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涯导航”理念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与实践

2018-04-24吴玉程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生涯育人教育

吴玉程

(太原理工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全国上下全面开启建设新时代的伟大征程。党的十九大擘画了从现在起到本世纪中叶全党全国人民奋斗的宏伟蓝图,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育才造士,为国之本。”新时代召唤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厚实的人文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堪当大任的新青年,成为参与这项伟大事业的生力军和主要建设者。高校要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高校办学的根本。做好这一基础工程,高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构建符合高校自身特色的教育体系。以“生涯导航”为理念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应运而生,致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一、“生涯导航”理念的内涵、特征与本质

20世纪70年代,从北美兴起一种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全人教育思潮[1],主张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人的完整性,促进人的理性、道德和精神力量的最充分发展,培养完整的人(a complete human being)、自由的人、作为人的人,而不是片面发展的工具。全人教育要实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构建达到正确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进而达到人的完整发展。全人教育思潮传播到亚洲、欧洲等地区后,很快形成了一场世界性的全人教育改革,对教育目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引发了教育目标的转变。

高校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性问题。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2],“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3],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为新时代中国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培养时代新人,就是要造就一大批堪当大任、敢于创新、能做大事的领军人才和各类高素质劳动者。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通过分析高校学生现状、特点及个体不同时期的发展特征和需求[4],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开发育人资源,完善育人体系,以实践育人为主线,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最终逐步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生涯导航”教育模式理念。“生涯导航”理念具体化到高校人才培养活动中,可概括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1”以贯之“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先进制度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思想追求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5]。无论是立德树人,还是围绕关照服务学生,在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的关键时刻,我们就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生涯导航”的首要环节,抓住大学新生人生目标设立的宝贵空窗期,有意识地帮助他们设立奋斗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帮助他们塑造积极健康向上、理性向善的价值观。高校要将价值观教育一以贯之地深度融入学生大学四年的品德修养、身心健康、职业发展和创新思维教育,创建“价值观+”的“生涯导航”培养体系。从入学到毕业,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入脑入心,始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中实现个人价值。

(二)“1+1”人才培养模式

“1+1”模式即“生涯导航+专业教育”,实现“导”与“航”的相互促进。“生涯导航”理念是探索以学生为本,强化实践育人,以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目标的育人工程。遵循专业学习和学生成长的规律,在“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基础上,构建了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实现了人才培养工作与“专业教育”无缝“啮合”;以实践为主线和纽带,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实践性”的特点和优势,把“专业教育”拓展到校园、社会及网络空间,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建立自主实践学分制和实践平台,拓展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广阔空间和舞台;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充分开发和利用校外育人资源,建立“教师为主力、学工是骨干、学生能主动”的良性育人机制,充分发挥教师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成长的主动性,形成以教师为主体、学工专职队伍为骨干和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的育人格局。

(三)“1体2翼”育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生涯导航”围绕学生“学习和发展”,开发、整合、汇聚校内外一切有利育人资源,打造“一体两翼”实践育人体系。以专业培养计划的实践教学为主体,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实践课和大学生自主实践体系为两翼。专业培养计划内的实践环节解决专业基本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问题,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该实践课教育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实践以学分和评优评先为激励驱动,以双创项目、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科技竞赛等为活动平台,拓展学生全面、自主发展空间,基本形成涵盖学生学习、生活和发展的育人工作支撑体系。

(四)“4纵5横”培养坐标

“生涯导航”教育计划紧密结合专业培养计划,是一项系统的人生规划教育。价值观+、品德修养、身心健康、职业发展、创新思维是该教育计划横向的五条主线;纵向则根据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一至四年级教育主题,即我与大学、我与社会、我与职业、我与未来。该教育计划包括价值观教育、励志教育、诚信教育、心理教育、职业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6]。

“生涯导航”将育人目标分解为阶段化、多样化目标,根据“生涯导航”计划的安排,大一以专业认知和适应大学学习为重点,启发学生树立专业意识和兴趣;大二重点帮助学生开展职业探索和学涯规划、职业规划;大三、大四则重点进行职业能力培养、专业拓展、求职技能培训等[7]。“四纵五横”坐标体系构成“生涯导航”教育计划理念的基本架构(见图1)。

图1 “生涯导航”四纵五横构架

图1中,根据学生成长规律以及在不同年级的专业学习发展需要而制定的标准化培养架构。纵向上,以成长阶段为坐标设定培养主题;横向上,以学生的发展需求层次为坐标设定培养主题,由纵横向主题交叉决定培养“内容体系”的设置要求,每部分“内容体系”均可持续改进,使得培养坐标体系具有较大的灵活弹性和可扩充性。

“生涯导航”将工作内容落实到相应教育活动项目中,实现了教育工作的具体化、有形化、系统化,有效解决了“空”与“虚”,避免了工作的盲目性和“为活动而活动”的堆砌现象,使教育变成“听得见、看得到、够得着”的实际行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人才培养落地生根。

二、高校“生涯导航”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框架建构

(一)体系构建的背景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起源于西方国家,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中国高校实施了一系列的探索实践活动,到2015年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提出,我国正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之中,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和尝试,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目前在认识和实践领域中仍存在一定的偏差。一是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并不传授某门具体课程的知识或技能,所以经常将创新创业教育从专业教育、基础教育中剥离出来。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叠加。三是将创新创业简单理解为创办企业、开办公司,并将教育的对象局限在具有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部分学生身上。四是大学生创业能力专项性教育培养不足不够。笔者认为,基于“生涯导航”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应该具有以下三大特征:一是教育对象应该属于通识教育的范畴,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仅仅面向那些敢于创新创业的学生。二是贯穿于整个学生生涯的全过程、全方位,而不是只在大学高年级或即将毕业的学生中开展。三是教育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自主创业、开办企业领域,而是要培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如何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不仅关系到新时期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成败,而且也关系到千百万在校大学生的成长和未来。基于“生涯导航”理念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新的教育理念模式,是一种覆盖全体学生学习、生活全方位和全过程,秉承“自由探索,兴趣驱动”的创新创业育人理念,通过课程和实践、体验等教学环节,在与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等有机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提高师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7]。

(二)体系的主要架构

基于“生涯导航”理念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来激发学生爱劳动、爱学习、爱专业的动机和情感,培养勤奋刻苦、努力钻研的精神和习惯[8],拥有求实、诚信、笃学、创新的优良学风;有助学生树立职业发展意识,培养自我探索、职业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善于积累和利用教育、社会资源,确立职业理想和发展目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制定和实施可行的学涯计划和安排[9]。基于生涯导航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路径探索,包括以下五个层次。

1.管理机制。管理机制的改革是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成立由学校领导牵头,各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工作组,加强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工作,使得多部门之间齐抓共管,形成合力,有效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成立院校两级“就业创业工作领导组”,形成“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力帮扶”的就业创业工作体制。面向全体师生,把创新创业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分条块做好管理服务和支撑工作,全面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化改革。

2.顶层设计。分阶段制定并报备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设置专业学分和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包括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理论动态、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详细内容见表1。

阶段性实施方案,坚持“以教育引导人、以实践锻炼人”育人原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升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和塑造敢于怀疑、敢于批判的科学精神和不唯书不唯上、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塑造创新精神,探索未知,终身学习品格[9],把创新精神与求知好学结合起来,与继承文化传统结合起来,与引进学习结合起来,逐步形成通过生涯规划课程激发创新创业意识,通过创新创业课程塑造创新创业素质,通过专业课程夯实创新创业技能,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补充、以多元化的社会教学项目为有效支撑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养[7]。

表1 基于“生涯导航”的创新创业教育阶段性方案

3.课程体系。构建以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培训课程等多类别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有效提升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水平,在不断的工作实践中,建立动态的创新创业案例库,如“创新创业典型案例”“创新创业实践案例”“创新创业火花案例”。建立线上通识教育平台,包括学科前沿、创业就业指导、研究方法、创业基础等课程。在专业培养计划中,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台相关方案,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师生创新思维;另一方面,变知识考核为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特别是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考核,考试题目要一题多解,甚至没有标准答案,从而释放学生的创新活力。

坚持“全力促进学生在创新中成长、在创业中成才”的育人目标,不断探索独具特色的工作方法。制定实施教育计划,使“教”与“学”相长、“导”与“航”互动,实现育人工作的协同创新,逐步形成以教学为第一课堂、科技文化与社会实践为第二课堂、网络为第三课堂的创新育人新体系。

4.实践教育平台。积极筹措外部、内部资金,大力扶持创新创业项目及平台建设,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提供条件保障。立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各类开放实验室、研究室、创意市集、网络在线等,建设各类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实践平台;与各类大中型企业签署校企共建方案、和地市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平台带动社会资源和融资资金支持,及时发布国家的最新政策、行业动态、创新创业指导说明书,引导大学生确定创业项目,把握创业机会。

5.激励保障机制。培养计划中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学分分布分为实践环节和专业导论必修课,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通过自主实践实现不同项目之间学分累积和转换,鼓励学生更多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对于部分具有在某领域潜质的学生,提供专门的培养“定制”,并且记载学习经历与成绩。对确因创业需要的学生,经本人申请、学院审核同意,可以允许其休学。对创新创业的学生可以在专项奖学金、免试保研、评选先进等方面给予倾斜,以发挥示范效应。

三、高校“生涯导航”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本质特征

(一)终极目标是引领大学精神变革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变革人才培养的陈旧体系,有利于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但其最终的目的却是引领中国大学精神的变革。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大学知识传授必须要能够与现实世界、现实生活发生密切的联系,与解决学生在成长成才中的实际问题和现实困惑紧密联系起来,不仅仅是简单地学习书本上机械式的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通过开展创业创新教育,革新陈旧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由“象牙塔”校园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积极投身于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要求大学将服务区域发展、引领地方文化和推动社会发展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对于地方院校而言,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地方院校更应将学科发展、科研教学工作、学生培养等与地方经济、区域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更加关注应用性知识的研究和教学,与社会需求充分结合,与解决实践问题充分结合,并将这种思维和能力传授给学生。近些年,纵观国内外大学的办学评价体系,我们可以看出,高校培养出的学生是否具备创新创业能力,逐渐成为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突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评判标准。很多学者甚至认为,只有成功的创新创业教育才意味着大学教育的真正成功。

(二)核心是培养创新创业精神

创新是精神层面的一种理念、一种精神,而创业是实践层面的一种行动。创新是内涵,创业是表象。我们追求的学习和教学方式,只有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探究式的方式,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能让每一位大学生都必须开展自主创业,而是通过“生涯导航”式的培育,重点对学生的品德修养、思维习惯和创新创业素质进行全方位的培养。也就是说,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这种精神集中表现为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培育创新创业精神的实质是培育学生一种探索未知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精神本质上是要求大学生始终具有忧患意识,不沉溺于安逸的现状,勇于自我挑战,勇于开拓创新,全方位深层次地主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乃至是人生规划。“生涯导航”作为一种孕育创新创业文化的有效模式,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客观判断,以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精神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关键是实施精细化管理

培育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当今中国高等教育的核心命题,是新时代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要求,是建设一流大学“以质图强”的重要途径,涉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于高校而言,培育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培育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首先要在观念上实现转变。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就必须尊重个性,注重因材施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育的过程中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人的创新性寓于独特的个性之中。创新性首先表现为学生应当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其次应当具有敏锐的鉴别意识和修正能力;再次表现为善于将经过实践检验的新观点新认识总结归纳,并予以指导新的实践;最后是不断地对自我实践的过程进行总结、反思、批判和提升。这种关键的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持久的培养过程。“生涯导航”作为个性化、系统化、全方位的教育模式必将成为深化高校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人才的有效尝试。

四、高校“生涯导航”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

太原理工大学(以下简称“学校”)近年来在总结多年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并经实践检验的“生涯导航”育人理念,旨在促进每个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9]。在“生涯导航”理念指导下的创新创业教育,着力深化对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的关系等重要问题的认识,深入推进教育教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不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和内生动力。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10]。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视为人才培养的“第三张通行证”,纳入教学主渠道,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取得实效。在教学机制改革的基础上,探索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人才“五三”培养模式。一是体现三个特色:理工特色、科技特色、专业特色;二是建立三支队伍:企业导师队伍、专家教授队伍、创业师资队伍;三是突出三个抓手: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社团、创新创业课堂;四是瞄准三个方向:八成在校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三成在校生启动创新创业实践、一成毕业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五是布局三个阶段:低年级教育为主、高年级实践为主、毕业生全程跟踪。

(二)构建“双创”保障体系

学校运用“互联网+创新创业工作”,建立“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与微信公众号无缝对接,通过平台可完成职业能力测评、创业项目虚拟实践,为每一位学生量身订制包括就业创业政策、指导等服务套餐。成立“创业教育中心”,负责创业培训、创业咨询、创业大赛、就业创业大讲堂等事宜。成立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企业登记注册中心、财务代理服务中心,提供信息咨询、工商注册、税务登记、财务代理等服务,解决创业难题,降低创业风险。启动“大学生创意创新训练营”,学生可以零门槛参与。训练营对学生进行创意思维的启迪,使创新的种子深埋于大学生心中,能够在未来生根发芽。作为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平台,学校共建有9个实训实践基地,包括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基地和创业苗圃、常晓明创新工作室、清泽心雨“互联网+”融合创新实验室等。其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22家,从业人员数百人,取得专利16项。与此相配套,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类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全部向学生免费开放,学生根据项目需要可预约实验室开展实践活动;建有占地13300平米的创新创业培训和科技成果转移孵化场地,着力构建以ICT新兴技术、文化创新理念、工程实践应用为核心的三大引领示范区,28个校级双创平台为支撑的创新创业基地,促进双创工作高端化、差异化、协同化发展;积极筹措外部、内部资金大力扶持创新创业项目及平台建设,以2016年为例,共计1125万元用于创新平台建设及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三)收获“双创”实践成果

学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以来,以“兴趣驱动、工程育人”的理念,组织学生开展团队式学习、探究式研究。目前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计841项,共有3200余名本科生参与其中,800余人次教师承担了指导任务,项目涉及8个学科门类、70余个本科专业;大学生“创意市集”已连续举办八届,入选市集作品四万余件,交易金额总计超过50万元。受邀参加第二届全省文博会,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实践平台;“创意百家”大学生创意设计制作资助项目,有效加速了大学生创意项目的市场化进程,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目前,“创意百家”已资助107项大学生创意项目;近三年学校组织参加的各类共计99项竞赛基本覆盖学校主要专业,共获得国家级、省级奖2545项(其中国家级奖1074项,国家一等奖156项);2017年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及山西省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

[参考文献]

[1] 郭志敏.香港新高中通识教育科的全人教育理念与实践[J].世界教育信息,2015(9):66-71.

[2]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 黄蓉生,崔健.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1):9-14.

[4] 邵沁妍,李和风.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以太原理工大学“生涯导航”模式育人为例[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4(4):98-100.

[5] 韩震.大学要创造性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4):1-3.

[6] 高耀彬.“生涯导航”引领学生成功[N].中国教育报,2012-12-15(3).

[7] 李爱骥.基于生涯规划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探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7(1):39-43.

[8] 潘宇瑶,陈光晖,潘佳琳,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与改革途径的探讨[J].经济师,2017(12):180-181.

[9] 郑林平.对高校班主任工作的思考[EB/OL].[2017-12-26].http:∥wenku.baidu.com/view/473349a.8eefdc8d376ee32b6.html.

[10] 屈建达.应用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7(16):53-55.

猜你喜欢

生涯育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的教书生涯
题解教育『三问』
吐槽退役生涯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我的地下工作生涯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