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生态体系的基本架构与政府生态化治理的对策∗
——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为例

2018-04-15刘洪民刘炜炜

创意城市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科创走廊科技

◎ 刘洪民 刘炜炜

提 要:规划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是浙江省委、省政府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其将成为浙江省面向未来、决胜未来的全新高能级创新平台。本文基于对区域创新发展重要学术理论——三螺旋及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分析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国际发展实践,提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的科学架构,分析科创大走廊创新短板及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根据未来全球产业集聚的生态化竞争趋势,从政府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创新政策独特作用的发挥及生态系统内 “雨林”环境的培育等方面提出加强科创大走廊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对策建议。

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是城市功能不断高端化、现代化、区域化和国际化的必然产物。进入21世纪以来,建设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正日益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应对当前和长远挑战的战略部署。规划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 (以下简称 “科创大走廊”)是浙江走创新发展之路的重大战略决策,省委、省政府赋予其 “引领全省创新发展的主引擎”的重大使命[1]。科创大走廊欲在新一轮信息产业变革中树立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标杆,努力建成全球领先的信息经济科创中心,必须置于全球创新、开放、包容、竞争的大环境下,致力于构建优良的 “互联网+创新创业”的“雨林型”创新生态,实现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提出的 “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推动基于创新生态化的政府新治理。

一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实践

(一)创新发展的理论基础及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

三螺旋理论和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是目前分析区域创新发展重要的学术理论。三螺旋理论一经提出便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受到重视,并在区域研究中心、孵化器和科技园区的规划与实践中彰显出了强劲的生命力。21世纪以来,各国学者纷纷利用创新生态系统概念,探索如何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来提升区域或国家创新能力。

美国学者埃茨科威兹 (H.Etzkowitz)和雷迭斯托夫 (L.Leydesdorff)将起源于DNA研究中的三螺旋模型用来分析大学—产业—政府之间关系的动力学,认为大学、产业和政府三个不固定的创新主体 “交叠”并互相作用,才能推动创新螺旋式上升[2]。三螺旋理论在区别三个主体及其不同目标的同时,强调了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的合作关系,认为在公共与私立、科学和技术、大学和产业之间的边界是流动的,超越了大学—产业、大学—政府、产业—政府的双螺旋关系模式。三螺旋理论的基础在于创新过程的非线性本质、多主体特征以及创新边界的模糊重叠,多强调创新过程的动力学解释,但对创新系统内除大学、企业、政府之外其他创新要素及创新环境的重要性关注较少。

创新生态系统来源于学者们对创新系统与生态系统在概念上的类比[3],“创新生态系统”这一概念孕育于20世纪90年代,该研究范式表现为由关注系统中要素的构成转向关注要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动态过程。创新生态的提出是基于对硅谷持续创新发展的研究,其概念来自生态学中生态系统的类比,包括与创新活动相关的各类物种、种群、群落等要素及创新生态环境[4]。目前,创新生态系统受到发达国家的普遍重视和采纳,包括出现在OECD的种种文件和报告中,基于生态化治理的创新管理与政策在各发达国家或地区也方兴未艾。该理论的主要问题是创新主体的作用不突出,没有很好地明确创新系统的动力来源。

从政府的角度看,创新生态系统应是一个区域的概念,是区域内各种创新主体及创新支撑要素、创新种群、创新群落与创新环境之间,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联结传导,形成共生竞合、动态演化的具有生态系统特征的复杂创新系统,具有多样性共生、自组织演化和开放式协同的基本特征[5]。科创大走廊可视为一个区域性的创新驱动创业的产业生态体系,各种要素能在这里无缝对接、互相融合。依据三螺旋理论中大学、企业、政府三类创新主体在全球科技创新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借鉴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中各创新主体、要素的特征及创新环境的重要性,区域创新生态体系更加注重多元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性、创新链条内的承接性、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衔接性以及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共生性 (见图1)[6],其主旨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促进创新持续涌现,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

图1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构成要素基本框架

(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国际实践经验

美国硅谷、英国剑桥、法国索菲亚、以色列特拉维夫等科技创新园区,是目前世界上最顶尖科技创新园区和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7]。特别是硅谷作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典型,受到了理论界与产业界的高度关注,其成功正是得益于该区域大学与科研机构、风险资本机构、综合服务机构、人才库、创业精神和创业板市场构成的独特的创新生态系统[8]。这些典型国际科技创新集聚区生态系统建设的核心要素是良好的创新生态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持久活力,其基本经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世界一流大学源源不断地为创新系统网络输送创新人才和知识成果;以 “引擎”企业为中心构筑了区域创新网络并实现创新种群的不断衍化;奋发有为的政府为创新系统的形成提供各类规制保障;风险投资、专业性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创新支撑要素是创新活动持续稳定进行的催化剂;完善的创新基础设施和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培育了肥沃的创新土壤。同时从目前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趋势来看,良好的创新生态要求相应的促进创新生态形成的战略谋划和创新政策支撑体系,强调以创新生态作为政策工具,值得科创大走廊借鉴。

二 科创大走廊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的基本架构

“一带、三城、多镇”的空间结构是科创大走廊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基础,创新驱动发展的科创大走廊必须围绕此基本框架,高效配置创新要素,大幅激发集聚效应,充分发挥协同优势,建立科学的生态布局:强化大学、科研院所知识创新源头作用,发挥科技城的产业集聚效应和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引领作用,突出特色小镇的创新创业孵化作用,通过政策引导及制度安排,实现多元创新主体优势资源的整合,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和谐发展。

(一)浙江大学创新创业的引领作用

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往往能够带动一个创新发展中心的发展,二者相依相存,激发创新动力,形成创新创业生态社区。斯坦福大学强大的科技基础实力与科技精英人才是硅谷创新的灵魂,创新的心脏斯坦福大学与硅谷形成了彼此协同、互惠共生的正向促进效应[9]。位于科创大走廊区域东部起点的浙江大学应为提升大走廊的原始创新能力发挥强大的引领作用,围绕浙江大学优势学科知识外溢形成的产业集群化活动区域,知识、人才、产业与科创大走廊空间互动发展,成为智力要素密集、产业链完整、供给层次丰富、辐射能力强的知识型服务业集聚区。

(二)三大科技城的产业集聚效应

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能够对产业的竞争优势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影响。产业联系、地理靠近和行为主体互动是产业创新集聚的三个重要特征,其中行为主体互动是最重要的,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相互交易和交流。浙大科技城和青山湖科技城在空间上分别位居科创大走廊的东西两端,未来科技城是科创大走廊中部的重要节点,是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的创新极核。三大科技城在整个科创大走廊的产业集聚中处于重要核心地位,应成为科创大走廊带上集聚高端科研资源、打造产城联动的示范区。

(三)十多个特色小镇承载孵化空间

特色小镇是浙江适应和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新探索、新实践,十多个特色小镇的建设是科创大走廊内富有活力的承载空间,是 “大孵化器”“大加速器”的聚合体。目前梦想小镇、人工智能小镇、云制造小镇、云谷小镇、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等已初见成效,紫金众创小镇定位于师生联合创业的梦工场,将是 “环浙大”产业生态集聚的重要载体。未来十多个高新技术产业类的特色小镇将以富有吸引力的创业创新生态成为众多中小微创新创业企业集聚的栖息地,成为科创大走廊生态体系的苔藓和植被。

(四)国际视野的科创中心战略定位

基于 “一带、三城、多镇”空间载体支撑的科创大走廊的创新生态必须对标全球一流的科技创新中心。在创新内涵上,从单一科技创新向跨领域全面创新转变,形成科技、经济、文化高度融合,创新、创意、创业相互交织的综合性创新中心,有机地将浙江本土创新体系纳入全球创新体系中进行演进和提升;在创新模式上,从单区域独立创新向跨区域协同创新转变,加强科创大走廊与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等国际知名科技创新园区的融合发展,紧密依托自身优势,建设富有竞争力的创新产业集群,最终将科创大走廊打造成全球领先的信息经济科创中心。

科创大走廊的创新发展应体现综合集成和引领原创两大特点。一是应具备集成创新能力,能够集成科技与创新资源,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应具有重大原始性创新能力,以之江实验室、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为依托,提出和承担国家战略性的重大科技创新任务,逐步形成引领世界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 大走廊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面临的挑战

科创大走廊区域是杭州创新资源的主要集聚地之一,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其主体部分杭州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的经济总量、创新效率在15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中居第一位。但总体看,受开发年限、区位环境、产业类别等因素影响,科创大走廊区域与国内成熟的产业集聚区域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在创新机制和创新水平上,受限于当前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整体形势,总体上还处于追赶国际领先水平阶段,与国际一流、具有优良创新生态的科创中心的差距还比较大。

(一)创新生态中知识创新的源头比较薄弱

直接表现为在高等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上明显不如北京、上海乃至南京、武汉等城市,国家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较少,高层次创新人才偏少,导致基础研究水平和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知识创新源头对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辐射能力减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创大走廊创建全球领先的信息经济科创中心的根基和保障。

(二)人才资源与创新创业需求融合需要进一步提升

打造良好的创新人才生态系统是科创大走廊人才战略的现实选择,杭州作为数字经济“引领型”城市之一,在人才的吸引力方面有一定优势,以信息经济为引领的科创大走廊的集聚人才效应正逐步显现。但与发达国家和国内一线城市发达的人才优势相比,总体上还相对落后,高端科技人才的总量亟待提升,人才政策与战略性产业规划的耦合性有待增强,对人才的公共服务和平台建设有待提升,对外来人才的开放包容度和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能力需要提高。

(三)主动融入国家创新版图的能力有待增强

目前科创大走廊尚未形成以信息经济为依托的成熟的发展机制,区域竞争压力巨大。仅就长三角地区而言,上海发展物联网产业,宁波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无锡致力于打造世界领先的传感网基地,信息经济的竞争序幕已经拉开。放眼全国,创新的版图上正崛起越来越多的实力超群的区域,与美国硅谷的差距逐步缩小,且已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北京海淀、上海张江、深圳南山是目前国内有名的三大科技创新区域。这些 “中国硅谷”的有力竞争者,都是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全球领先的信息经济科创中心必须面对的挑战。

四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政府生态化治理的对策建议

全球科创中心在演进发展过程中都可以看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以创新生态作为政策工具,从生态系统角度去设计与创新驱动发展相匹配的制度是新时代对政府治理的新要求。在一个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应具有高出周边环境的效率。科创大走廊应在创新政策方面先行先试,发挥 “敢为天下先”的浙江精神,打造全国创业创新生态的最佳 “雨林”环境。

(一)执行激励导向的创新政策,促进创新生态化的政府新治理

创新政策是一种激励,创新政策的激励区别于传统的赶超型经济增长方式下的激励方式,更强调激励动机而非激励结果。基于科创大走廊打造全球领先的信息经济科创中心的战略目标定位,在经济全球化及竞争加剧的时代背景下,政府主体部门需加强开放意识,激励科创大走廊生态系统中的多元主体通过开放开展合作,促进创新生态的培育和实现;激励创新主体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应对市场变化,通过产学研用协同与互补实现创新。决策部门需要研究探索基于生态治理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增强对标意识,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统筹结合推演比较和情景模拟,科学高效地开展创新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监控和退出等环节。

(二)营造开放共生的生态环境,加强对全球创新要素的集聚吸引

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都有着高度开放的创新环境。创新生态系统具备“开放”的基本特性,开放和合作创新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和必要的选择。科创大走廊在创新方式上,应加快由封闭式创新向开放共生式创新转变,联合建设高水平、高层次的实验室、工程中心、中试基地、技术转移基地,通过互补性协作,形成持续的创新能力,并逐渐向全球创新体系渗透和融合,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版图。在对全球创新要素的集聚吸引上,政府决策部门要加快政府创新管理的能力迁移,从创新生态的角度重新思考原有管理模式,从培育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系统着手,提高对承担风险的创新的激励,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抢占先发优势,把握新一轮区域合作和竞争的主动权,有效利用全球信息经济人才、资源和市场。

(三)努力培育本土创新 “引擎”企业,引领产业发展升级

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信息经济快速兴起,形成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和发展新模式。科创大走廊以信息经济为引领,其主导地位和特色优势必须一以贯之。现阶段阿里巴巴一枝独秀,未来要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分享经济等新技术、新模式发展中培育壮大更多本土创新 “引擎”企业,引领科技产业发展。只有成长出一批以信息技术为引领的世界级的创新 “引擎”企业,才真正称得上是全球领先的信息经济科创中心。本土创新 “引擎”企业的形成是以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为前提的,要给小微企业足够的生长空间,给民营企业更多的阳光和雨露,让大量中小企业能在自由竞争的环境里自然发展,通过野蛮生长、优胜劣汰的筛选机制,最终孵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创新型龙头企业。

(四)加大生态系统内创新源头的更新力度,增加知识和人才供给

更新力度,指的是生态系统内占据主导地位的创新主体升级换代的潜力,尤其是决定系统内价值提供的最关键、最高端、最源头的核心企业与机构的不断涌现。而创新的源头,通常来自世界级的著名研究型大学。对科创大走廊而言,要着力建设一批创新型、研究型大学,强化浙江大学、西湖大学的创新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以浙江大学、西湖大学为首的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创新源头作用,同时克服现有科研院所的不足,重点集聚国内外一流研发机构,加快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强化国际创新联盟,使其成为国家级科技创新策源地,源源不断地为科创大走廊创新生态系统提供知识原动力和内在驱动力。

(五)提升生态系统内物种配套程度,改善创新生态环境

创新生态系统内物种配套程度,指的是一个生态系统内各类物种的多样性、丰富性与匹配度。可以从纵向产业链条的完善程度、横向相关产业或者业务的丰富性与互补性以及第三方服务配套系统三个方面来看生态系统内不同物种参与者之间的匹配程度。创新生态系统内多样性物种配套程度需要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推动创新载体不断提升,需要雄厚的创投资本搭建起精准高效的投融资平台,更需要优质的政府公共服务以及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和创业文化。

注 释

[1]《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的若干意见》,http://zfxxgk.zj.gov.cn/xxgk/jcms_files/jcms1 /web57/site/art/2016/8/3/art_9503_117163.html,2016年7月28日。

[2] Etzkowith H.,Leydesdorff L.,“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A Laboratory for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EASST Review,1995 (1),pp.14-19.

[3]封凯栋、付震宇、李君然:《创新研究的系统性方法:源起与发展》,《中国科技论坛》2017年第2期。

[4]曾国屏、苟尤钊、刘磊:《从 “创新系统”到 “创新生态系统”》,《科学学研究》2013年总第31期;Hwang V.W.,Horowitt G.,The Rainforest:The Secret to Building the Next Silicon Valley,Los Altos:Regenwald,2012。

[5]李万、常静、王敏杰等:《创新3.0与创新生态系统》,《科学学研究》2014年总第32期。

[6]刘洪民、韩熠超:《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框架构建与政策建议》,《科技和产业》2017年第17期。

[7]胡曙虹、黄丽、杜德斌:《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构的实践——基于三螺旋和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的分析:以硅谷为例》,《上海经济》2016年第3期。

[8]刘洪民、杨艳东、韩熠超:《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建设全球信息经济科创中心的战略分析与政策建议》,《科研管理》2018年第S1期。

[9]陈劲、郑刚:《创新管理:赢得持续竞争优势》,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科创走廊科技
神奇的走廊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走廊上的时光
走廊上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