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用
2018-04-10戴自强
戴自强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字是情感得以呈现的载体,而不同文字的不同作何使得语文学习充满不同的情感韵味,为提高学生对于语文的理解,学会欣赏文字的魅力,教师必须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内在情感的挖掘,以情感来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最终使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以情育人、以情感人的目的。本文从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试图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教学方法
语文的学习实际就是学生通过不同文字的理解认识他人利用文字传递的情感,从而通过自身的理解进行学习。文章所展现的多彩的生活画面、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饱满丰富的人物形象,都是激发学生产生情感的切入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利用好这些素材,引导学生打开心扉,逐渐与作者、与课文产生共鸣,增强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那么,如何利用课本来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呢?
一 营造氛围,打开学生的心扉
虽然文章中蕴含着浓郁的情感,但学生经过文章的阅读后却无法体会到,这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年纪较少,对于文章中的情感捕捉并不敏锐,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为此,教师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合适的氛围中将自己的情感与课文中体现出的情感进行融合,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真正的读懂课文。
例如,在学习《中彩那天》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代入文章中的角色,如父亲、母亲、“我”,体会在当时的情形下人物发自内心的挣扎与想法,再结合课文伊始就提出的一句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来进行文中各人物的行为理解。有学生表示:“我将自己代入了父亲的角色,虽然我非常想要一辆崭新的汽车,但一想诚实守信早就学过了,且作为一个父亲更应该为孩子们做好榜样。”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看法表示赞赏,并提示学生:“你说得很对,你可以再结合生活拮据、一家六口人全靠父亲维持生计背景下,父亲的挣扎和想法,以及父亲在将汽车送走后的感情流露进行分析。”如此一来,学生对于文章要体现的诚实守信有了深刻的理解,考虑到父亲在面临道德问题的抉择时做出的选择,能够在以后的日常中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
二 情境创设,激发情感的共鸣
课文中对于人物形象的描述饱满丰富、活灵活现,但囿于小学生的想象力,他们无法仅仅通过想象对人物进行准确的构建,为此,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相关人物的图片或画像,为学生创设图片情境,并能够利用图片使学生对于人物形象产生直观的理解和感受,进而钻研作者在人物形象中寄托的情感,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激起学生的共鸣。
例如,在学习《人物描写一组》中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时,为帮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王熙凤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图片,最好与文章第一段王熙凤的穿着相符,突出王熙凤霸气、泼辣却又八面玲珑的人物特点,使文章中繁杂的叙述以学生教学喜爱的方式呈现,降低学生对于文章阅读理解的难度,且结合图片中呈现的王熙凤进行文章的阅读能够更好的在文章中找出支持其图片的原话,使得图片与文章的强强联合发挥出了其应有的效果。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创设表演情境,引导学生扮演王熙凤,以王熙凤的语气和动作进行表演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掌握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并做好情感的拿捏,这有助于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增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三 注重朗读,体悟情感的表露
在学生对于人物和情感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分析后,使得学生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正所谓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抒发内心的感情,使得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情感的流露更加具有针对性,对于文章的理解也会有所增加。
例如,在学习张籍的《秋思》时,教师在进行完作者写作背景的介绍后,学生能够明确张籍在写这首诗之前的心理状态变化,也能够明确这首诗从题目到诗句最后所透露出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作者有家却并不能回的无奈之感,此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由于这首诗并为涉及生词,学生在朗读时没有什么障碍。关于朗读方式,学生可以借鉴古人在背诵时的“摇头晃脑”式的记忆方法,反复朗读诗句能够使学生反复体验诗中体现出的情感,增强学生对于整首诗情感基调和作者内心情感的了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于整首诗的背诵。
总之,在小學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能够有效通过学生与课文的沟通使得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将学生与课本、作者、教师之间的情感联结起来,学生能够顺利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进教材,深入了解作者的内心情感。
参考文献:
[1]屈开太. 新课改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12):150.
[2]孙翠菊. 情感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J].中国教师,2017(S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