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诗(不受尘埃半点侵)作者辨考*
2018-04-09高列过
高列过
(华南农业大学 人文与法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在佳作如林的咏梅诗中,“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这首诗影响很大,各种选本、鉴赏辞典都有收录。但诗作者名字和朝代的标注却五花八门。择要列举如下(见表1)。
那么,这首诗的作者到底是哪个朝代的,姓甚名谁呢?
表1 当代关于《梅》诗作者和朝代的标注
一、作者应该是南宋文人“王菉猗(漪)”
(一)《梅》诗的作者,明清著作均题为“王菉猗(漪)”
题为“王菉猗”的,如:
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卷一百九十八《花品·梅花》“误识林逋”条:“王菉猗诗: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1]
明万历年间刻本《新刻解注和韵千家诗选》:“《梅》王菉猗: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②
清汪灏等《广群芳谱》卷二十三《花谱·梅花(二)》:“王菉猗: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2]
清章藻功《思绮堂文集》卷五《盆梅赋》“淡中影瘦,不受尘埃”句自注:“王菉猗《梅花诗》:不受尘埃半点侵。”[3]
清吴宝芝《花木鸟兽集类》卷上:“王菉猗诗: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4]
题作“王菉漪”的,如:
明万历四十年本《新锲注释旁训和韵千家诗》:“《梅》 王菉漪: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③
清厉鹗《宋诗纪事》卷四十九:“王菉漪《梅》: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祇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5]④钱钟书《宋诗纪事补正》卷四十九同此,唯“祇”作“秖”。补正时,引用了《红楼梦》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李纨所抽“竹篱茅舍自甘心”[6]一句。
(二)“王菉猗”与“王菉漪”是同一人名的两种写法
“菉猗”之名,来自于《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鲁诗》“绿作菉”,[7]《礼记·大学》引其诗,亦作“菉竹猗猗”。[8]
后来“菉”“猗”连用,常用于描写竹子的语境中。如宋方夔《杂兴》诗:“种竹千竿密复疎,菉猗深处着蜗庐。”[9]42272又《看笋》诗:“丁宁莫采箨龙儿,造物成材各有时。寸碧纵横牛戴角,一斑缠裹豹留皮。长身上水夜深看,直干干云岁晩知,名节为君描画尽,清吟堪继菉猗诗。”[9]42279
文人多有以“菉猗”命名园林、书房等。如清人周光裕《菉猗山房诗草》。[10]也有写作“菉漪”的,如浙江省三门县“菉漪书堂”⑤。
“菉猗”亦可写作“菉漪”,如清朱彝尊辑录《明诗综》卷六十载明汪康谣(字淡衷,号鹤屿)著有《菉猗园诗集》,[11]而清高廷珍等辑《东林书院志》卷九张夏所撰《汪鹤屿先生传》则写作《菉漪园集》。[12]又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南门村的赵氏祖祠菉猗堂⑥,也有写作“菉漪堂”⑦的。
《说文解字·犬部》:“猗,辖犬也。”[13]“漪”字《玉篇》始见:“漪,波动皃。”[14]但传世文献中,二者作句末语气词有时可互用,⑧如《诗经·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陆德明《经典释文》:“猗,本亦作漪,同。”[15]后来“涟漪”凝固成词后,也还有“连漪”“连猗”“涟猗”这样的词形,“猗”“漪”仍然互用。
“涟猗”“菉猗”均出自《诗经》,我们认为,“菉猗”可以写作“菉漪”,应该是受“涟猗”“涟漪”这两种词形并存的影响。
(三)王菉猗(漪)是南宋时期的一位文人
王菉猗(漪),史书无传。南宋著名诗人谢枋得(1226—1289)《代王菉猗女荐父青词》[16]一文是目前可以考证王菉猗(漪)生活时代唯一可靠的资料。
谢枋得代王菉猗女撰写青词,与宋代社会的风潮有关。“有宋一代,以文立国,号称‘郁郁乎文哉’,且崇奉道教,斋醮盛行,青词创作达到一个高潮。”“文人青词由于其辞章的华丽和文人本身的影响力,所撰写的青词在社会上广为流行。王公商贾、民间百姓如遇斋醮法事,往往延请文人代为撰写青词,以求感动天神。”[17]不过谢枋得只撰写《代王菉猗女荐父青词》这一篇青词,可见谢、王二人应该是有交情的。
《代王菉猗女荐父青词》言“父今捐弃,永无侍奉之期”“岂期一疾,即返九泉”,据此可知,谢枋得撰写这篇青词时,王菉猗已经因病去世了。因此可以推断,王菉猗的生活年代大约在1200—1289年之间,已经是南宋末年了。《代王菉猗女荐父青词》又言:“先考学慕醇儒,老为寒士。”如果所言不虚,那么王菉猗应该是一名有学识、生活贫苦的文人。
(四)王菉猗(漪)的诗作,除《梅》诗外,还有《春晚》诗
明清著作引用了王菉猗(漪)《春晚》诗的句子。有的写作“王菉猗”,如:
明万历四十年本《新锲注释旁训和韵千家诗》:“《春晚游小园》 王菉猗: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开到荼縻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苺墙。”
明俞弁《逸老堂诗话》卷上:“王菉猗《春晚》诗云:‘丝丝天棘出莓墙’,天棘,天门冬也。”[18]
有的写作“王菉漪”,如:
清章藻功《思绮堂文集》卷四《丁丑送春唱和诗序》“问荼蘼其开未”句自注云:“王菉漪诗:开到荼蘼花事了。”[19]
有些著作只引用诗句,没有标注作者,如:
清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藤本第二·酴醿》:“酴醿之品,亚于蔷薇、木香,然亦屏间必须之物,以其花候稍迟,可续二种之不继也。‘开到酴醿花事了’,每忆此句,情兴为之索然。”[21]
另外,“涂抹新红上海棠”一句,明陈继儒《捷用云笺》卷三《送海棠》“涂抹新红”下注解云:“王禹爾诗:涂抹新红上海棠”,[22]清张英、王士祯等纂《渊鉴类函》卷四百零五《花部一·海棠四》“新红”条下标注为“王禹偁诗曰:涂抹新红上海棠”。[23]这两例不足为据。前者标注“王禹爾(尔)”显为“王禹偁”之误,不足为信;而后者标注为“王禹偁”,乃将错就错,稍作修正而已。笔者利用基本古籍库查检王禹偁《小畜集》,“海棠”一词多见,但“涂抹”“新红”等未见一例。
这首诗,也免不了被误署为“王琪”,如《全宋诗》。⑩《红楼梦鉴赏辞典》亦云:“‘开到荼蘼花事了’引自宋代王琪《春暮游小园》诗……”[24]也有被冠以“王淇”的,如《千家诗》。[25]45
二、“王菉猗(漪)”种种讹误简析
(一)“王淇”之名,当为明清之际的王相添加
上述材料中,《梅》《春晚(游小园)》的作者均题作“王菉猗(漪)”,而不是“王淇”。“王淇”之名,从何而来呢?
在1982年长春古籍书店以《增补重订千家诗注解》为底本影印的《绘图千家诗注释》中,这两首诗的作者一律题作“王淇”,又将《春晚(游小园)》改为《春暮游小园》,并在该诗下注解云:“王淇,字菉猗,宋人。”1990年中国书店据上海锦章图书局石印本影印的《千家诗》收录的这两首诗,诗名与作者均与前者相同,但未见“王淇,字菉猗,宋人”。
关于《增补重订千家诗注解》,丁志军、徐希平指出:“明代流传的题名谢枋得选编的二卷本《增补重订千家诗》一直延续到清代,生活在明清之际的王相对该书进行了补注,名为《增补重订千家诗注解》。……十九世纪以后,民间书坊将谢枋得的七言选本与王相的五言选本合刊,影响日益扩大,合刊本遂成为今天所称的通行本《千家诗》。”[26]
可见,王菉猗(漪)演变为“王淇,字菉猗”,当始于明清之际王相补注的《增补重订千家诗注解》。
为何要给王菉猗(漪)增添“淇”这个名呢?古人字多为双音节,所以王相以“菉猗”为字,再从《诗经·卫风·淇奥》“瞻彼淇奥,菉竹猗猗”中取出单音节的“淇”字当名,这样就产生了“王淇,字菉猗”的说法。其实,从一首诗中取名和字颇为常见,如著名作家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就来自于《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一句。
由于合乎情理,“王淇,字菉猗”这种说法得到了广泛认可。杨光辉(1995)就以此为据,认为《梅》与《春暮游小园》诗当为“王淇”作:“据《千家诗》云《梅》、《春暮游小园》皆为宋·王淇作。……可见,王淇即王菉漪,《千家诗》历来注本就云‘王淇,字菉漪’(如《千家诗评注》张哲永著,华东师大出版社1957年3月,第53页)。”[27]又张立敏译注《千家诗》在《春暮游小园》诗下注解②云:“王淇,字菉猗,与谢枋得有交,谢尝代其女作《荐父青词》(《叠山集》卷一二),生平事迹不详。”[25]45
(二)“王菉猗(漪)”讹误种种
有夺字而讹者。作“王猗”者,乃夺“菉”字而误。
有形近而讹者。作“王慕漪”者,乃是将“菉”误写为形近的“慕”。
以讹传讹,影响最为广泛的,则是“王淇”变成了“王琪”。这种讹误,除“淇”“琪”二字形体接近外,也是因为北宋一代确有此人。王琪,字君玉,北宋人,生于公元994年,卒于公元1065年,《宋史》有传记。《全宋诗》第四册2135-2138页除《春暮游小园》外,还收录了其13首诗和若干诗句。
错得最离谱的,则是把《梅》诗的作者题为“王淇(字君五)”。这不仅把南宋王淇与北宋王琪“杂糅”,还把北宋王琪的字“君玉”之“玉”讹写为“五”。《小学生经典诵读100篇》(适合小学3—4年级)出现这样的错误,实在不应该。
三、从文学史的角度看,《梅》诗作者不可能是北宋王琪
除以上文献证据外,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这两句诗也不可能在王琪生活的北宋前期产生。
“只因误识林和靖”的林和靖,即林逋,北宋时人。其咏梅之作,共有诗八首、词一首。诗八首宋时即被称为“孤山八梅”,其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最为脍炙人口。“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这两句表明,林和靖的咏梅诗影响颇大,诗人们纷纷效仿,咏梅成为一种文学风潮。
那么,在北宋王琪生活的年代,林逋的诗产生巨大的影响,咏梅成为一种文学风潮了吗?程杰《中国梅文化审美研究》对梅花在文学史中地位的演变做了详尽论述,他的论述可以回答上面两个问题。
林逋,967—1028年;王琪,994—1065年。王琪和林逋时代相近,而林逋略早。程杰(2008)指出:“林逋‘孤山八梅’的历史贡献在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有关林逋咏梅最早的评论见于欧阳修的《归田录》,该书编于宋英宗治平年间,离林逋去世已有四十多年了。”[28]54欧阳修《归田录·自序》云“治平四年九月乙未庐陵欧阳修序”,[29]治平四年是公元1067年,也就是说,王琪离世的时候,《归田录》还没有写成,还未见“惹得诗人说到今”的情形。
但“从苏轼等人开始,林逋咏梅及其‘疏影横斜’之句广受推重,播之人口,几乎成了诗人咏梅有言必称的先范”。[27]54苏轼对林逋“疏影横斜”句的赞美见于写给苏过的《评诗人写物》中:“诗人有写物之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他木殆不可以当此。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30]这封信写于元祐三年,也就是公元1088年,距王琪去世已经过去了23年。也就是说,在王琪去世二十余年之后,因为苏轼的赞赏,林逋咏梅诗的影响才日渐广泛深入,才逐渐形成了“惹得诗人说到今”的文化环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以往长期低调平淡的历程相比,入宋后人们对梅花的日益关注和重视却是越来越明显的事情。整个北宋时期对梅花颇表欣赏的文人日渐增多……到北宋后期,咏梅、画梅的诗人、画家不胜枚举,构成了一道广阔而日益醒目的风景线”。[28]73
而南宋的情况则更进一步。“南宋可谓梅文化的全面繁荣阶段。全社会艺梅爱梅成风,梅花被推为群芳之首、花品至尊,文化象征意义充分展现,并推向极至,相应的咏梅、画梅等文化艺术活动极其活跃,有关的生活习尚和文化传统也基本成熟。这是中国古代梅花观赏文化的黄金时期和巅峰状态。”[28]77“咏梅可以说成了南宋最热门的文学创作题材,至少在整个咏物题材中是如此。热心咏梅的作家数量,作家文集中咏梅作品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重都大幅增加。”[28]93南宋时期的这种文化大环境,就是催生南宋王菉猗(漪)写出“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的土壤。
总之,从文献和诗作内容两方面考察,我们认为,这首《梅》诗的作者标注为南宋王菉猗(漪)即可,实在不必节外生枝作“王淇”,进而讹为“王琪”。目前各种选本五花八门的错误标注应予以订正。
注释:
①林逋《梅花》诗注解:“随着咏梅风气的盛行,林逋之名与孤山梅花也热了起来,故明诗人王猗有‘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之句。”
②该版本有“浅草文库(按:属日本)”“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珍藏印”等印章,标注为“临川汤海若(即汤显祖)校释、书林文华轩梓行”。
③日本京都大学谷村文库藏,标注为“宋名贤谢叠山辑,闽书市郑云林梓”。
④笔者按:诗下加注有“《西溪丛语》”。《西溪丛语》,宋姚宽(1105—1162)撰,孔凡礼先生的点校本(见宋 姚宽、陆游撰,孔凡礼点校,《唐宋史料笔记丛刊·西溪丛语 家世旧闻》,中华书局1993年版)。笔者翻检了这个点校本全文,未发现该诗。厉鹗《宋诗纪事》此处乃“错误移植”,不足为据。
⑤政协三门县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三门文史资料专辑·文天祥与仙岩洞》(1995年版)63页收录的朱良仲标点、注释《清·仙岩大忠祠录》“菉漪书堂”云:“菉漪堂,初名义方,在临邑之城门,哲斋张氏读书教子处也。”
⑥全名为南门赵氏祖祠菉猗堂,又称菉猗祠、南门菉猗堂、赵氏菉猗祠,始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是宋太祖赵匡胤之弟魏王匡美的十五代裔赵隆(即赵晴峰)为祀其曾祖父梅南而建。来源于《南门菉猗堂》,见《珠海乡音》2003年(秋季版)第2期24页。
⑦见广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省志·文物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262页载“明 斗门 菉漪堂”。
⑧胡庆英《“涟漪”考证》(《华中人文论丛》2013年第1期70-73页)认为:“至于‘猗’与‘漪’早期为何通用,笔者认为可能有如下两个原因:(1)鉴于‘猗’与‘漪’通用仅出现在《诗经·伐檀》一章中,这可能是后人在传抄刻印过程中误写的结果。(2)‘漪’最初产生时,不具有独立的意义,只是‘猗’的另一种写法,二者通用。”
⑨李飞、李莉《古农书〈树艺篇〉的版本流传及其价值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第1期622-623页)认为:该书不可能是元代作品,而是明代万历年间作品,辑录者名为“士洵”,具体形迹不祥。现存该书版本应是明代唐顺之书斋抄本。
⑩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第四册2138页在“王琪”名下收录《春暮游小园》一诗,首句作“一丛梅粉退残妆”,与前面所引“一从”有别。
参考文献:
[1]四库全书:978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86下栏.
[2]四库全书:84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702下栏.
[3]章藻功.思绮堂文集:卷五[M].影印清康熙六十一年自刻本:53.
[4]四库全书:103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7.
[5]厉鹗.宋诗纪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1240-1241.
[6]钱钟书.宋诗纪事补正[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辽海出版社,2003:3500.
[7]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1991:156.
[8]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1673中栏.
[9]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第六十七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梅成栋.《津门诗钞》(中)[M].卞僧慧,濮文起,校点.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3:450-451.
[11]朱彝尊.《明诗综》第6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3050.
[12]《东林书院志》整理委员会.东林书院志(上)[M].北京:中华书局,2004:378.
[13]许慎.说文解字[M].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1963:204上栏.
[14]陈彭年.宋本玉篇[M].北京:中国书店,1983:353.
[15]十三经注疏(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358下栏.
[16]熊飞,漆身起,黄顺强.谢叠山全集校注[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14.
[17]査庆,雷晓鹏.宋代道教青词略论[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47-51.
[18]续修四库全书:1695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38上栏.
[19]章藻功.思绮堂文集:卷四[M].影印清康熙六十一年自刻本:85.
[20]续修四库全书:第997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523上栏.
[21]李渔.闲情偶寄[M].单锦珩,校点.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256.
[22]四库未收书辑刊(第三辑):30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488-489.
[23]张英,王士祯,等.渊鉴类函:第十七册[M].北京:中国书店,1985:8.
[24]孙逊.红楼梦鉴赏辞典[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178.
[25]千家诗[M].张立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26]丁志军,徐希平.《千家诗》的版本流传与编辑特点[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179-182.
[27]杨光辉.王琪耶?抑或王淇?[J].红楼梦学刊,1995(2):108.
[28]程杰.中国梅文化审美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8.
[29]欧阳修.归田录: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0]苏轼.苏轼文集:第五册[M].孔凡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6: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