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治疗谷草转氨酶升高的体会

2018-04-04曹洪花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8期
关键词:补肝肾谷丙谷草

曹洪花

(淄博化建医院,山东淄博 255438)

1 案例

1.1 现病史

2018年5月5 日,苏某,女,40岁,因双下肢肿胀一周来诊。一周前自觉双下肢肿胀,胃脘胀满,两胁及脐下涨疼,在当地区人民医院所见:PA(前白蛋白)163(200~400 mg/L)、ALT(谷丙转氨酶)410.2(7~40 U/L)、AST(谷草转氨酶)189.2(13~35 U/L)。建议其住院,进一步检查并治疗,患者及家属拒绝住院,来诊,刻下症:焦躁,面色萎黄,目赤涨疼,口干口苦,脐下胀冷,胁下满痛,双下肢肌肉紧张感,大便坚,小便清长,舌红苔微厚腻,脉弦细。

1.2 既往史

乙肝携带15年,否认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其他慢性病史,否认家族遗传病史。中医四诊情况:神清,焦躁,面色萎黄,目赤涨疼,口干口苦,脐下胀冷,胁下满痛,双下肢肌肉紧张感,大便坚,小便清长,舌红苔微厚腻,脉弦细。

1.3 体格检查

血压BP:125/65 mmHg,P72次/min,心肺腹未见明显阳性体征。

1.4 辅助检查

PA(前白蛋白)163(200~400 mg/L),ALT(谷丙转氨酶)410.2(7~40 U/L),AST(谷草转氨酶)189.2(13~35 U/L)。

2 诊断

寒湿困脾,肝肾两虚。

3 治疗意见

(1)建议进一步专科检查诊治。

(2)汤药以滋补肝肾、温脾化饮为主。

4 治疗过程

首诊方用杞菊地黄汤、良附丸加减,药物如下:菊花 10 g,枸杞 30 g,熟地 10 g,白芍 30 g,生山药 30 g,桑叶10 g,山茱萸10 g泽泻10 g茯苓30 g,牡丹皮10 g,香附 10 g,高良姜 10 g,黄芪 50 g,当归 10 g,水煎服日一剂,5付。服用5剂后,症状变化是:焦躁,目赤涨疼,口干口苦,脐下胀冷,胁下满痛等症状明显减轻;双下肢肌肉紧张感,稍有减轻;大便稀,日行2~3次,小便正常。

5月10日二诊,方药如下:蒲公英30 g,当归10 g,茯苓 30 g,虎杖 20 g,党参 20 g,沙参 20 g,荆芥 10,防风 10 g,陈皮 30 g,小茴香 10 g,枸杞子 20 g,木香 10 g,黄芪50 g,郁金10 g,水煎服日一剂,5付。

5月24日三诊,症状基本消失,略有乏力,辅助检查:ALT(谷丙转氨酶)78(7~40 U/L),AST(谷草转氨酶)46(13~35 U/L),肝胆胰脾肾彩超所示:肝胆大小形态正常,内光点粗大,不均质,内可探及多个大小不等的强回声,其中最大者约9×6 mm,其后伴声影,胆囊大小形态正常,内回声未见明显异常,壁毛糙,胰脾双肾未见明显异常。三诊用药:川楝子10 g,麦冬10 g,生地 10 g,枸杞 30 g,当归 15 g,沙参 30 g,桂枝 10 g,白芍 30 g,甘草 10 g,干姜 5 g,杏仁 10 g,炙麻黄 5 g,细辛5 g,制附子(先煎)20 g,水煎服 5 剂。

服完上方,双下肢紧张感,乏力症状消失,神志可,精神佳,纳眠佳,二便调,舌红淡,苔薄白,脉缓和。

5 疗效

2018年7月18 日复诊,ALT(谷丙转氨酶)19(7~40 U/L),AST(谷草转氨酶)24(13~35 U/L)。 患者无明显不适感,电话随访,正常工作学习生活。

6 讨论

寒湿困脾证以脾的运化功能发生障碍为审证要点,脾性喜燥恶湿,寒湿内侵,中阳受困,脾气被遏,运化失司,故脘腹部痞闷不舒,作胀作痛。脾主肌肉,湿性重浊,则肢体沉重,阳气被遏,不得温化水湿,泛溢肌表,肢体浮肿。患者十几年乙肝病毒携带,肝阴不足,虚火内灼肝络,胁肋灼热,疼痛烦热,以良附丸和杞菊地黄丸行气疏肝,祛寒止痛,养阴平肝,滋水明目,加以当归补血汤,以速生阴血以养肝阴;二诊时以暖肝煎温补肝肾,行气止痛,渗湿健脾,ALT(谷丙转氨酶)降至 78(7~40 U/L),AST(谷草转氨酶)降至 46(13~35 U/L);三诊用一贯煎滋阴疏肝,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肾解表善后。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指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金匮要略》从五脏发病的机制及其证候[1],将水肿分为心水、肝水、脾水、肺水、肾水,《诸病源候论·水肿候》说:“肾者主水,脾胃具主土,土性克水,脾与胃和,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今胃虚不能传化水气,使水气渗溢经络,浸泽府脏……故水气溢于皮肤而令肿也。”

6.1 从病案本身分析

一诊中用当归补血汤,重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裕生血之源,更用当归益血和营,以使阳生阴长,气旺血生,吴鹤皋说:“有形之血不能自生,生于无形之气故也。”当归味厚,为阴中之阴,故能养血;黄芪则味甘,补气者也。杞菊地黄汤中,熟地滋补肾阴,山茱萸滋肝肾,山药滋脾肾,共成三阴并补,以收补肾治本之功,亦即王冰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义,补中有泻,即泽泻配熟地而泻肾降浊,丹皮配山茱萸以泻肝火,茯苓配山药渗脾湿,次即所谓“三泻”或称“三开”,枸杞补肝肾,菊花清肝明目[2]。良附丸温中行气止痛,舒肝温胃驱寒。三方共用,养血补血,滋养肝脏;养血柔肝使焦躁,目赤涨疼,口干口苦,脐下胀冷,胁下满痛等症状明显减轻。血足筋脉得以濡养,双下肢肌肉紧张感、水肿减轻,便坚症状得以改善,气机畅通,症状明显减轻。其中黄芪大量应用还有利水消肿作用。

二诊时考虑患者仍有肿胀感,选用暖肝煎为主,《景岳全书》[3]分析:“当归、枸杞温补肝肾,肉桂、小茴香温肾散寒,乌药、木香行气止痛,茯苓渗湿健脾。诸药合用,以温补肝肾治其本,行气逐寒治其标。”使下元得温,气滞得散,肿胀感减轻。公英、虎杖清热解毒以防肝郁化热;荆芥从表而解,水邪,肿胀亦能减轻,以达清里达表,温通中焦,上下调和,症状基本消失。此时谷丙转氨酶降至78 U/L,谷草转氨酶降至46 U/L。

三诊考虑到患者仍有乏力,十几年乙肝病毒携带,用一贯煎滋阴疏肝,生地为君,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以沙参,麦冬,当归,枸杞为臣,《柳州医话》[4]:“肝主疏泄,性喜条达”,配合生地滋阴养血生津以柔肝,少量川楝子疏泄肝气为佐使,共奏滋阴柔肝以防肝损;合用麻黄附子甘草汤(《伤寒论》:“少阴病,水病身面浮肿,气短,小便不利,脉沉而小,益气助阳而微发汗。”)以巩固其肿胀之疗效。

6.2 从《温病学》瘥后调理分析

温病瘥后邪热虽已解除,但机体多未恢复正常状态,因此,采取有效而适当的调理措施,对促进病体及早恢复健康、防治病情反复迁延具有重要意义。从精神、饮食、起居等方面调理,还要强调温病的预防。病毒性肝炎为乙类传染病 (中国卫计委于1956年曾规定应报告的传染病种类,下达执行。1987年9月20日,又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规定)。

对温病的预防,古代医家早有论述。《周易》中提出的“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素问》说“不治以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瘟疫论》指出“邪由口鼻而入”。

预防方法。(1)陪固正气,强壮机体,《素问》指出:“藏于精者,春不病温”“正气存内,邪不可干”;(2)预施药物,防止传染。

《素问·热论篇》“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因为冬令寒水主气,内应少阴,春季风木当令,内应肝胆,更因春温发病初起多见身热、口苦、烦渴等胆热症状。同时,在整个病变过程中,阴液不足的现象比较突出,病变后期又常见有肝肾真阴耗竭的症状,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体内肾水原已亏损有关,而发病时则以少阳胆经为主,即所谓藏于少阴,发于少阳。因此病患的发病正值春季,肝胆互为表里,又为十几年乙肝病毒携带,必肝肾真阴耗竭为主,所以以杞菊地黄汤、暖肝煎、一贯煎滋补肝肾,养血柔肝,温经暖肝为主治疗之。

猜你喜欢

补肝肾谷丙谷草
草树(散文)
复合菌剂对干谷草发酵品质及营养价值的影响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机制
饮食因素对谷丙转氨酶测值的影响
谷丙转氨酶检验在脂肪肝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体会
浅析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与肝脏病理改变的关系
微生物厌氧发酵处理对张杂谷谷草分子结构特征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从化学空间探讨荣筋拈痛方补肝肾强筋骨和祛风湿止痹痛的作用
谷草青贮注意事项及品质评价
芝麻适合肾虚之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