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味甘草泻心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观察

2018-04-13徐训贞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10期
关键词:胆汁反流性胃炎

徐训贞

【摘要】 目的 观察加味甘草泻心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方法 64例原发性肝郁脾虚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32例。治疗组给予加味甘草泻心汤治疗, 对照组给予口服铝碳酸镁、多潘立酮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胃黏膜炎症程度。结果 治疗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胃黏膜炎症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胃黏膜炎症程度均明显改善, 且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加味甘草泻心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显著, 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 加味甘草泻心汤;胆汁反流性胃炎; 肝郁脾虚型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8.10.070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胆汁反流而引起胃黏膜损伤的一种慢性胃炎, 是消化内科常见病之一。目前西医一般是采用胃黏膜保护剂和促胃动力药等西药治疗, 常规的西医治疗虽然能让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的改善, 但停药后常常会复发, 另外长期使用某种西药会出现一定的不良反应[1]。作者在临床上经常应用加味甘草泻心汤治疗肝郁脾虚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 屡屡获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2017年收治的64例原发性肝郁脾虚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32例。治疗组中, 男 18 例, 女 14例; 年龄25~68 岁, 平均年龄43.2 岁; 病程 1.5个月~3.5年; 内镜下分级:轻度7例, 中度14例, 重度11例。对照组中, 男17 例, 女15例; 年龄23~67 岁, 平均年龄44.5岁; 病程1.1个月~3.3年;内镜下分级:轻度6例, 中度16例, 重度1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诊断标准 临床主要表现:上腹部饱胀、疼痛、胁痛、呃气、反酸烧心、心烦易怒、口苦、恶心欲呕等; 内镜诊断标准: 胃镜检查发现黏液湖胆汁染色同时伴有胃窦黏膜糜烂和( 或) 明显充血[2]。参照“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3]及本科制定的优势病种胃痛的肝郁脾虚型标准, 中医辨证分型: 胃脘胀满或胀痛, 胁肋胀痛, 症状因情绪因素诱发或加重, 嗳气频作, 胸闷不舒, 心烦不寐, 倦怠乏力, 纳呆, 大便干稀不调, 舌质暗, 舌苔薄白, 脉沉弦或弦细。根据胃黏膜的炎症轻重程度和胆汁反流的程度将本病的病情分为以下3个级别。轻度:胃黏膜充血水肿, 可见散在胆汁附着;中度:胃黏膜充血、水肿或伴见点状糜烂, 可见到黄色的胆汁附着在胃底、胃体黏膜上;重度:胃黏膜充血、水肿明显, 或伴见散在点状糜烂, 并见到黄色的胆汁附着在胃底、胃体和胃窦部的黏膜上[4]。

1. 3 排除标准 ①有消化性溃疡和其他胃肠道器质性病变者;入选前1个月内服用过抗生素、抑酸剂及其他影响胃肠动力药者。②继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③有肝、肾功能损害、心肺功能不全、血液病等严重基础病。④妊娠或准备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⑤酗酒、精神病患者。⑥正在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⑦不遵守医嘱, 依从性差者。⑧对研究药物过敏者。

1. 4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加味甘草泻心汤治疗, 方药组成:炙甘草12 g, 炒柴胡 10 g, 姜半夏10 g, 黄芩10 g、黄连

5 g, 干姜5 g、党参15 g、佛手10 g, 炒4白芍10 g、大枣6 g, 厚朴10 g, 郁金10 g, 1剂/d, 分早晚2次水煎服, 400 ml/次水煎至150 ml, 饭后1 h口服, 治疗6周为 1 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口服铝碳酸镁、多潘立酮治疗。铝碳酸镁(德国拜耳制药公司), 0.5 g/次, 3次/d;潘立酮(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 , 10 mg/次, 3次/d, 治疗6周为1个疗程。

1. 5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胃黏膜炎症程度。疗效判定标准[5]:。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 复查胃镜提示胃黏膜正常, 黏液颜色恢复正常, 幽门口无胆汁反流, 病理检查呈阴性;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 复查胃镜提示胃黏膜局部充血, 黏液颜色明显变淡, 幽门口胆汁反流明显减少, 病理检查结果:炎症明显减轻;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 复查胃镜提示胃黏膜充血有所减轻, 黏液颜色变淡, 幽门口胆汁反流减少, 病理检查炎症无变化;无效: 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变, 复查胃镜提示胃黏膜组织无改变甚至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治疗前后胃黏膜炎症程度比较 治疗前, 两组胃黏膜炎症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胃黏膜炎症程度均明显改善, 且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临床发现本病发生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其临床特征较为典型, 该病发病率高, 而且容易复发。胆汁反流性胃炎约占胃炎总数的 12%~13%, 胆酸、胰液、溶血磷脂酰胆碱等十二指肠的不良内容物反流到胃内, 在胃内酸性物质的影响和作用下, 对胃黏膜的屏障進行破坏, 最后出现慢性炎症及溃疡等[6]。徐晓玲等[7]研究结果:本病与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等胃黏膜癌前病变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因此, 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积极治疗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本病属中医学“痞满”、“吐酸”、“胃脘痛”、“呕吐”、“反酸”、“嘈杂”、“胁痛 ”等范畴, 本病病因病机错综复杂,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位在胃, 与肝、胆、脾密切相关, 脾胃虚弱致运化失常是发病的基础, 脾虚易为肝所乘, 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木乘土中所言:“肝为起病之源, 胃为传病之所”,

醒胃必先制肝, 培土必先制木。“实为从肝治脾(胃)之纲领。本病常因饮食不节、情志过激等因素导致脾胃虚弱、肝胆气郁, 故临床又以肝郁脾虚型为常见。肝胆气郁久则化热, 故临床常表现为寒热错杂, 虚实夹杂之象, 脾虚为本, 肝郁化火为标, 故用甘草泻心汤做为基础方, 调寒热虚实。伤寒论

158条文:“伤寒, 中风, 医反下之, 其人下利, 日数十行, 谷不化, 腹中雷鸣, 心下痞硬而满, 干呕, 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 谓病不尽, 复下之, 其痞益甚。此非结热, 但以胃中虚, 客气上逆, 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多年来, 作者在临床上常用该方配上疏肝理气的中药共同组成加味甘草泻心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 得心应手, 加味甘草泻心汤组成:炙甘草12 g, 炒柴胡10 g, 姜半夏10 g, 黄芩10 g、黄连5 g, 干姜5 g、党参15 g、佛手10 g, 炒白芍10 g、大枣6 g, 厚朴10 g

郁金10 g。方中炙甘草、干姜、大枣、党参健脾理中;炒柴胡清肝利胆;姜半夏化痰和胃止呕;茯苓健脾渗湿;佐黄芩、黄连、郁金清热疏肝利胆;芍药配炙甘草养阴缓急;佛手、厚朴疏肝降气。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柴胡可促进胃肠平滑肌收缩, 加强胃十二指肠排空[8];姜半夏具有促进胃排空、肠蠕动的作用[9];甘草具有抗炎和抗消化性溃疡作用[10]。

综上所述, 加味甘草泻心汤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患者胃镜下黏膜的病变, 临床疗效好,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 王斌. 中西医结合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临床研究, 2011, 3(10):102-103.

[2] 林金坤, 胡品津, 李初俊, 等. 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诊断的探讨. 中华内科杂志, 2003, 42(2):81-83.

[3]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 32(7):3060-3064.

[4] 顾庆华, 邵荣世, 罗佩英, 等. 胆胃宁颗粒剂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学刊, 2004, 22(11):2040 -2042.

[5]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 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4, 12(11):2697- 2700.

[6] 谢宝三, 唐国文, 曾盛, 等.胶体果胶铋联合兰索拉唑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观察.现代医药卫生, 2012, 12(1):234-235.

[7] 徐晓玲, 曹丽, 沈琴, 等. 细胞周期蛋白 D1 在胆汁反流性胃炎和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胃肠病学, 2014, 19(4):235-237.

[8] 彭仁通.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4 例. 河南中医, 2010, 30(5):437-438.

[9] 吴皓, 吴利平, 邱鲁婴, 等. 药典法姜半夏与正交法姜半夏药理作用的比較. 中成药, 1998(4):16-18.

[10] 于辉, 李春香, 宫凌涛, 等. 甘草的药理作用概述.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6, 6(4):77-79.

[收稿日期:2017-12-26]

猜你喜欢

胆汁反流性胃炎
莫沙必利联合阿嗪米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铝碳酸镁和西沙必利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及胃内胆汁的影响
多潘立酮与铝碳酸镁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分析
铝碳酸镁联合多潘立酮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效果观察
清中降逆汤治疗胆胃郁热型胆汁反流性胃炎34例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30例
莫沙比利配合中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40例临床观察
肝病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分析
从病因病机病理谈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