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三卷的编辑工作及其理论意义
2018-04-04赖婵丹
赖 婵 丹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资本论》第三卷的主题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马克思从理论上把资本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呈现出来。第三卷只有手稿性质的材料。恩格斯在整理编辑这些材料的过程中,按照马克思的思想原意,把整卷分为七篇,论述了利润的基本规律和各种形式,说明了工人的劳动才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进一步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剥削性质及其隐秘性。
一、恩格斯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三卷的工作
恩格斯整理出版《资本论》第三卷用了十余年之久。一方面,这是因为第三卷是只有手稿性质的材料,整理这些材料遇到了很多的理论和技术问题;另一方面,恩格斯自身有大量的理论研究任务和工人运动的领导工作,这些烦琐的工作使恩格斯无法一心一意整理编辑《资本论》第三卷。
(一)恩格斯整理编辑《资本论》第三卷遇到的困难
一开始,恩格斯以为整理出版第三卷只是技术问题,后来发现全书很多章节都有理解和编辑上的困难。只有对马克思阅读的书目和笔记以及资本主义的实际运动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排除这些困难。此外,第三卷的编辑工作同样遇到与第二卷相类似的困难——辨认字迹等。但是,第三卷的编辑工作根本不同于第二卷。第三卷整理编辑起来更困难。“第三册只有一个初稿,而且极不完全。每一篇的开端通常都相当细心地撰写过,甚至文字多半也经过推敲。但是越往下,文稿就越是带有草稿性质,越不完全,越是离开本题谈论那些在研究过程中冒出来的、其最终位置尚待以后安排的枝节问题,句子也由于表达的思想是按照形成时的原样写下来的而越冗长,越复杂。”[1]4-7更为糟糕的是恩格斯的身体状况欠佳,一是无法坐着誊写,只能口授;二是长期视力衰退。1888年,恩格斯在致丹尼尔逊、倍倍尔和施米特的信中多次提到要保护眼睛的问题。他不得不把写作时间限制到最低限度。加之恩格斯年事已高,大脑中的迈内尔特联想纤维工作起来迟钝得令人讨厌,已经没有过多的精力去克服理论工作上的种种困难。
此外,恩格斯还有其他无法推卸的理论和实践工作。如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前各种著作的重新出版和翻译、订正、作序、增补等,而这些工作没有新的研究是往往不可能进行的。以《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为例,恩格斯对这个版本的文字担负了最后审核的责任,占了恩格斯非常多的时间。《资本论》作为国际社会主义的核心文献,对国际工人运动而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而,恩格斯认为,承担有限的几种文字上的校订的责任不容推卸。恩格斯既是理论家,也是革命家。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又赋予了恩格斯新的责任。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革命运动的一开始,他们就肩负起联络各国社会主义者和工人的工作。对恩格斯而言,从事共产国际运动是一种义不容辞的、必须立即履行的义务。恩格斯曾经感慨道:“如果我能够有一年时间完全脱离当前的国际运动,不看报,不写信,任何事情都不过问,那就能很容易地结束这一工作。”[2]374他虽然遇到很多困难和阻碍,但是在整理编辑《资本论》第三卷的十余年中,时时刻刻把第三卷的整理编辑工作放在首位。在大量给友人的信中强调,自己要减少通信和其他工作,全身心投入到第三卷的整理工作当中。这在于:一方面,恩格斯享受整理编辑的过程,因为他能感觉到自己又能够跟马克思在一起,能够完成自己挚友的遗愿。1886年,恩格斯告诉左尔格,全部工作都“应该让位给《资本论》第三卷,这一卷已经根据手稿作了口授,但其中极重要的几章还得做很多校订工作,因为许多地方只是汇集在一起的原始材料。这是唯一能给我带来愉快的工作”[3]421-422。另一方面,恩格斯发现了第三卷的惊人、伟大之处。恩格斯在1885年3月8日致劳拉信中说道,“我钻研得越深,就越觉得《资本论》第三册伟大”[4]530。
(二)恩格斯整理编辑《资本论》第三卷的时间进程
1884年,恩格斯发现关于第三册即《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有1869年以前写的两种稿本,此外,有一部分札记和一整本都是用方程式来表示剩余价值率同利润率关系的笔记。马克思晚年研究俄国和美国问题时所作的摘录包含了大量有关地租、货币资本、信用、纸币的材料和札记。恩格斯还不知道能在多大程度上把这些材料用在第三册上。或许把这些材料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更为妥当。1885年2月底,恩格斯开始了接近十年的整理工作。在此期间,恩格斯完成了辨认手稿的工作,并根据马克思在手稿中的提示重新编排材料和补充材料以及补撰某些内容和安排第三卷纲目和结构。在补充手稿的过程当中,恩格斯对19世纪最后25年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某些新现象作了一系列研究。他对第三卷的文字作了大量修饰和修改,写了序言和跋,对最后的定稿作了总校订。1885年初,恩格斯已经完全把握住《资本论》第三卷的理论内核了,他惊呼:“它是卓越的,出色的。这对整个旧经济学确实是一场闻所未闻的变革。只是由于这一点,我们的理论才具有不可摧毁的基础,我们才能在各条战线上胜利地发动起来。只要书一出来,党内的庸人习气也会再次受到久久不会忘记的打击。须知,那时又将首先辩论一般的经济问题。”[3]2931885年6月,《资本论》第三册的手稿基本上已经口授和誊写清楚了,7月下半月,完成了对 《资本论》 第三卷手稿的辨认。1888年10月到1889年年初,恩格斯确定了《资本论》第三卷篇章结构和各级标题,根据马克思的个别提示编写第一、二、三章和只有一个标题的第四章。1889年2月,《资本论》第三卷三分之一以上的稿件已经整理完毕。从1885年开始,恩格斯对第三卷的个别篇章进行了润色加工、补充和校订。1893年12月2日,恩格斯在信中告诉左尔格,已经把《资本论》第三卷的大部分准备好,并准备付印。1894年开始,恩格斯陆续把《资本论》第三卷的第一批校样寄给丹尼尔逊,以便译成俄文。1894年10月4日,恩格斯写成《资本论》第三卷序言,简述了《资本论》第三卷的编辑整理工作以及其中的困难。1895年,恩格斯撰写《资本论》第三卷增补,共两篇文章:《价值规律和利润率》和《交易所》。在增补中,恩格斯注意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变化,剖析了许多关于《资本论》第三卷的书评,分析了交易所的作用和股份公司的发展情况。这两篇文章在恩格斯生前未刊印。
(三)恩格斯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三卷的原则和具体工作
在《资本论》第三卷的整理编辑过程中,恩格斯最大限度地还原马克思的思想。他在最必要的范围之内进行编辑工作,尽量保持初稿的性质。手稿中个别重复的地方,恩格斯也没有划去,因为在那些地方,像马克思通常所做的那样,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论述同一问题,或至少是用不同的说法阐明同一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读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这一卷的研究思路和观点。凡是被恩格斯改动过的地方,或者进行过增补的地方,以及必须利用马克思提供的实际材料的地方,恩格斯都用四角括号括起来,并附上他的姓名的缩写。虽然有些脚注没有括号,但是,凡是注的末尾有恩格斯的姓名的缩写的地方,都由恩格斯负责。这样,读者对于《资本论》第三卷中,哪些是马克思原稿中的内容,哪些是恩格斯改动过或者增补过的,就一目了然了。
恩格斯对手稿进行了细致的阅读和整理,并制定出逻辑严密的七篇结构。但是,在手稿的选取和利用上,着实让恩格斯伤透了脑筋。对于第一篇而言,主要的手稿需要进行压缩才能使用,因为马克思在研究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数学计算。前两章都可以利用手稿,但是第三章的数学计算没有完成,于是恩格斯请了剑桥的老数学家穆尔帮忙整理笔记。恩格斯就是按照这位老数学家的摘要进行整理第三章的。第四章只有标题,所以恩格斯亲自执笔补写。由于在马克思写作《资本论》及其续篇的过程中,恩格斯经常与马克思进行讨论,实际上参与到了《资本论》的创作过程之中。同时,马克思也经常向恩格斯通报自己研究的最新进展。虽然恩格斯在马克思生前不知道第三卷手稿的存在,但是恩格斯是唯一一个能够把握马克思思想的人。第二到第四篇基本上也是按照手稿进行编辑,除了某些文字的修订之外。恩格斯遇到的最大阻碍是第五篇,因为第五篇很多地方只是开了个头,或者只有一些未经整理的笔记、评述和摘录资料。恩格斯经过了各种尝试,发现没有办法完全填补空白。在1893年,恩格斯当机立断,尽量整理现有材料,只作一些必要的补充。在所有的篇章中,地租部分是写得最为完整的。在写地租这一篇时,马克思还专门研究了俄国和美国的土地问题,“为地租理论所收集的俄国和美国的材料也需要加工并加到旧稿里去”[4]531。1893年2月24日,恩格斯写信告诉丹尼尔逊,“我已经结束了第五篇(银行和信用)的编辑工作,这一篇无论从内容本身或就手稿的状况来说,都是最难的。现在只剩下两篇,占全卷三分之一,其中的一篇(地租)内容也很难,但这一篇的手稿,我记得,要比第五篇的手稿完善得多。因此,我仍有希望在预定期限内完成任务。原先一个很大的困难,是保证在3—5个月的时间里不受任何干扰,把全部时间都用在第五篇上,现在这一篇幸而已经完成。在工作的时候,我时常想到这一卷出版之后会带给您多么大的喜悦”[4]648。第七篇是最完整的,但是也只是初稿性质,关于阶级这一章甚至只有开头。除了主体内容之外,恩格斯也对第三卷的引文进行了编辑、校对和补入。
此外,在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三卷的过程中,洛里亚等人断言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否定了劳动价值论。为了应对资本主义经济形势的最新变化以及捍卫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恩格斯对第三卷进行了必要的增补,也就是《价值规律和利润率》和《交易所》。恩格斯不仅论证了价值规律的历史真实性,而且分析了价值规律和平津利润率的历史联系,有力地驳斥了洛里亚等人的谬论。
总而言之,在恩格斯的努力下,《资本论》第三卷以一种完整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有力地回击了庸俗资产阶级的诽谤和污蔑,反驳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的错误观点,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
二、《资本论》第三卷的理论贡献
《资本论》第三卷是《资本论》整个理论部分的完成,因为按照马克思的计划,第四卷是理论史部分。第三卷作为《资本论》的理论总结和升华部分,具有巨大的价值。恩格斯曾说,他“钻研得越深,就越觉得《资本论》第三册伟大”,“一个人有了这么巨大的发现,实行了这么完全和彻底的科学革命,竟会把它们在自己身边搁置20年之久,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4]530-531。《资本论》第三卷对《资本论》在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贡献。
(一)《资本论》第三卷在《资本论》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区分了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大量的感性具体,从中抽象出一般规律。但是在叙述的过程中则相反,从抽象开始,一步步具体化。马克思在第一卷中对“资本”“剩余价值”等一般性的概念和范畴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在第二卷和第三卷中则进一步具体化。例如,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剩余价值这个一般性的概念表现为利润、地租等具体形式。对这些具体形式进行深度解剖,能够反过来加深对“剩余价值”这个一般概念的理解。对于《资本论》前三卷的逻辑关系问题,马克思在第三卷的开篇就做出了这样的概述:“在第一册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册研究的对象。在第二册中,特别是在把流通过程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介来考察的第三篇中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个第三册的内容,它不能是对于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这一册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其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本册中将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态,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竞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1]29-30由此可见,《资本论》第三卷作为《资本论》整体构架中的一部分,是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具体化,是马克思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重要体现。总之,无论把《资本论》第三卷自身看作一个独立的著作,还是在《资本论》的整体结构中审视,它都“是光彩夺目的,它将给人以雷鸣电闪般的印象”[3]336。
(二)《资本论》第三卷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
《资本论》第三卷作为《资本论》理论部分的综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文本。《资本论》第三卷的出版面世,对政治经济学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惊喜。
一方面,第三卷揭示了资本主义运动总过程的各种具体形式——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以及农业资本——的运动过程;说明了剩余价值在不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分配问题;解决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无法解决的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与价值规律之间的关系问题。彻底解决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复杂问题。恩格斯在第三卷的序言中指出,当时他在第二卷的序言中要求洛贝尔图斯之流对相等的平均利润率怎么能够不仅不违反价值规律,反而要以价值规律为基础的问题进行回答。当然,洛贝尔图斯之流的庸俗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是不可能对此作出科学回答的。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三卷正是解决了这个理论问题。“这个包含着最后的并且是极其出色的研究成果的第三卷,一定会使整个经济学发生彻底的变革,并将引起巨大的反响。”[3]288具体来看,“因为它第一次从总的联系中考察了全部资本主义生产,完全驳倒了全部官方的资产阶级经济学”[4]535。在分配制度方面,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实质是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仅靠出卖劳动力获得一定的报酬,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和新价值由资本家进行分配。资本家按照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原则在资本家之间进行新价值的分配,产业资本家获得产业利润,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银行资本家获得银行利润,土地所有者获得地租。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们通过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土地—地租这三位一体公式为资本主义分配方式作辩护。为此,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分配关系的实质,揭示了不同收入的真正来源。
另一方面,《资本论》第三卷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转化,反映了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最新进展。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第三卷手稿的时候,资本主义还处于自由竞争的时代。这时候,金融资本、信用制度等还不发达,股份公司的发展还不成熟。金融资本只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一个次要部分。因而,马克思不可能对金融资本进行透彻的研究。但是,马克思已经注意到这种新的因素将会对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产生重要影响。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论述了股份公司与垄断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涉及相关的问题。在19世纪最后3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完成了工业化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垄断逐渐代替自由竞争成为资本主义支配方式。卡特尔、托拉斯等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工业企业的最新形式。恩格斯在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三卷的时候注意到这些新变化了。他指出,“交易所的作用大大增加了,并且还在不断增加。这种变化在其进一步的发展中有一种趋势,要把全部生产,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以及全部交往,交通工具和交换职能,都集中在交易所经纪人手里,这样,交易所就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最突出的代表”[1]1028。以交易所作为媒介的信用制度使得卡特尔、托拉斯等垄断组织以大型股份公司的面目出现。这种新的垄断方式,使得世界资本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危机的爆发更加剧烈。垄断代替竞争,生产得到更多的调节。但是,这也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因而,垄断组织的出现不仅没有办法解决经济危机,然而会进一步激化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矛盾。
总之,《资本论》第三卷不仅解决了困扰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多时的利润率下降问题、生产价格与价值偏离问题,而且关注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动向。马克思和恩格斯时刻坚守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从经济现实出发探究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这使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能够时刻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以及强有力的现实解释力。
(三)《资本论》第三卷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贡献
只有完成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研究,才能完成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整体剖析,才能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规律,进而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资本论》第三卷完成了进一步解剖资本主义社会、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运动规律的理论任务,进一步夯实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
《资本论》第三卷最后一个范畴是阶级。一方面是因为阶级是最具体、最丰富、规定性最多的范畴,另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武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透彻分析,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从而揭示无产阶级受压迫受剥削的历史现实,激发无产阶级的战斗热情。可以说,《资本论》是无产阶级的“圣经”。但是仅仅是《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二卷还不能完全完成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第三卷可以说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升华部分。如果说第三卷还有什么不如人意的地方,那么对阶级问题的探讨可以说是其中一个问题。值得庆幸的是,虽然手稿在此中断了,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阶级的研究还在继续。无论如何,《资本论》第三卷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的理论指导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此外,第三卷运用危机理论阐释了“两个必然性”的科学性。一方面,马克思在揭示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的过程中,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另一方面,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巨大物质浪费,揭示了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必然性。恩格斯在增补中进一步揭示了垄断形势下资本主义危机的必然性。可见,无论是经济危机还是生态危机,都说明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和历史暂时性。
总之,《资本论》第三卷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阐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厚实的理论基础。由此可见,第三卷对科学社会主义而言具有不可或缺的理论价值。
(四)《资本论》第三卷对辩证逻辑理论的贡献
马克思是在辩证逻辑的指导之下制定《资本论》逻辑的,正如列宁所说,“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5]357。马克思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改造了黑格尔关于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相统一的原则。在《资本论》的内容和结构安排中都坚持的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坚持了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的统一。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根据现实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研究剩余价值的各种历史表现形式,密切联系社会实践的变化和发展,根据现实的历史逻辑制定相应的概念和范畴体系。这是一个开放的、辩证的逻辑体系,而不是黑格尔式的封闭的、形而上的逻辑体系。马克思在整部《资本论》的写作过程中,充分应用了辩证逻辑的思维方法。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方法的运用。《资本论》前两卷已经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高度抽象出来了,这样,通过第三卷的表达,资本的各种复杂活动就在思维中再现出来,达到多样性的统一、许多规定的综合。这种综合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起点。所以,阶级是《资本论》第三卷的最后一个范畴,也是最具体、最丰富的一个范畴。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方法的运用。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科学表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恩格斯指出,“逻辑的方式是唯一适用的方式。但是,实际上,这种方式无非是历史的方式,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而已。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型性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6]14。换句话说,逻辑体系需要符合历史发展的进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逻辑与历史的完全等同。事物的发展历史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有很多偶然的因素包含在内。
辩证法综合方法的运用。所谓辩证的综合方法,指包含分析在内,但是以综合为主体的分析方法。在《资本论》前两卷中,马克思主要运用了辩证分析方法,而在第三卷中,马克思研究的是资本运动的总过程,这需要大规模的综合工作,当然在其中不能完全抛开分析的方法。利润这个范畴是综合的结果,与剩余价值相比,它是更为具体的东西,但是与平均利润相比,它又是更抽象的东西。因而,在研究平均利润的过程当中,既要分析,也要综合,以综合为主,即辩证综合方法。
辩证演绎方法的运用。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剩余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需要通过辨证演绎的方法获得。马克思从剩余价值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出发,借助辨证演绎的方法,引申出了利息、商业利润、地租等具体形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只使用了演绎的方法。演绎的过程时常被归纳的过程所打断。在《资本论》第三卷的认识过程中,归纳和演绎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总之,《资本论》第三卷是马克思辩证逻辑思想的典型运用,展示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逻辑学和认识论的有机统一。
(五)《资本论》第三卷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的贡献
马克思在科学阐述地租理论的过程当中,沿袭了“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思想,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展示了其在生态方面的独特视角。
自然在生产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关于这点,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已经肯定地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7]161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科学阐述了自然条件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率也是和自然条件联系在一起的,这些自然条件的丰饶度往往随着社会条件所决定的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地减低。”[1]289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对自然的依赖程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劳动生产率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历史根源。马克思尖锐地指出生态危机的资本主义制度根源。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大工业和按工业方式经营的大农业共同发生作用。如果说它们原来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多地滥用和破坏劳动力,即人类的自然力,而后者更直接地滥用和破坏土地的自然力,那么,在以后的发展进程中,二者会携手并进,因为产业制度在农村也使劳动者精力衰竭,而工业和商业则为农业提供使土地贫瘠的各种手段”[1]919。马克思进一步阐明了大土地和大工业下产生的生态裂缝。他指出,“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所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联系中造成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1]919。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再次揭示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正是资产阶级大肆掠夺自然、破坏土地结构、破坏城乡整体性、破坏自然和社会的物质循环,导致的生态的失衡。究其本质,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带来了人与自然的尖锐对抗。
废物循环利用的生态经济思想。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下,工业和农业的生产产生大量的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在利用这种排泄物方面,资本主义经济浪费很大。”[1]115原料成本日益昂贵的现实刺激了废物利用行业的诞生,但是,废物利用的循环生产是有条件的。马克思指出:“总的说来,这种再利用的条件是:这种排泄物必须是大量的,而这只有在大规模的劳动的条件下才有可能;机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态;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1]115这既是原料的节约,又是废物的循环利用。这表达了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
解决生态危机的社会出路。马克思强调,只有在共产主义的条件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因为,在共产主义社会当中,“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928-929。可见,只有推翻私有制,建立起公有制的社会制度,才有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总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表达了自己独到的生态见解,这些思想到今天依旧是指导实现绿色发展的有力武器。
综上所述,《资本论》第三卷是一个整体性的著作,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而言,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