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化办学: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与实践
2018-04-09李志伟
李志伟
集团化办学是教育领域内多元化办学体制变革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也是普遍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创新、实现教育公平、满足现代社会老百姓日益增长的对教育选择性需求的重要路径之一。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是由北京市东城区教委直接管辖的教育共同体,其成员校包括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北京市第九十六中学、北京市龙潭中学、北京市崇文门中学、北京市花市小学、北京市房山区石楼中学和北京市平谷中学。集团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下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现途径,开启了由“龙头”学校带动、集团内各校和谐共进的教育局面。
一、理清关系,明确集团发展定位
集团化办学,绝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几所学校“相加”,也不是名校“一枝独秀”而成员校只做绿叶的组合,而是以“龙头”学校为核心,通过相互联合和共建,把多个独立法人学校通过契约组成的具有规模效应以及互补优势,打造可以实现多元发展、集体壮大的教育沃土。在这片区域里,大家相互尊重,多方平等参与,实现了互惠共赢。
集团化办学以系统优化理论为指导,以优质学校的组合实现互补,同时又使优质学校与一般学校实现互补,达到“1+1+1>3”的效果。以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为例,其为各成员校制订了共同的教育发展目标,即资源共享、推进公平、人人实际获得;优势互补、促优提质、共同发展。集团把教育资源通过重组与优化,对成员校进行二次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情况。集团化办学模式提升了“龙头”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了各成员校在办学机制、课程设置和教师发展等多方面的变革,并通过校际间的互促互进,呈现出“各具特色,百花争艳”的局面。可见,集团化办学的品牌效应有助于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动,使更多的学生及家庭受益,促进和推动教育公平。
二、突破藩篱,构建紧密的集团内部结构
构建紧密、适切的组织结构及制度,是实现集团化办学良性循环的关键。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各成员校的管理都相对独立,拥有各自的法人,而“集团理事会”又是各成员校总的管理机构,并且有统一的办学理念——生命教育理念,从而实质性地解决了“概念性集团”的问题。集团章程和管理办法的制定,保障了集团化办学的顺利推行。比如,集团章程是纲领性文件,用于规范、引导各成员校的办学实践,分别从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资源配置、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对集团与各成员校间的责、权、利进行规约,明确整体办学目标、管理体制、质量标准、考核评估等,从系统化的视角设计与推动集团的整体发展。
此外,集团不断改进育人模式,保证了集团化办学的效益。从组织关系上看,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呈现出不同学段间纵向链条式与相同学段间互助式并存的混合型教育集团组织模式。以初中、小学一体化办学为例,广渠门中学与花市小学的九年一贯制办学不只在形式上贯通小学与初中学段,而且二者还在办学理念、课程建设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度衔接。以教学理念为例,将花市小学的“习惯教育”理念融入广渠门中学的生命教育理念,以生命成长的完整过程为基础,丰富生命教育内涵;同时,还制订了“小学抓好习惯,中学形成素养”的基本思路,构建了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九年一贯制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使花市小学形成了基于生命教育理念的以“习惯养成教育”为特色的发展态势。花市小学所有的毕业生直升广渠门中学初中部,实行九年一贯制管理,这使老百姓看到了家门口这所学校的实实在在的变化。自2014年起,集团内三所“相同学段”的中学每年的初一新生全部在广渠门中学混编上课,而且广渠门中学还与龙潭中学、崇文门中学实行联合培养计划,并将该计划写入招生简章。同时,集团内五所高中均实施了学生走校流动制。
打破校际界线,使集团形成了“一轴四翼”的发展模式,让集团内部各种关系紧密相连,为深入开展集团化办学提供了保障。这种教育集团组织的混合型模式,既可以从学生全面成长的角度出发探索跨学段整体育人模式,又实现了相同学段、不同层次成员校间的有效合作与互补,探索出更灵活、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的“整体”面向所有成员校学生的分层育人体系。
三、联动管理,推动集团高效运行
在充分尊重各校办学自主权、凸显各自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发挥“龙头”学校示范引领作用,用文化促进发展,用标准提升质量,通过联动管理,有效地推动了集团化办学的运行。
第一,实现了价值观的统一。如何让集团内各成员校的价值观得到统一,以实现教育供给的最大化,是集团化背景下构建“大党建”工作格局的核心力量。过去的教育供给特点是学校资源仅供本校学生享用,如今的教育资源是集团各成员校共享。基于此,集团党总支从“服务升级”的视域中首推菜单式服务,围绕“师德建设”,整合盘活各校资源,推出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的系列党建活动,把集团内教师的育人工作统一在立德树人的认识上,统一在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实上,让集团化办学发挥最大效益,让优秀党员发挥带头作用,让优秀教师彰显职业价值,让更多的学生有获得感,让教育服务真正落地。如今,集团各成员校基本形成了“教书先教做人”“生命成长的增量即教育质量”“让每个生命绽放光彩”的健康教育生态。
第二,实现了教师由“学校人”向“集团人”的转变。任何一位教师,无论任职于哪所学校,只要成员校需要,都可协调“使用”。集团把各校为数不多的学科骨干集合起来组建成“优势学科群”,让他们引领集团学科发展,研发“团本课程”供成员校按需选择。人事招聘采取集团联合聘任的形式,通过集团招、学校用,解决了编制受限造成的队伍形态僵化的问题。
第三,实现了教研联动。通过协调各学校课表的排设、在校际间建设视频会议系统等办法,为教研联动创设条件。建立集团内跨校教研、教师培训、同课异构等长效机制,如广渠门中学与平谷中学和房山中学每周进行远程视频备课、每月进行送教到乡、每学期进行全学科质量互诊,已经成为常态并制度化。此外,集团还开展了联合课程开发、统一考试评价、学生共进活动等。课程是学校育人的核心载体,教育教学质量是衡量集团化办学实践成效的重要依据。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运用扁平化思维,引入项目式管理模式,建构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育人课程体系。例如,设置面向集团各成员校学生的分层课程,优化课程体系;探索十二年一贯制的课标学段衔接,并建立一体化的德育课程体系,形成课程价值视域下的集团品牌效应;盘活有限的教育资源,使课程资源供给满足集团化办学模式下不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集团按照“立德树人”使命下的教师发展要求,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模式,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以科学的育人观、人才观、用人观来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满足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要求,让核心素养培养真正落地;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深化“管办评”分离改革,进一步加强区域教育合作与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和广度。通过集团化办学模式下建构的育人课程体系,在保留各成员校原有特色的基础上促进了集团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激发了不同层面学校教师发展的原动力,促进了学生个体的个性化发展,提高了百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并为区域集团化办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育公平。
如今,协同发展、共同进步已成为集团的一种文化自觉,文化的融通促进了集团内各成员校文化基因的重组,促使其生成新的教育样式。
四、制度保障,促进集团机制的形成
集团机制的形成,离不开政策和制度保障。除集团章程、管理办法外,集团还制订了一系列奖励激励办法,建立起完善的优秀教师表彰机制,让参与的教师享受“红利”。把教师的参与情况换算成分值,作为年底奖励性绩效;教师申报高一级职称时,同等情况下,优先考虑有集团交流经历的教师;每年度大力表彰交流人员。这一系列措施,使积极参与的优秀教师成为一面面“旗帜”,激活了广大教师参与和自我提升的内动力。
集团研究制订了成员校办学目标和教学评价标准体系,遵循理念认同、深度交流、资源共享、保持特色、优势互补的原则,坚持“理论学习+实践检验+研究分析+总结反思+优化提升+经验推广”的基本步骤,形成了有效的督导评价体系。比如,坚持定期的评教、评学制度,汇聚各类数据,建立集团化办学大数据决策系统,建立以学生的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完善随机性学情调查制度,开展以“学”(学生、学习)为本的教育质量研究,实现“质量治理”;建立健全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使评价内容多元化,采用终结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为集团化办学提供新的管理辦法;探索“管办评”分离的评价机制,并引进社会第三方评价机构,进一步拓宽评价思路,开放评价方式,使集团化办学得到真实客观的评价,及时纠正发展过程中的偏差。而且市、区教委每年下拨用于市级统筹项目、集团建设的专项经费也有力地推进了集团化办学。
回顾三年的集团化办学,北京市广渠门中学教育集团各成员校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供给的最大化,各学校的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在提高了全体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总之,集团化办学促进了集团内各成员校的发展,使教师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使学生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