内容与形式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内导师所带学生数量较多,一名导师负责指导学生数为5~10人,有些高校甚至多达20人;二是国内导师制指导内容更加宽泛,包括学习指导、科研活动及职业生涯规划等;三是国内导师存在年级差异性,即大部分的本科生在不同年级的导师也有所不同[5]。

本科生导师制在中国各大高校的实施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管理模式与特色,其过程管理现状更是因校而异。本次调研立足于一所医科类大学——F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以发现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探讨改进方案。

一、医科院校英语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背景

医科院校以医学类专业为主,英语专业在学科发展方面相对其他特色学科稍显薄弱。当前国家倡导建设“双一流”的大学,重视跨学科的改革[6]。从“木桶效应”来看,各学科的均衡发展也是所有大学提高综合实力与办学水平的必要条件[7]。目前,医科院校已陆续关注非医学专业的本科生导师制发展。例如,南京医科大学早在2007年针对社会科学部与公共事业管理系的本科生导师制试行情况进行调研。通过调查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了解各类专业的师生配合情况与学生学习状态,及时改进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8]。

F大学外国语学院自2010年9月起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分为两种类型:负责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的学业导师与负责三年级和四年级的专业导师,其中四年级学生的专业导师即论文指导老师,与一至三年级的导师在分组人数、指导内容与职责倾向都具有较大差异。笔者以一年级至三年级的本科生导师制开展情况为主要研究对象,意在通过调查分析过程管理的实施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据2017年5月份统计数据显示,该学院现有在校英语专业学生259人,专职教师44人;英语专业的专任教师23人,生师比达11.3∶1。

(一)导师与学生的分配情况

学院根据现有教师与学生人数的情况,对各年级导师组进行统一分配,导师组以“老+新”构成,包括副教授、讲师和助教,以实现导师队伍的新老教师更替。每个年级安排的导师原则上不重复,每位导师指导学生人数为5~10名。导师指导期限分别是:学业导师负责指导同一组学生完成一年级与二年级的学业;专业导师负责指导三年级学生至学年结束,随后由学院统一安排论文导师对四年级学生进行指导。

截至2017年5月,该学院非毕业班人数总共有200人,2014级、2015级与2016级所占人数分别为83名、57名和60名。调研期间,2016级为一年级学生,以此类推。这3个年级的导师人数一共有27名,包括5位副教授、20位讲师和2位助教,导师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该学院一年级至三年级导师与学生的分组情况详见表1。

表1 导师与学生分组情况一览表

(二)导师指导形式与主要内容

本科生导师的要求是每月必须与被指导的学生面谈或集体指导不少于1次,每学期不少于4次,地点可选择教师办公室、学院教室或学校图书馆等,指导形式可多样化,包括座谈讨论、个别谈话、学术报告、互联网平台交流等。

根据不同年级的学业侧重点,不同年级的导师给予学生的指导内容也有所不同。针对一年级学生,导师以过渡性指导为主,即帮助学生转变中学时期的学习方法与目标,尽快适应大学英语专业的教学进度与氛围,纠正英语发音,培养英语阅读习惯等;针对二年级学生,导师以英语专业四级备考的指导为主,即通过定期的交流了解学生备考情况,对学生的听力、阅读、写作等方面进行训练,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指导;针对三年级学生,导师以规划性指导为主,即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对学生考研、择业、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等情况给予相应帮助,此阶段后期须让学生了解毕业论文的开题情况,做好与四年级的学习接轨的准备。

在本科生导师制活动记录方面,该学院为每位导师准备了《本科生导师制工作手册》,用于记录指导学生情况、导师制工作计划、导师制工作总结、导师制活动登记表与指导工作汇总简表。相对应地,学院为每位学生准备了《本科生导师制学生手册》,用于记录导师简况、各学期学习与综合素质发展计划、学生自我总结、活动登记表与素质拓展活动及各类表彰登记表。这两种手册不仅是过程记录,而且为导师更替与过渡提供指导参考。

二、本科生导师制现状的调研方法与发现

为了研究本科生导师制在英语专业的过程管理中的实施情况,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开展调研活动,问卷调查对象为该校英语专业非毕业班全体本科生,访谈对象为该学院一年级至三年级部分本科生导师。

(一)问卷调查

在调研活动中,笔者根据一年级至三年级英语专业人数,总共分发了200份纸质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196份。问卷除了基本的个人信息和开放性问题外,从学生与导师联系频率、联系方式、导师对学生的帮助及学生对导师的考核方式等设置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题与多项选择题。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从学生的角度得到实际情况的反馈信息。

1.师生联系频率与方式。关于师生联系频次问题,问卷设计为单项选择题,可选项包括“每天”“每周2~4次”“每月2~4次”“每月1次”“几乎不联系”以及“其他”,该题可以反馈师生的联系频次占比。师生联系方式的问卷设计为多项选择题,可选项包括“课内外面谈”“打电话或短信”“微信或QQ等社交软件”“E-mail”与“其他”,从而反馈师生的沟通渠道信息。从学生与导师联系频次的统计结果来看,有82%的学生与导师能够做到“每月联系至少1次”,联系频率高于每月1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6%。从各年级的统计结果看,师生联系每月超过1次(不包含1次)占比情况分别是:2014级13.3%、2015级29.6%和2016级40.7%,可见高年级师生交流的频次远低于低年级(表2)。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方式以“面谈”和“网络社交软件”为主,其中“面谈”的形式多为小组讨论或座谈,一般每月1次,而运用“微信或QQ等社交软件”的沟通方式为日常不定期交流,并无固定的时间周期。值得注意的是,问卷调查中选择“几乎不联系”的学生占比达到17%,说明本科生导师制在实施的过程中,部分师生沟通的主动性不高,存在相关的活动记录并不符实的情况。

表2 师生联系频率一览表

2.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的帮助。国内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内容与形式与国外的相关制度有所区别,从学生的角度获悉导师制对其的实际帮助能够为导师制的过程管理与调整提供有效参考。关于“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的帮助”这一问题,问卷设计为多项选择题,可选项包括“学业指导”“生活导师”“职业规划”“倾诉对象”“参与导师的课题”“没什么帮助”和“其他”。问卷反馈信息显示,选择人数最多的3项依次为“学业指导”“生活导师”与“职业规划”,其中选择“学业指导”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85.7%,说明该学院导师的指导方向依然以学业内容为主。有10%的学生认为本科生导师制对自身“没什么帮助”,各年级选此项的学生占比分别是2014级14.5%、2015级7%以及2016级6%。由此可见,该制度在部分学生中并未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在高年级的实施效果远低于低年级。

3.学生对导师的评价方式。“学生对导师的评价方式”问卷设计为多项选择题,可选项包括“通过系统评价”“定期访谈学生”“期末纸质评价”“没有考核”及“其他”。学生对此问题的选项较为分散,相对选择人数最多的项目为“定期访谈学生”,占总数的35.7%,而选择“没有考核”的人数占总数的16.8%。这些分散的数据说明,该学院在学生对导师的评价方面尚未设置全面的考核机制。

4.学生对指导内容的需求。学生的需求是导师在指导过程中必须了解的参考因素,也是学院把握本科生导师制总体实施过程细节调整的实时信息。因此,调查问卷“学生对本专业导师指导内容的特殊需求”设置了多项选择题,可选项包括“英语口语对话等专业指导”“英语专业就业方向指导”“论文选题指导”“课题研究”及“其他”。统计结果显示,选择最多的是“英语专业就业方向指导”与“论文选题指导”,分别占83.7%和76.5%;其中,一二年级学生所选比例最高的项目为“英语专业就业方向指导”,而三年级学生所选比例最高的项目为“论文选题指导”。结果表明,多数低学生较为关注所学专业的就业问题,并且将本科生导师作为咨询来源之一;而高年级学生更加关注毕业论文事宜,体现学生阶段性发展需求。

本次的问卷调查反馈出该学院一年级至三年级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生导师的指导过程中的现状,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师生联系的主动性总体较好,但是部分师生联系频次较少,导师制的作用参差不齐,在高年级的作用最不显著;(2)目前导师对学生的帮助大部分体现在学业指导方面,而学生对导师的指导需求须延伸至毕业与就业工作,高年级与低年级的需求有所不同;(3)学院目前在学生对导师评价方面有所作为,但评价主体与对象未能涉及全体师生。由于问卷调查的主体对象为学生,所反馈的信息具有片面性,因此,从教师的角度采取新的方式展开调研,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问卷信息的空缺。

(二)教师访谈

本次调研的访谈对象是该学院英语专业非毕业班的11名本科生导师,占一至三年级本科生导师总人数的40.7%,其中包括4名一年级的导师、3名二年级的导师以及4名三年级的导师。访谈内容主要围绕指导内容、学生配合度、工作量以及个人建议等(表3)。笔者根据教师的访谈记录,整合出有效的信息,从教师的角度展示导师工作情况,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现状。

1.指导内容。从指导内容方面来看,受访教师为学生主要提供三个方面的指导:一是英语专业必备的阅读、写作、听力等能力的训练;二是学生的小组展示,主要围绕课外阅读或视频学习,以presentation等形式锻炼学生的思考与表述能力;三是日

表3 教师访谈问题设置一览表

常的答疑解惑,涉及英语考级、学习方法、考研等。然而,受访教师对“是否布置作业”的问题具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五位教师较注重给学生布置作业,内容包括英语等级考试练习册、单词或语篇背诵(以《新概念英语》为材料)、书籍阅读、英语写作等,小组见面以review的形式居多。部分教师注重学生阶段性的学习计划,一些教师则注重小组见面时的听力练习与口语活动,为学生答疑或播放学习视频等,较少或几乎不布置额外作业。

2.师生配合情况。关于学生的配合度与主动性的问题,受访教师均表示在每月1次的导师见面活动中,学生的配合度较高,能够积极完成口语交流等小组活动。但是,在日常任务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并不一致。4位受访教师表示学生在完成导师布置的作业方面存在不自觉的现象,每组仅有个别学生能够按时完成学习计划,并积极与导师进行沟通,其余学生较为被动。部分导师因学生任务完成不理想,就不再布置额外的作业。此外,导师与学生的配合程度与该教师是否为本组学生授课具有较大的联系。通过受访教师的反馈,笔者发现导师若为本组学生的任课教师,师生联系频率与学生配合度会普遍高于导师未直接授课的小组,其原因在于导师因担任课程教学任务,更加了解本组学生的学习情况,课后会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同样,学生对任课的导师更加熟悉且敬畏,任务完成情况相对较好。

3.对学生指导需求的理解。不同的受访教师对学生需求的理解具有较大的差异,主要分为方法导向与练习导向两种。主张方法导向的教师认为,学生更需要学习方法的指导,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应注重学习习惯的纠正与学习兴趣的培养,而不能过早地开始英语考级练习。如部分学生对词汇记忆的方式仍停留在死记硬背,缺乏合理的英语学习策略,那么整体的学习效果就大打折扣。主张练习导向的教师认为,学生应多做练习题,习题的选择可以循序渐进,从大学英语四六级过渡到英语专业四八级,并在做题过程中发现问题。例如,学生的语法与词汇储备等问题能够在习题的解答过程中得以解决,并逐步运用到写作等方面。除此之外,部分教师认为学生除了学业指导,还需加强人际交往、求职就业等方面的指导。

4.教师建议。在导师制的工作量问题上,受访的11位教师均能完成学院规定的“每月1次的见面指导”,并且表示工作量在可承受范围之内。针对该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受访教师提出了一些建议:(1)在导师职责方面,受访教师普遍提议学院应给予更加明确的指导方向,对导师制总体要求的制定应当充分考虑大多数学生的需求,而非以教师的理解为主。(2)在指导内容方面,部分受访教师建议加强对导师的训练,提高其指导内容与形式的多样性。目前,大部分教师的指导内容更倾向于课堂的延伸,较为流程化。受访教师中鲜有提及3E语音系统和iwrite写作平台等学院现有资源在指导过程中的运用,表明部分导师对学院教学平台的操作还不熟悉,因而未能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资源。(3)在人员分配方面,部分教师提出应平衡各年级的各组学生人数分配,尤其应为一年级新生多分配几位指导老师,均衡工作量与指导精细度。(4)在工作考核方面,受访教师均认为学院应更加系统化地评价导师工作,在学院教学委员会评定与不定期学生访谈基础上,完善全面考评体系。

三、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的改进设想

基于问卷调查的数据与教师访谈结果,笔者发现本科生导师制在F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进展总体顺利,大部分教师能够负责到位,师生配合度尚可。但是,该学院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历程较短,仍存在一些尚未完善之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小组活动存在流程化现象,学生自主学习意愿不强;二是导师指导的统一性与方式不尽合理,因而指导效果差异性大;三是年级间师生比例分布不均,教师的工作量不均衡;四是本科生导师制考评机制不够完善,指导情况未实时反馈。笔者结合该学院的人员结构特点与学院资源现状,提出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的改进措施。

(一)重视新生教育,强化日常考核

学院应在新生入学期间开展系列的指导讲座,将学业导师的概念融入其中,向学生解析导师、辅导员及班主任的分工与职责区别。同时,将学生与导师的互动表现纳入学期的考核中,每位导师须在学期末提交一份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情况考核表,表格由学院统一制作,设立考核细项与分数,作为学生学年德育考评指标之一。

(二)组织小组竞赛,强调医学特色

英国的牛津大学是本科生导师制运用的典型代表之一。牛津大学的本科生导师制通过阅读、写作、展示等方式,主要目标是为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逻辑性与批判性思维,从而拓展思考的深度与广度[9]。目前,该学院的本科生导师制依然是以导师主导,一旦指导概念模糊,学生学习就变为被动。因此,通过举办小组之间的竞赛,激励学生与导师积极开展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的探讨,不拘泥于形式,注重学习的实效性和趣味性。针对一年级与二年级学生,学院应以夯实专业基础为目标,竞赛形式应以写作、阅读等为前提,引导学生做好本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同时,为了提高高年级学生的参与度和指导效果,各位导师应注重合理发挥学校深厚的医学背景,鼓励学生同其他学院师生互相交流与跨专业合作。例如,跨学科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举办医学主题的英语演讲比赛等,此类活动也可为三年级学生的毕业论文开题奠定基础。学院可根据各组的表现与获奖累计,从学生管理经费中支出一部分作为奖金或购买奖品,鼓励师生互动参与。

(三)改进分配方案,均衡各组师生比

本科生导师制的任务既不能全部归为某一系部负责,也不可简单地进行平均分摊,否则既无法保证导师的工作质量,又可能影响教师队伍的和谐。全国高考后,学院应及时预计招收新生人数,并对各系部的教师进行综合考量,包括教师的授课任务、行政职责、承担项目、工作年限等,同时结合以往导师的指导效果,进行人员分工。针对实际招生的数量,各组再进行学生人数微调,最大程度保证各组师生比的合理性。

(四)安排导师考评,及时反馈信息

学院办公室负责每学期的本科生导师考评工作,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各组学生对导师进行评价。评价形式可以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体现具体指导老师)或网络系统评价,内容可涉及具体的指导过程,包括指导次数、形式、内容、综合评分以及建议等,调查结果由办公室统计汇总,将导师的得分与学生建议反馈给各导师,从而帮助导师了解学生需求,改进指导方法。

本科生导师制是为了帮助学生独立学习、提高思辨能力而设立的制度,在我国众多高校实施并取得一定的效果。随着时代的变更,教育本身也在进步,导师制也应顺时而变,更新其形式与内涵,进而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ZHAO X,WANG J.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tutorial system: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education technology and sports science(METSS)[C].Amsterdam:Atlantis Press,2016:218-221.

[2]WANG G S,TANG D H. Analysis of the Oxford tutorial system:The 3rd international annual conference on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curriculum construction[C].Zhuzhou:Education Research, 2012: 27-29.

[3]石荣传.本科生导师制:类型、实施现状及完善对策[J].大学教育科学,2016(3):70-73.

[4]王颖,王笑宇.本科新生导师制对大学生的影响路径及实施效果研究[J].教育研究,2016(1):26-34.

[5]靖国安.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制度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5):80-84.

[6]胡乐乐.论“双一流”背景下研究型大学的跨学科改革[J].江苏高教,2017(4):42-47.

[7]FAN W H,YANG H.An in-depth study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based 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tegration reform[J]. EDP Sciences,2016(25):1-5.

[8]吴琢,姜柏生,刘虹.本科生试行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349-352.

[9]PAUL A.Variation in students’ experiences of the “Oxford Tutorial”[J]. Higher Education,2005(50):631-644.

猜你喜欢

导师制英语专业本科生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产出导向法”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新时代下高职高专非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之探索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