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效果探析
2018-04-09吕程
吕程
乙型肝炎是我国发病率非常高、病死率也较高的一种疾病, 病毒性肝炎还具有传染性, 如果没有准确的诊断, 很容易造成恶劣的社会后果, 影响社会稳定和谐。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 生活压力不断加大, 乙型肝炎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 已经成为了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疾病之一[1]。导致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也较多, 包括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病、酒精性肝病、遗传缺陷性疾病、药物性肝炎等病症, 都可能导致乙型肝炎的出现。乙型肝炎病毒还会引起患者身体一系列的疾病, 乙型肝炎肝硬化也较为常见, 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2], 关于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治疗工作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次研究中, 于2016年4月~2017年4月随机抽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对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后, 通过对比分析来探究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效果及安全性,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6年4月~2017年4月随机抽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排除标准[3]:①中途转院或出院的患者;②有精神疾病史的患者;③合并有严重疾病的患者;④不能配合此次实验观察的患者。按照入院单双号分为为观察组(入院号单号患者)和对照组(入院号双号患者), 每组30例。观察组男16例, 女14例;年龄最小45岁, 最大62岁, 平均年龄(56.7±2.5)岁;对照组男17例, 女13例;年龄最小46岁, 最大63岁, 平均年龄(56.3±2.7)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疗法治疗, 对患者进行常规护肝对症治疗, 要求患者戒酒, 低脂, 不劳累, 同时给予输注血浆、白蛋白, 控制感染治疗, 调整电解质平衡等。3个月后复查。观察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采取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患者恩替卡韦、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等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药物剂量与频次。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判定标准参考文献[3]分为显效、有效、无效, 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 2例出现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7%;对照组患者中, 9例出现恶心、头晕等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乙型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B, 简称乙肝)系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 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肝大及肝功能异常等, 有的患者还可能出现黄疸的情况。乙型肝炎潜伏期为6周~6个月, 一般为3个月[4]。从症状表现上来说, 全身表现主要有患者常感身体乏力, 容易疲劳, 可伴轻度发热等。有的患者还会有失眠多梦的情况;在消化道方面, 乙型肝炎患者大多会出现肝功异常, 胆汁分泌减少, 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情况。乙型肝炎是一种危险性较高的疾病, 能够通过多种渠道来进行传播, 血液(共用注射器, 共用牙刷)、性(会通过性生活传播)、母婴垂直传播(母乳, 宫内感染等)、医源性传播, 普通生活接触不传染, 比如一起吃饭、公用碗筷等[5-9]。
目前乙型肝炎暂无彻底根治的方法, 只能通过治疗来控制病情, 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乙型肝炎肝硬化则是患者在乙型肝炎的基础上出现了肝硬化的情况, 具有较高的危险性[10-12]。临床研究发现, 使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来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患者自身也要注意配合治疗工作, 日常注意多饮水, 天气干燥易缺水, 多喝水可补充体液, 增强血液循环, 促进新陈代谢[13]。本次研究中, 随机抽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对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后, 通过对比分析来探究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效果及安全性。结合实验观察的结果, 采用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患者, 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6.7%, 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也较少, 治疗效果理想。
综上所述, 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效果较好, 治疗的有效率高, 并且在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少, 治疗的安全性高, 值得推广。
[1] 高峰.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抗肝纤维化疗效观察.中国医药导报, 2013, 6(10):75-76.
[2]曾阿娟, 范春蕾, 李磊, 等.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肾功能的影响研究.实用肝脏病杂志,2015, 16(5):463-467.
[3]裘强, 薛蓉, 常家宝, 等.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分析.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 2015, 11(4):506-509.
[4]程辉, 袁宇慧.不同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安徽医药, 2016, 20(12):2327-2331.
[5]尚华, 张国顺, 张文缓, 等.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效果观察.中国综合临床, 2013, 29(12):1254-1256.
[6]王驭风, 夏澍, 钱卫.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疗效分析.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3, 17(14):43-45.
[7]崔振利, 赵霞, 张慧智.乙肝肝硬化治疗中不同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应用比较.中外医疗, 2016, 35(3):149-151.
[8] 关涛.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肝硬化效果及安全性分析.中国实用医药, 2017, 12(29):127-129.
[9] 刘生水.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接受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7, 2(31):26-27.
[10] 周文兴, 吕国良, 刘馨.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疗效分析.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2, 33(2):170-172.
[11] 胡沛, 赵钢德, 李海,等.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核苷类抗病毒治疗的长期疗效.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4, 22(11):806-811.
[12] 徐春雨.核苷类药物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治疗中的应用与疗效.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4):165-166.
[13] 刘玉玲, 张国顺, 徐晓平,等.抗病毒药物治疗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效果及对预后的影响.中国综合临床, 2013, 29(2):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