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氮磺吡啶联合糖皮质激素对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免疫功能、血清炎症因子及肠黏膜NF-κB、ICAM-1、VCAM-1的影响
2018-04-17吴军霞马阿火
吴军霞 马阿火
(绍兴市人民医院 浙江大学绍兴医院消化内科,浙江 绍兴 31200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复杂、多因素作用、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的慢性非特异性炎性疾病〔1〕。目前学者认为该病有许多细胞因子参与免疫反应,包括生长因子及黏附分子等〔2〕。但UC中的细胞黏附分子调控机制尚不十分清楚〔3〕。UC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发生率逐年上升,有恶变性,需积极进行有效治疗〔4〕。常规疗法包括免疫抑制剂、水杨酸制剂、生物制剂及糖皮质激素等,不同的药物其效果、安全性也不同。柳氮磺吡啶是治疗UC的常用药物,抗炎、调节免疫作用及疗效确切,但安全性较低,不良反应较大〔5〕。糖皮质激素是治疗重度UC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可有效控制炎症、减轻中毒症状〔6,7〕,但对两药联用的疗效及其机制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柳氮磺吡啶联合糖皮质激素对老年UC患者疗效、免疫功能、血清炎症因子及肠黏膜核因子(NF)-κB 、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CAM)-1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选择绍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U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肠镜检查确诊;②无过敏体质;③无心、肝、肾及凝血功能障碍者;④神志清楚,具有良好的依从性;排除标准:①免疫缺陷者;②肠道器质性病变者;③临床资料不全者;④严重精神疾病者;⑤未能严格遵医嘱者;⑥参加过其他药物试验影响结果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平均年龄(69.2±5.04)岁,平均病程(2.3±0.4)年,病情分级:轻度9例,中度12例,重度9例;病变部位:直乙结肠炎11例,全结肠炎7例,左半结肠炎12例;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8.6±5.12)岁,平均病程(2.4±0.6)年,病情分级:轻度10例,中度11例,重度9例;病变部位:直乙结肠炎10例,全结肠炎9例,左半结肠炎11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掌握方案内容,并签署同意书。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予常规基础治疗:如保持患者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生命体征平稳。对照组: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潮州市强基制药厂生产,批号:20141205),1.0 g口服,4次/d;观察组:柳氮磺吡啶肠溶片联合糖皮质激素泼尼松(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41015)10 mg口服,2次/d,两组均连续服用2个月。
1.3观察指标
1.3.1临床疗效①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肠镜复查肠黏膜恢复;②有效: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肠镜复查肠黏膜存在轻度炎症;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肠镜复查无显著变化。
1.3.2免疫功能测定外周血细胞免疫水平(CD3+、CD4+、CD8+、CD4+/CD8+)和体液免疫水平〔免疫球蛋白(Ig)M、IgA、IgG〕。
1.3.3血清炎症因子治疗前后分别采集患者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6、IL-10、TNF-α水平。
1.3.4肠黏膜组织分析RT-qPCR检测肠黏膜NF-κB、ICAM-1、VCAM-1 mRNA,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步骤进行相关操作。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t及χ2检验。
2 结 果
2.1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86.67%,显效11例,有效15例,无效4例)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0%,显效7例,有效11例,无效12例,χ2=8.16,P<0.05)。
2.2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治疗前,两组IL-6、IL-10、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6、IL-10、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两组免疫功能比较治疗前,两组外周血免疫及体液免疫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CD8+显著低于对照组,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IgM、IgA、IgG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表3。
表1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表2 两组外周血细胞免疫水平比较
表3 两组体液免疫水平比较
2.4两组肠黏膜组织NF-κB、ICAM-1、VCAM-1 mRNA表达比较治疗前,两组NF-κB、ICAM-1、VCAM-1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F-κB、ICAM-1、VCAM-1 mRNA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NF-κB、ICAM-1、VCAM-1 mRN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NF-κB、ICAM-1、VCAM-1 mRNA表达比较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1)P<0.05
3 讨 论
UC是一种炎症性肠病,病变累及大肠黏膜及下层,以黏液脓血便、腹痛腹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8〕,还可并发结肠息肉、结肠癌等,病变广、病情易反复。老年患者脏器功能衰退,抵抗力下降,其治疗一直是临床工作者的研究热点。
研究认为炎性反应在UC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细胞炎症因子在UC患者中有异常表达,引起一系列肠道炎症、组织破坏〔9,10〕。在该病发展过程中,免疫复合物沉积,并激活相应补体,介导细胞活性因子释放,导致炎症的发生,引起脏器炎症反应。IL-6由活化的T细胞、B细胞、内皮细胞等产生,刺激各种细胞增殖,诱导巨核细胞成熟,是炎症急性期反应物的主要诱导剂〔11〕;IL-10是一种多功能促炎因子,能够调节免疫应答,促进多种炎症介质产生,是反映机体炎症状态的敏感指标〔12〕;TNF-α是促炎因子,在UC发病中有重要作用〔13〕。这些细胞因子可作为UC病情评估的指标。黏附分子是一种受体型跨膜糖蛋白,介导细胞黏附,参与炎症反应、调节免疫。有研究证实细胞黏附分子与UC关系密切,UC患者结肠组织及血清中存在多种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增强〔14〕。随着对NF-κB研究的深入,有研究认为黏附分子抗炎可能与NF-κB的活化有关〔15〕。ICAM-1、VCAM-1基因启动子上均含有NF-κB结合位点,各种细胞外刺激激活未活化的NF-κB,促进黏附分子的表达;反过来,细胞黏附分子又可进一步活化NF-κB,形成正反馈调节,NF-κB不断放大〔16〕。
本研究显示,柳氮磺吡啶联合糖皮质激素对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疗效肯定,能有效抑制促炎因子的表达,减少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刺激产生IL-6、IL-10的分泌,减少产生TNF-α,抑制炎症对肠黏膜的损害,调节体液免疫,降低老年UC患者NF-κB活性,还发现ICAM-1、VCAM-1的表达与NF-κB的活化呈正相关,NF-κB与ICAM-1、VCAM-1的启动子紧密结合,证明NF-κB调控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且随着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增加,炎症程度也加重,表明检测ICAM-1、VCAM-1水平可作为判断UC疗效的指标。
1汪悦,查安生.中医药对溃疡性结肠炎TLR/MyD88信号通路NF-κB的干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4;22(8):426-9.
2沙素梅.Toll样受体5与黏附侵袭性大肠杆菌LF82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的作用研究〔D〕.西安:第四军医大学,2014.
3游艳,周春,彭锦,等.SNX10在小鼠结肠炎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C〕.苏州:中国药理学会抗炎免疫药理专业委员会全国学术会议,2014:111.
4李艳萍.溃疡性结肠炎癌变机制的研究及结直肠息肉危险因素分析〔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
5葛飞,朱时林,肖明兵,等.基于脑肠轴研究电针联合药物治疗UC的作用机制——附31例临床资料〔J〕.江苏中医药,2014;46(12):65-7.
6刘露,马雅琼,胡佳辰,等.多药耐药基因及临床危险因素与炎症性肠病患者激素治疗应答的关系〔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12):817-22.
7刘敏纹.重度溃疡性结肠炎糖皮质激素临床疗效预测因素分析及其拯救性治疗〔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4.
8郑丽红,王海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思路探索〔J〕.光明中医,2014;28(7):1568-9.
9赵萍,李传凤,吕愈敏,等.老年与中青年发病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特点比较〔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4;33(5):503-6.
10夏蜀娴,缪应雷.HSF2和促炎症细胞因子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4;22(30):4683-90.
11王少鑫,浦江,刘超群,等.炎症因子TNF、IL-6和IL-4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C〕.北京:2014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消化系病学术年会,2014:104-6.
12王燕,朱向东,段永强,等.四神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及血清抗炎、促炎因子平衡的影响〔J〕.中医研究,2014;27(1):53-6.
13易文,陈置丰,石孟琼,等.左金丸阻断溃疡性结肠炎小鼠NF-κB激活MIF、TNF-α及IL-1β、IL-6表达〔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4;30(6):9-13.
14马俊方,孔超美,张予蜀,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受体2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4;34(2):134-7.
15查王健.高良姜素对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4.
16徐思思,张雪竹,刘金凤,等.脑缺血后核因子-кB信号通路对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21):6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