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数学新课标因材施教的探索研究

2018-04-08陈武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8年14期
关键词:对数因材施教公式

◎陈武

使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较好的彰显,进而能突破班级授课制下难以照顾学生个别差异的局限性影响。通过实践教学能了解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论达成,应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开展针对性教学,进而能深化教学的每个细节,让因材施教的目的最终达成。

一、教学目标分类

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教材为基础进行分类处理。教师需要清晰的理解教学大纲,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并在单元备课的前提下,合理的进行准备,将每堂课分成五个层次以供学生开展学习:第一,识记。第二,领会。第三,简单应用。第四,简单综合应用。第五,复杂综合应用。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教学目标的不同,所以达成的最终教学效果也不同;教师希望A组学生能达到第一到第三项;B组学生则要达到第一到第四项:c组学生需要从第一项到第五项都达到。例如,课堂教学中讲授“对数运算”的时候,教师让A组学生能牢记公式,并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对数运算问题;要求B组学术能理解运算式,进而能在熟练解决综合性对数问题的时候,让自己对对数有一定的熟悉;而C组学生则要掌握公式,并能灵活的运用公式解决极为复杂的对数运算问题[1]。

二、课前预习分类

课堂教学中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目的性或者自觉性能有明显的增强,所以教师就要深研教材,并领会教材内容,并能领会大纲中提到的一“纲”两“说明”的精神,能在把握其弹性的过程中,根据现有的教学目标,设定预习目标分层,让学生能正确的进行看书与预习,进而能获得较好的预习效果。例如,课前预习的时候,教师要求A类学生能主动地对旧知识进行分析,要求学生能看懂预习的要求内容,并在自学中能尝试完成课后练习题,若有不懂的地方,可以与小伙伴一起沟通解决,然后将预习中的疑惑部分提炼出来,带着问题来听课,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B类学生要做到充分的理解与掌握预习的内容,在参照公式、定理和例题推演的时候,需要根据内容进行练习题的完成,若遇到阻力的时候需要自觉回顾旧的知识内容,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学习,能在资源共享中,提高自身的知识探究能力;C类学生能深刻看的理解预习的内容,也能对定理、公式等进行推导,例题需要先进行解答,然后再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进而能从理论方法上进行预习内容消化,使得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基础知识[2]。

三、课堂教学分类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一种交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效调动双方的积极性,是因材施教教学理念实现的关键,课堂教学当中,必须要对教学目标进行认真对待,同时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针对性地教学手段,确保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提高。在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以将B类学生做为基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得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不会感到受冷落。对于一些相对困难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行选择性地讲解,利用其他时间再向C类学生进行讲解。课堂教学当中必须要遵循着循序渐进地原则,从简单的内容向着困难的内容进行推进,从简单的内容向着复杂的内容进行延伸,逐步提高对学生的锻炼。在这一过程中要保保证C类学生能够在听课过程中不懈怠,A类的学生能够听得懂,并且能够得到最为及时的辅导。也即是要让A类学生能够能够学得会,B类学生能学得好,C类学生能够有效掌握。教师要从旧知识为起点向着新知识不断地进行过渡,要层次分明。

例如,在讨论点 P(a,b)既在 y=f(x),又在 y=f-1(x)的图像上,求f(x)系数特征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进行以下问题设计:

1.点(2,1)既在的图像上,同时也在其反函数的图像上,求m和n。

2.y=ax+1与y=2x+b关于y=x对称,求直线的交点。判断交点是否在y=x上。

3.f(x)=ax+b与 y=f-1(x)为同一个函数,那么求 a和 b。

4.f(x)=(x-5)/(2x-1)关于 y=x对称的图像表示的函数是什么?如果y=(x-5)/(2x+m)的图像自身便关于y=x对称,那么m的值为多少?

5.y=(ax+b)/(cx+b)(abcd≠0)的反函数便是其自身,那么求abcd需要满足那些条件。

6.是否存在 y=f(x),y=f-1(x),其图像同过点(1,2)、(2,1)。

之后教师便可以让A类学生解决问题1、2、3,让B类的学生进行问题1、2、3、4、5,C类的学生解决所有的问题。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探究得出相应的结论。

结束语:教师在教学中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心理情况、知识接受度,进行划分,进而能真正的做到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得学生能更加明确学习的目标性,更深化学习的自觉性,也让学习的兴趣的更加浓厚,进而能在课堂上缩小两级分化,能让数学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的提升。

[1]张凯.浅析因材施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黑河教育.2014(23):45-47

[2]张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构建“和谐”教学新模式——我校高中数学走班制分层教学实践探索[J].数学教学通讯.2015(30):78-79

猜你喜欢

对数因材施教公式
组合数与组合数公式
排列数与排列数公式
含有对数非线性项Kirchhoff方程多解的存在性
指数与对数
指数与对数
等差数列前2n-1及2n项和公式与应用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对数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