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效果评价
2018-04-12储萌
储 萌
(江苏省海安市雅周中心卫生院外科,江苏 淮安 226641)
腹股沟区是位于人体下腹壁与大腿交界的三角区。腹股沟疝是指患者腹腔内的脏器通过其腹股沟区的缺损处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包块[1]。腹股沟疝可分为腹股沟斜疝和腹股沟直疝两种类型。其中,腹股沟斜疝患者占腹股沟疝患者总数的95%以上。手术是临床上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手段。辜树勇等[2]研究指出,对腹股沟斜疝患者进行传统的腹股沟斜疝修补术后,其病情的复发率高达10%~15%。近年来,临床上对此病患者进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疗效得到了患者的广泛认可[3]。在本文中,笔者对某医院收治的30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研究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此病的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6年9月至2018年7月某医院收治的30例腹股沟疝患者。这30例患者均为男性,其病情均符合临床上关于腹股沟疝的诊断标准,且均具有进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指征。这30例患者的年龄为52~75岁,平均年龄为(64.42±3.47)岁;其病程为3 d~4年,平均病程为(1.09±0.58)年。
1.2 方法
对这30例患者均进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方法是:对患者进行硬膜外麻醉,协助其取仰卧位。在其患病一侧的腹股沟区做一个8 cm左右的切口,切开其皮肤、腹外斜肌,游离其精索,切开其提睾肌,充分暴露其疝囊。在此过程中注意保护其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将疝囊经腹股沟内环口推至患者的腹腔中,不对疝囊进行高位结扎。若患者疝囊的体积较大,无法直接纳回其腹腔中,则将疝囊结扎成几个体积较小的疝囊,再纳回其腹腔中。对于腹股沟内环口较大的患者,需对其内环口进行重叠缝合,确保其内环口内可固定住填充物。将锥形填充物填塞至其内环口内,指导其咳嗽,若咳嗽时填充物未脱出,即表示填充有效。将填充物的外层叶瓣固定在患者腹股沟内环口周围的横筋膜上。在其精索后方放置补片,将补片固定在其腹股沟韧带、腹横肌和腹内斜肌上。在此过程中注意不要压迫其精索。最后为患者彻底止血,缝合其手术切口。术后对其手术切口进行12~24 h的加压包扎。
1.3 观察指标[4]
观察并记录这30例患者手术持续的时间、术毕至下床活动的时间、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及其切口愈合的情况。治疗结束后,对这30例患者均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并记录其病情复发的情况。
2 结果
这30例患者均顺利地完成了手术,其手术的成功率为100%。其手术持续的时间为35~70 min,平均时间为(48.22±5.38)min;其术毕至下床活动的时间为24~36 h,平均时间为(28.61±5.38)h。术后这30例患者均未使用镇痛药,均未出现阴囊水肿、切口积液、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其切口均达到甲级愈合的标准。术后对这30例患者进行1年的随访显示,其病情均未复发。
3 讨论
腹股沟疝是临床上的常见病。老年男性是此病的高发群体。老年男性的腹股沟区较为薄弱,加之其腹股沟内有血管、精索穿过,给疝的形成提供了通道,因此当其腹内压升高时,就容易使其腹腔内的脏器冲破腹股沟区,突出于体表,形成腹股沟疝[5]。过去,临床上主要采用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此病。但采用这种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易对其腹股沟区正常的肌肉组织造成过度牵拉,且其缝合处肌肉组织的张力较高,抗拉强度较弱,因此易导致术后其病情复发[6]。另外,对此病患者进行传统的腹股沟疝修补术对其造成的创伤较大,其在手术结束后至少需要卧床3 d,且其在术后3个月才可从事重体力劳动[7]。近年来,临床上采用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进行腹腔镜无张力疝修补术对手术医生的操作技巧要求相对较高,从而影响了此术式在基层医院的推广使用[8]。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一种新型的疝修补术。在对腹股沟疝患者进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时,可通过人工复合材料对其腹股沟内环口进行填塞和修补,不需要对其腹股沟内的肌肉组织和筋膜进行强行缝合,不会使其局部的肌肉组织产生较大的张力,且能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有效地防止患者腹腔内的脏器再次从缺口处突出,进而可降低其病情的复发率[9-11]。笔者认为,在对腹股沟疝患者进行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2]:1)在手术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以防术后患者发生腹腔感染。2)术中要将补片固定好,防止补片发生皱折。3)在向腹股沟内环口内填塞填充物时,不能填塞得太松或太紧。太松则达不到固定疝囊的效果,太紧则容易导致患者在手术后出现不适感。4)术后告知患者在下床活动时动作要轻缓,以防对其手术部位造成牵拉。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用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可取得良好的效果,具有手术的用时短、术后并发症少及患者病情的复发率低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