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藏弘仁本 《文馆词林》所辑魏晋官文书的文史价值∗
2018-04-15仲秋融
◎ 仲秋融
提 要:日影弘仁本 《文馆词林》中收有众多珍贵的先唐文章,其中辑录的魏晋时期官文书有其不可忽视的文史价值。据此不仅可补严可均辑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未收魏晋官文书篇目及校考相关内容,补史书之阙,而且对其内容意义的挖掘有助于拓展魏晋文的研究范围,加深人们对先唐官文书文学性特点的认识,丰富此类文本的政治、文化内涵。
唐高宗命中书令许敬宗等辑先唐诗文,时成千卷 《文馆词林》。该书时经战乱灾祸仅存残篇,完本于弘仁年间传至日本,藏于泠然僧院,江户时代重现世间。现经学者搜集整理成三十卷日影弘仁本 《文馆词林》[1](以下简称 “日 《文》”)。由于今存先唐文献尚稀,多有缺损,而日 《文》收录大量先唐诏令教敕类官文书,于其时杂文学时代背景下,在文献与文学两方面颇具价值,对今人完整建构中古文学史意义重大,故弥足珍贵。值得一提的是,过往因文献不可征,魏晋文书本身亦遗留不少问题。今围绕日 《文》展述,胪列考索,或可补严可均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以下简称 “严辑 《全文》”)中未收或有误之官文书篇目、作者、内容等,继而进一步彰明相关书牍的史料、文学价值。
一 可补严辑 《全文》未收魏晋官文书篇目及校考相关内容
(一)可补严辑 《全文》未收魏晋官文书及考相关作者之误
日 《文》辑先唐文章346篇,而官文书占绝大多数。据笔者统计,其中先唐官文书共有四类314篇,分别为诏208,令34,敕30,教41,数量可观。其中,魏晋官文书73篇[2],可全篇或部分补足严辑 《全三国文》 《全晋文》的有诏34、令1、敕4、教5,计四类44篇,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篇目如表1。
表1 可补严辑 《全文》未收魏晋官文书
上述有些官文书作者存在多属的问题,即一篇文章有两位作者。程章灿先生曾指出:“古代皇帝的诏令文字,其实多出自文学侍从之手。但在史传中,这些诏令的主名往往属于帝王,只有少数文学侍从之臣在编定个人别集时会将这些为君捉刀之作收入,使我们得知其主名归属之真相。唐宋以后的别集传世者较多,而先唐别集完帙无几。在暂时不能断定某篇诏令确系某人捉刀之作前,仍将其主名归诸君王,自不失为一种可行的办法。如 《全晋文》卷十二 (页1529)辑有晋安帝 《征刘毅诏》,注明出 ‘《晋书·刘毅传》’。但 《文馆词林》卷六百六十二收录此诏,题为傅亮作,如果编入 《全宋文》卷二十六傅亮卷中,就更为名副其实了。”[3]由于 《全晋文》存录 《征刘毅诏》,故其不在本文探讨范围,然程先生提出的主名归属问题值得重视。两晋时期,一些擅长制诏、令、章、奏之文士,常为当权者代笔捉刀,史书、类书等记录往往只提及发表者,如严辑 《全文》所据 《艺文类聚》 《太平御览》等,造成许多作者署名或遗漏,或张冠李戴。今据日 《文》校改见表2。
表2 据日 《文》校改严辑 《全文》部分署名
表2中 《西晋武帝即位改元大赦诏一首》《西晋武帝赦诏一首》《魏高贵乡公大赦诏一首》同时系于东晋张华名下,实是张华分别代西晋武帝与魏高贵乡公撰作。
(二)可校考魏晋官文书的内容
1.可校魏晋官文书篇名
严辑 《全三国文》与 《全晋文》部分,皆涉魏晋官文书,其中有七篇 (《全三国文》四篇、《全晋文》三篇),其文名与日 《文》有所不同,可相互参照以定其名。
篇一:日 《文》卷662魏文帝撰 “论伐吴诏二首”之二,严辑 《全三国文》卷6作 “伐吴设镇军抚军大将军诏 (黄初六年二月)”。按:该诏在日 《文》中与另一篇 “伐吴诏 (黄初三年十月)”系一篇名下,严氏所据为诏书内容“至于元戎出征,则军中宜有柱石之贤帅,辎重所在,又宜有镇守之重臣……其以尚书令颖乡侯陈群为镇军大将军,尚书仆射西乡侯司马懿为抚军大将军”[4],故依严氏定名为 《伐吴设镇军抚军大将军诏》较为允妥。
篇二:日 《文》卷665“西晋武帝藉田大赦诏一首”,严辑 《全晋文》卷3作“大赦诏 (正月戊子)”。按:该诏内容,明确提及 “耕藉田千亩”,故应以日 《文》题名为当。
篇三:日 《文》卷666“东晋孝武帝皇太子纳妃班赐诏一首”,严辑 《全晋文》卷11作 “遣兼司空谢琰纳太子妃王氏诏 (太元二十一年)”。按:严氏题名更能概括全文主旨,故据以改正。
篇四:日 《文》卷668“东晋简文帝即位大赦诏一首”,严辑 《全晋文》卷11作 “大赦诏 (十一月戊午)”。按:该诏实为东晋简文帝即位所颁,“朕以寡德,猥居元首,司牧群黎,奉主社稷”[5],故日 《文》题名更为确切。
篇五:日 《文》卷695“魏武帝举士令二首”之一,严辑 《全三国文》卷2作“求贤令”。按:该令篇首言 “此特求贤之急时也”[6],文末语 “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7],“求贤” “举士”息息相关,又都在曹操令中出现,故 “求贤令” “举士令”均可。
篇六:日 《文》卷695魏武帝 “军将败抵罪令一首”,严辑 《全三国文》卷2作 “败军令”。按:曹操该令针对 “军将败抵罪”颁下,因此日 《文》题名更为恰当,可据改。
篇七:日 《文》卷695“魏武帝令掾属等月旦各言过令一首”,严辑 《全三国文》卷2作 “求言令”。按:该令明确提出 “诸掾属、侍中、别驾,常以月旦各言其失”[8],而曹操所下求言求贤之令颇多,日 《文》题名更具明确指向性与区分度,也更能概括全文主旨,故据以改正。
此外,日 《文》卷695魏武帝 “分租赐诸将令一首”,严辑 《全三国文》卷2作 “分租与诸将掾属令”,两题所要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可不改。
2.可补严辑魏晋官文书残篇及校文字之误
严氏生前无缘亲睹日 《文》,《全文》所据底本多为史书、类书,如 《汉书》《三国志》《晋书》《艺文类聚》 《太平御览》等,由于类书选录先唐作品往往据不同标准、用途而作大量删节,故严辑入残篇亦多,今可赖日 《文》略补魏晋官文书辑录内容缺憾。
例一:《全晋文》卷3西晋武帝 “大赦诏 (正月戊子)”,所引 《晋书》删节过多,日 《文》卷665《西晋武帝藉田大赦诏一首》则为完篇,故可据日 《文》补严辑之阙。
例二:《全晋文》卷11东晋孝武帝 “地震诏 (太元元年五月癸丑)”,为严氏据《晋书·孝武帝纪》辑入的残篇,篇章删节较多,仅有八句:“顷者上天垂监,谴告屡彰,朕有惧焉,震惕于心。思所以议狱缓死,赦过宥罪,庶回大变,与之更始。”[9]日 《文》卷677《东晋孝武帝地震大赦诏一首》存完篇,可据以补足。
历代传抄极有可能导致文字内容上的出入。日 《文》中辑录的魏晋文书部分互有重文现象,也与严辑有文字互异之处,可取其优者校勘对方之讹误。
例一:日 《文》卷695“东晋元帝改元赦令一首”与卷668“东晋元帝即位改元大赦诏一首”为同一篇,其中后篇为完篇,多出以下一段文字,据补:
孤老不能自存者,赐帛二匹。其杀祖父母及刘载、石勒,不从此令。有能斩获载首者,封郡公,食邑五千户,金二百斤,绢万匹。斩勒首者封郡侯,食邑三千户,金百斤,绢五千匹。其为载、勒所诖误者,赦书到日,解甲散兵,各还所属,一无所问。有能率众从顺,随本官及所领多少论其爵位。被书后百日,若故屯结,遂附贼党,诛及三族。[10]
例二:严辑 《全晋文》卷11东晋孝武帝 “遣兼司空谢琰纳太子妃王氏诏 (太元二十一年)”。以下两段文字各以加下划线字体表示相异之处。
太子讳婚礼即就,仰祖宗遗烈,凭道德之姿,保傅将翼,贤士竭诚,慎行修德,积善庆隆。岂惟在乎,天赍赐所以宣其悦情,其便依旧。[11]
严氏所据为 《太平御览》一百四十九引 《晋孝武帝起居注》,虽短短五六十字,与日 《文》卷666《东晋孝武帝皇太子纳妃班赐诏一首》多有出入,据改:
太子婚礼既就,仰祖宗遗烈,凭道德之资,保傅奖翼,贤士竭诚,慎行无违,勉及德,积善庆隆。岂惟在予。夫大赍班锡,所以宣其悦情,其便依旧有赐。[12]
此外,严辑魏武帝 “求言令”(《全三国文》卷2)中有 “诸掾属、治中、别驾,常以月旦各言其失”[13]句,而在日 《文》 卷695中,“治中” 作 “侍中”[14],恐因避讳所致。
二 日 《文》所辑魏晋官文书的史料价值
唐以前的文献大量佚失,魏晋推断成分大,日 《文》辑录魏晋官文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尤严氏 《全文》未收之敕、令、教、诏类,分述如次。
其一,敕 (卷691),存一卷,29篇,下标 “诫励、贡举、除授、黜免”,内可补 《全文》者二十四、《全唐文》者一。可整篇补入 《全晋文》的官文书有 《西晋武帝诫州牧刺史敕一首》《西晋武帝诫牙门敕一首》《西晋武帝诫计吏敕一首》《西晋武帝诫郡国上计掾史还各告守相敕一首》等四篇。晋武帝前期在政治上颇有作为,励精图治,曾亲命杜预、王濬等人分兵伐吴,建立了历史上继秦、汉后第三个全国性的统一政权,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经济发展、人民安居的举措。太康元年,实行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的 “户调之式”,整个社会气象为之一新,史称 “太康之治”。武帝重视人才选拔,曾命山涛居选官任,人事黜陟公允。今从日 《文》所存武帝敕文中,还可看出他对州牧刺史、牙门、计吏、郡国上计掾史等地方官员的训导之心,在细微处关注社会民生。
其二,令 (卷69),存一卷,35篇,下标 “移都、毁废、祭祀、崇学、田农、政事、举士、赏罚、军令、赦令、杂令”,可补 《全文》者十、《全唐文》者一。其中,《魏武帝举士令二首》之二可补严辑,曰:“令: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趣,进趣之士未必能能有行。陈平岂笃行,苏秦宁守信也?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15]该令雷厉风行,通脱自然,秉承曹操一贯的文书风格,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曹操一系列令文的了解。
其三,教 (卷699),存一卷,41篇,下标 “悼亡、褒贤、显节、终复、毁废、祷祀、崇法”,整篇补 《全文》者二十七,部分补足 《全文》者三,严辑未收魏晋教文,为东晋王洽 《东晋王洽修太伯庙教一首》、东晋庾亮 《东晋庾亮黜故江州刺史王敦像赞教一首》、东晋庾翼 《东晋庾翼褒荆州主者王谦教一首》《东晋庾翼北征教一首》、东晋刘瑾 《东晋刘瑾废袁真像教一首》等五篇。东晋末,教文文体进一步发展,呈现出范围扩大与内容琐细的趋势,王洽、庾亮等人的教文连起了士族阶层复杂的人际关系网络,可补史料记载之不足。
其四,诏书八卷,先唐123篇、唐17篇均不见于 《全文》 《全唐文》。诏书的历史价值很值得治史者重视。永嘉南渡后,东晋南方小朝廷历来被史家讥笑偏安江左、碌碌无为,而日 《文》“征伐”类诏书中收有许多史书及 《全文》所未收的东晋、宋、齐、梁各朝的北伐诏和西讨诏,尤见先人对统一做的努力。同时,诏书还有史文互正、补史之阙的价值,兹举数例,加以说明。
例一:泰始元年十二月,晋武帝司马炎 (236~290年)篡魏建晋,先后有两位杨皇后:杨艳、杨芷。《晋书·武帝纪》载:“辛丑,尊景皇帝夫人羊氏曰景皇后,宫曰弘训。丙午,立皇后杨氏。二月,除汉宗室禁锢。己未,常山王衡薨。”[16]又载:“(咸宁二年十月)丁卯,立皇后杨氏,大赦,赐王公以下及于鳏寡各有差。”[17]杨艳被立后在泰始二年 (266年),咸宁立后曾有大赦天下之举,故可推断此处晋武帝所立为杨芷,《西晋武帝立皇后大赦诏一首》极有可能作于此时:咸宁二年十月丁卯,即公元276年。其诏曰:“制诏:朕闻王者所与,虔承祖宗,敬供粢盛,刑于闺闱,以仪刑万邦者,必须内主。是以选建长秋,正位中馈,庶隆化本,嘉与百姓,日新其政。其大赦天下。”[18]史书未述赦诏内容,今据 《文馆词林》补史书所阙。
例二:《晋愍帝地震大赦诏一首》其他文献无载,严辑 《全文》无收,可补入《全晋文》愍帝文中。西晋愍帝在地震后大赦天下,言 “刘载赵舟家室”不在宽赦之列,“其大赦天下,唯刘载赵舟家室不从赦例”[19]。刘载,即刘聪,《晋书·刘聪载记》:“刘聪,字玄明,一名载。”[20]永嘉四年,刘聪称帝,对西晋政权形成威胁,故愍帝大赦天下其不在赦例。而赵舟其人不可考,据李柏先生 《日藏弘仁本 〈文馆词林〉校读札记》一文考证,赵聪即赵冉:“为刘聪的重要将领,是进攻西晋政权的急先锋,并曾于夜里偷袭长安,险些捉住晋愍帝。而 ‘冉’与 ‘舟’字形有相近之处。是以,颇疑此 ‘赵舟’应作 ‘赵冉’。”[21]可见,当时刘聪作乱,世不太平。《晋书·孝愍帝纪》载:“建兴元年夏四月丙午,奉怀帝崩问,举哀成礼。壬申,即皇帝位,大赦,改元。”[22]“(建兴三年)五月,刘聪寇并州。六月,盗发汉霸、杜二陵及薄太后陵,太后面如生,得金玉彩帛不可胜记。时以朝廷草创,服章多阙,敕收其余,以实内府。丁卯,地震。辛巳,大赦。敕雍州掩骼埋胔,修复陵墓,有犯者诛及三族。”[23]结合诏言,“受命于兹,荏苒四载,外不能扫荡元寇,奉反梓官;内不能协和阴阳,清穆华夷。而近地大震动,天将以此警肃朕躬”[24],可知愍帝即帝位四年左右,因贼寇威胁、政局动荡、发生地震等发布该诏。而 《晋书·愍帝纪》几乎没有关于地震而大赦的记载,上引是相关度较高的一则。从建兴元年夏四月壬申到建兴三年六月辛巳,时间上较接近 “受命于兹,荏苒四载”。不过,仅据此很难断言 《晋愍帝地震大赦诏》确作于建兴三年六月前后。
例三:《晋元帝即位改元大赦诏一首》其他文献无载,严辑 《全文》无收,可补入 《全晋文》元帝文中。公元317年,司马睿承制改元,即晋王位 (尚未称帝),改元建武,东晋建立。《晋元帝即位改元大赦诏》当作于此时。诏曰:“昔我高祖宣皇帝至德应期,受天明命,立石著瑞,肇基帝道。……有司固请,所守有辞,志不可夺。孤逼于群吏之议,用奉上烝尝,虔祀祖考,明告灵神,以祇休命。”[25]又《晋书·元帝纪》载:“建武元年 (即建兴五年,317)春二月辛巳,平东将军宋哲至,宣愍帝诏曰:‘遭运迍否,皇纲不振。朕以寡德,奉承洪绪。不能祈天永命,绍隆中兴,至使凶胡敢帅犬羊,逼迫京辇。……以雪大耻。’三月,帝素服出次,举哀三日。西阳王羕及群僚参佐、州征牧守等上尊号,帝不许。羕等以死固请,至于再三。帝慨然流涕曰:‘孤,罪人也,惟有蹈节死义,以雪天下之耻,庶赎钺之诛。吾本琅邪王,诸贤见逼不已!’乃呼私奴命驾,将反国。群臣乃不敢逼,请依魏晋故事为晋王,许之。辛卯,即王位,大赦,改元 (建武)。其杀祖父母、父母,及刘聪、石勒,不从此令。”[26]史文相吻合,该诏当作于建武元年,即公元317年。
例四:《晋元帝诞皇孙大赦诏一首》其他文献无载,严辑 《全文》无收,可补入 《全晋文》元帝文中。晋元帝之子为明帝司马绍,明帝长子即晋成帝 (司马衍,321~342年),当为此诏中所言皇孙。诏曰:“皇嫡孙载育百叶之本,月正元日,品物革变,思令兆庶,沛然从善,其大赦天下。”[27]月正,指正月。《尚书·舜典》:“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28]孔传:“月正,正月。元日,上日也。”[29]孔颖达疏:“正训长也,月正言月之最长,正月长于诸月,月正还是正月也。”[30]元日,一是指吉日,出自 《汉书·王莽传》:“冠以戊子为元日,昏以戊寅之旬为忌日,百姓多不从者。”颜师古注:“元,善也。”[31]二是指正月初一,故 “月正元日”指的是正月初一,或是正月的某一吉日。从诏书 “自陟帝位,迄今五载”知,晋元帝即皇帝位于建兴四年丁丑 (317年),故该诏书极有可能作于元帝大兴四年 (321年)左右。
例五:《晋明帝立皇太子大赦诏一首》其他文献无载,严辑 《全文》无收,可补入 《全晋文》明帝文中。《晋明帝立皇太子大赦诏》为晋明帝因立皇太子而下的大赦诏。司马衍当时被立为皇太子,即后来的晋成帝,庙号显宗。晋成帝于公元325年即位,其时幼,由母庾太后辅政。庾太后死后由王导与庾亮辅政。成帝在位期间,任用外戚庾亮执政,试图排斥王导势力,振作东晋王室。《晋书·明帝纪》载:“(太宁)三年春二月戊辰,复三族刑,惟不及妇人。三月,幽州刺史段末波卒,以弟牙嗣。戊辰,立皇子衍为皇太子,大赦,增文武位二等,大酺三日,赐鳏寡孤独帛,人二匹。”[32]“大酺”指的是百姓聚集在一起饮宴。古时国家有 “吉庆”事,允许百姓聚饮。故知,该诏当作于晋明帝太宁三年 (325年)戊辰。
例六:《晋成帝加元服改元大赦诏一首》其他文献无载,严辑 《全文》无收,可补入 《全晋文》成帝文中。诏曰:“冠礼之始,嘉事之重,虔告宗庙,进纳元服。……其大赦天下,改咸和十年为咸康元年。”[33]“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中国古代汉族男性的成年礼。魏晋时,皇帝的冠礼在正殿举行,以乐伴奏。《礼记》:“冠者,礼之始也。”[34]“二十曰 ‘弱’,冠。”[35]“元服”,古代男子成年开始戴冠的仪式。《晋书·成帝纪》载:“咸康元年春正月庚午朔,帝加元服,大赦,改元,增文武位一等,大酺三日,赐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米,人五斛。”[36]可推知,《成帝加元服改元大赦诏》当作于咸康元年,即公元335年。
例七:《晋成帝大赦诏一首》,此篇其他文献无载,严辑 《全文》无收,可补入《全晋文》成帝文中。其诏曰:“去年以来,三公频丧,为国之基,于此殄悴。”[37]“三公”,古官名,《汉书·百官公卿表》曰:“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38],“或说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为三公”[39]。《晋书·成帝纪》载:“(咸康五年)秋七月庚申,使持节、侍中、丞相、领扬州刺史、始兴公王导薨。辛酉,以护军将军何充录尚书事。八月壬午,复改丞相为司徒。辛酉,太尉、南昌公郗鉴薨。九月,石季龙将夔安、李农陷沔南,张貉陷邾城,因寇江夏、义阳,征虏将军毛宝、西阳太守樊俊、义阳太守郑进并死之。夔安等进围石城,竟陵太守李阳距战,破之,斩首五千余级。安乃退,遂略汉东,拥七千余家迁于幽冀。冬十二月丙戌,以骠骑将军、琅邪王岳为司徒。李寿将李奕寇巴东,守将劳扬战败,死之。六年春正月庚子,使持节、都督江豫益梁雍交广七州诸军事、司空、都亭侯庾亮薨。辛亥,以左光禄大夫陆玩为司空。二月,慕容皝及石季龙将石成战于辽西,败之,献捷于京师。庚辰,有星孛于太微。三月丁卯,大赦。”[40]文中提及王导、郗鉴、庾亮均位至公侯,故 《晋成帝大赦诏》极有可能为咸康六年的大赦之诏。虽然前此泉陵公刘遐、始安公温峤、江陵公陆晔、长沙公陶侃亡后不久均大赦,但他们卒年相距甚远,与 “去年以来,三公频丧”不符,且只有陶侃用 “薨”,其余均用 “卒”。故推,《晋成帝大赦诏》当作于咸康六年,即公元340年。
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先唐文献资料不足,给我们探究这一历史阶段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故日 《文》所辑先唐作品的史料文献价值不容忽视,可参见学界相关论文[41],此不赘述。就魏晋时期而言,以上诸如敕、令、教、诏类官文书可补史之阙,提供了更多的政治信息,为我们打开了多角度的社会面向。
三 日 《文》所辑魏晋官文书的文学、文化价值
南朝萧统 《文选》以 “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为依归选文,悉收有韵美文,其中不乏前代的表、书等官文书。刘勰 《文心雕龙·诏策篇》阐述 “诏策之大略”,将文辞作为判断标准,曰:“故授官选贤,则义炳重离之辉;优文封策,则气含风雨之润;敕戒恒诰,则笔吐星汉之华;治戎燮伐,则声有洊雷之威;眚灾肆赦,则文有春露之滋;明罚敕法,则辞有秋霜之烈。”刘氏所言,无论是 “重离之辉”“风雨之润”,还是 “星汉之华” “洊雷之威”[42],或是 “春露之滋” “秋霜之烈”,时温时厉,透露出六朝官文书在程式化表象下具有的文学光彩。
日 《文》中有魏晋诏、令、敕、教四类官文书73篇,作者多帝王将相、文采卓著者,如 “魏氏三祖”曹操、曹丕、曹睿,“建安之杰”曹植、“文坛领袖”张华,以及王洽、庾亮、庾翼、刘瑾等著名士人,他们所撰诸牍为中国古代杂文学观下的创作,或散或骈,有的持论严正、锋锐凌厉,有的情切意挚、感人至深,还有的明练著要、含章蓄采,为研究魏晋的文学演变、文化发展增添了宝贵资料。
其一,今赖日 《文》得见的魏晋官文书43篇,不仅拓展了魏晋文的研究范围,还加深了对其时文书特点,尤其是文学性倾向的认识。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篇》谓:“令者,命也。出命申禁,有若自天,管仲下令如流水,使民从也。”[43]日《文》中曹操令文收录最多,有 《春祠令》《修学令》《收田租令》《令掾属等月旦各言过令》《分租赐诸将令》《论吏士行能令》《整齐风俗令》《军将败抵罪令》《举士令二首》等9篇。曹操 “下令如流水”,清峻通脱,言简意赅,雷厉果断,具威严之势,如 《论吏士行能令一首》曰:“令:议者或以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郡国选,所谓可与适道,未可与权者也。管仲曰:‘使贤者食于能则上尊,斗士食于功则卒轻死。二者设于国,则天下治。’未闻无能之人、不斗之士,并受禄赏,而可以立功兴国者也。是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太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论者之言,一似筒窥兽矣。”[44]作者从民议起笔,讲求实效,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寥寥数笔道出 “太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果决自然,水到渠成。又,日 《文》中可补严辑的 《魏武帝举士令二首》之二:“令:夫有行之士未必进趣,进趣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宁守信也?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45]曹操巧用反问,自问自答,加强语势,增强说理力度,极具个性色彩,延续其诏令一贯的简练精悍风格。日 《文》中的魏晋令文还有如魏文帝曹丕 《以郑称授太子经学令》以及曹植 “三令”—— 《赏罚令》、《自试令》与 《毁鄄城故殿令》,诸令 “出命申禁”、令行禁止的特征明显。此外,东晋文坛翘楚张华 《魏高贵乡公大赦诏》《西晋武帝赦诏》等代笔诏令类官文书亦出色,此不赘述。教类官文书则有东晋王洽 《修太伯庙教》、庾亮 《黜故江州刺史王敦像赞教》、庾翼 《褒荆州主者王谦教》《北征教》、刘瑾 《废袁真像教》五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晋代教文文理迭兴的趋势,带有一定的文学化倾向。刘勰曾举教之善者曰:“孔融之守北海,文教丽而罕施,乃治体乖也。若诸葛孔明之详约,庾稚恭之明断,并理得而辞中,教之善也。”[46]刘氏认为教文 “出言而民效”,而 “庾稚恭 (翼)之明断,并理得而辞中”,庾翼 “明断”之作即 《与僚属教》,世人评赞已多。然庾翼教文不唯 《与僚属教》,日 《文》还辑其 《褒荆州主者王谦教》 《北征教》,亦符刘勰 “理得而辞中”之论:
夫编名朝录,执笏为吏,诚应洁已奉时,以效忠节。而末俗偷薄,贪浊者众,虽罪黜相寻,而莫之改也。兵曹书佐王谦近得区闲赇赂,而能公言不受,虽臣下之体,不可不然。然在事者多复不能,尔以人相望,令人嘉之。纲纪宜共甄识。至于劳满,叙之令超也。用意如此,理当清贫,清贫之锡,所以厉不清也。可赐布三十匹。[47](《褒荆州主者王谦教》)
主簿:夫兵家之兴,不出三叶,岂不以其器本不祥,动违行正之所致哉。远寻先代,曹孙诸君,并以英材挺生之量,或乘运而起,或扶义而兴,并功隆海内,惠济苍生。而嗣裁三四,历年数十。况此胡羯,本非人类,踅因否剥,豕纵中原,穷凶极虐,古今未有。僭肆迄今,将跨四纪,岂此寇之无毙,此道之可久哉。盖由江东屡多内故,遑恤萧墙,遵养历叶,义旗未建,故使应亡之寇,颠灭无由,向顺之人,忠屈故邪。且仰观天文,表谴于上;俯察人事,离弃于足下,明皇祚之方隆,寇命之日替。吾虽不武,属当斯会。……诸曹其各随图部分,无令临事一物有阙。其速宣示诸佐,咸使闻知。[48](《北征教》)
东晋庾翼于荆州刺史任上勤勉有加,安于清贫,曾作褒贤崇德的 《褒荆州主者王谦教》,褒奖王谦遵守纲纪、理得辞中,旨在树立楷模、开启民智。同时,至东晋,教类文书体式日渐完善,庾翼 《北征教》以 “主簿”开头,篇末留有程式化公文语汇:“诸曹其各随图部分,无令临事一物有阙。其速宣示诸佐,咸使闻知。”征伐之教前有曹操 《征吴教》、诸葛亮 《南征教》,后有庾翼 《北征教》,外在篇幅明显增加,发挥指导、劝谏功效,在循循善诱中增强了教文的艺术性。如善用对句 “或乘运而起,或扶义而兴”,“明皇祚之方隆,寇命之日替”,“遇可降而纳之,遭可讨而伐之”,隔句成对 “且仰观天文,表谴于上;俯察人事,离弃于足下”,“冀逋诛之猾虏,必授首于俎镬。皇晋之遣黎,复睹阳曜于更始”[49]等,整体文辞雅化,已非普通公文可比。唐代房玄龄赞:“稚恭慷慨,亦擅雄声。”[50]詹锳曰:“翼有风力格裁,发言立论都如此。”[51]可谓的评。
其二,日 《文》辑魏晋官文书丰富了此类文本的政治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日 《文》中的魏晋诏文可补严辑的有33篇,其中多为 “大赦”之诏(东晋孝武帝 《东晋孝武帝大旱恩宥诏一首》、西晋武帝 《西晋武帝答杜预征吴节度诏一首》两篇除外)。“诏者,告也”[52],大赦原因虽各异,如因皇室活动:加元服改元、立皇后、立皇太子、诞皇孙、藉田、郊祀;天灾天象:日月薄蚀、灾眚、霆震、地震、大旱恩宥、阴阳愆度、玄象告谴、玄象失度、三辰谪见;军事行动:诛路永等、诛司马元显、平桓玄、改元、平洛阳、平姚泓、平贼。从同类型赦诏行文的相似性上看,魏晋政治文化的某些特点,如对内重视礼乐文化建设、对外强调平叛逆臣异族等现象十分显著。首先,日 《文》多有可补严辑的礼仪赦诏。如史载晋成帝司马衍大赦诏仅有咸康元年 (335年)正月朔 《改元大赦诏》,文曰:“有司条典,虔奉郊祀,燔柴既飨,芳气清穆。其赦天下,令咸得自新。”[53]此诏作于晋成帝十五岁加元服礼并改元时。成帝在位十七年,颁下赦诏何止一条。今据日 《文》,知还有 《郊祀大赦诏》,曰:“制诏:仰凭先训,傍赖宰辅。虽自勖励,恒惕于心。有司修典,虔奉郊祠。燔柴既飨,芳气清穆。诚君子勤礼,甿力普存。祖宗神灵,天地歆类。奚犹朕躬,荷斯休祐。思舆兆庶,共同斯庆。其大赦天下,咸得自新。”[54]日 《文》郊祀赦诏多四字行文,所谓 “有司修典,虔奉郊祠。燔柴既飨,芳气清穆”等语,几为改元赦诏之翻版。可见当时改元、郊祀活动的重要与频繁,相关部门撰作此类赦诏,当已形成固定的一套格式模板。其次,如日 《文》也多对外平乱之诏。以晋安帝伐诏为例,今存其对外征伐诏书有 《征刘毅诏》和 《下书讨桓玄》,而赦诏仅 《改元大赦诏》。据日 《文》知,安帝尚有一篇 《平贼大赦诏》,其文曰:“制诏:盖玄古结绳而人无邪,唐虞象刑而颂声作,仰瞻在昔,何不逮之远。意者将邦之不臧,上失其道欤。朕以眇身,夙承多福,缵戎洪绪,托于兆人之上,寔以不德,丛脞于位。思其攸济,若履深薄。今奸轨双毙,内外清肃,华畿振四维之纲,荆吴绝枭鸱之飨,岂朕一人,独受其赐。俾宗庙四海,实兼斯祜。思与九服,式同兹庆。惠康中国,以绥四方。其大赦天下。”[55]晋安帝司马德宗是孝武帝长子,在位22年,缺乏政治才干,无法处理国之内乱,国势日衰,其得胜大赦故事亦少。而日 《文》辑其赦诏,显其 “惠康中国,以绥四方”的积极姿态,对我们全面地认识东晋文化历史有一定帮助。
概言之,日 《文》收录魏晋官文书有其不可忽视的文史价值,对其内容意义的挖掘有助于拓展魏晋文的研究范围,加深人们对先唐官文书文学性特点的认识,丰富此类文本的政治、文化内涵。
注 释
[1](唐)许敬宗编、罗国威整理 《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中华书局,2001。
[2]日本影弘仁本 《文馆词林》中魏晋时期官文书共有诏、令、敕、教四类73篇。日 《文》中表残存一卷,而魏晋表文不存。其存后梁萧佽 《让侍中表》、沈君攸 《为王湜让再为侍中表》 《为安成王让加侍中表》(存目)可补入 《全文》。
[3]程章灿:《世族与六朝文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第281页。
[4](清)严可均校辑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中华书局,1965,第1081页。
[5](清)严可均校辑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晋文》,中华书局,1965,第1523页。
[6] 《全三国文》,第1063页。
[7] 《全三国文》,第1063页。
[8]《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第430页。
[9] 《全晋文》,第1524页。
[10]《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第440~441页。
[11] 《全晋文》,第1526页。
[12]《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第294页。
[13] 《全三国文》,第1061页。
[14]《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第430页。
[15]《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第434页。
[16](唐)房玄龄等:《晋书·帝纪第三》,中华书局,1974,第53页。
[17]《晋书·帝纪第三》,第67页。
[18]《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第282页。
[19]《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第316页。
[20]《晋书·载记第二》,第2657页。
[21]李柏:《日藏弘仁本 〈文馆词林〉校读札记》,《兰州学刊》2008年第10期。
[22]《晋书·帝纪第五》,第126页。
[23]《晋书·帝纪第五》,第129页。
[24]《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第316页。
[25]《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第332~333页。
[26]《晋书·帝纪第六》,第144~145页。
[27]《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第291页。
[28](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清)阮元校刻 《尚书正义》卷三,中华书局,1980,第130页。
[29] 《尚书正义》,第130页。
[30] 《尚书正义》,第130页。
[31](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 《汉书·王莽传第六十九中》,中华书局,1962,第4138页。
[32]《晋书·第纪第六》,第163页。
[33]《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第293页。
[34](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 《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第1884页。
[35] 《礼记正义》,第22页。
[36]《晋书·帝纪第七》,第179页。
[37]《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第378页。
[38]《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第722页。
[39]《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第722页。
[40]《晋书·帝纪第七》,第181~182页。
[41]林家骊:《日本影弘仁本 〈文馆词林〉及其文献价值》,《杭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42](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义证》,詹锳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第745~746页。
[43]《文心雕龙义证》,第951页。
[44]《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第434页。
[45]《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第434页。
[46]《文心雕龙义证》,第754页。
[47]《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第459页。
[48]《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第471页。
[49]《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第471页。
[50]《晋书·列传第四十三》,第1936页。
[51]《文心雕龙义证》,第757页。
[52]《文心雕龙义证》,第730页。
[53] 《全晋文》,第1517页。
[54]《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第257~258页。
[55]《日藏弘仁本文馆词林校证》,第3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