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品德教育的不足及其改进

2018-04-09林蓉

文教资料 2018年1期
关键词:不足立德树人特点

林蓉

摘 要: 当前幼儿品德教育中存在对教育意义认识不足、教育内容与生活脱节、教育方法简单生硬等不足,教师要结合幼儿道德认识比较具体与肤浅、道德意志水平相对薄弱、道德判断倾向自我中心等特点,借助晓之以理,萌发幼儿道德认识;创设情境,激发幼儿道德情感;持之以恒,培养幼儿道德意志;导之以行,养成幼儿道德行为等方略改进幼儿品德教育,增强教育实效。

关键词: 幼儿品德教育 立德树人 特点 不足

幼儿期是个体一生中的敏感期,是良好心理品质和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2016年3月起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以下简称《规程》)在对幼儿园任务的规定中,提出要“实施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与1996年版《规程》主张要“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相比,显然,对幼儿品德教育更强调与重视。幼儿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幼儿品德形成的基本特点,分析幼儿品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幼儿品德教育的改进方略,为推进学前教育领域立德树人工作作出积极的探索。

一、幼儿品德的特点

(一)道德认识比较具体、肤浅。

由于幼儿的心理生理发展还不成熟,掌握概念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自我观察依靠概念形成而习得,对诸多抽象的道德概念尚不能准确理解,其道德认识是从无到有、由浅到深、由零碎到系统发展起来的,总体而言认识比较肤浅。

(二)道德意志水平相对薄弱。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履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发自内心、自觉自愿克服一切困难、做出抉择的顽强毅力和坚持精神,是道德品质主要构成的要素之一。由于在幼儿阶段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这种注意主要是由幼儿感兴趣的、新颖的、强烈的、活动的、多变的等一些外在因素引起的,一旦新鲜感减退,幼儿的注意力就会不能持续,幼儿的道德意志是十分薄弱的,自制力和堅持性品质有待提升。

(三)道德判断倾向自我中心。

根据皮亚杰、科尔伯格的品德发展理论,受认识的局限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幼儿还不能理解成人或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他们往往按照想象执行规则,把外在环境视作为自我的延伸,不能把主体与客体很好分离,不能将自己与周围环境区别,以行为的功用和相互满足需要作为道德判断的标准,凡是能满足自我利益、有助于自我获得奖赏的行为就是他们认为值得推崇的行为。

二、幼儿品德教育的不足

根据对相关文献的梳理,结合笔者的观察与调查,一方面可以看到,社会各界对幼儿品德教育总体上日趋重视,“成才”先“成人”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某些家庭及幼儿园皆在幼儿品德教育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效。另一方面,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特别是少数家长及学前师资素质的影响,幼儿品德教育存在三方面不足:

(一)对幼儿品德教育意义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幼儿园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少数家长对子女疼爱有加,在做人做事、品德形成、习惯养成方面要求不足。一些幼儿园教育工作重点偏向了传授文化知识,“重智轻德”现象在少数家庭及幼儿园依然存在。尤其是少数幼儿园新手教师,教育经验不足,个人的品德尚需完善,对幼儿品德教育理解认识肤浅,在处理幼儿品德问题时,不能有效把握幼儿心理特征,使德育成效大打折扣。

(二)品德教育内容与生活脱节。

品德教育不应从知识出发、从概念出发,而是要从生活出发,最终为生活服务。然而,长期以来,少数教育者忽视将品德教育贯穿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而是单纯地将其列为一门领域进行填鸭式教育,没有及时地将品德教育渗透在日常随机教育中,幼儿只是浅显地把品德理论、规范准则作为知识掌握,并没有内化成为自己的行为,他们可能对各种道德规范和要求的知识形态熟记于心,一旦缺乏外界的道德强制,则完全可能“知其善而不为,知其恶而不改”,没有与自身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与行为模式,成为内在生成的精神需要。

(三)品德教育方法简单生硬。

渴了,饿了,悲伤了,快乐了,只有自己才知道。同样的,幼儿的生命里,最需要什么,只有他们自己最清楚。我国清代思想家魏源主张:“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德育工作要能取得实效,唯有顺应儿童需要,尊重儿童情感。教育实践过程中,少数教育人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的说教方法,没有有效利用幼儿感兴趣的游戏法、区域活动、生活融入法等多种形式,导致德育呈现出一种专横可畏的态势,成为凌越幼儿自然、违背幼儿生命的现实。

三、幼儿品德教育的改进

幼教专家江文雄说:“新好父母或老师,要为孩子或学生生涯点灯:点燃心灯、智慧之灯、希望之灯;新好父母或老师,要做子女或学生的生涯贵人:要做心理学家、顾问、拉拉队长、向导。”当前,无论教师或父母都要进一步强化自身角色意识,自觉承担起教育者的使命与责任,做好幼儿品德教育工作。依据幼儿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针对幼儿品德教育中的主要不足,笔者认为可借助以下方略改进幼儿品德教育:

(一)晓之以理,萌发幼儿道德认识。

“知”是品德形成的基础,要养成幼儿的良好品德,首要的是提高幼儿的道德认识,而对道德认识的获得,绝不是强迫幼儿接受,和种树、种庄稼一样,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根系得到自然发展,教育就是要让人自由生长、主动学习。为此,一方面要运用具体形象的材料,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如给幼儿讲故事、做游戏、观看电影、录像、演出等,使他们知道恰当的、合理的品德行为是什么,应该如何做,另一方面,要善于从幼儿自身利益立场阐述品德养成的意义,提高其品德养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对高年级幼儿还可借助道德两难问题、角色扮演等,引导幼儿在研讨交流中学会从自我中心向考虑他人的情感、观点和利益转变,促进其道德发展。

(二)创设情境,激发幼儿道德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道德情感是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幼儿良好道德情感的培育,可借助三方面途径:

其一,创造展示道德美的物质环境。幼儿园的布置要尽量注意展示孩子心灵美、语言美的追求,除按季节特点更换活动室墙面布置,以展示一年四季的风光特点外,每学期还可按一定的主题组织幼儿园的画展:如“祖国在我心中”、“家乡好”、“献给妈妈的节日礼物”等,所有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物质环境,都是激发幼儿道德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

其二,创造展示道德美的精神环境。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幼儿相互之间逐步养成尊重、友好、谦让,善良、和蔼、文明礼貌和富有同情心的品质。还要善于发现幼儿的优点并给予适当的鼓励,让幼儿能从中体会到被表扬的快乐,因为由这种快乐产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极易成为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强大动力。

其三,创造展示道德美的家庭环境。为人父母是世界上最复杂,却也是最美妙的课程。蒙养之始,当以德育为先。哈佛大学的一项长期研究结果表明,成功的婚姻能给孩子带来持久的幸福感。夫妻关系和睦、家庭成员相亲相爱,是孩子幸福成长的最重要条件。生活在婚姻稳定家庭的孩子学习成绩会更加优秀,产生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更少。为此,为人父母者要努力通过和谐的婚姻、和睦的家庭氛围的营造增进孩子的幸福体验。同时,通过设立家庭日,通过全身心地陪伴孩子,陪孩子散步、玩耍,陪孩子溝通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培育幼儿健全人格与心智。

(三)持之以恒,培养幼儿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使人的情感服从于道德理智,使道德认识付诸道德行动,在教育过程中同样不能忽视幼儿道德意志的培养与锻炼。

针对幼儿不同的意志特点,需要家园合作,借助强化理论的相关机制,为幼儿设计相应的意志锻炼计划。如有的幼儿依赖性强,就应锻炼其自觉性、目的性的意志品质,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感,树立自信心;有的幼儿胆小,就要努力培养其勇敢品质和独立分析能力;有的幼儿做事虎头蛇尾,就需要培养其恒心、韧劲和坚毅精神;有的幼儿冒失,就需要培养其沉着冷静、自我约束的能力。只有对症下药,道德意志的锻炼才能收到成效。

在具体德育方法上,可以借助普雷马克原理,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从而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可以采用代币法,对有关行为(适当的或不适当)坚持每天做好记录,累积到一定程度,依据行为记录实施奖惩;可以凭借行为协议法,由教育者与幼儿共同协商后,达成双方都具有约束力的协议,进而增强幼儿自我控制毅力。

(四)导之以行,养成幼儿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判断品德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准,皮亚杰和科尔伯格都强调活动和交往对儿童品德形成的重要作用,认为仅仅采用口头说教的方式是不能培养出儿童品德的。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将教育内容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注意训练幼儿从身边的日常行为习惯开始。如:进餐时不浪费,不争抢,不挑食;区域活动时幼儿相互合作,遵守区域规则,有秩序地进行活动,活动结束时物品要归位整齐;在户外活动时,引导幼儿看见地上有碎纸片和果皮时主动捡起来扔进垃圾箱内,看到花园里的花该浇水时,主动给花浇水;通过文明礼仪宣传活动,培养幼儿会在生活中合理地使用“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礼貌用语。

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观察学习亦是幼儿品德学习的一条有效路径,为此,要养成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还要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教师要做好示范,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应率先做到,注重以身作则,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成为幼儿未来道德生活的样板,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为幼儿树立身边的学习榜样,并对其良好的道德行为及时表扬与鼓励,借助替代强化促进班级幼儿品德发展。

“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们要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努力做好幼儿品德教育工作,为幼儿未来人生幸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3]张润玲.幼儿品德教育有效策略的实践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5(5).

猜你喜欢

不足立德树人特点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关于当前群众文化工作的冷思考
关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