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路径分析

2018-04-03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乡规民约信任农民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3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代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应用越来越广泛,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对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村社会管理水平、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作用,以经济信息化为出发点,围绕农村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但我国对于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研究主要侧重点放在技术层面,很少对非技术层面进行分析,因此,政府应结合以往的经验,在重视技术层面的同时也应从非技术层面进行深度分析,以此建立健全的新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准确有效的信息服务,贯彻我国科学发展观,加快新农村信息化的网络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本文将针对新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影响因素,提出相关技术性建设的路径选择。

1.新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的困境和解决对策

结合我国实际社会环境和农村的现实特征,目前我国新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三点问题:一是农民参与度低,农村信息平台使用率低;二是信息资源建设滞后,无法适应农民对信息的实际需求;三是农村信息平台交互性差,接下来将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

1.1 农民参与度低,农村信息平台使用率偏低

根据各大信息平台的数据表明得知,各类农村信息平台的使用率偏低,农民对信息平台的参与度不足,参与热情不高,比如某农业类网站的访客平均在线时间为5.81小时,按照预期效果,农业网站的最大受众群体是农民,来自农村的访客量应比来自城市的访客量占据更大的比例,但据统计数据显示,该农业网站来自农村的访客比例只占29.5%,且停留时间不长,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信息平台无法满足农民对有效信息的需求。

对此,可以建立农民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信任关系”来解决这一困境,信任是指人与人之间对彼此的常态、语言、合作行为的期待性,一个以信任为相处基础的社会比任何社会的发展都更快速、更平稳。本文中的信任主要是说村民之间的信任、村民与农村环境之间的信任、村民与现代信息技术之间的信任,当现代信息技术进入农村,进入农民的日常学习、生活时,现代信息技术能否取得村民们的信任,是决定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否能顺利发展的关键,信任的建立能让农民更好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稳定的信任关系有助于加快农民对此的认同速度,缓解农民面对现代信息技术时的压迫感和焦虑心情。

1.2 农村信息平台交互性差

现阶段,我国新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仅仅实现了信息的初步单向传达,信息缺少交互性,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政府缺少对农民实际需要的信息的深度分析,众所周知,信息传播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反馈则是信息传播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对信息传播的效果进行检验的环节,但由于政府单向设定信息需求,导致信息传播后,很少有反馈。

对此,“参与网络”能够为新农民信息化的网络建设提供两方面的重要帮助:

(1)以信任为基础的信息共享传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能快速提高农民对信息网络的认同度,使得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在农村内部进行低障碍、高效率的快速且广泛的传播。

(2)基于依赖与热爱的网络集体意识。农民之间的“参与网络”是在信息对等、责任感明确、集体意识强的熟人当中展开的,若对之加以引导,不仅可以促进信息平台的使用,还有利于农民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水平,培养农民的团体精神,由此可以加快新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的步伐。

1.3 信息资源建设滞后,缺乏有效的管理制度

信息资源建设是实现新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但各种信息平台所提供的信息量少,更新速度慢,对农民的实际信息需求不了解,尤其是农业网站,无法满足农民的实际信息需求,以网站建设为例,负责信息的部门由于缺乏统一的制度规范,只从本部内提供信息资源,造成信息碎片化,整合度低,导致农民在查询需求信息时受到一定程度上的阻碍,事实上,我国农业网站不仅仅只是存在信息碎片化一个问题,还存在信息实用性差、信息更新慢、个性化的服务信息不到位等多个问题。引进农村的信息平台上提供了丰富的个性化信息,个性化信息既可使农民获取大量的知识,也会释放出不少干扰信息,对此,仅仅靠政府出台的法规法则等制度规范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内在的约束机制。因此,需要把新农村信息化与信息管理的技术规范俩者结合起来,制定出经济有效、具有新品质的乡规民约,乡规民约以社会信任关系为基础,以村民之间共同的情感、道德、习俗为信仰,对信息平台的日常管理问题和技术帮助进行统一解决,乡规民约的构建在实施乡村管理方面具备了明确的权威,对农民公共集体精神和意识培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经过对新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目前的困境剖析,我国在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非技术层面、技术层面。

2.1 推进新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非技术层面的路径分析

(1)将“技术网络”植入农村信任体系,提高农民认同度和支持度。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关系是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社会结构模式是以大家庭和家族为主,农村信任体系是相对封闭的关系网络,村民们不太容易接受信任体系之外的新事物、新技术与人,有着天然的排斥心理,因此,当信息化技术引入农村时,不出意料地遭到了农民的抵触和排斥,因此,我国政府在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发展时,应先与村民建立信任关系,培育农民对农村信息化的信任,增强其认同感,将“技术网络”植入农村信任体系中。

(2)增强信息平台的交互性,提升农民的参与度。信息的交互性可以充分发挥农民自身的创造能力,使其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传播者,达到了信息循环传播的功能,因此,政府应增强信息平台的交互性,对农民做出的信息反馈给予有效的回应,以农业网站为例,可以在网站中增加论坛、弹幕等互动性功能,可以提高农民对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参与度,又激发了农民的热情,同时认可了新农村信息化建设。

(3)通过现有的乡规民约的权威,对信息化管理规范进行进一步完善。乡规民约来源于传统的威严,有着坚实的基础,有着政府正式制度所不具备的能力。村民们都能自觉遵守乡规民约,并服从其管理,乡村管理资源不容小觑,但这种管理资源在文化品质上与行政权威机构的技术理性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需要政府牵头进行合理的引导,为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提供另一层次的资源。

2.2 推进新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技术层面的路径分析

(1)实现无纸化办公。在传统办公中,农民通常使用纸张书写的方式进行信息记录,比如交易买卖等信息,这种纸张记录信息的方式虽然有一定的准确性,但同时浪费了大量纸张,也不利于长期的保存,而当现代计算机技术进入农村时,不仅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帮助农民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多方面的办公,比如计算机中的Office办公软件,只要农民熟练掌握,就可以快速有效的录入、查询信息,并能够永久的保存。

(2)实现远程链接。在以前的耕作过程中,若农民遇到疑难杂题需要帮助时,还要翻山越岭去到城市中进行咨询,这种方式浪费了大量的人力、时间,而当计算机网络进入到农村后,农民可以通过视频电话与专家连线进行沟通交流,还可以把问题的具体影像资料通过计算机技术传送给专家,以便专家更快速的解答,帮助农民能够及时有效的解决问题。

(3)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产品的运作过程的产业链是由几个方面组合完成,即种/繁-养-产-销。当计算机技术运用到农产品的整个运作过程中,可以降低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农民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润,比如一块高粱地,在高粱的生长过程中,播种、灌溉、施肥、翻土、打药和除草是必须进行的耕种步骤,但这个过程中会存在许多问题,例如什么时间最适合播种,播种后所需的灌溉用水量,生长中会出现哪些虫害等等问题,这时可以利用计算机监控系统对高粱地进行24小时的控制,这样就可以避免多余的劳动力和成本浪费。另外,以往农民传统的销售方式——自销和卖给中间商,这种传统的销售方式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社会的商业发展,不仅最后获得的经济利益较低,并且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商业交易平台,如淘宝网,既可以节约农民在寻找销售渠道上花的时间和精力,又能够获得对等的经济利润,可谓是两者兼顾。

3.总结

现代信息技术要进入农村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必须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与原本的农村社会生活结构进行不断的磨合、调整,再互相理解与接受。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我国对农民对待现代信息技术的认同度和接受度期待过高,因此,应先与村民之间建立信任关系,让村民接受现代信息技术,再慢慢渗入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利用乡规民约这种地方管理权威,打破村民的冷漠,让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社会结构产生良好互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猜你喜欢

乡规民约信任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论乡规民约在现代乡村治理中的困境与对策
乡规民约在重庆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研究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信任
岭南苗族瑶族乡规民约述论(二)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岭南地区苗族瑶族乡规民约的特征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