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赏经典儿童电影 共建语文课堂生态

2018-04-09张萍

基础教育参考 2018年6期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小学语文

张萍

[摘   要]基础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成就其美好人生作为终极追求。如何优化由教师、学生和教材等元素构成的课堂生态,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适当植入经典儿童电影,通过师生共赏、共鸣、共悟自然与心灵之美,使小学语文课堂成为发现精彩童年、成就美丽人生的生命之所,值得尝试。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小学语文;课堂生态;儿童电影

基础教育是成就学生美好人生的基础。所谓美好人生,就是身心的健康发展、价值的最大实现。所以,基础教育的终极追求,就是培育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帮助他们实现生命和谐、生活自在。

有道是“戏如人生”,电影理应成为人生修炼的有效资源。而儿童电影,尤其是经过时间沉淀的经典儿童电影,汇集着儿童、电影、教育中的源头活水,不失为语文教学乃至基础教育的得力素材。师生共赏经典的儿童电影,有利于滋养学生的情感世界,拓展语文的课程空间,优化教学的生态环境,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多维融合,为学生奠定创造美好未来的精神底子。

一、共赏儿童电影情节,共建课堂生态审美

电影作为视觉艺术及其情节的线性推进[1],决定了欣赏电影的最主要方式就是“赏”,专注地“赏”,完整地“赏”。优秀的儿童电影,可以使学生在一种简单轻松、享受过程的“赏”中,尝试独立完成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所以,观影这种超越文本的不受打扰的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较之于相对被动的“听、说、读、写”的课堂,更加符合儿童自由的天性。比如,法国儿童电影《红气球》通过几个简单的情节串成一个令人深思的故事。

一个孤独的小男孩在上学路上捡到了一只有魔力的红气球,他带着它上学、放学。红气球像个调皮又懂事的魔法师一样陪伴着他,和他一起玩耍、一起奔跑、一起捉迷藏,它甚至还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自然成了小男孩的快乐玩伴。可这种快乐并没有持续多久——小男孩被一群坏小子盯上了,他们伤害了红气球,使小男孩失去了最好的玩伴。最后,一大群七彩气球从四面八方飞向瘪了的红气球,带着它,也带着小男孩飞向遥远的天空。

影片时长只有32分钟,且鲜有对白,但不多的情节却清晰地勾勒出了小男孩和红气球之间的真诚交往,十分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人们对友谊、快乐和自由的憧憬。那么,《红气球》的“清简而丰富”能带给课堂生态审美哪些借鉴呢?

一是无声的叙述。常言道,江山大美而不言。影片无声的叙述拓展了视觉空间、思维空间和话语空间,让多维阅读成为可能。多维的视角、多维的想象、多维的思考可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多媒体的趣味世界。这“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世界,对于儿童的影响,不仅是语文的学习,更是思想的解放。相对于平常热闹的读说课堂,电影观赏课是安静而又“热闹”的。在学生们闪着泪光的双眼中流露着真挚的感情,屏着呼吸的心胸里激荡着丰富的情感体验。语文课堂的核心不是教材,也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是学生主体的独立意识与自由发展。教师作为引导者,只需活跃课堂气氛,加强情感开发,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语文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以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与文本之间形成共通的心理磁场,进而引发心灵对话与视域融合。无痕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无言的教学就是最美的教学。

二是拟人的手法。拟人是移情的方式之一。红气球被赋予了人类普遍的善良而朴素的情感,成了“友谊、快乐与自由”的“代言”。这种拟人手法的运用,正是尊重人本、尊重生命的具体体现。将可爱的形象赋予人类的灵性与情感,用儿童的眼光将课堂视为绽放生命姿态的自由天地,是生态语文的审美取向。在一次踏青活动中,学生们争相议论着自己眼里的风景,有的说:“我真想一口把春天吃进肚子里,让她在里面乱动”,有的说:“那棵树多像千手观音啊”,有的说:“我想变成一只青蛙,在荷叶上随便跳舞”……这些发自内心的稚拙而精彩的声音,正是浸润在光影世界中自由而蓬勃的生命的跃动、凝练和升华。

二、共鸣儿童电影情感,共建课堂生态伦理

电影中充满了诗意的想象甚至幻想,寄托了创作者的情感和理想,表达了对真假、善恶、美丑的评价。很多时候,电影就是童话,儿童电影更是童话。与学生共同欣赏经典儿童电影,就相当于带着他们一起阅读了优秀的童话作品,有利于学生丰富情感,张扬个性,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美国电影《仙境之桥》,就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类为魔幻电影,因为它更像是童话故事。主人公莱斯利和杰西一起创造的特雷比西亚王国是他们心中的乌托邦,这个只存在于想象中的世界,其实是真实世界的映照。通往这个秘密王国的唯一道路,就是要用系在树上的绳子奋力越过一条大河。杰西和莱斯利找到了“现实”与“幻想”和平共处的最佳结合点。他们既在追逐“可能的自己”,成为特雷比西亚的国王,同时还能回到现实世界,以最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人,做好“现实的自己”。带领学生一起观看《仙境之桥》,想学生之所想,爱学生之所爱,师生情感共鸣,便可轻松进入语文教學的新天地。

一是再造想象。影片中对仙境、桥以及主人公样貌的表现可谓出神入化,使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鲜明的形象。这种再造想象的过程使学生超越了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空限制,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新鲜的情感体验。

二是创造想象。创造想象的表现形式其实就是幻想,它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积极的幻想是创造力实现的必要条件,是科学预见的一部分,是个人生活与发展的精神支柱。“仙境之桥”本身就是幻境,学生将理解幻境的能力迁移到文学形象的创造中,就会逐渐胸有成竹、得心应手。

想象力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在电影观赏课上,学生的想象空间不受教师权威的左右,也不受传统文本的约束,这种自然的情感释放以及主动的意象创造,符合儿童天性和课堂伦理。这样的生态课堂不同于教师“一言堂”的教学和纯粹的“字词句”训练,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将个体的主观情感向他人的情感世界开放,并与之交流,与之共鸣,在某种意义上,又创造着、更新着自己独特的精神家园。

三、共悟儿童电影情境,共建课堂生态价值

电影向来以故事情节为线索,但真正表达的情与理却在故事之外,即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进入情境体悟意境,是观影的美妙所在。所以,观影的过程要重视“观”,更要重视“悟”。“悟”的本义是“了解、理解、觉悟”,“悟”的过程则是一种心灵体验,一种心领神会。作为高层次的思维方式,其本质其实就是“心心相印”“生生不息”。

比如伊朗电影《小鞋子》,其叙事风格平实朴素,极少有煽情场面,却能让人深切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感受到不同人物碰撞所产生的效应和奇妙的关系,所有这些形成了一个神奇的生命链条,其中的每一环节都独立存在而又紧紧相扣,使全片充满着饱满的张力。饰演阿里和莎拉的小演员也不禁让人击节称赞,他们的语言或许是幼稚的,但他们却游刃有余地通过平静外表下暗涌着丰富情感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清晰地表达了专属于他们的喜怒哀乐。除了兄妹俩,严厉的父亲、善良的母亲、和睦的邻居、爱护学生的教师等,影片看似轻描淡写,但却总是在散淡中凸显了真情,而人與人之间多维的关联也在这散淡中迸发出最温暖最自然的火花。《小鞋子》作为一部经典儿童电影,不仅能打动孩子,同样能打动成年人,其核心影响力在于深厚而执着的“亲情”。观看《小鞋子》,就是一种亲情之旅,除了心灵上的震撼,还能带给学生在语文学习及情意表达上的觉悟。

一是真实性。真实的生活场景,真实的人物关系,真实的故事情节,让师生观影成了一个共同求真的过程。由“悟”得到的这种感性认识与理论上的说教相比,在“教人求真”这一目标的达成上有明显的优势。电影作为教学内容,因其本身就“隐藏着生命的律动,燃烧着爱恨的情感,交织着悲喜的感受,表现着追求真理与正义的呐喊”[2]而呈现出生命本真的样态与价值。这样的鲜活教材融合了“自然之态”与“人生之态”[3],从而超越了“材料”的工具性,体现出了无限的“生态价值”。

二是超越性。学生在荧屏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们卸下现实生活的负累,跟着主人公一起哭一起笑。他们的认识能力不再受生活经验的局限,不再受基础知识的制约,依靠物我一体的直接感悟,丰富自我,超越自我。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自我成长路线,既丰富了课堂生态,也推进了“学习共同体”的动态平衡发展。

学生不仅可以成为丰富课堂生态的敏感因子,在家中也具有显著的生态学意义。推行周末或假期中的亲子共赏电影活动,其目的即在于促进家校互动及家庭教育生态的优化。在学校里每月观赏一部电影毕竟还是有限的,时间较长的电影主张学生在家里看,并在班内交流心得或感想。

总之,师生共赏经典儿童电影这种情感旅行,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丰富师生的阅读形式,改善师生的互动关系,改良传统的教学环境,为语文课堂生态的优化提供适宜的土壤和气候,为实现语文教学及基础教育的生态目标另辟蹊径。

参考文献

[1]钱锋.儿童、电影及电影课程的开发[J].小学语文,2012(9):4-10.

[2]李寰英.语文教学怎么回答现实的挑战[J].语文教学通讯,2000(5):7-9.

[3]李征宙,顿德华.语文生态课堂的建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3(8):120-123.

猜你喜欢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小学语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