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养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差异性分析*
2018-04-09钱旭升赵诗惠
钱旭升, 赵诗惠
(1.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2.义乌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浙江 义乌 322000)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的革新,用人单位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也在逐渐发生变化。那么,到底具备什么素养才有利于今后师范生的就业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如何让学校的师范生教育和培养适应教育发展需求呢?这些问题,如果从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养视角来看,可以换成另一问题——高师院校培养出的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养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师范生的水平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差异在哪里?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沿着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思路,通过建立师范生教师专业素养结构模型、编制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养调查问卷,分析高师院校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养水平与用人单位需求的差异性。根据调查分析结果,从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师范生和师范生自我提升两个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促进师范生更好地就业。
(二)研究内容
通过专家指导和调查数据分析,建立合理的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养结构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编制问卷;调查高师院校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养水平和用人单位对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养的需求情况,并分析两者的差异;提出减少差异的相关对策。
(三)问卷的编制
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只是师范生教师专业素养研究的基础,需要进行问卷结构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1.问卷结构
叶澜教授提出新世纪教师应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多层复合的知识结构;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管理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等三方面的能力;并将具有教育智慧作为未来教师专业素养成熟的标志。[1]在叶澜教授提出的教师专业素养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结合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将师范生教师专业素养的理论结构分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三个维度。经过专家和师范生代表的审核,多次修改,最终确定为3维度15向度22个子项目。即专业知识包括广博的科学和人文知识、教育学科知识(分为教育学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知识)、学科专业知识三方面;专业能力包括理解他人和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分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与学生对话和沟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言语组合能力(分为口语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再学习的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分为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规划组织活动的能力)等八个方面;专业情意包括自我反思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职业道德(分为责任意识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等四个方面。
问卷采用Likert的5级评分,利用程度递进选择方式,将提升的程度分别赋值1、2、3、4、5,对应A、B、C、D、E,即 “A”代表“提升得非常少”,“B”代表“提升得较少”,“C”代表“一般”,“D”代表“提升得较多”,“E”代表“提升得非常多”。
2.被试
随机抽取了浙江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物理学、生物科学、英语、化学、科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会计教育等8个专业的师范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73份,剔除漏答或多选的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166份;其中理科方向98份,文科方向68份。
3.数据处理
调查数据采用Excel 2003软件进行录入与管理,然后运用SPSS20.0软件和Amos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4.项目分析
分别求出各维度内项目与总分的相关:专业知识维度的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值为0.58~0.82;专业能力维度的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值为0.52~0.73;专业情意维度的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值为0.65~0.77。这说明问卷各维度的鉴别力都比较好,各维度的内在一致性较高。
5.信度分析
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系数)和Spearman分半系数作为本研究的信度指标。知识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系数分别是0.656和0.698;能力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系数分别是0.878和0.844;情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系数分别是0.766和0.648。可见各维度都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分半系数。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78,分半系数为0.823,均大于0.7,反映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6.验证性因素分析
对样本(n=166)用Amose7.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第一次只采用教师专业素养的三个一级维度,结果显示模型的拟合指标如下:df=206,χ2=438.366,χ2/df=2.128,RMSEA=0.074;GFI=0.828,NFI=0.752,CFI=0.849。可见,χ2/df∈[2,5],RMSEA<0.1,表示好的拟合。GFI>0.80,NFI>0.70,CFI>0.80,表示数据支持构念假设。以上数据说明模型的结构较好,师范生教师专业素养分为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教师专业情意三个维度是恰当的。
第二次采用教师专业素养的三个一级维度,并将能力维度分为三个二级维度,剔除其中的5个子项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模型的拟合指标如下:df=133,χ2=229.208,χ2/df=2.028,RMSEA=0.071;GFI=0.880,NFI=0.822,CFI=0.899。可见,χ2/df∈[2,5],RMSEA<0.1,表示拟合度良好。GFI>0.85,NFI>0.80,CFI>0.89,表示数据支持构念假设。
综上,编制的问卷较为合理,可用于调查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养水平。
(四)问卷的调查过程
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养调查问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浙江师范大学抽取已完成实习工作的2010级师范生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32份,其中有效问卷417份,回收率达到92.7%。用人单位对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养的需求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在大型校园招聘会抽取招聘师范生的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作为被试,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47份,其中有效问卷215份。被试用人单位的类型有示范中小学、普通中小学、教育局、教育集团、教育培训机构和高职院校六种类型,所占比例分别是11.1%、34.3%、11.1%、13.1%、20.2%和6.1%,有4.0%的问卷没有填写单位类型。
三、分析与讨论
(一)专业知识维度上的差异
表1 师范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与用人单位之间需求t检验结果
注:*P<0.05,**P<0.01,***P<0.001,下同。
通过分析表1,对师范生和用人单位在专业知识维度上的4个子项目对比研究发现:(1)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知识水平均显著低于用人单位对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知识的需求。(2)在教师专业素养的专业知识维度,用人单位的需求得分从高到低分别为“学科专业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教育学理论知识”;师范生在专业知识维度上的得分从高到低分别为:“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教育学理论知识”“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两者的排序存在较大的差异。(3)师范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显著低于用人单位的需求。(4)师范生认为提高得较多的“教育学科知识”(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并没有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师范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显著低于用人单位需求,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在课程设置上,虽然学科专业课程占师范专业课的绝大部分,但由于授课时数的限制,很难面面俱到,更多的只是蜻蜓点水,从而造成课程表面上丰富多彩,实则浅尝辄止;第二,在专业课的教学上,往往存在课堂规模过大、教师不够关注教学、教学内容更新较慢、教学方法相对单调、教学效果不明显等诸多问题,学生满意度不高;第三,当前专业课程学业评价内容多为教材上的知识点或者教师上课讲授的知识点,“记忆性知识”和“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占最终学业评价的较大比例,较少涉及专业前沿发展动态,期末课程考核大多以知识的记忆性呈现为主,这种较为单一的评价方式导致了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较低。
(二)专业能力维度上的差异
表2 师范生的专业能力水平与用人单位之间需求t检验结果
通过分析表2,对师范生和用人单位在专业能力维度上的13个子项目对比研究发现:
1.在13个子项目中,用人单位对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能力的需求均显著高于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能力水平。
2.在教师专业素养的专业能力维度,用人单位的需求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口语表达能力”“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再学习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与学生对话和沟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取均分≥4.00的子项目);师范生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良好的心理调节能力”“再学习的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取均分≥3.50的子项目);两者排序差别较大。
3.师范生在用人单位最看重的“口语表达能力”该子项目上得分较低。用人单位与师范生的各项目得分差异显著,反映出高校因课程内容和时间等原因,未能给师范生以较多观摩学习和针对性训练的机会,从而在再学习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特别是与他人合作交流、与学生对话和沟通的能力等方面,与用人单位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
(三)专业情意维度上的差异
通过分析下页表3,对师范生和用人单位在专业情意维度上的5个子项目对比研究发现:用人单位对师范生的教师专业情意的需求均显著高于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养水平。
在教师专业素养的专业情意维度,师范生的得分从高到低分别为:责任意识、自我反思意识、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而用人单位的需求得分从高到低分别为责任意识、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自我反思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前三个项目均分≥4.0)。
表3 师范生的专业情意水平与用人单位之间需求t检验结果
师范生在责任感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的项目上得分不高。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高师院校在师范生的师德教育课程设置上导向不科学、结构不合理。高师院校目前开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课程,具有较为科学的体系。但涉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师德要求较为笼统,很少开展对本职业特点和师德要求的讲述和实践体验分析,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师范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荒漠化”倾向。第二,师德教育教学方法缺乏时代性。在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时,往往采取传统的说理教育的方法,较少根据时代发展的需求添加“互联网+”的元素,也没能很好地将师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忽视了现实生活中师德内容适应性,缺乏现实的教育基础和人性基础,使师范生对师德教育失去兴趣,甚至产生倦怠,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对师德教育课程失去兴趣。
(四)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养培养方向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差异分析
经过多重比较,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明显低于教师专业能力,MD=-1.77,P<0.05;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能力水平明显低于用人单位对教师专业能力的需求,MD=-0.058,P<0.05。用人单位对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知识的需求与教师专业能力的需求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对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能力的需求与教师专业情意的需求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对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知识的需求明显低于对教师专业情意的需求,MD=-0.125,P<0.05。从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养的三个维度角度进行分析,发现师范生的培养方向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是一致的。师范生现有的教师专业素养水平和用人单位所看重的素养从高到低依次都是专业情意、专业能力、专业知识。
四、结 论
研究发现: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养水平显著低于用人单位对师范生的需求与期待;高师院校师范生的培养方向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用人单位强调师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要求师范生提高口语表达、心理调节、课堂组织管理等能力,最看重师范生的责任意识和对教育的热爱。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结合高校教师、学生及用人单位的访谈,高校应该:第一,丰富普通科学文化课程,增加口语训练课程。如开设专门的“演讲与口才”课程等,系统地锻炼师范生的口才;在大学第一年集中开设普通科学文化课程的内容,加大科学文化课程的比例,提高师范生的知识储备和对其重视程度。第二,开设师范生的师德培养课程。如增加教师专业伦理课程或内容;在增加师范生教育教学的实践机会的同时,加强其在体验中的师德情感训练。第三,营造优质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不仅能帮助师范生弥补普通科学文化知识缺乏、口语表达和教育实践能力较弱等不足,还对师范生树立职业信念有较大的作用。如通过参加举办文化沙龙、读书会扩大阅读面;通过参加演讲比赛、教学设计大赛、教师技能大赛、说课评课比赛或一些教师技能训练等锻炼口语表达能力,提升教师职业信念;通过参加爱心家教、给中小学生上班队课等丰富教育实践经验。第四,完善高师院校教学计划管理。高师院校教学计划管理的模式需要做一定的改进,从以前的“关起门来独自完成”转化为“构建团队共管模式”——教学计划的制定吸纳多方代表参与,汇集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知识能力的团体成员的智慧,在众人参与、充分酝酿的基础上,通过协商达成共识,从而改善教学计划决策者的知识结构和信息环境,最终提高教学计划的质量。
作为未来教师的在校学生应:第一,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用人单位对师范生的教师专业素养的期待明显高于师范生的水平,那么,师范生首先需要调整心态,主动提高自身的教师专业素养。主动参与自己感兴趣的学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勇于尝试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活动,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强化心理调节能力;积极参加教育实践活动,积累与学生沟通和课堂管理的经验;多从图书馆和课堂中摄取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丰富科学文化素养。第二,主动涵养良好师德,提升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这要求师范生首先应该从主观上重视师德,可以通过阅读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书籍,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聆听一线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水平;其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建立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了解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充分认识教师专业的要求,在和学生的密切交流中激发对学生的“教育爱”。
参考文献:
[1]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1):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