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跨文化人才培养研究

2018-04-03代丽丽

关键词:跨文化汉语交际

代丽丽

华北科技学院,河北 三河 065201

一、引言

我国有丰富的语言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可供开发利用。从战略角度出发,语言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象征。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能够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推广出去,将中国文化传播出去的国际化专门人才。崔希亮(2010)曾指出,“我们要培养知华友华人士,培养精通中国文化的博雅君子,更要培养在国际舞台上有发言权的中国通。”该类人才应具备一定的语言素养,并且能够适应跨文化交际环境,能够胜任各层次的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与交流等相关工作。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汉语经济价值的增长,国力也逐渐增强,这为汉语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带来了广阔的专业发展前景。目前,爱尔兰已经将汉语纳入高考外语科目,2022年起大学录取考试将正式开考汉语科目。2020年汉语将作为外语科目被纳入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体系。另外,在英国2020年学习汉语的人数也要达到40万。①世界逐渐认识到语言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性,这为汉语的国际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世界各国也希望了解中国,对中国有比较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中国潜在的市场机遇也刺激着世界学习汉语的需求。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辐射范围广泛,给沿线国家和国内的多个地区带来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机遇。各相关高校应因势利导,适应发展,寻求有效的跨文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二、当前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的人才培养系统。受地区办学能力和条件的限制,当前地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在课堂上多在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课堂实践的配置比占据课程总量比较少,在教学审核与课程实效的考察方面主要强调理论知识的掌握。因此,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理论知识转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弱,衍生出的人才缺陷即跨文化语境中,交流沟通及应变能力比较差。专业课程的开设也不够完善,对跨文化交际的介绍不是十分全面,主要集中于比较少数的主流国家,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及得比较少。

在当前“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汉语推广与中华文化的传播需要大量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才能够服务于我国对沿线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往来的需要。汉语教育市场以及中华文化传播市场逐年扩大,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更是逐年增多,但多数地方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并没有像重点高校毕业生那样能够顺利就业,大量学生在毕业后仍不能解决就业问题。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时代需求的情况下,多数在借鉴重点院校的培养方式,而在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地方高校,这种培养模式并不完全适合,并且引发了多种不兼容的现象,如师资条件不能跟进,课程开设不够完备,学生专业素养未能提升。

由此可见,在现实需求和汉语国际推广及中华文化传播的专业使命要求下,地方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进和提升的空间比较大。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各高校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追求长远可持续发展,其培养方案的各个方面应保持动态的平衡,协同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需要地方高校不断反思,专业教师团队不断进行探索创新,结合服务于战略,探求专业创新发展,应从跨文化交际方面寻求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从专业课程、教师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三、跨文化视角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素养分析

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不仅是语言的传输,也是思想和文化的交流,跨文化交际是未来专业学生不可避免的人际活动。相同文化背景的人际交往是同文化交际,而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进行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也就是说,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跨文化交际中,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这种文化差异体现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交际者的方方面面,如语言习惯、思维习惯、情感态度、宗教、政治、经济道德等。在众多差异环境下,为能够更好地推广汉语、传播中华文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需有跨文化素养。跨文化素养包括多方面的内涵,如对本国与外国文化的了解、跨文化交际方面、跨文化语境下的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技巧等。

(一)提升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应加强对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培养,包括中国文化素养和世界文化知识素养。作为汉语推广与中华文化传播的主体,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学习,不求成为某一项的专家,但应对各方面文化应该有所认识,并能够进行扎扎实实的学习。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知己知彼”才能达到教学与文化推广的目的和理想效果,因此,汉语国际专业人才应该认真地学习世界文化知识,认识到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文化差异,了解差异的内涵,专业教育除理论学习外,还应加强对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技巧方面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将两种文化很好地融合起来,促进中华文化在多元文化中的推广与传播。

(二)加强跨文化教育与提升跨文化教学技能

汉语推广与中华文化传播不是一分为二的两部分,受到文化壁垒的影响,有些国家的人民认为推广中国文化,是一种文化入侵,因此,这样的跨文化语境中国应该把握好教学过程中的文化传播程度与方式,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一定要保持一定的度,寻找到适应在异质文化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策略,避免造成文化冲突,更严重者会形成文化性的群体事件,乃至上升为国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在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学者应引导学生建立起汉语学习者所在国家的文化背景或语用前提。文化是一个民族意识形态的外显,文化不同价值观也不同,在跨文化交际时要努力发现对方价值观的重要性,给予足够的尊重,并且能够采用荣誉异质文化的形式隐性地进行中国文化传播。在汉语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过程中,透过外显文化对异质文化交际者形成价值体系及思想观念的影响,从而提升中国的世界形象,这也是符合了语言的以言行事的言语交际目的。

(三)重视跨文化交际心理教育,做好心理预防

初进入异质文化环境中的人,会感受到多方不适及文化差异带来的冲击,因此跨文化交际者会经历一定的心理波动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如能走出国门进行汉语国际推广或在国内从事对外汉语教学,都会面临此类问题。而这方面的培养,目前在多数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渗透,跨文化课程交际多数在进行文化上的对比分析。因此,跨文化交际课堂应进行一定心理疏导,给学生建立积极的心理预防,减少文化冲突与跨文化语境下的心理不适,教授学生一定的跨文化交际策略与学习策略。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在跨文化语境下,对留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对学习主体给予一定的关注和关心,增强其适应性,加快学习步伐。

这种跨文化社会技能的学习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专业教师在进行专业引导后,鼓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自我学习,既可以在进入异质文化环境之前,也可以在进入异质文化环境之后。前者可以通过书籍、报纸、杂志、电影、电视等多种媒介方式了解某一国家的风土人情,也可以通过向曾经在某一国家居住生活的人咨询。后一种学习是更直接的学习方式,需要学习者在环境中沉浸式模仿学习。

四、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路径

(一)高校合作,寻求共同进步

在培养方式上,地方高校不应闭门造车,应利用好地理等特点的优势,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整合地区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发展方式。

首先,在地区内部形成校际联合,各高校应加强协作,互通有无,共享教学资源,发挥团体的力量,在合作中追求共同进步。学校与学校之间应定期举办交流会议,共同商讨课程设计、教学方案方面的基础培养问题,以此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例如,有些高校自身不具备小语种选修或培训的外语专业,外聘培训教师成本较高,校际之间的合作可以在互联网平台上共享相关资源,共同提高。

其次,还应加强中外联合培养,为学生提供直接接触异质语言文化环境的机会,提高学生跨文化语境的适应能力及交际能力,并积累一定的海外经验,同时,加强中外学生的交流与互换,能够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增强中外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交流与理解②。建立起中外交流机制,同时也可以为教师提供进修空间。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许涛(2017)总结到,“一带一路”在国际办学、教育合作、文化交流等多方面都增进了广度和深度,在此环境下,“需要不断加强汉语教师和汉语教学志愿者队伍建设,全力满足沿线国家汉语学习需求。”③,这种联合培养的教育合作模式,可以快速地实现人才的成长。

最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就业途径不仅局限于汉语教学与文化传播,因此,高校应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专业与企业的合作与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种方向和就业选择的实践机会。

(二)提升教师团队素质

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学生就业出路。因此,配套人才培养模式也需要有相应的多元化的专业教师,因此专业教师要多元构建。高校应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给专业教师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空间,包括加强学科建设,教师的培养,教师的博士和博士后等培养,一帮一带的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等,以此来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

除专业基础知识的素养外,专业教师也应该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能力是最重要的实践素养,高校应该为专业教师提供更多的指导教学实践的机会,并且鼓励教师走出去,到海外积累更多的汉语国际推广的经验。促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成为教学科研型的双面教师,既有扎实的科研能力,又有指导实践课程的能力。

(三)跨文化交际人才培养应语言先行

从语言与文化的联系上看,语言既是文化,也是文化的符号编码。从汉语国际推广及文化传播的特点上看,当前汉语国际传播要提高语言与文化传播能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步骤上,应注意先语言,后专业的顺序。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语言能力构建,包括母语的语言研究能力、运用能力以及跨语言的交际能力。因此,从专业课程的开始角度来说,应优化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语言专业基础课程。从实践的角度来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应加强学生工具语言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开设上,应加强非小语种的教学,减少专业人才输出前所耗费的语言培训实践时间,大大提高了人才的利用率。

(四)开设多元课程,加强跨文化交际教学实践

在课程设置方面,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之前,一定要了解对方的文化,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文化课程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但当前汉语国际教育课一般仅局限于对西方文化的介绍,应在此基础上,增加比较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既有文化差异对比的理论知识,又有跨文化交际指导课,还应强化文化、正式、历史、宗教等多方面的了解与学习。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实习实践安排在大四阶段,甚至只预留了半学期的时间,而在短时间之内,多数学生无法获得满足未来就业需求的实践能力,也不能在此期间内找到合适的实习工作单位。甚至有些学生不重视实践环节,浮于形式。高校相关专业应尝试将实践环节分布于大学的大三和大四,在前期提高学生对实践的重视,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实践,利用充足的四年时间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结语

战略发展,人才先行,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跨文化人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方高校应不断整合资源,寻求长远发展,探求专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为专业学生开辟更多的途径与视角。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因势利导,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培养能够服务于战略及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跨文化专业人才。

注释:

①爱尔兰将汉语纳入“高考”选考科——2022年将成为选考项目 爱尔兰将有更多的汉语教学人才需求.北京青年报,2017-12-8.

②“一带一路”为国际教育合作开辟新天地,光明日报,2015-08-09.③“一带一路”:增进教育合作交流的广度和深度——访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司长许涛.《聚焦·“一带一路”下的教育行动》2017-01-16.

猜你喜欢

跨文化汉语交际
情景交际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