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胸部数字摄影和螺旋CT对佛山地区疑似陶工尘肺筛查的价值研究*

2018-04-11吴富巨朱建设

中国医学工程 2018年2期
关键词:尘肺胸片X射线

吴富巨,朱建设

(广东省佛山市第五人民医院 放射科,广东 佛山 528211)

陶工尘肺是指在陶瓷业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到一定数量的粉尘引发的尘肺病,其潜伏期较长,疾病发展进程缓慢,常合并肺结核发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1-2]。目前,临床上对尘肺的检测主要还是依据职业病史和X胸片检测[3],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对检测结果造成一定的干扰。本研究采取胸部数字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和螺旋CT对佛山地区疑似陶工尘肺的工人进行检查,旨在为发现早期尘肺,为患者早期就医尽一份力,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院2014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对佛山地区10家陶企一线生产工人进行了职业健康检查,检查人数为1 562人,所有人员均进行车载DR胸部正侧位检测,从中筛查出160例疑似陶工尘肺患者,其中男87例,女73例 ;年龄34~53岁,平均(45.27±5.24)岁;工作时间2~26年,平均(13.87±5.29)年;此160例疑似陶工尘肺患者再次进行胸部正侧位DR片和螺旋CT扫描。另选取未在产尘环境中工作且无吸烟史的2例女性和2例男性,进行胸部数字摄影(DR)和螺旋CT检查,作为对照图片。在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同意的情况下,以上所有参与人员均签署知情同意 书。

1.2 设备和摄影条件

1.2.1 数字化X线摄影(DR)胸片拍摄设备 数字化X线摄影(DR)胸片的摄影设备为日本岛津公司生产的多功能X线摄影系统:①摄影器械设备采用X射线机,最高管电压输出值不低于125 kV,功率不小于20 kW;②X射线球管及窗口过滤:旋转阳极,焦点不大于1.2 mm,窗口总过滤2.5~3.5 mm铝当量;③滤线栅:栅密度不小于40线/cm;栅格比不小于10∶1;栅焦距1.8 m;规格与胶片匹配;④增感屏、暗盒:一般使用中速增感屏;增感屏无污点;增感屏分辨率不低于5~6线对/mm;增感屏和胶片接触紧密;暗盒不漏光;⑤X射线胶片:一般使用通用型(手显、机显)胶片,提倡应用适合胸部摄影的专用胶片;蓝色片基;本底灰雾Dmin<0.20;规格:356 mm×356 mm(14"×14")或356 mm×432 mm(14"×17");⑥电源:电源应符合X射线机的额定要求;X射线机需独立供电,不与动力电器共享电源;电源电压波动范围±10%。

1.2.2 准备及体位要求 ①被检查者应将胸壁紧贴摄影架,双脚自然分开,双臂内旋转使肩胛骨尽量不和肺野重叠;②焦—片距1.80 m;③调整球管位置,中心线在第六胸椎水平;④曝光应在充分吸气后摒气状态时进行;⑤以后前位胸片为常规检查,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需要必要时加侧位、斜位、体层摄影或CT检查等。

1.2.3 摄影条件 按照国家规定的关于尘肺摄影片的诊断标准,将DR投照参数定位在[4]:①根据X射线机的具体情况使用120~140 kV进行胸部摄影;②根据胸厚确定曝光量,一般使用2~8 mAs,曝光时间不超过0.1秒;③摄影时应参考过去的胸片调整摄影条件。

螺旋CT采用西门子Sensation 16型CT机。参数设置为[5]:130 kV,80 mAS,层隔10 mm,层厚8 mm,螺距1∶1,重建间隔3 mm。

1.3 观察指标

①根据《全国放射科QA、QC学术研讨会纪要》[6]的内容,将DR胸片和CT图片分为一级片、二级片及三级片,并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②所得图像资料由4名经验丰富的医师专家参照尘肺的诊断标准(GBZ70-2009)[7]进行共同分析,诊断,并统计结果。并由最终病例切片检查佐证,与最终诊断结果相比较,计算检出阳性率和误诊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本研究所有数据进行处理和研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检测方法所得胸片质量比较

对两种检测方法拍摄的图片进行鉴定,胸部数字摄影(DR)和螺旋CT胸片的质量均较高,一级片的比例分别达到了95.00%和93.75%,且两组胸片的质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种检测方法对尘肺的检测结果比较

根据DR和螺旋CT的联合检测结果显示,I期 33例(20.63%),II期 7例(4.38%),III期尘肺0例(0.00%)。与最终的检测结果相对比,I期尘肺漏诊1人,无误诊,检出的阳性率为97.06%;II期尘肺误诊1人,无漏诊,检出的阳性率为85.71%。见表2。

表1 两种检测方法所得胸片质量比较 例(%)

表2 两种检测方法对尘肺的检测结果比较 例(%)

3 讨论

在《2009年的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中提到,尘肺作为一种职业疾病,2009年全国新增病例达14 495例,死亡人数达748例,占职业病总例数的79.96%,更为严峻的是,由于传统高仟伏X线胸片对尘肺检测所受的影响因素较多,导致误诊、漏诊率高达30%,因此,寻找安全有效的检测尘肺的方法,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近年来,医学影像学技术出现长足的进展,其中数字化X线摄影(DR)和螺旋CT在疾病的检测中受到广泛应用。其中DR技术曾被国际劳工组织列入尘肺X线摄像的国际分类法中,其具有操作方法简单、图片清晰、质量好、层次比较丰富并且所含信息较为准确的特点,能够将肺部结构准确显示,起到尘肺诊断的理想效果[8]。有报道称,DR在尘肺的检测中具有成像质量极佳、肺部解剖结构能够完整清晰的呈现、并显著提高尘肺的检出度的效果,能够为尘肺,尤其是早期尘肺的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9-10]。螺旋CT与普通的CT相比,能够沿螺旋状轨迹前进,进行快速、不间断的容积扫描。其能够更好地显示出早期尘肺中的不规则小阴影数目,更加准确地显示阴影密度,对早期尘肺的检测具有显著的优势[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胸部数字摄影(DR)和螺旋CT胸片的质量均较高,一级片的比例分别达到了95.00%和93.75%,且均无废片的产生,充分表明两种摄影技术均能够拍摄出质量优良的图片。在尘肺的检出度上,DR和螺旋CT的联合检测结果显示,I期33例(20.63%),II期7例(4.38%),III 期尘肺0例(0.00%)。与最终的检测结果相对比,I期尘肺漏诊1人,无误诊,检出的阳性率为97.06%;II期尘肺误诊1人,无漏诊,检出的阳性率为85.71%。表明两种检测手段联合应用不仅能够为尘肺检测提供质量优良的图片,而且能够显著提高尘肺的检出度,减少漏诊事件的发生。

综上所述,胸部数字摄影(DR)和螺旋CT在此次佛山地区疑似陶工尘肺筛查中,图片质量良好,尘肺检出率极佳,值得临床推广。

[1]Tsao YC, Liu SH, Tzeng IS, et al. Do sanitary ceramic workers have a worse presentation of chest radiographs or pulmonary function tests than other ceramic workers[J]J Formos Med Assoc, 2017,116(3): 139-144.

[2]方丽艳, 李海生, 于久愿, 等. 北京市某区陶工尘肺发病特点分析[J]. 中国职业医学, 2013, 40(1): 87-88.

[3]刘贵喜, 周建中, 陈丽琨, 等. 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用于尘肺病筛查技术探讨[J]. 中国职业医学, 2013, 40(3): 228-229,232.

[4]黄宁, 李丽霞, 左金宝, 等. DR在尘肺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22): 5232-5233.

[5]许海涛, 董伟. 螺旋CT用于尘肺诊断的价值分析[J]. 现代养生 b, 2013(10): 101-102.

[6]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会. 全国放射科QA,QC学术研讨会纪要 [J]. 中华放射学杂志 , 1993(2): 134-138.

[7]杨立新, 尹光平, 杨文雨, 等. 数字化X线摄影(DR)在尘肺筛查中的应用评价[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7): 44-46.

[8]陈锋, 韩扬, 季成飞. 高千伏CR与DR在尘肺病胸部摄影中应用的对比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13): 83-85.

[9]陈来荣. 高千伏DR在尘肺病诊断及筛查中的应用研究[J]. 黑龙江医药 , 2012, 25(6): 923-924.

[10]石建发. DR在尘肺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2013, 32(18): 154-155.

[11]李欣, 肖云龙, 肖雄斌, 等. 高仟伏胸片与螺旋CT对尘肺病及其并发症诊断的对比[J].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15(1): 77.

[12]冯辛格. 螺旋CT在尘肺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分析[J]. 现代医用影像学 , 2016, 25(5): 914-916.

猜你喜欢

尘肺胸片X射线
实验室X射线管安全改造
不同千伏的X线胸片检查在尘肺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肺康复护理对提高尘肺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肺部超声诊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价值
虚拟古生物学:当化石遇到X射线成像
看X线胸片的六大要点你掌握了吗?
煤工尘肺壹期晋期贰期常见影响因素分析
煤工尘肺块状纤维化相关因素的临床观察
基于虚拟观测值的X射线单脉冲星星光组合导航
尘肺并存肺结核患者X线诊断及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