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理性精神,通往理性之路
——以《经济生活》教学为例
2018-04-07劳丽基
◎劳丽基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稳步推进,传统教学中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培养。其中理性精神不仅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塑造健全完美的人格,更能提升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对于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理性精神为着力点,深入探析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理性精神的重要性和策略。
一、理性精神的内涵
“所谓理性精神,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表现的理智、自主、反思等思维品质和行为特征。”理性精神是哲学范畴的概念,要求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切忌狭隘片面;要求透过现象,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加工过程,挖掘事物的本质,超越感性而彰显理性特质;要求具有问题意识,大胆质疑,勇于实践,合理科学求证基础上的批判。
二、培养理性精神的重要性
现在的高中生自主意识较强,但由于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中度过,生活阅历较浅,思想较为单纯,想问题时不全面。需要理性精神加以点拨,扩展学生的视野,教会学生用全面地、批判的、理性的思维看问题。高中生的情感细腻丰富,情绪发展具有不稳定性,自控能力较差,偏于用感性的思维解决问题,遇到一些矛盾时鲁莽解决而不计后果。需要用理性精神加以引导,提高自控力。理性精神并不是与生俱来就有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培养而不断积累完善。理性精神能够使人客观地看待事物,进行逻辑推理,做出明智的行为选择。理性精神促使学生追求真善美,可以增强学生的幸福感,指引未来人生的幸福。理性精神对于社会来说,能够维系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培养理性精神的策略
1.先进理念是培养理性精神的方向标 《经济生活》这门课程的理论性较强,中学生的理论抽象逻辑思维较差,而擅长于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因而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鼓励学生在尊重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独立思考,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学会反思和批判。经济生活中的现象千变万化,关系错综复杂,要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透过现象挖掘事物的本质。培养理性精神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和概括,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培养理性精神离不开唯物辩证法这一科学的思维方法。唯物辩证法引导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严密性和全面性。
在讲授“价格变动的影响”这一课时,一般法则是价格变动与需求成反比。“有没有特殊情况呢?价格高时人们抢着购买,价格低时减少购买?”在教材的基础上延伸问题,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提出了房价、股票、奢侈品的消费现象符合“买涨不买落”。“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由于对商品的涨价预期、炫耀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物价越涨需求量越大的情况。学生透过现象挖掘事物的本质。在讲授“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和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反映的程度不同”时,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很快找出结论——“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可是当我展示两个坐标图时,让学生判断哪个是反映生活必需品,哪个是反映高档耐用品的时,大部分学生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缺乏推理,都犯了错误。当我让数学推理较强的学生上讲台演示并进行讲解、剖析和推理,学生才幡然醒悟。通过推理,学生的理性思维得到了锻炼。
2.情境探究是寻觅理性精神的路线图 理性精神的培养不能纯粹地谈理论研究,结合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对现实生活的问题进行体验、感悟,从而培养学生的求真求实品质。有效情境教学设计的问题必须真实,要有针对性、挑战性、开放性、生成性和适切性。学生在栩栩如生的情境体验中对信息进行理解、筛选、加工,建构新的知识。情境探究是连接直观到抽象、感性到理性、生活到教材的桥梁和纽带,学生感受到了理性的强大力量。
在教《征税与纳税》这一内容时,我依托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精心编制情境故事。通过小雯一家人的税收生活为主线,小雯的爸爸(王先生)是河源市爱富兰家具有限责任公司销售经理,小雯妈妈(陈女士)是河源市爱富兰家具有限责任公司会计,穿插了一系列的问题,既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税收的内容理论性较强,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我预设了这样的情境:王先生在2016年度销售业绩突出,比上一年度多营利了50万,公司特奖励王先生10000元奖金,以表示对其工作的肯定。而公司会计陈女士只给了9255元给王先生,王先生不明,明明奖金是10000,为什么会变成9255元。陈女士解释说这个是税后所得。设问:1.王先生的745元税款可以不交吗?2.可以和陈女士沟通下,少交一点吗?3.交的745元税款,国家会返还吗?这些设问通俗易懂,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掌握了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提升了学生的理性精神和法制意识。
在传授“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时,我引入了这样的情境:王先生在家人面前说“别人又不知道我的收入是多少,我不偷不抢的,自己合法赚的钱,交什么税!”,无论家人如何劝解,都不改初衷。直到2016年6月,小雯的爷爷做关节置换手术,花去医药费30000元,因为年初花20元参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关部门为他报销住院费24000元,其中一部分来自政府财政补贴。
经过这件事,小雯爸爸转变了观念,补交了之前欠的个税。但心中又有了这样的顾虑:我们缴纳的税款能不能财尽其用,真正为老百姓服务……从这个情境中,问题层层深入,由浅入深,让学生明白税收是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种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保证。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在培养学生的义务意识同时又要反对任何违反税法的行为。
3.实践活动是追寻理性之路的导航仪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可以尝试从讲授型课堂向活动型课堂转变,通过体验式活动、辨析性活动或者探究性活动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学生在感悟、体验和探索的过程中实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上升,把主流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基本价值取向。
在课外,教师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校本资源和本土资源。例如在学习“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这一框题时,让学生课前搜集商业银行的徽标,并分组展示,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总结,归纳出我国的商业银行包括公有制为主体的股份制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等),民营股份制银行(广发银行),外资银行(中国民生银行)。通过课外活动的实践和课堂活动的展示,学生增加了感性经验,丰富了情感体验,在实践过程中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用理性精神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得到提高。
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让我们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寻觅理性精神唤醒学生的灵魂,培养理性思维品质、质疑探索精神和革命批判精神,以理性精神引领经济生活教学,为通往理性之路积蓄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