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红色文化资源的应用研究
——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

2018-04-03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红色文化教学

陈 岗

(四川文理学院 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研究院,四川 达州 635000)

发挥红色文化感染人、教育人、启迪人,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与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工作,总书记在西柏坡、沂蒙、古田、延安、遵义、井冈山等革命圣地考察期间,就弘扬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作出重要论述。总书记指出:“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是共产党人最好的营养剂与清醒剂”“要发扬红色资源优势,深入进行党史、军史和优良传统教育”“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从南湖红船上寻找光明的摆渡人,到驾驭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领航者,正因有了红色基因,我们共产党人才有了冲锋陷阵的勇气、改天换地的志气和决胜未来的底气”。

为了深入开展红色文化“三进”工作,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同时,也为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四川文理学院充分利用校内外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将不同时期具有区域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课堂有机结合,逐步探索、构建出具有一定特色的红色文化教学体系。

一、将红色文化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构建红色文化教学体系的核心内容

在党的领导下,红四方面军在川东北地区建立了当时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下了宏伟悲壮的革命历史,无数的革命遗址遗迹与代代相传的红军故事,形成了十分丰富和珍贵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这些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也为当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堂提供了真实、鲜活、生动与极富感染力的教育素材,成为我校构建具有四川革命老区特色的红色文化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

民主革命时期,就读于达县中学(四川文理学院的前身)的开国上将陈伯钧、神剑将军张爱萍、巴山儒将魏传统、马列哲学家杨超在吴玉章、戴志安、张鲤庭影响之下在此参加革命活动,走上革命道路,他们崇尚民主自由、追求光明的思想与行动,成为当今文理学子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精神动力,是学校开展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教育最具亲和力的素材;凤凰山红军塔、列宁石桥街、梓潼红军石刻、宣汉红33军成立纪念碑见证了1933年8月入川的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宣(汉)达(县)战役这段红色的记忆,红四方面军无数战士在战斗中连续奋战、不怕流血牺牲、誓死保卫苏维埃的大无畏革命斗志,对于传承并发扬“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红军精神,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克服困难、立志成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王维舟面对肃反扩大化,敢于斗争,不向张国焘的错误领导屈服,又始终忠于共产主义信仰,绝不因一时的挫败而产生对党的怀疑,王维舟正是我们学习如何真正坚定社会主义信仰、拥护党的领导的楷模。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从达州走出去的张爱萍将军为新中国国防建设呕心沥血,其践行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是“两弹一星”精神最好的阐释;

改革开放时期,影视作品《远山的红叶》、《雨中的树》谱写了王英、李林森等共产党员,在中特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不忘初心的价值最求与红色情怀,成为大巴山优秀共产党员心系人民、无私奉献的缩影。

为将不同时期发生在大巴山地区的红色事迹与人物转化为学校教育教学资源,学校通过不同的方式与途径,不断深入挖掘乡土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教育教学资源,紧密联系当下的政治语境,构建红色文化教学体系,形成红色文化教学专题,将其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具体而言,近年来,为探索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的路径,学校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相关的工作:

1.编写红色乡土教材与资料。为了充分整合利用原川陕苏区遗留的丰富红色文化资源,使学生系统、全面、客观、真实了解川陕革命老区红色文化发展的脉络,完整追忆那段金戈铁马的红色岁月,学校相关部门整合研究力量,编写并出版了《神剑·乡魂》、《红色巴山》、《川陕苏区研究资料与整理与分析》、《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1-5辑)等书籍,其中,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编写的反映大巴山红色革命历史的红色乡土思政教材——《红色巴山》,在充分吸收学界相关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广泛搜集区域红色资料,对原川陕苏区乃至四川文理学院前身——达县中学的光荣革命历史进行了详细梳理,为帮助学生了解川陕地区红色革命历史和四川文理学院校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据了解,该教材的出现不仅在全川高校中尚属首创,而且亦为全国思政教育中如何利用地方资源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样本。

2.组织课外红色考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灵魂工程”的思政教育,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之外,必须向学生强调“知行合一”的原则,使思政教育走出课堂,走入社会。马克思主义学院充分利用本地红色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前往红色景点,如张爱萍故居、王维舟纪念馆、列宁街、广安邓小平故居、达州红军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带队教师通过历史的遗迹、文物来向学生讲解达州乃至川北地区的光荣历史,拉近了学生与书本知识的距离,增进了实践教学的时效性,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开设校内地方党史讲座。为了坚持思政教育走出课堂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对学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课外教育,如开设学术讲座等,此亦为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一部分,即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外,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教师通过开设校内学术讲座,围绕不同时期的“苏区精神、张爱萍与两弹一星精神、红叶精神”向学生讲解地方党史知识,增进其对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培养学生爱校、爱故土、爱国的情怀,坚定了学生扎根基层,为人民、为家乡奉献自我的决心。这些学术报告深入浅出地将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进行了系统的讲述,使学生在课堂之外继续接受思政教育,融实践性与学术性于一体。红色精神的教育主要围绕: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群众路线、调查研究等内容展开,而讲述的内容由多个案例构成,每个案例由案例正文、思考讨论、案例解析和教学建议四个模块组成。

二、将实践平台与红色教育直接对接,增强学生参与红色文化的主动性,提高动手调研能力,是红色文化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红色文化精神的感悟与传承,必须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作为发在过去的红色记忆,要在当今折射出时代价值,需化抽象为微观,化宏观为具体,化历史为现实 ,实践环节尤为重要。

红色文化实践教学的关键在于主动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活动平台,为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创造条件。近几年来,为了推进我校红色文化教育的深化与拓展,以及充分体现红色文化教育的特色与亮点,学校对此作了诸多探索。

一是,建立红色实践教学基地。经过对外积极联系,目前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经与张爱萍故居、将帅碑林、红军烈士陵园、邓小平故居、川陕苏区博物馆、朱德故居、刘伯坚纪念馆、万源保卫战纪念馆等一批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达成合作协议,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前往参观考察,定期安排学生顶岗实习,或者担任义务解说员,让学生实地感受红色文化,传承坚忍不拔的红军精神。通过组织学生现场参观考察,对于加深他们对于书本知识的理解,对中国革命胜利的来之不易也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此外,学校还与川陕苏区著名的红色村落——达县堡子镇水洞坪村建立了帮扶协议,为其振兴发展、改善民生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并定期组织学生前往参观考察、调研服务。

二是,组织红色学生社团。在学生的大学生活中,学生社团实际上成为发挥他们自身创造力的重要平台。学校充分利用高校学生社团这一良好平台,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2009年,在学校党委行政领导的指导下,学校成立了红色学生社团——大学生“知行合一”研究社。自该社团组建以来,先后共吸收成员800余人,学生基本覆盖学校各教学系。社团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指导下,开展了系列红色的实践活动,通过红色实践活动,提升了社团成员的思想境界,同时以社团为引领、为标杆,通过众多的红色成果感染了其他学生,使他们从红色教育中吸取了力量、坚定了信仰、接受了教育。

三是,推动思政课题申报。大学乃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为帮助学生增强科学研究的能力,了解、研究川陕苏区红色文化历史,推动他们理论联系实践,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学工部向全校学生进行红色文化专项课题发布,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回应。据统计,累计共有近千名学生竞相申报。通过开展红色文化项目研究,同学们走出象牙塔,步入川陕苏区的战场遗址、纪念堂馆、红色村落开展调查研究,近距离接触红色历史,考察调研红军石刻,访谈健在的老红军或者红军后人,记载了大量的红色口述历史。以项目为牵引开展的红色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了将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在生活与学习中外化与行,同时也帮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研究技能与学术规范,为他们将来撰写毕业论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布置假期红色实践报告。学校处于川陕革命老区,很多学生都来自周边的县市,对过去发生在他们身边区域的红色故事、红色事迹有一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感与亲切感,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把红色文化作为开展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与主题,并将其作为多元评价学生品行修养、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方式之一。同时,鉴于思政课题立项的数量限制,为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马克思主义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发放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假期实践报告手册》,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红色实践活动,并撰写红色实践报告,思政教师依据学生的完成情况予以客观评定,并将其纳入对学生的平时考核机制之中。同时,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院还将其中较为优秀的红色实践报告汇编成册,作为成果专报,面向全校予以表彰。

一些学生撰写的红色文化实践报告,因其视角独特、收集资料新颖,在内容上体现了较高的史料及学术价值,对学校专职从事川陕苏区红色文化研究的教师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如有老师关注建国初川北地区土地改革研究,因不少学生家住川北农村,他们踊跃参与到该老师的研究之中,利用假期回家开展土改口述资料搜集工作,并撰写相关调查报告,对相关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他们通过向当年经历过土改的老年人访谈,对之前并不熟知的农村土地改革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增进了对农村现实社会的关注。

三、将红色故事引入课堂,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是红色文化教学体系的重要教学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增强高校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将红色故事引入课堂,通过讲故事的教学方法可以改变思政课纯理论教学的单一性。尤其是本地红色故事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获得学生的认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提升亲和力的同时也增强了思政教育的说服力。如神剑将军张爱萍、书法家魏传统即是达州人,也是四川文理学院的前辈校友,因此我校学生在思政课上对张爱萍将军、魏传统将军的革命故事就格外有兴趣,并且以他们的事迹与精神自我激励。以这些前辈校友为例,讲好文理学院的故事,组织学生参观保留着张爱萍、魏传统的墨迹和照片的校史陈列室,有助于培养学生爱校、爱故土、爱国的情怀,坚定了学生扎根基层,为人民、为家乡奉献自我的决心。

同样,革命元老王维舟是达州宣汉人,其人生经历具有传奇色彩。王维舟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同盟会,是第一个加入共产党的中国人(1920年加入朝鲜共产党),曾于民国初年在达县中学担任体育教员,传播革命思想,率军驱逐清廷在达县的知府,1923年在宣汉创建了弘文校共产主义小组,培育了川东游击军大量的武装骨干力量,领导了席卷川东、声势浩大的川东游击军起义,在川东北地区撒下了众多的红色火种,为中国革命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1]讲述王维舟的故事容易引起学生身临其境的共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与亲和力。可见讲红色故事引入课堂,是红色文化教学体系里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温贤美主编的《川陕革命根据地英烈传》记载了大量苏区人民不畏牺牲、坚信共产党的故事,这些故事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革命信念巨大的精神力量。如《一份土地册》的故事,讲述了1935年初,红四方面军北上抗日后,国民党地主还乡团反攻倒算,对参与土地改革的农民进行疯狂的迫害,巴中县和平乡苏维埃主席龚正随红军离开巴中时,将和平乡农民分配土地花名册交与其妻龚彭氏,对其讲到:“这是我们穷人的命根子,是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的凭证,也关系到分得土地的红军家属的性命,千万要保管好,不要落到敌人手里。”[2]卷土重来的还乡团得知土地册在龚彭氏手中后,对其毒刑吊打,要其交出土地册,龚彭氏宁死不屈,还乡团最后丧心病狂,惨无人道地用刺刀在其乳房划成两个“十”字。很明显,这些故事是苏区人民威武不屈、信念坚定的真实写照,对当代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弘扬革命精神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此外,讲红军廉政故事也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与共鸣。如川陕苏区时期的红军经济部郑义斋部长掌握了整个红四方面军的粮食物资和黄金珠宝,但他结婚时只是到山上采集了野花、树枝简单装办了新房,警卫员看到首长衣服破旧,便到军需科领了一套衬衣衬裤,郑义斋知道后,严厉批评了警卫员,叫他马上退回去。新婚宴上的伙食为荞麦面疙瘩,没有动用他掌管的白面与腊肉。同样,长赤县下两区土改队长冉亮川,为人正派、廉洁奉公,负责分田、分地时,自己不多分田地,相反把好地、好田留给别人,打土豪时没收的浮财全部交公,从不占公家财产一丝一毫。一个恶霸地主为逃脱土改队对他的清算,用金钱、美女收买他,对他进行百般诱惑,他大义凛然,不为所动,带领群众没收了地主的财产与土地。

四、将互联网与红色文化的融合,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从教学手段上提升红色文化教学体系的时代感

为用好红色资源,传扬红色精神,学校通过互联网技术激活红色基因,并使之融入学生精神血脉,从而实现躬耕践行。在现代多媒体技术使用上,一方面,我校思政课堂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依托系列本土红色影视作品,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的立体展示,全方位地开展红色文化教育,传播红色文化精神,发挥其入脑、入耳、入心的作用。

如红色记录片《不朽的王坪》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组织学生观看、讨论,通过解说和视角冲击,在继承先烈遗志,弘扬革命传统、献身伟大事业等方面,发挥了其他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不易达到的效果。王坪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所在地,是全国爱国主义基地。1934年1月红四方面军解放通江后,在此为反击刘湘“六路围攻”英勇牺牲的红军战士修建了陵园,陵园的选址、墓碑的设计,以及碑文的题写均由当时红四方面军巾帼英雄、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女士亲自完成,陵园内长眠了一万三千四百余名红军烈士,其中师团职以上将领40余人,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3]一九八二年四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为陵园题词:“学习革命先烈们的不怕艰苦困难献身革命的精神,为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而奋斗”。

又如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国宝档案》介绍了一幅保存在国家博物馆的,刻在石门上的红军石刻标语:“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联”。《国宝档案》介绍这幅对联时,讲述了一个娓娓动人的故事,这幅红军石刻对联刻写在四川省达县梓桐乡一处的石门两侧,为红33军李先念部钻石队所刻,其见证了1933年8月入川的红四方面军在达县各地开展宣传工作,创建红色政权这段红色历史,其内涵丰富,寓意深远,对于大学生了解红军宣传的形式、内容及手段具有重要的启示。

而播放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电视剧《远山的红叶》,更能震撼文理学子,使其灵魂深处受到一次彻底的洗礼,坚持原则、反腐惩贪,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关爱群众、扶弱助贫的共产党员就扎根在我们现实生活之中,离我们并不遥远。

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红色文化网站的方式,更加有系统性、有针对性地扩充展示红色文化知识,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来丰富红色文化教学手段。如学校红色网站中有一个重要栏目——红色巴山,详实介绍了川东北地区41个爱国主义纪念馆、战史陈列馆、故居等,其中,广安邓小平故居、仪陇朱德纪念馆、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通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巴中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暨川陕苏区将帅碑林、通江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苍溪红军渡纪念馆等七个堂馆,先后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神剑园、刘伯坚纪念馆、王维舟纪念馆、李家俊川东游击军纪念馆则被四川省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纪念馆了收藏大量的那一时期的遗物、图片、文献资料等。①睹物思人、触物兴怀,是人之常情,“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讲,建构红色堂馆这种特别的公共空间,是一种以历史的记录与诠释来塑造民族记忆的方式,它将更有利于民众对红色文化与精神的传承与发扬”。[4]

五、“抓好五个一曲,唱响三步”,多管齐下,推动红色文化教学体系落地生根

在长期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中,我校红色文化教学体系逐步形成了“抓好五个一,唱响三步曲”②的教学模式,较好解决了红色文化内容与形式,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与此同时,学校还按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的通知精神,实施了以思想政治理论课 “小班教学”为基础,开发与“大班授课”紧密衔接的“小班研讨”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课内学时,配备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围绕相关问题展开课堂讨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是红色文化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旨在培养和训练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实践方式包括实验、实习、社会实践、公益劳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科学研究等等。为了更好开展实践教学,学校建立了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如张爱萍故居神剑院、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朱德故居等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了一系列特色实践教学活动,如由思政教师带领学生开展社会变迁调查、州河污染调查等社会调查活动,带领学生到张爱萍故居、石桥镇列宁街、王维舟纪念馆等地学习参观。开展第二课堂是红色文化教学体系的创新之处。开展第二课堂,将红色文化教育有效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使学生在课堂之外继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让教学活动得到了深化,还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创作的灵感,产生了可观的思政教育成果。如我校组织的学生社团“知行合一”研究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社大力弘扬红色文化、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及公益活动,其中,中特研究社获得了全国“百佳”社团称号;我校将红色文化融入艺术创作中,创作了一大批具有红色文化意义的舞蹈、声乐、美术、摄影和微电影等原创作品,如舞蹈《魂铸巴山》就是巴山地域文化与红色文化融合的代表作品,获得了中国大学生艺术节“荷花奖”。

红色文化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各方面的支持。党中央对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是发展红色文化教学体系坚实的理论保障;学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鼓励教学模式的创新,协调校内外各方力量,为红色文化教学体系探索和建设提供了硬件设施及经费保障;我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团队凝聚了一批长期致力于红色历史文化研究与教学的专兼职教师,为红色文化教学体系提供了充分的人才保障。

注释:

① 详见达州市委党史研究室2014年编撰的内部资料《达州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遗址简介》第32页。

② “抓好五个一,唱响三步曲”。“五个一”指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五个基础条件,即 “一批基地、一个学分、一个社团、一本教材、一个团队、一个帮扶对象;“三部曲”指提高教学实效性的三个阶段,即感性阶段、理性阶段、升华阶段。

猜你喜欢

红色文化教学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红色是什么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红色在哪里?
谁远谁近?
追忆红色浪漫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