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间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影响的效果分析
2018-04-04王平
王平
(哈尔滨市第二医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盆底功能障碍是一种临床中常见与多发的疾病,常见与中老年女性中,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对女性的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具有非常大的影响。现阶段,临床中往往选择盆底肌训练以及有点刺激等手段对盆底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但临床研究显示不同时间实施康复护理对于患者产后盆底功能恢复具有不同的影响[1]。该研究中选择该院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87例产后盆地功能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目的在于分析讨论不同时间康复护理运用于产后孕妇中对于盆地功能产生的影响,现对研究结果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中选择本院收治的87例产后盆地功能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将其分成甲组(产后 42 d)、乙组(产后 3个月)及丙组(产后 6个月),每组29例。其中甲组中,有10例初产妇,有19例经产妇,患者年龄为 21~34 岁,平均年龄为(28.1±2.6)岁;乙组中,有12例初产妇,有17例经产妇,患者年龄为22~36 岁,平均年龄为(27.9±2.5)岁;丙组中,有 13 例初产妇,有16例经产妇,患者年龄为20~36岁,平均年龄为(28.5±2.1)岁。全部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全部患者都接受产后康复护理,每组患者的护理内容一致,只是接受康复护理的时间有所不同,其中甲组在产后42 d护理,乙组在产后3个月护理,而丙组在产后6个月护理。康复护理的方法如下:孕妇在专业产士的帮助或指导下实施低频电刺激、生物反馈以及盆底肌训练等。就盆底肌训练而言,往往指的是对产妇肛门实施缩紧训练,每次的收缩时间需持续3 s,还应注意每收缩1次就需要放松1下,坚持30 min,2次/d,每个疗程为4个星期,坚持治疗4个疗程[2]。就电刺激而言,通过低频神经肌肉盆底治疗仪对孕妇盆底实施电刺激处理,护理人员先指导患者保持平卧位,确保孕妇腿张开并且保持弯曲,告知产妇需放松,根据操作标准在产妇阴道放置电击棒,对腹肌以及盆底肌收缩电活动进行测量,且打印出心电图,20 min/次,每个星期2次,坚持进行12次[3]。除此之外,护理人员还应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加强护理技巧以及健康知识,从而提高产妇及其家属的配合度以及健康意识。
1.3 观察指标
(1)3组观察对象都接受康复护理,采用压力张力器对患者盆底压力进行检测,根据压力表刻度对患者盆底压力进行等级划分,主要包含四个等级:I级为较差;II级为一般;III级为较好;IV 级为非常好。(2)采用阴道指检以及盆底功能治疗仪测压技术评分,可对患者疲劳度与盆底I及II类肌纤维肌点图等实施检测,主要是盆底肌收缩的强度与耐力。(3)采用POP-Q评分情况对患者盆腔器官脱垂进行评价,主要包含:轻度(评分低于 6分);中度(评分介于 7~12分);重度(评分超过13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选择t进行组间检验比较,通过(±s)对计量资料进行表示;选择χ2进行计数资料检验,通过率对计数资料进行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分析3组患者盆底肌力情况
患者经过治疗及护理后,对3组患者盆底肌力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甲组患者的盆底II类肌纤维肌电压、手测阴道横断面肌力与盆底I类肌纤维肌电压分别为(8.61±1.12)、(4.17±0.53)与(8.01±1.01);乙组患者的盆底II类肌纤维肌电压、手测阴道横断面肌力与盆底 I类肌纤维肌电压分别为 (7.35±0.81)、(3.90±0.33)与(6.94±0.92);而丙组患者的盆底 II类肌纤维肌电压、手测阴道横断面肌力与盆底I类肌纤维肌电压分别为 (7.08±0.85)、(3.87±0.35)与 (6.51±0.88)。其中,甲组患者的盆底II类肌纤维肌电压、手测阴道横断面肌力与盆底I类肌纤维肌电压等情况明显高于乙组与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乙组的盆底II类肌纤维肌电压、手测阴道横断面肌力与盆底I类肌纤维肌电压等情况略高于丙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分析3组患者发生尿失禁情况
患者经过治疗及护理后,对3组患者发生尿失禁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甲组中有2例(6.90%)患者发生尿失禁情况,乙组中有6例(20.69%)患者发生尿失禁情况,丙组中有7例患者(24.14%)发生尿失禁情况,甲组患者发生尿失禁情况明显低于乙组与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乙组患者发生尿失禁情况略低于丙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比分析3组患者的盆底压力分级情况
患者经过治疗及护理后,对3组患者的盆底压力分级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甲组中有1例(3.45%)患者为 I级,有 3例(10.34%)患者为 II级,有 20例(68.97%)患者为 III级,有 5例(17.24%)患者为 IV级;乙组中有2例 (6.90%)患者为I级,有5例(17.24%)患者为 II级,有 18例(62.07%)患者为 III级,有4例 (13.79%)患者为IV级;丙组中有3例(10.34%)患者为I级,有4例(13.79%)患者为II级,有 17例(58.62%)患者为 III级,有 5例(17.24%)患者为IV级;甲组患者盆底压力情况明显优于乙组与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盆底功能障碍还可以称为盆底缺陷,临床表现主要包含性功能障碍与尿失禁等,往往是由于产后盆底肌肉发生损伤而导致的,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对女性的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具有非常大的影响[4]。现阶段,临床中往往选择盆底肌训练以及有点刺激等手段对盆底功能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其中盆底肌训练具备着安全有效,且无创等优势,可以确保产妇产后迅速恢复健康,但临床研究显示不同时间实施康复护理对于患者产后盆底功能恢复具有不同的影响[5]。相关研究证实,康复护理运用于产后孕妇中疗效显著,其中产后42 d给予有效护理效果最佳,可有效改善患者盆地功能,减轻患者痛苦,确保患者尽早恢复正常,值得临床中广泛的推广应用。
此次临床研究的结果显示:患者经过治疗及护理后,甲组患者的盆底II类肌纤维肌电压、手测阴道横断面肌力与盆底I类肌纤维肌电压等情况明显高于乙组与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乙组的盆底II类肌纤维肌电压、手测阴道横断面肌力与盆底I类肌纤维肌电压等情况略高于丙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发生尿失禁情况明显低于乙组与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乙组患者发生尿失禁情况略低于丙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患者盆底压力情况明显优于乙组与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结语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运用于产后孕妇中疗效显著,其中产后42 d给予有效护理效果最佳,可有效改善患者盆地功能,减轻患者痛苦,确保患者尽早恢复正常,值得临床中广泛的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