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2018-04-12田文青
田文青 周 波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重庆 400016)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患者病发时会出现躯体骨骼长期疼痛,骨骼各种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若患者不能进行及时有效地治疗,会导致患者发生残疾,甚至死亡,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由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这对临床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使患者的身体健康受到持续性伤害,因此能够足够的认知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医学工作者的不断深入研究,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有了较多的认知,本文主要阐述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 高血糖对骨代谢的影响
1.1 电解质紊乱
当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的状态下,会引起患者渗透性利尿,并使患者体内的磷、镁、钙等电解质从尿液中排出,进而使患者机体缺乏磷、钙、镁等矿物质,使其体内的血钙、磷的浓度下降;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对自己的饮食进行控制,否则容易导致患者的胃肠功能发生紊乱,不能摄入钙、镁和磷等元素,进一步降低机体内的血钙、磷的水平;当低血钙、低血镁持续存在,可刺激甲状旁腺,从而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加,进而破骨细胞活性增加,增强溶骨作用,骨吸收增加,骨量减少。
1.2 糖基化终末产物增多
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蛋白质、脂质或核酸等大分子在没有酶参与的条件下,自发的与葡萄糖反应所生成的稳定的糖基化终末产物,而糖基化终末产物可作用于多种细胞,促进破骨细胞的成熟,使破骨细胞的活性增强,使骨密度降低;并且糖基化终末产物会通过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的作用,使促骨细胞发生凋亡,使患者的骨密度降低;糖基化终末产物可以促使成骨细胞和骨胶原的粘附力下降,使骨质质量降低,导致骨的脆性增加,从而使患者发生骨质疏松[2]。
1.3 胰岛素生长因子减少
糖尿病患者的胰腺功能会出现严重障碍,使患者体内的胰岛素生长因子的分泌发生异常,其中胰岛素生长因子-1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中均存在受体,通过和受体的结合,能够调节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代谢和增殖,其可以促进成骨细胞的形成,也可促进破骨细胞的形成,当患者体内的胰岛素生长因子-1降低时,患者机体的骨形成会随之减少,骨密度降低,进而使骨折的发生概率增加。
1.4 阻碍成骨分化
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患者体内高浓度血糖会阻碍成骨细胞的生长和矿化,并抑制相关成骨标志物的发育;并且患者的高血糖浓度会使患者脂肪细胞分化增加,进而抑制成骨细胞分化[3-4]。
2 胰岛素相对或者绝对缺乏
糖尿病患者胰腺功能的受损,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素相对或者绝对缺乏的现象,当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受到影响后,会导致患者的骨形成和骨吸收的代谢平衡受到破坏,使患者出现骨质疏松;当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含量较少时,患者体内成骨细胞骨基质的成熟和转换减少,并且会导致骨基质的分解增加,钙盐沉淀受到阻碍,导致患者的骨密度下降,使患者出现骨质疏松。
当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缺乏时,患者体内的脂肪、糖、蛋白质等代谢功能会出现紊乱,增加了骨胶原蛋白代偿性的分解,并使骨胶原蛋白合成减少,导致骨的形成量减少;正常人体内,胰岛素可以有效抑制环磷酸腺苷,减少环磷酸腺苷对骨吸收的刺激,但是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相对缺乏,致使患者体内的环磷酸腺苷含量增加,使骨的吸收量减少,导致患者发生骨质疏松;患者体内的骨钙素是由成骨细胞分泌的一种胶原蛋白,能够促进骨的代谢,维持骨矿化速率,当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含量减少时,患者体内的骨钙素分泌量会减少,进而导致骨代谢的减慢,骨矿化速率减缓,使骨的形成量减少,并且胰岛素的缺乏能够导致患者不能够有效地吸收钙、磷、镁等元素,血钙的浓度会随之降低,导致患者的骨密度下降,致使患者发生骨质疏松[5-6]。
3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糖尿病患者在长期的治疗期间,身体的多处器官会受到影响,患者会出现微血管病变,进而使骨组织微血管血流分布受到影响,微血管基膜明显增厚,导致骨组织供血不足,进而影响骨代谢,出现营养障碍,导致骨质疏松的概率明显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功能也会出现严重功能障碍,其肾小管的滤过功能和重吸收功能受到损伤,不能对机体内的钙元素进行重新吸收,导致钙元素大量流失,血钙降低,使得甲状腺功能出现亢进,骨钙会释放入血,导致骨量减少;糖尿病患者的肾脏功能会有较大损伤,经临床研究表明,患者发生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概率与患者的肾脏功能损伤程度有关,糖尿病患者在病情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肾脏功能受损程度越来越严重,这也导致患者发生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概率逐渐增加;糖尿病患者在长期的治疗之中,视网膜会发生病变,导致视力受到严重影响,甚至能够导致失明,使患者的活动功能受到较大限制,并且患者的骨骼负重减少,这会诱使出现跌倒和骨折的现象;糖尿病患者的下肢血管会受到高血糖浓度的影响,甚至能够使下肢血管发生病变,进而使髋部和腰椎等部位发生骨密度下降的现象,增加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概率[7]。
4 激素水平异常
糖尿病患者机体内的激素受到病情的影响,激素的分泌也会发生异常,使人体的钙调激素的分泌减少,使人体不能有效地吸收钙元素,导致骨的密度减少,增加了患者患有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风险;糖尿病患者的性激素会分泌异常,雌激素能够有效抑制骨吸收,当患者体内的雌激素分泌减少时,其骨吸收会增加,骨密度随之下降;睾酮能够间接合成蛋白质,促进骨内胶原的形成,当患者的睾酮素分泌不足时,患者的机体不能形成足够的骨内胶原,使机体不能足够的吸收钙、磷等矿物质,使骨密度下降,增加了患有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概率[8]。
5 讨论与结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在长期的治疗期间,患者机体的各项功能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影响患者骨的形成和骨吸收过程,导致患者出现骨质疏松。通过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各项发病机制进行研究,能够对治疗此病带来重要的影响,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缓解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