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人才成长发展环境的维度透析

2018-04-04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维度人才教育

王 四 正

(商丘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站在国家利益的视角来看,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提升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关键,同时也有助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从而为新技术开发提供有利的基础,而这正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本质要求。高校创新人才在提升能力方面,面临着内外各种不同因素的作用,需要我们站在多元化的层面上深入剖析。

一、高校创新人才发展的问题维度透析

创新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而创新人才则是影响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纵观当今社会发展的态势,我国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暴露出了较多的弊端与不足,这也是我国现代化教育中正在突破的关键点。最近几年,尽管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而且也制定了积极的应对策略,但是,从全局来看,所取得的成效仍然不够乐观,很多政策根本没有落实到位,因此,我国政府等机构必须尽快形成培养创新人才的新机制[1]。

(一)教育观念问题维度

当前,很多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所取得的效果不明显,主要是由于他们根本没有认识到培养创新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意义。高校在实践期间,应该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及教育改革的目标,同时还要做好跟素质教育之间的有效衔接,并将创新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任务[2]。

(二)教学与管理模式问题维度

师资团队的专业胜任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因此,只有引进或培育一批具有较高创新力的教师,才能够孵化出更多的优秀创新人才。首先,教师在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时,是否具备创新意识,关系到培育创新人才的质量高低。其次,教师在真正培育创新人才的过程中,还应该从日常教学中的点滴做起,在教学形式、课程设置等方面做到创新。另外,教师还必须要拥有较强的创新力,并清楚如何通过科学的方式来提升创新教育质量,如何甄选出有代表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此同时,高校的管理模式也要进行调整与改进,并不断朝着个性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3],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社会环境问题维度

目前,很多高校尚未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这主要是受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足与缺陷,比如,学术跟实践没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脱离社会发展的要求等。除此以外,高校的教学方式也比较落后、传统,缺乏灵活性与特色化,这些现象的出现,与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有关。虽然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跻身世界前列,但是,计划经济给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还很大,大多数人的思维还是停留在过去,吸收国内外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时显得保守,不能为我所用。

(四)异化问题维度

创新人才培养是指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提升人才的素质与能力。但是,事实上,较多高校的创新教育仍然停留在表面,没有落实到位。目前,高校中出现创新人才培养异化的情况有下述几种:一是一味地重视高校的论文发表量、课题研究等,却忽视了教育的本质,以致高校的科研成果偏向于理论,缺乏实践性。片面地通过课程来代替创新,导致这些高校对外在的课程体制调整比较关注,却不重视提升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二是以创业代替创新,即将创业教育等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借助一些创业园等外衣作为展示培养创新人才成果的重要手段,以致这些高校对创新教育深层处所隐藏的利益比较关注,而不够关注创新教育理念。三是以杰出代替创新,即将少部分的高端创新人才汇聚在一起,大力发展高端教育。这说明,这些高校还尚未转型到素质教育体制上来,致使创新教育脱离实际,无法更好地惠济于民。

(五)固化问题维度

当前,对我国创新人才教育产生较大阻力的因素较多,比如,国民的文化水平、政府的干预、教育体系的僵化等。从办学机制层面上来看,造成高校创新教育被忽视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地将教学、科研分离开,在具体培养人才时,基本上都是为了应付学校或上级部门的要求,成效不佳。从教育模式上来看,教学课程的安排、教学形式等都没有跟核心知识点衔接起来,甚至出现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在培养创新人才期间,学校依然循规蹈矩,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没有太大的进步和突破,而且课堂上学生仍然比较被动,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等。在人才评价体系层面,大力培养学生拥有创新意识,展示自己的思维与能力,而却没有建立先进的激励机制,导致创新氛围不够浓厚。鉴于保守落后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落实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仍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二、高校创新人才发展的生态学、心理学维度透析

(一)生态学维度

从生态学层面来看,社会评价指标是判断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尺度,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也必须立于现实社会的综合现状,跟市场发展要求保持高度的一致性。科技以及学术创新的现实意义是非常明显的,但是,站在市场需求的层面上来看,在培养创新人才时,必须要立足于社会实践,不能过分偏重于理论层面。从前者来看,大学生在处理现实问题时所具备的能力必须成为工作中必备的素质。从后者层面上来看,高校所输送的创新人才,应该跟企业的用人要求保持高度的吻合。所以,高校一方面要重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地夯实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做到人才的个性化与特色化培养,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而降低社会失业率。为了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充分发挥生态学作用,高校需要创建一整套成熟的实践机制,做好学生就业实习工作,并将一些调研类活动等落到实处。而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必须突破传统教育机制的桎梏。

(二)心理学维度

从本质上来讲,创新力等都应该被划分到心理学的层面。按照教育心理学知识,在培养创新能力时必须要考虑到下述两个问题:第一,是否有胆量创新,简言之,即创新意识的问题;第二,是否可以创新,简言之,就是创新能力的问题。从创新能力的视角上来看,能够为培养创新人才活动提供重要指导意义的理论有智慧心理学理论等。创造力是一种展示绩效的重要能力,它呈现出独创性与适用性等特点。对于个人来说,创造力所涵盖的内容主要有:个性特征、动机等。当前,有很多高校都对创新人才培养活动比较关注,但是,针对一些非智力因素层面上的创新资源,投资的程度还有所欠缺。另外,按照多元智能理论,大多数学生都有一定的长处,在培养创新人才时,必须正确地认识创新的本质,并建立先进的创新观念或意识,站在所有学生群体的角度上,结合其身上所存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素质,大力支持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或意志,创设出全新的培养情境,制定出科学的应对体系,最后实现教育改革的目标,提升高校的教学水平。

三、高校创新人才发展的供给需求、文化环境维度透析

(一)供给需求维度

在我国当前经济机制正在调整,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正在优化的大背景下,高校只有坚定不移地贯彻并落实国家教育改革的方针与政策,并将创新理论跟创新实践有机地衔接在一起,才能够突破传统教育机制的模式,从而为市场经济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并全面提升我国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综合竞争力。第一,所培养的创新人才要联系社会发展要求。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科技成果给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而一些新型领域的优化与改进,正在对以后社会的发展形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人们的思维模式。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在此态势下,必须与时俱进,并不断更新社会生产技术,将科研领域的最新成果纳入课程内容规划中,打造出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胜任能力强的师资团队,更新高校的基础设施,为培育创新人才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二,在培育创新人才过程中要充分地联系市场的发展态势。高校培育创新人才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因此,所输送的创新人才必须能够跟经济模式相匹配,这样才可以充分地展示创新人才的特色与技能。值得一提的是,经济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人才结构,这种关系也会对高等教育结构的形成产生一定的作用。实际上,正是由于经济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性,所以,高等教育中的人才结构特性也与之相吻合。只有立足于经济发展的整体现状,做好培育创新人才的前期工作,才能够使培育的人才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同时也能够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最后,要时刻保持创新思维与创新理念,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综合现状,这样,才可以促进创新教育机制的完善。

(二)文化环境维度

理论界提出,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为了提升人的素质与能力,并以人为核心。对于教育而言,文化是其前提和基础。而教育的开展需要以一定的文化氛围作为依托。在培养高校创新人才时,国家的教育改革方针以及政策等在落实过程中也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化氛围。文化环境与创新人才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通常来说,高校文化环境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具体有:物质文化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等;精神文化环境,包括价值追求等;制度文化环境,包括大学章程等。这几种文化类型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学生转型为创新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以及创新精神等,同时还要拥有一定的社会责任,甘于付出,而这些都需要有良好的文化环境作为依托。对于任何高校而言,办学之路都会经历一定的艰辛,而这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使高校的校园风气具备自身的特色和理念,尤其是通过多个时期优秀教职员工的努力,高校才能够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脱颖而出,使高校保持自己的风格和优势。而这些都应该成为激发人才创新思维以及提升创新素质的重要养分。除此以外,良好的学术环境、多元化的创新实践活动等,都应将其归纳为精神文化环境,并对其引起高度的重视。

四、高校创新人才发展的德育体系、科教融合维度透析

(一)德育体系维度

德育即指思想品德教育。对于人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言,人的精神境界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大力培养创新人才期间,高校应该充分重视德育的现实意义,并全面提升创新主体的政治品德和思想品质等,通过确定科学的创新目标,促进创新活动的有序开展。对德育的时代性、实践性等引起高度关注,这样才能够使所培育的创新主体更为优秀。在此过程中,还需要完全凭借德育的作用,充分调动大学生的思维和兴趣,从而形成一种批判性精神,敢于去打破常规,这样就有利于培育出更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科教融合维度

对于科研而言,教学为其提供了发展的土壤,而科研将教学提高到了更高的层次或高度。科研和教学的有效衔接,是社会发展趋势的本质要求。这主要是因为社会要想快速地发展,必须有一大批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同时,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初衷上分析来看,通过将科研和教学有机地结合为一个统一体,才可以为培育创新人才提供必要的支持。大力鼓励教师队伍等认同科教衔接的相关活动,并协助完善相关体系,从而促进科教融合目标的实现。不论是教师的肯定认同方面,还是建立有效渠道方面,都需要有一个成熟的机制来作为保证。从教师视角上来看,最好在绩效考核等体系中将科教融合的相关内容注入进去,使教师在搞科研的过程中,也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活动中,从而在科教两方面都取得良好的成效。从学生层面上来看,应该对激励机制等进行完善与调整,并指引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做到学以致用。

五、高校创新人才发展的新时代、新制度维度透析

当前,国家已经对创新人才培养出台了一些方针与政策,大多数高等教育院校都表示出支持的态度并已经在落实这些内容。但是,此次改革也会对院校的教师等人带来一定的影响,或许会触碰到某些管理者的利益,培养高校创新人才,会受到内外两方面环境的影响,而主体自身也包括在内。前者和后者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4]。

(一)外部环境的结构限制维度

制度的演变与形成必然会发生于更大的权力以及社会环境中。对于所有的层域而言,任何社会组织结构的重组以及社会关系的调整都会发挥出十分明显的作用。改革过程中,必然会有权力等因素的束缚。所以,要想深入研究高校人才培养的驱动力和遇到的问题,必须清楚地掌握高校外部权力的组成特点。政府对于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活动起着基础性的影响,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制度的调整会受该条件的作用。一是,虽然当前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但是,由于政府是重要的资源分配者,高校只有维护政府的利益,并听从其领导与安排,才能够获得生存的机会。政府在利用干预手段时,会将自己的意识、要求等传递给高校,为了使高校所开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活动符合国家的法律规定,并保持正确的方向,那么,高校必须要在多个角度上顺应政府的意志。二是,高校也会对政府的指令等进行分析,并竭力符合政府的政策。实际上,政府的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未来的经营态势。那些坚定落实国家政策的高校,基本上都被授予教学示范基地,而且还会在资源分配上占据一定的优势,更容易获得政府的投资与支持。在国家发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以后,多个地方政府都跟高校之间建立了培育创新人才的合作关系,同时还设计了完善的激励机制。高等教育实际上是一项服务类教育,其作用的体现需要借助于市场。最近几年,由于国家产业结构的优化,企业会更关注经济效益,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也更为苛刻,尤其是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是比较迫切的。而市场需求在发生变动以后,会导致高校转变人才培养的模式,使人才更好地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二)内部主体的能动性表现维度

行动者并非是被动接受外部结构的人,其存有一定的信念与利益追求。个体或者是群体等在发出某一行为时,必然会受到外部结构等因素的制约,而且会受到某种潜意识的作用。在高等教育这个圈子内,教师等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导者,同时也是落实教育机制改革目标以及组织开展创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其地位不可撼动。在高校教育环境中,必然存在一些制约性内容,这是为了对教师及高校管理者的行为以及思想等进行约束,使其更为合法化、合理化。但是,这并不是说在该条件下的个体只能一味地配合或执行上层的规定,在多元化的框架内,个体依然能够寻找到合适自己的出路。在这种约束性环境的基础上,个体会展示出一种态度,比如协商等。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是否能够真正地联系现实生活,并产生一定的效果,那么最重要的就是高校的管理层、教师团队等的创新观念或理念等能否被社会所接受,并跟某种目标相匹配。假如在实施某种活动时跟自己的理念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那么改革的效果会不容乐观,而且所付出的一切努力可能都是白费的。刚建立的新制度可能会被教师等主体所批判,改革最后所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在此态势下,无论改革的初衷多么的高明,在现实生活中也不能全身心地执行,那么在以后的实践中,多方联合发出的创新行为就不会出现了。

按照上述所提到的理论观点,在培养创新人才时,必须要从多个视角上进行分析和研究。而要想在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收获良好的效果,高校必须充分意识到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以及现实意义,同时,吸引更多优秀的创新型教师,打造一支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师资团队,而且要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对课程中的理论与实践内容进行调整,适当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对校园文化管理内容进行完善与改进,更加关注学生的思想教育等。除此之外,还需要我们积极贯彻并落实创新人才培养的政策及策略,结合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做好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工作,并跟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此基础上,高等院校还应该践行国家的教育改革理念与方针,并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在全社会营造出培养创新人才的良好氛围,大力推动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如果条件具备,就可以进入竞争机制,整合各个区域的资源,充分发挥创新教育的优势。作为政府机关,应该将更多的政策提供给积极落实创新教育体制改革的院校,全面促进我国多元化创新教育体系的形成,从而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鲁石.多元视角下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7(2).

[2]崔益虎.高校创新人才供给结构性改革的四个维度[J].江苏高教,2016(7).

[3]詹木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创新人才培养[J].未来与发展,2013(2).

[4]朱玉成,周海涛.“双一流”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困境分析——基于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1).

猜你喜欢

维度人才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人才云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题解教育『三问』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