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流变、维度和践行

2018-04-11姜国峰

关键词:价值观核心

姜国峰

(河南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郑州 451191)

党的十八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炼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24字。这既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高度凝练,也是对现代多元文明的吸收借鉴,体现着中国社会各层级共同追寻的价值目标,更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道德准则,对于高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意义重大。

目前学界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变迁、依据和践行展开深入研究,成果丰富。具体说来,操奇认为,“社会主义”是其一阶规定,“核心”是二级限定,“价值观”是三级限定,体现主体性与客观性、观念性与实践性、精神性与利益性、和解性与冲突性的辩证统一张力。[1]与此同时,张国宏、余玉花等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体角度论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明确了三层体系之间的不可分割性。[2-3]当然,整体性或个体性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真正目的在于探究其内涵的历史渊源、理论依据和内在要求,并做到铭记于心。[4]

对此,邱吉认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整体上完成了从儒家思想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而中华传统文化贯穿于全过程,最终融汇为当代中国社会独特的核心价值观。[5]为此,方晓珍从中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吸收和借鉴,体现了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主导性与多样性的统一。[6]同时,魏佳指出,在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关系时,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民族主体,正确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7]

至于如何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者们从中华传统文化、大学生本体、课程教育、新媒体等不同角度建言献策。例如,宋乃庆等认为要运用中华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8]赵永明认为要重视90后大学生的舆论教育,以及日常实践养成;[9]于红认为应通过高校思政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力、文化熏陶力、时代感召力;[10]高丽静认为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强化主流文化的话语权和民众的信仰认同,避免更多风险渗透。[11]

总的说来,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重内涵、历史演进、理论依据、践行路径等研究较多,促使理论和实践研究进一步深入。然而,已有研究对中华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提供资源的类别阐述不明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家风的论及较少。为此,从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历史和现实基础入手,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的传统与现代维度,最终构建家风-学校-虚拟多维度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路径,对于坚守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社会共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流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从来就有的,是在中国社会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不断生成的,体现着时代特征和现时代社会成员的共同道德诉求。从历时性角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儒学大争鸣、新文化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中不断形成、丰富和发展的,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内在逻辑性。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国社会核心主义价值观整体上完成了从儒家思想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首先,古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千百年来中华文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价值观始终是上至君主帝王、下至平民百姓的价值标杆,也成为统治中国社会上千年的道德模式,有着绝对的政治权威和社会影响力。马克斯·韦伯认为,“仁”是传统价值观的最初表现形式,《周礼·司徒》中“知仁圣义中和”的观念、春秋管仲“礼义廉耻”的“四维”观念,以及孟子对“仁义”的社会准则的阐述,都折射着古人对于价值观中核心本位的坚守,也彰显了传统价值观的繁复景象。[12]关于“仁”的阐述,不同学派有着不同的理解。例如,孔子所倡导的“仁”内容十分丰富,既包含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家庭伦理,也包括君臣主仆的社会伦理,认为“仁”作为目标,可以通过“忠”、“恕”予以实现。同时,“仁”的境界虽高,但并非高不可攀,只要“能近取譬”、“推己及人”,即可达“人”。孟子从人性本善角度,提出了“仁义礼智”的四端论,认为正是因为这“四端”,人内心才会有戒尺,才会从本性教育出发待人接物,从而指明了儒家学说核心价值观的要义。黄仁宇认为,无论是孔子的“仁”说还是孟子的“四端”说,本质上都是通过标榜圣贤敦促个体从“形于内”而“显于外”的角度时刻进行自我反思,进行达成由人道向天道复归的过程,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价值的基本追求和取向,符合人伦常识并被延续几千年。[13]

与此同时,上述论调也并不是被一帆风顺地延承和引用,而是遭到了诸子百家的挑衅和批判式继承。例如,道家认为“仁爱”是人的行为的结果,这本身就违背了人性之初衷,所以根本无法构建有效的社会秩序;法家关于君主统治的权威原初立场不一致,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派并不认为君主需要通过特殊的神赋才能实现统治,只需要通过特定的“法、术、势”就可以实现,与那些道德化和阶级化的价值标杆产生冲突;墨家则主张对众人的爱应该是平等的,不因亲疏远近而有所不同,在“仁爱”学说基础上以“兼爱”实现着对儒家学说的批判、丰富和发展。自汉代开始,对传统儒家价值观进行了第一次系统整合,提炼和建构了体现封建社会性质的核心价值观——“三纲五常”,并通过神化封建统治者生成了科举、法刑等制度,直到明清时期外国宗教文化的渗透,使核心价值观本位发生了多元的变化,伤害了中国文化的元气。

其次,近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传统核心价值观开始走下神坛,亦显步履蹒跚,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全面动荡的历史阶段,核心价值观也迎来了大解体、大重组的时代。在中华民族遭遇内忧外困的情况下,伴随着从未停止的各种革命运动以及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救国忧民的情怀释放,人们开始审视和反思传统思想与制度,关注和探索西方观念,寻求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与内容。特别是当运动的力量推翻一个旧的体系之后,随之相伴而生的是对传统体制和思想观念的挑战,全社会充斥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价值观念。维新变法是新旧核心价值观转变的分水岭,也是废除旧帝制观念、树立君主立宪的现代性表征,有着思想启蒙之贡献。而后,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新八德”、章太炎主张的消除孔子神圣的合法性、梁启超的“孝悌忠信”四德架构,都是对传统道德体系的质疑和通过新建构主义尝试中西文化融合的一次次探索,但旧价值观动摇的同时新的价值观却尚未形成。[14]甚至经过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等一轮又一轮的解构和批判,儒家思想的神圣性不断被解构,以维护皇权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出现了整体性危机,中国价值观在短短几十年里迅速完成了更替复杂化过程。随后,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更是直指传统价值观之缺陷,废除“忠君”、“尊孔”,以“个人本位主义”取代“家族本位主义”的思想使得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在思想界失去了立足之地;国民政府试图复兴传统“礼义廉耻”拯救濒危的国家,力图建构对国民进行教化的道德规范系统,但无力回天,却为马克思主义的引入和传播提供了空间,让以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为目标的“独立、民主、统一、自由和富强”成为新的价值取向,直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奠定了前期思想基础。

最后,现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新中国成立后,基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独立、自主、民主、统一和富强”成为核心价值观一贯的坚守和表达。从1945年中共七大上提出的“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目标,1954年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四个现代化”,到1964年“社会主义强国”战略的提出,并围绕这一中心工作提出的“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活动,都是以各种口号或活动为载体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方式,直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确提炼奠定了基础。[15]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富强、民主、文明”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起到了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指导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思想的大解放也带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气象,虽有一度出现“全盘西化”的所谓真理性答案探寻,但恢复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也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这一点通过“国学热”的持续升温可以得到证成。特别是当把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当成一种抵制错误社会思潮的政治任务时,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达就成为亟须的工作。为此,21世纪初江泽民提出了“五爱”和“四德”作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核心,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次整合。十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第二次明确整合。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系统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24字表述,实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三次整合。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对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持和践行,继续丰富和发展着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体系。

综上,无论是以“儒学为主”体系为依托的“三纲五常”的核心价值观,还是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的核心价值观,都不是单一价值的独存,也不是多元观念的堆砌,而是一个以核心为主导、辅之以多层面价值的价值体系,这是价值观历史变迁中蕴含的一条基本规律。同时,邱吉认为,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只有反映时代的要求、历史的潮流、人民群众的诉求,才能最大限度地融聚一切积极的力量,对全社会起到引领和统摄的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好做到了这一点。[5]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重维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从儒家传统出发,经历了鸦片战争以及新文化运动中西方思潮涌入后的冲击和博弈,也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国家战略转向和社会发展段位的持续深入,兜兜转转,又回归于依照传统文化而生成的新表达阶段,符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成为全党全国的重大政治任务和社会课题。通过分析和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内容可以发现,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内容可以从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善”、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三重维度来理解。

首先,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体现合规律性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整个价值观系统中居于统治地位的价值样态,对社会主流起导向作用,并能够作为政党意志的共同表达和体现。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给出了明确的界定,认为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根植于社会现实。所以通过剖析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不难发现,其分别指向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体层面,而且在排序上先公后私、先大后小,足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生成的上层建筑,符合唯物史观的客观规律。因为这种经济基础是随着时代特征而不断发展改变的,对此,《共产党宣言》中有关于“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的自信论述,表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这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提供了理论证明。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真”,还在于它根植于社会主义制度形态中,根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如果说资本主义极力宣扬的“自由、民主、公正、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弘扬的内容在形式上一致,究其实质就可以发现西方价值观的制度缺陷和阶级虚伪性,无法为资本主义社会有序运行提供具有普遍性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与之相反,它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实践的一种价值理想,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基础,贯穿于社会主义的制度、理论和实践全过程,并努力通过实践去检验和证明其真理性。这也正是其具有无比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的魅力所在。

其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善”,符合合目的性要求。马克思曾说:“思想一旦离开了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6]也就是说,思想意识形态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被人民群众所接受、认同和掌握,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即要符合目的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代表着政党的阶级意志,但更在于能够让人民群众找到共同的价值归一和追求,成为满足个体价值取向的宏观道德体系,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效果与人民群众的内心认同感密切相关。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的分析可以发现,它首先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于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的热切期盼,符合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体现了全体社会成员对于构建一个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良好社会秩序的真实渴望,符合理想社会状态的终极格局;回应了人民关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道德观的迫切关注,特别是面对多样化社会思潮、道德滑坡现象比较严重的当下,亟须培育和践行一种具有凝聚力的价值形态,进而回应人们对于精神世界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期待,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善的本质属性。

最后,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彰显合艺术性要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层次看,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体各自依量而表又相互印证支撑,结构完整、语义清晰、内涵丰富,能够做到形式上易于理解记忆和遵守,实质上无缝对接无真空地带,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资本主义价值观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综合版、改进版和升华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的目标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价值内涵绘制了“五位一体”发展模式,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的总依据,在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居主导地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层面价值取向,是国家和个人价值沟通的中介桥梁,也是维系社会平稳运行的支柱环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层面价值内涵,对全体社会成员提出了个人价值目标与价值取向的明确要求,在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处于最基础地位。对此,肖如恩等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各层次各司其职,互为前提基础,体现着层次之美、逻辑之美和目标之美,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深刻表达。[17]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源自中华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和西方现代文明的多维度共振,汇聚多种文明的精华,体现着时代性和社会普遍需求,彰显着深厚的家国情怀。现阶段必须通过注重家风教育的原始场域,夯实学校教育的系统工程,优化价值观教育的虚拟载体,方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全段位基础。

首先,注重家风教育的原始场域。家庭作为社会运行的最小单元和细胞,共同铸就中华民族的大一统和中国社会运行的基础性保障。个人成长所生成的社会文明素质,与家风教育密切相关,形成同频共振的互为前提态势。习总书记明确指出:“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18]在源远流长的文化走向中形成的颇具特色的家风文化,千百年来以独特的形式承担着教育个体的历史重任,对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有重要的引导和熏陶作用,是最原始的个体道德养成的场域空间所在。

几千年来,中国人逐渐形成了趋于共识性的诚信友善、勤俭自强、仁爱和睦等家风教育观念,更有从魏晋南北朝的《颜氏家训》到诸葛亮的《诫子书》再到周怡的《勉谕儿辈》,从朱子的《治家格言》到《曾国藩家书》再到《傅雷家书》的遗言古训,通过代代相传而维系着家庭和社会的有序运行,也对个体的道德人格生成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要加强对优秀家训家风文化的宣传力度,对落后腐化思想、扰乱民心观点、寻衅滋事行为进行坚决抵制,倡导文明、和谐、亲善、平和的行为准则,为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要加大对优秀家训家风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鼓励成立家训家风文化专门研究机构和民间团体,举办家训家风文化理论研讨会或系列讲堂,形成家训家风研究的专门队伍,组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个人、家庭和集体的评选活动,为培育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累丰厚的文化资源。刘先春等认为,要综合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国家教育,宣传弘扬家族优秀先进人物和事迹,增加教育实践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体系,举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系列持久性活动,健全相关的政策制度法治保障,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践行的全维度基础。[19]

其次,夯实学校教育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作为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系统性阵地,将碎片化、非理性化的知识体系化和理论化,成为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生成的有效指导。为此,要将系统教育作为一项工程予以实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全环节,以政治类、科学类、艺术类课程为主渠道,以其他课程为辅助体系,灌输其主要内容。但是,冯荣认为,这种灌输应该是立足于时代化、生活化、大众化的理论思维,侧重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运行机理、现实要求和实践价值,做到入脑、入心、入行为。[20]张宗峰等则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效果之体现还在于通过实践予以强化和验证,需要借助第二课堂开展本体体验感悟活动,以开展团学活动、社会实践、冬(夏)令营活动等宣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要义,组织各种社会公益性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各种体验唤醒本体感知性,使得青少年在集体性参与中收获成就感、获得满足感、增强使命感,最终形成价值观核心内容的认知、认同和坚守。[21]

最后,优化价值观教育的虚拟载体。现代传媒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让人们有机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但时刻冲击着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给人们的价值观识别带来困难。网络中充斥着各种社会思潮,挑战着核心价值观的权威,必须警惕打着自由民主旗号宣扬“普世价值”和自由化、私有化的自由主义,以“重新解读”的形式歪曲和篡改历史事实的历史虚无主义,以宗教话语进行所谓“心灵鸡汤”迷惑的邪教思潮等,加强网络话语权控制建设。为此,对于网络负面和反动话语体系,不能采取简单回避或自说自话的应对方式,必须进行正面的论证和驳斥,在形式上揭示其谬误,在本质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其虚伪和反动的本性;要立足国家治理的统领高度,鼓励民间资本注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体系中,加强法律体系对违反网络操作行为的打击处理力度,推进网络治理的科学化和系统化。桑明旭则认为要从主体性需求出发,坚持“群众只有理解理论,才有可能相信理论”的观点,构建具有彻底理论性、生动性、趣味性和随变性的话语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网络强大攻势,占据网络主导权。[22]

综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其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现代语义,在历经了以君臣之礼为标榜的古代中国核心价值观、以自强不息为表征的近代中国核心价值观、以改革创新为重点的现代中国核心价值观等不同生成阶段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存在,代表着全体社会成员要普遍遵守着的价值共识。尤其是内涵体系中彰显着的“真”、“善”、“美”特质,既是一种历史回望,也是一种未来前瞻。为此,构建家庭、学校和虚拟空间联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框架,尤其是注重家风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的重要作用,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意义。当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流变有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必须将其置于历史长河中综合考察,并对其内涵体系进行创新性丰富,方能依时代背景找到最有效契合的践行路径。这必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需要不断解决的一大难题。

猜你喜欢

价值观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一图GET“党务公开”核心点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