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中大学生网络伦理研究*
2018-04-03李广文池忠军
李广文,池忠军
(中国矿业大学,江苏 徐州 221116)
共同体是人的生存、生活的一种样态[1],是人们以一定的纽带所联系起来的人群集合体,是不同人群所采取的社会组织形式和存在方式[2]。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主张未来社会 “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294。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蕴含着一系列基本道德规范,以这些基本道德规范分析当代大学生参与网络共同体建设的实践,对于改善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本质内涵
马克思对“共同体”有多重表述,真正代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形成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以这部著作为开端,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哥达纲领批判》《资本论》等一系列文本中对其共同体思想作出了科学的诠释,形成一系列观点。综而观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马克思共同体思想。
(一) 马克思主张的“共同体”是超越以往一切共同体的理想共同体
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区分了虚假的共同体和真正的共同体,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分析了亚细亚共同体、古典古代共同体和日耳曼共同体三种本源共同体形式,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货币共同体和资本共同体这两种抽象的共同体。池忠军认为:“文明之前的古典古代共同体,虚假共同体,真正的共同体的梯次递进的发展形式,构成了马克思的共同体的历史语境”,“在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语境中,通过共同体的类型划分,共同体这一概念指涉人们生存、生活的组织样态的形构,用不同形构的共同体标明了人类历史性生存的实践形态。真正的共同体,即自由人的联合体与共产主义社会是等同的,它是人类理想的生活形态”[4]。蔡晓良认为:“马克思认为自然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抽象的共同体都不能保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反而阻碍人的自由发展。只有在一种真正的共同体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摆脱对人、对物的依赖,实现自己的个性自由。这种真正的共同体即是自由人联合体或共产主义社会。”[5]马克思所主张的共同体,是人类历史上各种共同体产生和更替的必然结果,是扬弃了以往各种共同体的理想的生存、生活的样态,是解决了人与人关系、人与物关系、人与共同体关系异化的和谐共同体,是人的发展与共同体发展的有机统一。
(二)马克思主张的“共同体”是消除了一切虚假成分的共同体
马克思提出的“真正的共同体”是在扬弃虚假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逐步生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在过去的种种冒充的共同体中,如在国家等中,个人自由只是对那些在统治阶级范围内发展的个人来说是存在的,他们之所以有个人自由,只是因为他们是这一阶级的个人。从前各个人联合而成的虚假的共同体,总是相对于各个人而独立的;由于这种共同体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联合,因此对于被统治的阶级来说,它不仅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而且是新的桎梏。”[3]119历史上的剥削阶级的阶级利益集团就是完全虚幻的共同体,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必须予以推翻。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用更加鲜明的话语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3]28臧峰宇认为:“马克思强调共同体是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个人生存与发展的内在前提,但资本主义以及之前的共同体是个人异己的对立物,而资本共同体和货币共同体则以抽象的方式加重了这种异己的力量,为此必须重建实现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的理想的共同体。”[6]因此,“真正的共同体”实现在消除一切虚假共同体的进程中,着眼于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
(三)马克思主张的“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
价值目标表征的是共同体的生成必须合乎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哥达纲领批判》等文本中所指明的人类的需要,是在人改造自然和人改造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进程中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人类自身的不断发展进步的双重优化,从而使社会历史进步与人类的需要的和谐共振、相融共生。《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说道:“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3]119。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更进一步说:“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294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表达的“真正的共同体”,就是《共产党宣言》中表述的“联合体”,也就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对于这种人类理想的生活形态,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作了这样的表述:“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7]
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伦理诉求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真正共同体”在其实现的历史进程中,赋予实践主体——人应当遵循的一系列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统摄着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实践。
(一)自由
在马克思的语境中,自由是指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第一,真正共同体生成的目标是“自由个性”。马克思所追求的是人的自由发展,要求人的个性、人格、创造性和独立性最大限度地不受阻碍的发展。袁久红认为:“人的自由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现实社会关系和观念关系也得到全面发展。”[8]这种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因子应当体现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这也是共产党人各个阶段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有机统一的必然要求。自由个性的生成有赖于个体的能动选择。没有主动自觉的自由意志、自觉奋斗,没有积极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的扩展,没有在社会生活中刻苦磨砺,自由个性的塑造就无从谈起。第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真正共同体的生成是内在统一的。二者是双向互动的,二者统一于人推动共同体的发展与进步的社会实践活动。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自由的实现也是一个历史过程,必须立足于共同体现有的发展条件。社会主义社会是真正共同体生成的第一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对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胜利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解放’是一种历史活动,不是思想活动,‘解放’是由历史的关系,是由工业状况、商业状况、农业状况、交往状况促成的”[3]74-75,“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的生产力总和,人对自然以及个人之间历史地形成的关系,都遇到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境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3]92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9]。因此,对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言,自由意味着每一个社会主义建设者都应当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自觉探索、认识和运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自身职业领域的特殊规律,充分发挥主体性,创造性地投身社会主义的改革与发展事业,把批判与建设、继承与创新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地自觉地扬弃社会生活中弊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为社会主义社会不断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二)合作
马克思对理想共同体即“真正共同体”的诠释,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是合科学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第一,在马克思的语境中,“真正的共同体”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上的个人的联合,从而要求个体在实现“真正的共同体”的历史进程中必须合作。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在控制了自己的生存条件和社会全体成员的生存条件的革命无产者的共同体中……各个人是作为个人参加的。它是各个人的这样一种联合(自然是以当时已经发达的生产力为前提的),这种联合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而这些条件在从前是受偶然性支配的,并且是作为某种独立的东西同单个人对立的。”[3]121侯惠勤认为: “驾驭社会化大生产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不可能依靠作为私有者的个人,而只能依靠‘联合起来的个人’。”[10]贺来则进一步从“关系理性”的视角肯定了合作的必然性。他认为,人们形成“共同体”,既不是出于以“自我”为中心并把他人对象化的欲望,也不是出于对共同体中他人的被动依赖,而是出于个人相互的自由的联合[11]。第二,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所蕴含的合作道德必然表现为正确处理好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以及各共同体之间的关系。“真正的共同体”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伦理诉求,表现为各个具体共同体内部成员间的合作和各个具体共同体之间的合作。在具体共同体内部,以通过合作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共同完成具体共同体的功能为旨归。在各个具体共同体之间,也表现为相互的支持与合作,正如有机体的各个器官、组织之间的相互配合与有机衔接一样,各个具体共同体之间也应当相互配合与有机衔接。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着各个共同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竞争和各个共同体之间的竞争。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是与合作精神并存的。“竞争中的协作,就是把对手看作伙伴关系,而不看成是敌对关系。”[12]296同行之间既是竞争关系,同时又是协作关系,同行之间的“协作需要一种道义精神,一种精神境界,同时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也是使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需要”[12]297。姜建成、王萍霞认为:“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要规范和调节社会关系,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努力减少利益冲突,不断约束与规范每个人与每个发展共同体的行为。各发展共同体,均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应相互理解和信任,特别是要求其成员之间互助共济、共同发展、相得益彰。”[13]
(三)劳动
怎样看待劳动?是否乐于参加劳动?如何认识个人劳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是每个公民在劳动过程中都会面临的问题。马克思认为,在“真正的共同体”中,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当代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发展阶段上还未达到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社会劳动的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代中国人的劳动主要还是谋生的手段,不劳动,就无所食,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如果我们深入领会马克思的见解,就会发现,马克思所强调的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是在精神上的主动、自由、自觉、幸福的积极劳动,是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劳动,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的劳动,这种劳动的产生,恰恰是以向共产主义迈进的各个发展阶段的劳动状况为前提的。共产主义的劳动,就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全过程中,不断扬弃片面劳动、不自由的消极劳动,不断培植起全面的、自由的、自觉的、幸福的积极劳动,这需要相当长的历史过程。也就是说,消极劳动的不断扬弃、积极劳动的不断增长必然伴随着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迈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整个历史过程。事实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伴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劳动意识也发生了变化,认为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希望在劳动中发现生活的意义,达到精神上的自我充实者也开始增多起来。可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倡导积极劳动,对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对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崇尚和坚持积极劳动,应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不变的价值追求。
三、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对大学生参与网络共同体建设的价值
随着网络以及人们网络行动的扩展,一种以网络作为生存与活动空间的相对独立完整的网上社会生活单位——网络共同体于20世纪80年代在人们的网络行动以及相关行动规则和价值观念的结合中产生。当下,网络已呈现“风起云涌”之势,网络共同体生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各个网络共同体作为现实的各个具体社会共同体的延伸,通过网民网上交往与互动重新构造,使其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冯鹏志在其所著的《伸延的世界:网络化及其限制》一书中,对网络共同体作了如下界定:(1)网络共同体是一定数量的网络行动在网上持续的、稳固的集合,而不是某种偶然的、暂时的集合;(2)网络共同体作为人们网络行动的集合,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总是有某种共同的因素把他们连接在一起,或者说共同的兴趣,或者说相互的期待[14]。网络共同体在社会学上也称网络社区。郭玉锦、王欢编著的《网络社会学》对网络共同体的定义:“网络社区,指人们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交流与互动等活动,在网络空间中所产生的社会聚集体。”[15]133现实的个体、群体和组织本身具有一定的时间、空间及其物理条件,而在网络共同体中,各种现实的个体、群体和组织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其网上活动则表现为节点(个体的网民、群体中的网民、组织中不同身份的网民)的网络行动。所有网民在网络共同体中的行动必须符合相应的道德规范。
大学生网络共同体形式多样,有正式网络共同体,如班级网络QQ群、年级QQ群、高校大学生在线、学生党团组织群、易班、各类大学生社团群等。这些正式网络共同体有自己的现实中的组织团队和共同遵守的行动规范。大学生也有许多非正式的网络共同体,是大学生依据兴趣或学习、生活需要组成的网络共同体,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如考研群、家教群、文体活动群、创业群等。无论正式或非正式的大学生网络共同体,都应该有普遍性的道德遵循。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分析大学生在网络共同体中的实践“应该”提供了道德标准。
(一) 网络共同体中的自由
“真正的共同体”中的自由,意味共同体的发展与个体发展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优良的共同体有赖于每个成员的努力,为共同体整体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个体在网络共同体的行动,不仅应当体现对网络共同体自身的建构、传承与创新,也应当体现对整个社会的建构、传承与创新,从而为共同体内成员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助力。对大学生网民而言,网络共同体中的自由表现为一系列具体行为规范。一是表现为网络共同体的发展和每个成员的发展各尽所能。大学生网民应当为网络共同体成员制作、发布或传播可信赖的信息,如专业学习、人际交往、社会实践、职业生涯设计、就业、创业和考研等与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紧密相关的信息,分享自己在专业学习、人际交往、社会实践、职业生涯设计、就业、创业和考研等大学学习生活中的成功经验和实践感悟,以及对于社会生活的独到见解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心得等,使自己制作、发布或传播的信息在网络共同体成员中可资借鉴。二是表现为网络政治自由。这意味着每个大学生网民张扬自主性和独立性,在网络共同体中当家作主,提升理性能力,积极开展对公共政策的讨论和民主协商,积极推进实质正义走向程序正义,抵制和反对网络霸权和利用网络侵害他人的行为。大学生处于政治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期,抓好这一时期的政治价值观的养成十分重要。这不仅需要大学生网民对网络共同体事务的积极参与,而且需要大学生网民之间加强互动,促成包含参与、选举、监督、管理等要素的整体民主制度在大学生网络共同体中的生成和实施,进而推进大学生网络共同体的民主治理。三是表现为网络经济自由。大学生网民能够通过网络共同体,自由、自觉、自主开展网络经济活动,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服务,也为自身的经济利益服务,实现网络劳动自主。四是表现为网络道德自由。网络道德自由就是指大学生在网络共同体自觉遵从和践行各个具体的网络共同体的道德规范。网络共同体道德规范的遵从与践行,由大学生网民自己来决定,决不是外部强加的。同时,也应当使大学生网民认识到,网络道德自由与责任是有机统一的。拥有道德自由但是不能自由到不讲道德。五是表现为网络表达自由。每个大学生网民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有寻求、接受和传递信息和思想的自由。但是网络表达也有底线,就是不能违法,更不能制作和传播虚假信息,不能散布谣言。
(二) 网络共同体中的合作
“真正共同体”的合作,意味着共同体成员间真诚的相互支持和帮助。网络共同体的合作亦是这样。大学生网络共同体的合作,是培育诚实、守信、遵法、乐善好施的公共精神的重要途径。 “沃尔曼(wellman)认为,网络社区是一种‘社会网络’,同时可以为成员提供友谊、社会支持、信息及归属感(wellman,1996;2000),其功能主要在于能满足人类的四大需求:兴趣、人际关系、幻想、交易。换句话说,网络社区即为一群在网上彼此沟通的人们,他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在相当程度上如同对待友人般彼此关怀所形成的社群(Rheingold,1993)。”[15]147李·雷尼、巴里·威尔曼则通过实证研究主张,社交网络革命、互联网革命和移动网络革命这三重革命已使网民嵌入多重的网络共同体中,而处于网络化中的个人要实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应当具有才能、精力、利他、社会敏锐性和熟练的技术,而且需要具有伦理素养。他们主张:“成功的网络化个人通过创造和传递准确、有思想的信息,为伙伴建立信任和价值。当每个人都可以做出版者和广播者,那些被认为可信赖的和信息透明的分享者会累积优势。相反,欺骗、歪曲信息、占小便宜、利用关系和隐匿消息来源的人则会被施以社会惩罚。”[16]利奥尔·左雷夫则从如何利用群体智慧解决工作、生活难题的视角主张:“当我们通过群体思维而依赖集体智慧时,我们就可以做出更好、更明智、更有价值的决策。在任何领域的成功都既可以来自竞争性思维,也可以来自合作性思维。有人甚至认为合作性思维更能带来成功。但是为了充分发掘群体思维,你必须首先培养群体。”[17]因此,大学生网民应当广泛地参与到网络共同体中的整体行动中,制作和奉献自己准确、有思想的信息,分享和转发有益于其他成员成长和发展的信息,自觉承担自己在网络共同体中的责任,加强网络互动与交流,协调配合共同体成员间的行动,尽已之力为其他成员服务,对其他成员的帮助与合作表示感谢,来体现自己在网络共同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 网络共同体中的劳动
“真正共同体”的劳动,竟味着共同体每个成员的全面的、自由的、自觉的、幸福的、富有社会意义的积极劳动。一是大学生网民应当端正网络中的劳动道德动机。积极劳动首先意味着有益于网络共同体的发展和成员的发展、幸福。就是说,大学生网民都应当正确使用网络技术。对大学生而言,应当发挥网络技术对社会的积极作用,如制作传播正能量的网站、网页,制作有利于网络共同体合作的信息,对网络共同体发展和成员的发展、幸福具有负价值的网络行为坚决“说不”。二是努力成为制作和发布最有价值信息的“有前途的涨落种子”。曾国屏等学者根据自组织理论对网络共同体的生存与发展分析认为,在网络空间中,一个虚拟社区涨落放大过程的实现,离不开网络空间中善于造“势”,积极驾驭网络空间中信息流向来引导主体。在众多的信息发布者当中,谁的信息最有价值,谁就最有可能得到网络信息空间中千千万万的其他信息源的响应和密集的回帖、跟帖,即在信息过载的网络空间中,这种信息可能在众多的导致虚拟社区失稳的信息涨落中得以放大,从而使得处于开放和非平衡态的虚拟社区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或从一种有序向另一种更高级的有序转化。这些可以“势”的信息引导主体,也就是成为导致虚拟社区发生巨涨落的“有前途的涨落种子”。作“有前途的涨落种子”,必须具备熟练的网上技能、文本写作水准和品位,所发布信息的适得其时、适得其所[18]。对大学生网民而言,在网络共同体中是否做“有前途的涨落种子”呢?答案是肯定的。 例如,大学中活跃的许多微信制作团队,要形成在网络信息引导主体,使微信得“势”,就必须付出艰苦的、具有创意的劳动。微信运营首先是技术性的问题。一个大学生微信团队要能跟上时代,就必须学习与时俱进的新媒体技术,才能在融媒体的大潮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就要求负责微信运营的同学积极探索,利用网上的微信编辑平台,如秀米、135编辑器、i编辑等,对素材进行排版,然后粘贴复制到微信后台进行推送,大部分微信以推送内容为主,夹杂投票、上墙、报名等小功能,这些功能可以增加一定的关注量。其次是时效性。做好微信最重要的就是时效性,能在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推送一篇高质量的微信,很考验团队中的配合能力以及个体自我素养,这就有赖于微信制作团队视频部、摄影部、技术部、采集部和编辑部等各分团队有机配合与联动,并加之个人的用心去做才能完成。最后是微信原创作品中的创新性问题。微信标题要能吸人眼球,微信内容不能太生硬,还要与本微信的主题主旨相结合,并能适合微信受众的阅读取向。这都需要大学生微信编辑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脑力,精耕细作,才能形成富有个性的微信风格和品牌。
[参考文献]
[1] 池忠军.社会生活共同体建构的德性之维[J].道德与文明,2008(6):63.
[2] 石云霞.马克思社会共同体思想及其发展[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2016(1):23.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池忠军.马克思的共同体理论及其当代性[J].学海,2009(5):42-43.
[5] 蔡晓良,余娴丽.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中国社会组织建设[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3(11):50.
[6] 臧峰宇.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2-25(3).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5-306.
[8] 袁久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自由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2.
[9]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9(1).
[10] 侯惠勤.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与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68-269.
[11] 贺来.“关系理性”与真实的“共同体”[J].中国社会科学,2015(6):42.
[12] 龚群.以德治国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2.
[13] 姜建成,王萍霞.马克思发展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12(6):48.
[14] 冯鹏志.伸延的世界:网络化及其限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98-99.
[15] 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6]李·雷尼,巴里·威尔曼.超越孤独:移动互联时代的生存之道[M].杨伯溆,高崇,等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5:221-222.
[17]利奥尔·左雷夫.群体的思维[M].赵媛,霍斯亮,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6:5.
[18] 张再兴,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81-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