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奈”的多元词汇化兼谈“无奈”的词性

2018-04-03曹晓敏王用源

昭通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省略句法现代汉语

曹晓敏,王用源

(天津大学 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天津 300350)

现代汉语“无奈”可做不及物动词(记为“无奈1”),义为无可奈何[1]1383,同时暗含茫然无助的情感,常常被用来形容心情。例如①:

(1)班长无奈,只好按照要求,同他一起把工作彻底搞完才回去。(李西林《金色的霞光》)

“无奈”还可位于后一分句句首做话语连接词②(记为“无奈2”),语义上表示“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实现上文所说的意图,有‘可惜’的意思”[1]1383,语用上使语句衔接更紧密,同时传达出当事人遗憾的情感,兼具连接功能和情态功能。例如:

(2)恒元很想吩咐喜富一下叫他到县里不要乱说,无奈那么许多人看守着,没有空子,也只好罢了。(赵树理《李有才板话》)

“无奈2”的词性归属学界尚有分歧。《现代汉语虚词例释》[2]436、段轶娜[3]7将其视为副词,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1]1383、张斌的《现代汉语虚词词典》[4]561将其标注为连词。共时平面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历时演化的进程。因此我们感兴趣的是:“无奈1”和“无奈2”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先后承接的关系?历时演化又对词性的改变有着什么影响?已有的研究仅对“无奈”的词性、用法进行了简单的标注,对于“无奈”的产生、变化等问题关注较少。孙怀芳[5]对“无奈2”的产生进行过论述,但尚未深入考察“无奈”两种用法的演变脉络及其机制。鉴此,本文拟从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角度考察“无奈”不同用法之间的关系,并为“无奈”的词性判定提供历时角度的解释。

一、“无奈”成词的源结构

(一)“无”和“奈”的早期句法特点

“无”古作“無”或“亡”,做动词时与“有”相对,例如:

(3)叔展曰:“有麦曲乎?”曰:“无 。”(《春秋左传·宣公十二年》)

“无”做状语时可以表示未然的否定,例如:

(4)楚令尹子旗有德于王,不知度。与养氏比,而求无厌。(《春秋左传·昭公十四年》)

“奈”本作“柰”,指柰树上的果实,假借为“奈何”之“奈”③。先秦时期的“奈何”结构有三种不同的句法功能:一是在句末作谓语的“奈何”。一般被用来询问如何面对前文所提及的情况,目的在于向他人征询建议,其语义为“怎么办”。例如:

(5)觥饭不及壶飧。今岁晚矣,子将奈何?(《国语·越语》)

二是中间有插入成分的“奈……何”。当谓语“奈何”有明确的处置对象时,可置于“奈何”之间做间接宾语,可理解为“把……怎么样”。例如:

(6)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国家多难,伯氏不出,奈吾君何?(《国语·晋语》)

三是在句首做状语的“奈何”,表示对原因的询问,可理解为“怎么”“为什么”。例如:

(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第七十四章)

在“奈何”的三种用法中,谓语“奈何”和“奈……何”受到副词“无”的修饰,组成偏正结构,成为“无奈”的源结构。

(二)跨层结构“无奈”的出现

“无奈”的连用最初出现于春秋时期,例如:

(8)孤无奈越之先君何,畏天之不祥,不敢绝祀,许君成,以至于今。(《国语·晋语》)

此例否定副词“无”与“奈……何”连用,表示“不能把……怎么样”。战国时期出现了“无奈何”形式,本来做一般疑问的“奈何”与“无”连用时失去了疑问语气,意为“没有办法”。例如:

(9)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庄子·达生》)

我们对战国时期的多部文献(包括《老子》《墨子》《荀子》《庄子》《韩非子》《礼记》《论语》《战国纵横家书》)进行了调查,得到的“无奈何”与“无奈……何”④用例如下:

(10)诸候兵困力极,无奈何,诸候兵罢。(《韩非子·存韩第二》)

(11)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韩非子·喻老》)

(12)凡明主之治国也,任其势。势不可害,则虽强天下无奈何也,而况孟尝、芒卯、韩、魏能奈我何?(《韩非子·难三》)

(13)先圣有言曰:“规有摩而水有波,我欲更之,无奈之何!”(《韩非子·八说》)

(14)王曰:“孟尝、芒卯率强韩、魏犹无奈寡人何也。”(《韩非子·难三》)

(15)粱之群臣皆曰:粱守百万,秦人无奈粱何也。(《战国纵横家书·见田朴于梁南》)

对比先秦时期的“无奈何”与“无奈……何”,相同点有二:一是使用频率都不高,但“无”和“奈”开始在同一线性序列上紧邻,这为“无奈”成词创造了条件。二是受到已经相对凝固的“奈何”“奈……何”的影响,两者的结构分别为[无[奈何]]和[无[奈+X+何]]。此时相邻的“无+奈”均为跨层结构,即句法不在同一个层次上的两个成分在表层形式上逐渐靠拢形成的新的结构体[6]。不同在于前者可位于主语之后或单独做小句,其后不带宾语,而后者则一般位于主语之后,多是体词性成分插入做间接宾语,这为“无奈”的不同演变奠定了基础。

二、由“无奈何”到不及物动词“无奈1”

“无奈何”发展至汉代,出现了“无可奈何”形式。“无可奈何”是对“可奈何”⑤的否定,意为“不能怎么样”,一般作为无宾语的独立谓语出现。例如:

(16)夫轸天下之辩士也,孰视寡人曰:“轸必之楚。”寡人遂无奈何也。(《战国策·秦策一》)

(17)虒盛毁夫所为横恣,罪逆不道。婴度无可奈何,因言分短。(《汉书》卷五十二)

我们选取了四部汉代文献(《战国策》《史记》《汉书》《太平经》)进行考察,发现“无可奈何”的用例共11例,而“无奈何”仅在《战国策》中有2例。这是韵律结构制约的结果。汉语的标准音步是两个音节[7],“无可奈何”是两个标准音步的组合,而三音节“无奈何”入句时经常与其他的单音节词一同出现,如语气词“也”,使用受限。两汉及以后,“无奈何”在经、传、史书等文献中使用频率一直不高,但在唐诗中又得到了发展,《全唐诗》中共见26例。这是受到了诗歌韵律节拍的影响,比如七言的节拍通常是“二/二/三”,五言为“二/三”,位于句末的“无奈何”恰好符合这种格式。例如:

(18)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白居易《长恨歌》)

(19)为送佳人喜,珠栊无奈何。(元稹《虫豸诗·蜘蛛》)

高频使用使得“无奈何”表示“没有办法”的含义逐渐规约化,“何”不再被单独理解,疑问语气逐渐丧失,因此“何”作为疑问代词的功能就在这种构式压制中不断退化了。唐诗中首次出现了“无奈何”的省略形式“无奈”,例如:

(20)重吟细把真无奈,已落犹开未放愁。(李商隐《即日》)

(21)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吴融《重阳日荆州作》)

这种省略一方面是因为“何”句法功能的衰落,另一方面是当“无奈何”前有单音节修饰语时(如例中的“真”“俱”),需要对音节进行压缩以满足诗歌字数的要求。但是这并不影响语义,“无奈”即“无奈何”,因为当“无奈何”的话语模式被固定化、格式化以后,可以作为一种框架形成思维定势,即使省略部分内容,由于原有框架的隐含作用,人们仍能正确理解形式变化了的意义[8]。由此形成的“无奈”符合语言经济原则,这种创新用法可以被固化下来。

发展至宋元时期,句末谓语形式“无奈”也开始运用于非韵文中。此时,“无奈”与“无奈何”并行,这是因为新形式产生后,旧形式不会立即消失,而是新旧形式并存,这体现了语言演化的并存原则[9],也是根据韵律结构进行自我调节的结果。例如:

(22)晋公惊骇良久,终无奈何。(《太平广记·集异记》)

(23)对曰:“举场中自云。乡贡进士,不博上州刺史。”上笑之曰:“亦无奈何。”(《太平广记·卢氏杂说》)

(24)譬犹人家张筵,方笙歌鼎沸,忽中庖火起,座客无奈,惟赖子灭之。(《湘山野录》卷一)

(25)生感悼无奈,忽忽槁葬于一新坟之侧,急图到家。(《湘山野录》卷二)

省略形式“无奈”出现后,与“无奈何”形成竞争关系。受到经济原则的影响,人们更倾向于简明、节约、省力的表达方式。发展到明清时期,伴随着句末谓语“无奈”使用频率的上升,“无奈何”逐渐衰落,体现了语言演化的择一原则[9]。以《三国演义》《西游记》《醒世恒言》《红楼梦》为例,句末“无奈”和“无奈何”的频次分别为4、21、17、14和3、0、0、1。可见,“无奈”此时已基本完成词汇化过程。

综上,不及物动词“无奈1”在宋元时期开始词汇化,至迟在明末成词,并基本上取代了“无奈何”。从发展过程来看,高频使用使得“无奈何”由临时组合演化为惯用形式,即习语化,这是很多词汇化过程发生的第一步[10],“何”的句法功能在构式压制中有所退化。由于韵律结构、唐诗体式和语言经济原则的影响,固定短语“无奈何”逐步省略成“无奈”。省略和紧缩是汉语构式语法化的一种推力和机制[11],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句法创新模式,因此,在省略机制下产生的“无奈”可被广泛接受,最终成词。

三、从“无奈……何”到话语连接词“无奈2”

先秦时期的“无奈……何”结构用例较少,一般位于主语之后。发展至汉代,“无奈……何”的使用频率上升,在句法特点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例如:

(26)又边人奴婢愁苦,欲亡者多,曰“闻匈奴中乐,无奈候望急何!”(《汉书·匈奴传》卷六十四下)

(27)以孟尝、芒卯之贤,帅强韩、魏之兵以伐秦,犹无奈寡人何也!(《战国策·秦四》)

(28)虽有百秦,将无奈我何!(《战国策·齐一》)

(29)边地守候。诚使谨防越人有伐材。辄收捕之。焚其积聚。虽百越无奈边城何也。(《前汉纪·孝武皇帝纪》)

“无奈……何”在汉代发生了三方面变化:一是开始独立作为分句出现;二是插入成分出现了谓词性成分,如例(26)中的“候望急”;三是“无奈……何”出现在转折语境中,如例(27)想要表达的是虽然有贤才和强兵,但仍然“无奈寡人何”。例(28)和(29)中出现了明确表示转折语义的“虽……”形式,更为这一变化提供了有力证明。不过,此时“无奈……何”结构的前一分句都是说明客观条件,“无奈……何”的语义也比较实在,与现代汉语的用法相比,当事人遗憾和可惜的情感还不明显。“无奈……何”发展至唐,其中插入成分为谓词性成分的用例增多,甚至出现了小句,例如:

(30)洛阳女儿罗绮多,无奈孤翁老去何,奈尔何。(《原陵老翁吟》)

(31)春风帘里旧青娥,无奈新人夺宠何。(王涯《宫词》)

另外,唐代还出现了“无奈……”引导的分句,但用例不多:

(32)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李白《玉壶吟》)

(33)杜门寂坐,席冷而窗风摆雪,笔乾而砚水成冰,欲为尼父之绝编,无奈羲和之促辔,即可知指万卷之经史,恨三冬之景光。(《唐文拾遗》卷四十二)

我们认为位于分句句首的“无奈”来源于“无奈……何”结构,而不是“无奈何”的省略,原因有二。一是“无奈何”做谓语通常位于句末,即使“无奈何”单独做小句时,其后接的另一分句一般是“无奈何”时采取的措施,而不是令人“无奈何”的对象,例如:

(34)量其兄力轻势弱,不可夺,无奈何,谓之曰:“某亦失身矣,必恐徒为。”(《北里志·王团儿》)

二是“无奈……何”自汉代起通常独立做分句,伴随着插入成分的复杂化,“何”逐渐趋于脱落。这可从韵律和句法上得到解释。一方面,受到双音节音步韵律结构的影响,自汉代起,在句首紧邻的“无”和“奈”组合为自然音步,构成韵律词[12],“何”与“奈”的关系疏远。另一方面,插入成分的复杂化即由体词性成分逐步变为谓词性成分时,语义焦点由动词“奈”向插入成分转移,“奈”的动词性衰退,语法性增强,那么“奈”的原有宾语“何”作为疑问代词的句法功能也必然失落,而这种弱化和消失容易导致负载此功能的外在表层形式发生省缩和脱落[13]。这两者的共同作用使得跨层结构“无奈……何”得以重新分析,发生了句法边界的移动:[无[[奈[NP+VP]]何 ]]→ [[无奈 [NP+VP]]何 ],“何”在成分分析中被边缘化和孤立,同时在重音指派规律下又得不到重音⑥,这使得“何”倾向于被省略。“无奈……”形式的出现标志着“无奈2”结构词汇化过程的开始。同时,“无奈2”的词汇化伴随着语法化。一方面,“无奈”后出现[NP+VP]的主谓小句,使它处在两个小句之间,逐步有了话语连接的功能。另一方面,“无奈”吸收了“无奈……何”经常出现的转折语境,并有所发展,“无奈……”小句开始表达对主观意图的阻碍和破坏,如(32)的“爱蛾眉好”和(33)的“欲为尼父之绝编”,“无奈”的动词义就开始虚化,获得了情态功能。可见,此时“无奈……”使前后句子衔接紧密,并指示读者如何理解前后话语之间的关系,语法性增强。

宋元时期,省略形式“无奈……”在非韵文中的用例增加,并且其所接成分多为小句,但是“无奈……”并没有替代“无奈……何”形式,对于插入成分简单的情况,比如代词,主要还是以“无奈……何”为主。这说明“无奈……何”与省略形式“无奈……”根据插入成分的不同形成一定分工。例如:

(35)若能自信,千圣出头来,无奈汝何。(《禅林僧宝传》卷三)

(36)若是长孺说话恁地横后跳踯,他也无奈他何。(《朱子语录》卷一百一十九)

(37)虽云忍致其刑章,无奈已盈于罪贯,更欲与赦,其如理何?载念与其底怒以加。(《大金吊伐录》卷四)

(38)虽於扰攘之中,弥励扶持之节。无奈军中散卒,乱若棼丝,阙下禁兵,势如烈火。(《册府元龟》卷九十二)

为了进一步判断话语连接词“无奈2”完成词汇化、语法化的时期,我们对明清时期一些文献中表示转折关系的“无奈……何”和“无奈……”的使用频率进行了调查。在《三国演义》《万历野获编》《儿女英雄传》《红楼梦》中,两者的频次分别为0、1、0、0和1、10、28、51。可见,自明代起,表示转折的“无奈……何”基本上没有用例,“无奈”成为一种常用的转折连接词。

重新分析、语境吸收和主观化是作用于“无奈2”词汇化和语法化的机制。一方面,表层结构的重新分析使得“奈”与“何”的粘合性减弱,“奈”的动词义退化,导致“何”的语法功能失落,倾向于省略。另一方面,汉代起“无奈……何”就经常处在前后文转折的语境中,“无奈……”吸收了这一语境,并逐渐发展成为它的固定用法。语义可以随语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即词汇项或构式能够吸收语境意义,这被语法化学界称为语境吸收[14]。此外,主观化是语法化的重要机制[15]。“无奈……”的前一小句由说明客观条件到表达主观意图,“无奈”所表示的转折开始暗含当事人的心情,主观性增强,动词义也不断虚化。

四、“无奈2”的词性

“无奈1”和“无奈2”分别来自于“无奈何”和“无……奈何”两种不同的结构,在历时演化中有着各自的句法特点,是表层形式“无奈”在两条路径中多元词汇化⑦的结果:“无奈何”词汇化的主要机制是省略,而“无奈……何”词汇化的机制包括重新分析、语境吸收和主观化等多个方面,“无奈2”的词汇化伴随着语法化。话语连接词“无奈2”所引发的副词和连词的争议,可能是因为“无奈”兼具话语连接功能和情态修饰功能。结合“无奈”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对“无奈”的词性判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句法位置。“无奈2”由“无奈……何”发展而来,自出现时就通常位于分句句首,而以往有所争议的语法化项的句法位置通常不固定,如“固然”和“只是”,它们既可出现于句首也可出现于主语后。处于小句句首的“无奈2”连接两个分句,具有了向连词演化的倾向。

二是关联语境。“无奈……何”中“何”的脱落发生在前后文的转折语境中,所以“无奈……”不出现在单句中,总是和前后文在逻辑上保持着联系,即通常出现在关联语境中。而关联性副词既可以出现在关联语境中,又可以出现在非关联语境中[16]。

三是演化关系。据上文考察,“无奈……何”的连接功能在汉代已有雏形,而表示主观意愿失落的情态功能在唐代才偶有用例,“无奈2”的情态功能是在转折语境中逐步获得的。因此,话语连接词“无奈2”应该是具有话语连接功能的同时兼有情态修饰功能。

结合这三个因素,我们认为应该将现代汉语的“无奈2”视为连词而非副词,“无奈”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分析为其词性判断提供了依据。

注释:

①本文语料来源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 http://ccl.pku.edu.cn/corpus.asp) 和语料库在线(http://www.cncorpus.org)。

②这里所说的“话语连接词”是广义上在篇章和语句中带有话语连接功能的句法词,包括连词和关联副词。

③《说文解字注·六篇上木部》:“柰,柰果也。”段注:“假借为柰何字,见《尚书》《左传》。”(引自许惟贤整理的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凤凰出版社,2007,第421页)从语料检索的情况来看,“柰何”在古代汉语的用例远低于“奈何”,并且很少出现“无柰”的用例,本文以古代汉语的惯用形式“奈何”为“无奈”的源结构。

④“无奈何”与“无奈……何”在先秦使用频率不高,《老子》《墨子》《荀子》《礼记》《论语》均无用例。

⑤“可奈何”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例如:“丁时逢殃可奈何兮,劳心悁悁涕滂沱兮。”(《九叹•惜贤》)

⑥根据韵律句法学的原理,普通重音要通过动词来指派,一般会落在与动词邻接的宾语即论元成分上。代词“何”是非重音词汇,当“奈”后出现其他实词宾语或者谓语及小句时,这些插入成分成为重音范域。按照句末重音的规则,“何”被删除。(详见冯胜利的《韵律句法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⑦Craing(1991)把存在多重路径演变的语法化现象称之为“多元语法化”,刘红妮在Craing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词汇化”,即沿着两条或多条不同路径发生的词汇化。(详见刘红妮的《“加以”的多元词汇化与语法化》,语言科学,2011(6):629-639.)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室.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7.

[2]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段轶娜. 现代汉语关联副词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4]张斌. 现代汉语虚词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孙怀芳. 转折连词“争奈”及相关转折连词的形成与发展[J]. 枣庄学院学报,2008(3):83-86.

[6]董秀芳. 跨层结构的形成与语言系统的调整[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88-91.

[7]冯胜利. 论汉语的“自然音步”[J]. 中国语文,1998(1):40-47.

[8]江蓝生. 跨层非短语结构“的话”的词汇化[J]. 中国语文,2004(5):387-400.

[9]沈家煊. “语法化”研究综观[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4):17-24.

[10]董秀芳. 汉语的句法演变与词汇化[J].中国语文,2009(5):399-409.

[11]江蓝生.同谓双小句的省缩与句法创新[J]. 中国语文,2007(6):483-493.

[12]冯胜利. 论汉语的“韵律词”[J]. 中国社会科学,1996(1):161-176.

[13]刘红妮. 结构省缩与词汇化[J]. 语文研究,2013(1):22-30.

[14]龙国富. 假借与语境吸收:论汉语虚词“抑”的演变[J]. 语文研究,2016(4):47-52.

[15]王寅,严辰松. 语法化的特征、动因和机制——认知语言学视野中的语法化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4):1-5.

[16]丁健. 语法化视角下的双音节副连兼类词[J]. 汉语学习,2011(5):105-112.

猜你喜欢

省略句法现代汉语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
中间的省略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