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媒体”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环境研究
2018-04-03杨波,秦晨
杨 波,秦 晨
(太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智能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的日益普及,迅速开启了移动应用客户端的繁荣时代,各种类型的APP伴随着这场信息变革应运而生。尤其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型APP的广泛使用,说明着“微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与此同时,受微媒体时代的大背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由群体营造环境向个体营造环境的转变。如何充分利用“微媒体”优势,应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环境发生的这种变化,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 “微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环境”概念阐释
(一)“微媒体”概念阐释
袁理锋等其文章中引用传媒大师麦克卢汉观点道:媒介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一个时代的来临[1]。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微电影等“微媒体”成为新兴网络媒体形式。关于微媒体,王森萍引用“360”的定义:Web2.0时代,由许多独立的个人、组织、机构等发布点构成的网络传播结构。在这种形式下,个体发布的信息全都编制在网络中,并通过一个数据模型加以计算,最终得到想要的计算结果[2]。由此看来,无论是我们刷的微博信息,还是浏览器的新闻资讯,都属于微媒体,它是网络社交媒体的一部分。
微媒体类型繁多,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有QQ、微信、微博等,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自媒体性。大众媒体电视、报刊、广播等传递的信息是面向大众的无差别的信息,而微媒体可以集采、编、发于一体,其传播者具有个体化、平民化、自主化特征,表达内容也是个体性的,微用户能够进行面对面、点对点的交流,具有鲜明的自媒体特征。同时,信息传播方式也实现了从大众化向个体化的根本转变。
二是非组织性。传统媒体是指官方的、有组织形成的专业媒体机构提供的媒体平台,其采、编、发布等行为都有专业人员,是媒介公共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相比,微媒体是指非官方的、自由组成的社会群组参与的媒体平台,这个社会群组是以个人爱好、兴趣或者一种意志性的追求为基础建成的,所以具有很强的非组织性特征。因此,我们对其组织形式、正规渠道很难进行控制,只能进行引导。
三是认同性。微媒体的使用者具有强烈的认同性。以微信的使用为例,人们以相同的趣缘、人际关系等为划分依据形成较为稳定的微群,如“老乡群”“同学群”等,它们较容易在短时间内快速建立。究其根本,他们在价值观念方面具有很强的认同性,能够产生情感共鸣。
四是可选择性。微媒体的每个微圈组成人员无论是从正面,还是侧面都对这个微圈有很强的认同性,且存在一定的关联。因此,在其中发布的个体所制作的信息,也具有可选择性;与这个微圈无关的或关联不大的信息,微用户一般不在这个微圈里发布。
五是渗透性。微媒体的“群”“组”等功能形成的微圈指向性较强。加之,受其认同性和可选择性特征的影响,信息接受者在其参与的微圈中获取的信息,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其思想,对其产生巨大的思想冲击。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环境概念阐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包括的因素众多,本文所讨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环境是指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微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产生影响的网络环境总和,它不仅包括大量的网络信息与媒介,还包括教育主客体的思想、状态、言论等形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环境不是一个小环境,微媒体将人们连接在一个巨大的社会网络之中,人们的行为、情绪和社会关系等都牵动着这个网络的变化,使环境更加复杂多变。因此,只有深入了解微环境产生的这种变化,我们才能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 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环境面临的问题与机遇
(一)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环境面临的机遇
微媒体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复杂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环境由整体营造环境向个体营造环境转变,这种转变为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方式提供新机遇。
1.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随着微媒体与各种移动终端的技术结合,微博、微信、秒拍等微媒介成为大学生的“宠儿”,加之网络资费的不断下调,4G网络和WIFI的广泛覆盖,促进了微媒体的发展,也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具时效性成为可能。大学生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或微博关注等平台,及时了解校园动态,参与校园活动,反馈个人意见,微媒介的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丰富,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2.使大众化、群体化教育向个体化教育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对多的大众化、群体化教育,他们之间缺乏及时的沟通与交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然而,微媒体的广泛发展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个体化教育的转变提供了契机。师生双方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教育工作更趋向于服务型,学生的表达受到尊重,更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种个体化教育极大激发了大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更为显著。
3.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渠道。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匮乏、开展方式单一的局限性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工作中收效不显著。因此,我们必须探索新的途径打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瓶颈,建立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如微博、微信这样的“人气”APP在学生群体的广泛运用,就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思路,开拓了新渠道。一方面,开放的、虚拟的网络环境,为学生搜索相关学习资料和教学内容提供了极大方便。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借助微媒体工具,及时了解对方思想动态,展开互动,将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融入到生活中。
(二)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环境面临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界限模糊化,使教育微环境趋于复杂。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具有明确的界限,教育主体负责教,教育客体负责学,二者之间具有明确界限。但随着微媒体的广泛运用,教育客体在教学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使主客体的界限产生深刻变化——界限模糊化。这种变化的背后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教育客体在微媒体中发表的自由言论,在传播、转发等过程中对他人思想产生影响,就无形中充当了教育主体的角色,但这些言论是否正确、是否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否会产生不良影响等,当前高校还没有完善的网络管理机制去解决这一问题,这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环境趋于复杂。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常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微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互融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态化提供可能。但由于微媒体传播的信息内容简短、数量庞大、形式多样,因此,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引入到微媒体平台中,成为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如教育工作者将网络新闻热点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结合,并通过微媒体编辑和发布信息的过程中,不仅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有深湛的专业素养、还要求其具有敏锐的新闻观察力以及深厚的文字编辑功底,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碎片化的形式进行传播,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3.大学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主参与度有待提高。首先,就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而言,其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教育性,更趋向于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理想信念、道德修养等深层次的渗透。因此,大学生对这类传播内容往往会产生自由度狭窄的感受,在接受和主动选择时会较为谨慎[3]。其次,受网络反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部分学生信念产生动摇,更有甚者为追求所谓的自由与个性,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心理。此外,不少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这都极大削弱了大学生主动参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三、 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环境的路径探索
(一) 树立微理念
微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趋于复杂,教育者必须加强学习,树立“微理念”,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4]。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展人本化、生活化和精致化的教育,激发大学生参与教育的自主性,引导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
(二) 运用微语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已经形成一套相对完善、成熟的理论体系,但是因其语言的宏观性和理论性,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沟通交流中很难产生高度共鸣。因此,只有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更具时代性。一方面,我们需要将专业化的内容以通俗化、生活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创新话语体系,改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观念,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借助微媒体优势,我们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以更加丰富的形式进行“微”传播,这也要求教育者要擅用微媒体平台,丰富教育内容,积极主动地传播主流声音。
(三) 净化微环境
由于“微媒体”的非组织性特征,人人都可以在这个开放的、自由的网络环境中“发声”,这为网络暴力的滋生提供了土壤。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加强对校园“微媒体”的监管力度。一是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管责任,完善“微制度”,如严格执行信息管理制度,实行实名注册制等;二是培养具有专业素质的工作队伍运营校园微媒体平台,及时把握校园舆论倾向,引导校园舆论走向,共同营造和谐、稳定、文明、有序的“微环境”。
(四) 进行微激励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4]。因此,我们可以建立相关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以校园微博公众号为例,一方面,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微博参与度进行评价,主要从其转发量、互动度等方面进行衡量,对于积极参与的同学予以一定平时考核分等奖励;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对各部门微博公众号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价,主要从其内容质量、关注度及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衡量,对优秀部门和个人予以一定物质或精神奖励,以此激发广大师生主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微博专题讨论。
(五) 建立微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全社会的积极行动和相互配合。多年来,有识之士一直主张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发挥整体功能。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要协调其微环境中的各个要素,使之能够相互促进,产生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综合效应。大学生在成长中始终受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影响,我们要用微媒体将三者有效结合,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一是学校可以通过微平台与家长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寻找合作教育的切入点;二是家长之间可以利用微媒体的圈群性,建立微博群、微信群等,形成“学校—家长、学校—学生、家长—学生、家长—家长、学生—学生”的多线性互动交流。
总而言之,微媒介作为信息发布与交流的重要平台,我们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并将其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充分认识“微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理性看待“微媒体”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微环境发生的变化,充分发挥“微媒介”优势,才能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袁理锋,季夏莹.“微时代”提高大学生党员媒介素养的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74-75.
[2] 王森萍.试论微政时代的网络舆论引导及舆情管控[J].行政与法,2017,(3):41-45.
[3] 王学俭,刘强.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人民出版社,2012:374.
[4] 新华社.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EB/OL].[2017-11-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612/t20161208_291306.html,2016-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