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使用连词“因为X而Y”的偏误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华文学院留学生为例
2018-04-03李娇,余伟
李 娇,余 伟
(云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前提,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词汇教学一般从语素教学、词义教学、词汇分类教学等几方面入手。“因为X而Y”作为一个因果连词,在语用过程中,具有独特的语用规则和语法规则。违背其语用规则和语法规则,就会造成偏误。留学生在学习使用连词“因为X而Y”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难免出现偏误。
本文在对外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偏误语料,进而论证“而”的多重语义类型、“因为X而Y”的偏误类型、偏误成因及教学建议。
一、“而”的语义类型
“而”作为一个常用连词,表示的语法关系有:并列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承接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而”与其他的词语的组合性越来越强,形成的语义更加特别,需要加以区分和辨别。此外,同表因果关系的“因为X而Y”与“因为X所以Y”需要加以区分。
(一)“而”的双重语义
“而”的多重语义主要通过与其它词语的搭配而体现出来,同一种语法关系可能有多个词语表示,但具体的语义特征不属于同一类型。按照是非具有转折功能,“而”的语义分为:转折义与非转折义。转折义的词语有:然而、反而、而是;非转折义又可细分为:顺承、递进、假设、修饰等几种语义。
1.转折义
“然而”、“反而”“而是”均表转折关系。“然而”一般连接句子成分,位于句首,主要强调前后两个不同的人或物在某方面表现出令人意外的反差,语义等同于“但是”,如例(1)。“反而”一般位于主语之后,强调主语的反常行为,如例(2);也可与“不仅不”搭配使用,位于分句句首,引导非主谓句,强调同一主语的消极行为或负面影响,如例(3)。“而是”一般用于描述同一主语的另一面,常与“不是”连用,做句子谓语,如例(4)。
(1)我对他这么好,然而他并不领情。
(2)我对他这么好,他反而不领情。
(3)我对他这么好,他不仅不领情,反而恩将仇报。
(4)他不是不领情,而是不知道怎么表达。
2.非转折义
非转折义又可细分为:顺承、递进、假设、修饰等几种语义。每种类型包含多个词语。
(1)继而、既而、转而
“继而”、“既而”和“转而”均表顺承关系。“既而”是时间副词,强调的是时间的短暂间隔,语义为“一会儿”,一般独用,“既”语义为“完结”,“既而”表示上一动作结束后的一小会儿,如例(5)。“继而”强调前后动作的连贯性,一般与“先是”连用,“继”语义为“继续”,承接上一动作,如例(6)。“转而”强调前后话题的切换,如例(7);“转”语义为“转变”,强调换一个方向,前后动作的承受者发生转移,一般由于前一动作行为的失败而转向后一动作行为,如例(8)。
(5)既而,天空下起了大雨。
(6)他先是关上门窗,继而点燃蜡烛。
(7)一阵闲聊之后,我们转而讨论学习上的事。
(8)他劫财不成转而劫色。
(2)进而、而且、从而
“进而”、“而且”表递进关系,“从而”兼表递进和因果关系。“进而”强调的是前后两项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前项是后项的前提,常与时间副词“先”搭配。“而且”强调的是前后两项语义上的总括,后项的语义程度更深。“从而”强调的是前N项同时作为前提,衍生出最后一项。前N项与最后一项既有递进关系,也有因果关系,没有前N项,就没有最后一项。从递进的语义程度来看,“从而”最强,“而且”次之,“进而”最弱,从句法位置的先后顺序可以反映出三者递进的语义程度,如例(12)。
(9)我们先学驾驶理论,进而实操。
(10)我们不仅要做,而且要做好。
(11)教师要关爱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坚强意志。
(12)因为对汉字感兴趣,我们主动学习《说文解字》,进而了解了汉字的造字理据,而且不懂就问,积极请教相关专家学者,从而对汉字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了解。
例(9)“学习驾驶理论”是“实操”的前提,递进的语义是由理论到实践。例(10)“做”是“做好”的前提,“做好”的语力更强。例(11)前N项包括“关爱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最后一项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
(3)因而、因为……而、为……而
“因而”与“因为……而”表因果关系,“为……而”表目的关系。“因为……而”是“因而”的扩写,即“因……而”,二者除了原因从句的位置不同之外,整个复句的松紧程度也不一样,“因为……而”形成的复句式紧缩复句,试比较例(13)与(14)。
(13)他生病了,因而没有去上课。
(14)他因为生病了而没有去上课。
(4)而已、时而、随着……而、就……而言
“而已”一般表示结果或状态的唯一性;“时而”表示时频,常见搭配为“时而……时而”;“随着……而”表示伴随状态;“就……而言”一般用于引出说明对象。
(15)我说说而已,没有其他想法。
(16)我的手机时而打得通,时而打不通。
(17)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18)就理论而言,我比他强一点。
(二)“而”与“所以”的比较
连词“因为……而”与连词“因为……所以”均表因果关系。但二者的语用规则和语法规则并不相同。
1.能否搭配否定词
“因为……而”前面可以受否定词修饰,既可以表否定因果关系,也可以表肯定因果关系,如例(19);“因为……所以”前面不能受否定词修饰,只能表肯定因果关系,不能表否定因果关系,如例(20)。在否定句例,而”表达的因果关系,强调理论推演未成为现实的事物;而“所以”强调的是基于这种因果关系而导致出的一种现实结果。
(19)我们不能因为条件恶劣而放弃。
(20)我们不能因为条件恶劣,所以放弃。
2.单用的语义特征
“而”单用时不能表示因果义,一般表示转折义或并列义,如例(21)、例(22);“所以”单用时,一般表示因果义或总结义,如例(23)、例(24)。
(21)我想吃冬瓜,而他不想。
(22)这种冬瓜大而甜。
(23)由于天气不好,所以我迟到了。
(24)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鼓足干劲,一刻也不能松懈。
3.主语的选择
“因为……而”引导的句子只能有一个主语,主语只能位于句首,同时充当主句和从句的主语,若“而”后出现主语,句子的语义和语法结构将发生改变,甚至不能成句,如例(25);“因为……所以”引导的句子可以有两个主语,主句和从句各一个主语,主语的句法位置较为灵活,不影响句子的表义完整,如例(26)。
(25)*因为生病而我没来上课。
(26)因为天气不好,所以我没来上课。
4.原因从句的属性
“因为X而Y”和“因为X所以Y”中的“X”充当句子的原因状语从句,根据与主语的相关性,“X”的属性可以划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类。我们把“因为X而Y”的“X”标记为X1,把“因为X所以Y”中的“X”标记为X2。X1多表主观因素,X2多表客观因素。根据北大语料库的数据统计,与“因为……所以”搭配的573例中,有551例表客观因素,与“因为……而”搭配的679例中,有654例表主观因素。
(27)我因为胃痛而失眠。
(28)因为昨晚外面一直在施工,所以我失眠了。
以上两例中,就主语“我”而言,“胃痛”属于主观性因素,“外面施工”属于客观因素。
二、“因为X而Y”的偏误类型
偏误属于中介语现象。“偏误分析是中介语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1]。鲁健骥(1984)指出:偏误是中介语与目的语规律之间的差距[2]。偏误研究有利于促进对外汉语教学,陆俭明(1999)指出:加强对外对比研究和外国学生偏误分析研究,以便尽可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外汉语教学[3]。偏误研究也可以推动汉语本体研究、深化汉语习得研究,陆俭明(2005)指出: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提出或出现的种种问题迫使汉语本体研究的学者必须加强词语或句法格式的用法研究,特别是语义背景的研究[4]。
留学生在学习使用连词“因为X而Y”的过程中,由于某些原因,产生偏误。关于偏误的表现形式,田善继(1995)将非对比性偏误分为:替代、类推、回避、简化、诱发[5]。周小兵(2009)从标准数学范畴入手,分为五类:误加、遗漏、错位、误代、杂糅[6]。
本文采用周小兵(2009)的分类,对留学生“因为X而Y”的偏误类型进行分析。
(一)误加
误加主要表现为主语的误加。主语一般位于“因为……而”的前面,而误加的语法形式为:主语+因为……而+主语。
(29)*我周末因为喜欢跟朋友聊天儿而我跟他们出去玩。
(30)*我因为喜欢游泳而我去游泳池。
很明显,在使用连词“因为……而”的过程中,主语只能位于“因为”的前面,有且只有一个主语,不能位于其它语法位置。例(29)和(30)需要删去“而”后面的“我”。
(二)遗漏
遗漏主要表现为修饰或限制语的遗漏。由于修饰或限制语的缺失导致句子的因果关系义不明显。
(31)*我因为昨晚看书而上课迟到。
留学生想要表达的意思是:我因为昨晚看书看到很晚而今早上课迟到。由于省略了修饰限制语“看到很晚”,原句的因果关系并不是很明显,从而产生偏误。
(三)错位
错位主要表现为语法单位在语序上的混乱,需要调整其语法位置来纠偏。错位包括主语错位和状语错位。主语错位容易导致句子缺失主语,如例(32)。状语错位容易使句子产生歧义,造成误解。如例(33)。
(32)*因为他回答得很简单而分数很低。
(33)*今天下午我们因为要去看电影而现在在宿舍休息一下。
例(32)应纠正为:他因为回答得很简单而分数很低。句子主干为“他分数很低”,“他”做主语,“分数很低”做谓语。例(33)应纠正为:我们因为今天下午要去看电影而现在在宿舍休息一下。根据句义,“今天下午”是“去看电影”的时间状语,应位于“要去看电影”的前面而不是句首,从而更好地与后面的“现在”形成对应关系。
(四)误代
误代主要表现为关联词的混用,“因为……而” 与“因为……所以”、“为……而”混用,从而产生偏误。“因为……而”与“因为……所以”混用,是因为二者语法义相似,很多留学生经常把二者相互替换使用,从而产生偏误。“因为……而”与“为……而”混用,主要是由于二者的语法形式相似,很多留学生把因果关系与目的关系混淆,从而产生偏误。
(34)*因为天气太热而我穿短裤。
(35)*因为天气的原因而我们的计划要推迟。
(36)*我为了迟到而被老师责骂。
周小兵、朱其智(2015)指出纠偏要做到以下几点:不违背原句作者意愿、符合汉语规则和语感、最简化、接近学生水平[7]。例(34)有两种纠偏方式:A.我因为天气太热而穿短裤;B.因为天气太热,所以我穿短裤。以上两种纠偏都符合汉语规则和语感,没有违背原句作者意愿,也接近学生水平,但是A不符合最简化的原则,改变了句子的原有结构和语序,而B采用同义替换法,不仅纠偏,也符合最简化原则。同理,例(35)应纠正为:因为天气的原因,所以我们的计划要推迟。例(36)属于连词“为……而”的误代。
(五)混合偏误
混合偏误是指同一句子兼有两种及以上的偏误。周小兵(2009)并未提到。
(37)*因为年轻的时候不好的因果而老了以后会痛苦。
本句的偏误有两种:缺少支配“因果”的动词,“而”的误代。应纠正为:因为年轻的时候种下不好的因果,所以老了以后会痛苦。
三、偏误成因及教学建议
搞清楚偏误成因是改善教学效果的前提,纠偏很容易,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避免偏误才是难点。偏误成因涉及多个领域,如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弄清楚偏误成因,“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包括合理地编制教学大纲、教材、词典,有效地实施具体教学方案”(周小兵,2015)。
(一)偏误成因
关于偏误的探源,周小兵(2015)提出五个方面: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泛化、教学误导、交际策略的运用、以及语言普遍性因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留学生使用连词“因为X而Y”的偏误成因主要有以下三点:教学误导、“而”的多义性、母语负迁移。
1.教学误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者习惯性地把“因为……而”解释为“因为……所以”,同属于表因果关系的连词,并没有对二者加以区分;另外,对“为……而”等相似的语法结构并未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导致了三者之间的误代。留学生学习汉语语法最常用的策略就是“类推”。当教学者未说明三者之间的差异以及各自使用的限制条件,留学生便容易进行语义和语法形式上的“类推”,从而产生偏误。
2.“而”的多义性
“而”的语义类型十分丰富,和不同的词语搭配,形成不同的语义和语法关系。留学生未掌握“而”的多义性以及搭配条件,就容易把所有与“而”有关的短语当做同一类词来处理。如:把“为……而”理解成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把“而且”和独用的“而”也当做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3.母语负迁移
一些留学生把母语语法规则搬到目的语里面而出现的偏误。由于留学生大多数是以英语为母语者,容易把英语的语法规则套入汉语,从而产生偏误。如:
(38)I have no money,so they refuse to help me.
(39)*因为我没钱而他们拒绝帮助我。
按照英语语法规则,例(38)符合语用规则,没有语法错误,因此留学生把母语规则带入汉语,从而产生偏误。在英语里,整个句子的主语“they”可以位于连词“so”之后,所以留学生根据母语规则造出了例(39),从而导致整个句子缺失主语,应纠正为:他们因为我没有钱而拒绝帮助我。
(二)教学建议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虚词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出现偏误的易发区域。根据教学实践以及教学效果,我们在进行连词“因为……而”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强调语块理论和标记理论,注重对比分析、合理扩展的原则,以语用交际为教学目的,增强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素养。
1.增强外汉语教师的语言素养
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品德素养、文化素养和语言素养。良好的语言素养体现在对汉语知识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了解和掌握,不仅熟悉汉字的音、形、义,而且有一套实用的语言教学技巧,对语音、词汇、语法的讲解做到信手拈来,针对学生的提问,具有敏锐的辨别力,能够准确捕捉疑问的关键信息,提高答疑的准确度和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提出“因为X而Y”与“因为X所以Y”的关系时,一名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绝不应该只用“差不多”三个字来敷衍了事,而是能够做到辨别二者的差异。
2.注重对比分析与合理扩展
由于教学对象是准高班学生,对汉语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弱化共性、强调差异、求同存异、合理扩展,提高留学生对汉语的认知能力和语义辨别能力。这在虚词的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以“因为X而Y”的教学为例,要重点对比它与“因为X所以Y”、“为X而Y”的差异,合理拓展“而”多种语义类型,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掌握其语义和语法特征。所以,长期以“词本位”为对外汉语教学的路子,埋没了汉语语义型语法的理据,只有从“字本位”理论出发,以汉字作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用语素的语义、功能作为汉语语法的基础,才能把“而”的多义性讲明白。
3.强调语块理论和标记理论
对外汉语教学应当强调语块教学法和标记教学法。语块理论的提出是英语教学实践的结果,但也可以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汉语语块包括一些固定搭配、固定词汇短语以及一些其它的句子构造成分,广泛存在于汉语的各个领域。赵金铭(2005)提出: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尤其是中高级阶段,习用语、固定词语、固定格式以及成语的教学和训练,这是培养学生词汇能力的瓶颈之一[8]。由此可见,语块教学尤其重要。“因为……而”作为一个固定搭配,应当在典型例句里进行讲授,强化其固定搭配和固定用法,以达到语法教学的目的,减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提高语言表达的流利程度。
标记理论由布拉格学派创立,原先用于分析音位的区别特征,后逐渐扩展到形态学、词汇学、语义学、类型学、语用学等领域,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和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标记理论能够减弱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语言自信和类推能力。特别是在一词多义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强化语义标记模式,即搭配模式标记语义类型,教授“而”的多重语义时,有必要通过搭配模式来标记语义类型,把抽象的语义形象化。
[1]鲁健骥. 中介语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 语言文字应用,1993(1):21-25.
[2]鲁健骥. 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4(3) :44-56.
[3]陆俭明. 卷首语[J]. 语言文字应用,1999(1):1-4.
[4]陆俭明. 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本体研究的关系[J]. 语言文字应用,2005(1) :58-62.
[5]田善继. 非对比性偏误浅析[J]. 汉语学习,1995(6) :50-53.
[6]周小兵. 非母语者汉语语法偏误研究程序[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版),2009(1) :1-9.
[7]周小兵,朱其智,邓小宁等.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48-51.
[8]赵金铭.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