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报道类标题中的“亮了”
2018-04-15左乃文陈一
左乃文 陈一
新闻标题是媒体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更加注重标题的吸引力。在众多新式标题中,报道类标题“……亮了”表现出超强的活力。我们来看一些实例:
(1)惊!“老干妈”上了纽约时装周网友评论亮了(人民网,2018年9月13日)
(2)文博会今天开幕:天津,亮了!(光明网,2018年5月10日)
(3)网售处方药政策有调整?记者多个平台实测下单!结果亮了(湖南在线,2018年7月16日)
例(1)表达在显著事件(“老干妈”上了纽约时装周)外,非预期客体(网友评论)意外得到凸显,成为焦点所在。例(2)表示在整体事件(文博会开幕)中,某个部分(天津)意外凸显得到大众关注。例(3)中使用“结果亮了”,体现了事件、剧情的反转,出现了与大众预期完全不同的结果,具有意外义。
一、报道类标题中“亮了”的隐喻表达
此类标题中的“亮了”通过隐喻投射机制产生新意义,表示的是非预期、非关注成分凸显成为焦点。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来源于经验基础上对相似事物的联想推理,从具体到抽象,原义“灯亮了”表示变得明亮与隐喻义“亮了”表示凸显、突出,具有相似性。流行语“亮了”能够适用于不同的新闻事件,满足传播需要。
“亮了”可出现在转折复句中,例如:
(4)大学校园里老外专注练拳,最后表情却亮了(凤凰网,2017年11月8日)
(5)“日本第一美女”的佐佐木希,直播卸妆素颜竟亮了!(搜狐新闻,2017年7月13日)
例(4)通过标记词“却”表明了前后语段间的信息对比关系,提供语用认知导向,有益于受话人理解。例(5)中的“亮了”与意外类评注副词“竟(然)”连用,“日本第一美女”经过卸妆过程,使素颜与化妆后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用“亮了”突出表达意想不到、意料之外的超预期义。
“亮了”表达的超预期意外义还具有强主观性,例如:
(6)“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这些重庆元素亮了(《重庆日报》2017年10月16日)
(7)“砥砺奋进的五年”成就展这些青岛元素亮了(青岛新闻网,2017年10月10日)
从发布主体来看,《重庆日报》对成就展中的“重庆元素”予以评价,青岛新闻网对成就展中的“青岛元素”予以评价,这说明“亮了”是一种基于发话人视角,并带有主观情感的评价性表达方式。
“亮了”的语用义逐渐固化,人们不再需要相似特征的类比过程,就能推知发话人表达的意义。因此,“亮了”出现并存的双重语义,适用范围逐渐扩大,语义泛化前后(本义及隐喻义)词语形式一样,我们甚至不容易简单推定“亮了”所能扩散到的对象。例如,腾讯视频标题《别人介绍马云李嘉诚的回答亮了》,视频中宴会上介绍到马云时,李嘉诚应答:“是非常有名的,我们这个厅光亮起来啦。”李嘉诚的应答语“……光亮起来”是说马云的到来使整个大厅蓬荜生辉,用“亮”的本义作喻。《别人介绍马云李嘉诚的回答亮了》作为新闻标题出现,与李嘉诚的原话语互文,通过新近流行的“亮了”表现出非预期的意义(相当于“李嘉诚说马云‘亮的话亮了”),体现了话语的双重解读。
隐喻义“亮了”出现之前,本有“成为亮点”的说法,二者意义相近,例如:
(8)乔布斯写给妻子情书刮起热译风文言翻译成亮点(搜狐新闻2011年10月26日)
例(8)中“文言翻译成亮点”可以替换为“文言翻译亮了”。“亮了”是“成为亮点”的进一步发展,更具动态性和开放性,凸显了“更加引人注目、意想不到”的意义特征。由“成为亮点”到“亮了”既有经济性动因,也体现出求新求异、表达精密、创造鲜活语体特色的主观性追求。
“亮了”隐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知体验和特定句法语篇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亮了”常出现在具有转折义的对比语境中,转折前句是对客观事实的陈述,无明显表达态度的词语,缺乏明示成分的缓冲。通过转折小句,受话人的预期被突然逆转,此时的反预期作用效果强,促使“亮了”在语境中吸收这种出人意料的意外义,实现由言外到言内的交际意图。
二、报道类标题中“亮了”的互动效果
新媒体时代对新闻互动性提出更高要求,促使标题话语从过去的独白式向对话式转变,从单一表达转向多向立体表达,例如:
(9)[荐读]“妈妈,同学家有五套房,我们家有几套?”母亲的回答亮了!(《人民日报》2018年4月30日)
例(9)中标题“母亲的回答亮了”是在潜在对话的基础上通过超预期意外义激发受话人的阅读兴趣,达到互动目的。
“亮了”的前面常出現叙述性话语,而“亮了”是对事件的增补性评价,例如:
(10)选修课老师给22名学生零分,他的一句古文点评亮了(《人民日报》2018年9月14日)
例(10)中“选修课老师给22名学生零分”作为背景小句出现,对后句的依赖性不强。而作为标题的“亮了”常缺乏独立提供焦点信息的能力,前面的叙述性小句不能自由省略。“亮了”表示的超预期凸显义需要前后小句的共同配合。在新闻标题中,通过增补性评价话语“他的一句古文点评亮了”减少受话人的认知付出,有助于对话语的理解,促进评价行为的顺利进行。
标题是发布者对事件的重新建构,能够引导受众进入情景,引起共鸣,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例如:
(11)小女孩海边大喊:大海,我不想上幼儿园!网友评论亮了!(澎湃新闻,2018年9月11日)
例(11)是在热门事件背景叙述的基础上,构拟潜在的对话场景,使“网友评论”与“小女孩”的话语形成互动,通过“亮了”实现发布者对事件的评价性表达。标题中各部分之间互动关联,共同呈现才使标题发挥作用,进而影响受众的认识、态度。
三、流行动因及传播中的语德意识
新闻标题承担着新闻的初级发布功能,既要明示内容,也要引导受众点击链接,进行阅读。“亮了”表达的超预期意外义符合人们的认知心理,能对读者形成迅速的“刺激—激发”反馈。若选择的语言形式具有模糊性,就无法直接传递具体信息。对“亮了”表示的褒贬义及话语主体意图的解读仍需要在具体语境中确认,实现发布者的互动目的。
如今,“……亮了”已逐渐成为一种快速编辑、吸引眼球的表达方式,突破了以往单纯的叙实性表述,在主体评价的基础上注重受众感受,适应了新时代张扬个性的需要。
新媒体时代各类信息数量增多,发布者需要在短时间内吸引读者,如果片面追求“点击率”,过多采用设疑激趣、片面失实、浮躁喧嚣的语言形式刺激受众,将有违语德和新闻道德。做好网络舆情和网络娱情的统一,首先要从标题入手,避免这类规约性话语滥用成为“标题党”,促使网络话语成为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有力工具。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语非自足构式蕴含的句法语用机制”(编号:11BYY076)后期成果,得到“黑龙江省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基础研究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