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实习结束后师范专业毕业班学生职业适应性研究
——基于浙沪五所院校的调查*

2018-04-09钟晨音

关键词:师范适应性师范生

钟晨音, 陈 能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一、问题的提出

职业适应性就是能积极认识和调整自己以胜任学习与工作任务、适应职业环境,使用人单位满意的能力。[1]师范专业的学生,在最后一学年都要经历教育实习,这一制度设计既能促进师范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有利于他们熟悉今后的工作环境,反思职前教育阶段的自我发展状况,对提高其职业适应性也不无裨益。

从客观的社会环境来看,这些实习结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范毕业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1)随着社会对教师要求的不断提高,基础教育对教师的需求向结构性调整转变,中小学追求高学历教师,师资培育层次出现“上移”趋势,本科师范生的职业发展空间受到挤压。(2)师范生“统包统配的管理机制”已是昨日黄花,其就业和分配不再由国家统一安排。[2]师范生也可以自由择业,其未来职业的不确定性有所提高;(3)高师院校连年扩招,2008年起综合性大学也加入教师教育体系,且非师范毕业生与社会人员均可通过考试获取教师资格证,师范毕业生聘岗竞争激烈。[3-4]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在职前教育机构受过系统训练、经历过实习的师范毕业生是否已经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适应性?如何帮助师范生更好地适应未来职业以提升竞争力?应是职前教师教育机构需要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二、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法,在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丽水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等五所院校实习归来的师范毕业生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644份,回收率为80.5%;其中有效问卷588份,有效率为91.3%。问卷一半用作探索性因素分析,一半用作验证性因素分析。有效被试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样本的整体结构表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

采用自编的《师范毕业生职业适应性调查问卷》,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职业适应性量表,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师范毕业生访谈与专家建议进行多次修改,最终确定29个项目。第二部分为职业适应性影响因素及策略调查,以多选题的形式调查被试面临的职业适应难题及采取的应对策略。

职业适应性量表各项目采用5点计分方式,即“完全不符合”记1分,“有点不符合”记2分,“一般符合”记3分,“比较符合”记4分,“完全符合”记5分,被试在量表上得分越高,表明其职业适应性越好。

数据统计与分析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师范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

1.探索性因素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职业适应性量表的29个正式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见下表2。

表2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注:小于0.30的载荷量省略。

六个因子的累计解释率为55.085%。因子1的内容包括人际交往与社会阅历,可命名为“社会交往适应”;因子2的内容包括生活安排与学习安排,可命名为“自我发展适应”;因子3的内容包括职业过程中的情绪状态以及压力感受,可命名为“心理状态适应”;因子4的内容包括职业意向与职业抉择,可命名为“职业选择适应”;因子5的内容包括工作环境预期与胜任能力预测,可命名为“职业环境适应”;因子6主要包括职业意识、求职策略、就业观念等内容,可命名为“角色转变适应”。

2.验证性因素分析

对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的六因素模型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六因素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一般来说,CMIN/df<5、RMSEA<0.08表示较好;NFI、CFI、IFI、GFI、AGFI应大于或接近0.90,越接近1越好。[5]从以上指标看,六因素模型的拟合指数较好,得到了较好的数据支持。由此可见,职业适应性量表的6个维度可以联合解释师范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大部分方差。也就是说,师范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可以从社会交往适应、自我发展适应、心理状态适应、职业选择适应、职业环境适应与角色转变适应等6个方面体现出来。

3.师范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的总体水平

表4 高师毕业生职业适应性状况的描述统计

如表4所示,师范毕业生总体职业适应性平均得分为3.44,处于中上水平,即多数师范生的职业适应性尚可。其中,被试的社会交往适应与职业环境适应表现最好(分列第1位、第2位),职业选择适应排第3,自我发展适应排第4,心理状态适应与角色转变适应水平最差(分列末两位)。可见,大多数实习归来的师范生在自我发展适应、心理状态适应与角色转变适应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4.性别效应分析

由表5可知,男生仅在职业环境适应方面明显优于女生;其他适应层面及整体适应性的性别差异并不显著。

表5 性别差异的显著性检验(M±SD)

注:因素1-6分别代表社会交往适应、自我发展适应、心理状态适应、职业选择适应、职业环境适应、角色转变适应。

*P<0.05,**P<0.01,***P<0.001,下同。

5.高校类型效应分析

除了自我发展适应方面无显著差异外,不同类型高校的师范毕业生在其他适应方面及整体职业适应性上都有显著差异。LSD法两两比较结果表明,在社会交往适应、心理状态适应、职业选择适应、职业环境适应、角色转变适应方面以及总体职业适应性上,高职院校师范生极其显著地低于985师范大学、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省属综合性大学的师范生,而后三类高校之间未见显著差异。

表6 高校层次差异的分析结果

6.专业效应分析

文史类、理工类、艺体类师范毕业生在社会交往适应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Tamahane法两两比较结果表明,在社会交往适应方面,文史类师范生显著优于理工类师范生,艺体类师范生也优于理工类师范生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表7 专业差异的分析结果

7.城乡效应分析

表8显示,来自城镇的师范生在社会交往适应、心理状态适应、职业选择适应、职业环境适应、角色转变适应以及总体职业适应性上都显著或极其显著地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

表8 城乡差异的显著性检验(M±SD)

8.毕业去向效应分析

结果如表9所示,不同毕业去向的师范生在社会交往适应、自我发展适应、职业选择适应、职业环境适应、角色转变适应以及总体职业适应性上存在着显著或极其显著的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打算做教师的师范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最好,仍未确定毕业后去向的师范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最差,其他去向按照职业适应性均值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继续深造、创业、机关单位。

表9 毕业去向差异的分析结果

(二)师范毕业生职业适应困境的影响因素

表10 师范毕业生职业适应困境的影响因素

表11 师范毕业生最常用的5项应对策略

为了解师范毕业生职业适应困境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设计了一个多项选择题,要求被试从问卷列出的选项中选出造成其职业适应困难最主要的5个选项,结果见下表10。

(三)师范毕业生面对职业适应困难最常用的应对策略

在增强职业适应性方面,师范毕业生最常用的五项应对策略基本都是内部策略,以调整自身为主。在受试者中,仅51人表示会“向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求助”。

四、讨论与建议

师范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主要体现在社会交往适应、自我发展适应、心理状态适应、职业选择适应、职业环境适应与角色转变适应6个方面。从总体状况来看,本科师范生实习归来后的职业适应性处于中上水平,多数师范生能够基本适应从学校向社会的过渡,但在自我发展适应、心理状态适应与角色转变适应等方面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师范生在社会交往适应、心理状态适应、职业选择适应、职业环境适应、角色转变适应方面以及总体职业适应性上极其显著地低于985师范大学、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的师范生。由此可见,教师教育层次的“上移”给高职院校的师范生带来很大的职业压力。而985师范大学、省属重点师范大学的师范生和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的师范生在职业适应性上没有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可见教师教育的转型使老牌师范院校的专业优势不再明显。各类师范院校在师资培养上需要重新自我定位,反思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改进管理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增强师范毕业生的职业适应性提供有力的外部支撑。

理工类师范生在社会交往方面的适应性上明显不如文史类师范生,也比不过艺体类师范生。有关学者在调查大学生心理压力状况时也发现,理科大学生的社交压力显著高于文科生。[6]似乎表明专业类别对师范生的职业适应性有一定影响,这可能与理工类专业教育模式相对“传统”、学生学业压力较大有一定关系,其深层次原因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

来自城镇的师范生在社会交往适应、心理状态适应、职业选择适应、职业环境适应、角色转变适应以及总体职业适应性上都显著或极其显著地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城市与农村生活环境的巨大反差、家庭经济状况的相对窘迫,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师范生,无疑带来了更多的压力。目前教师的招聘、管理在规范性上还有待提高,不公平、不公正的就业竞争依旧存在,这也是影响师范生职业适应性的重要因素。来自农村的师范生有机会在城市获得理想岗位,但其竞争难度及所承受的压力远远大于城镇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人脉关系、地域保护等因素让来自农村的师范生在职业适应性上面临更大的挑战。因此,职前教师教育机构应该为农村师范生提供更多帮助,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引导与就业指导,鼓励他们走出“只会用功”的狭隘发展模式,激励他们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专业、融入社会。

打算做教师的师范毕业生在社会交往适应、自我发展适应、职业选择适应、职业环境适应、角色转变适应以及总体职业适应性上均明显优于未定毕业去向的师范毕业生。而对自己的事业发展有明确规划与目标的创业者,其职业适应性也并不差。由此可见,师范毕业生的职业规划能力与目标明确程度对其职业适应性有很大影响。对师范生而言,自我定位不能视域狭隘,应该结合市场对专业人才的最新要求、所读专业的竞争实力、市场就业形势变化等多方面信息,为自己找到合理准确的位置。而一旦确定自己的位置,就要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规划与奋斗目标,不要盲目跟风。此外,相关高校也应该重视师范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

在提高职业适应性的策略上,师范毕业生最常用的五项应对策略基本都是内部策略,以调整自身为主,只有少数学生表示会“向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求助”,其是问卷所列12个选项中选择人数最少的一项。师范毕业生极少寻求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帮助,这并不代表师范毕业生不需要学校提供有益的就业指导,而是现在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在学生心中往往只是一个信息提供中心和档案管理中心。要想让师范生在遇到职业适应问题时,马上想到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这需要对中心的定位和工作职能作出应有的转变和拓展。比如,可针对用人单位要求,开展应聘指导和模拟面试;提供最新的就业政策与就业形势教育与分析,对繁杂的市场就业信息去伪存真;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适应困难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社会技巧训练、职业发展训练、应付压力训练等辅导;加强与政府各有关部门、校外用人单位、专业中介机构以及成功校友的联系与合作;完善就业网站,提供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就业活动流程介绍、往届毕业生去向资料、成功毕业生的就职经历等。

参考文献:

[1]李兢.大学生职业适应性现状及培养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4.

[2]钟晨音.当前我国职前师资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与省思[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3):26-29.

[3]张洪丹.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08: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师范教育司2008年工作要点 [EB/OL].[2016-08-20].http://www. edu.cn/.xin_wen_dong_tai_890/20080222/t20080222_281034.shtml.

[5]杨秀君,孔克勤,刘京海.中学生学习成功感量表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3(6):992-994.

[6]徐长江,钟晨音.浙江省大学生心理压力总体状况与来源的调查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100-104.

猜你喜欢

师范适应性师范生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新高考适应性考试卷评析及备考建议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