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理想信念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2018-04-03李安峰肖纯荣

关键词: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思政

李安峰,肖纯荣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1

理想信念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是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思想基础。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和改进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首要任务就是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1](P50)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如何在新的社会条件下积极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是我们高校思政课不断研究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存在的问题

理想信念是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在社会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也是大家长期为之努力的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这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其重要的工作目标和核心任务。新形势下,高校在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去认清和解决。

第一,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在新的时代环境下面临一定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化,这为高校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也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阻力。主要表现在:一是,伴随着国际交流的互动频繁,大量西方思想文化和生活观念的涌入,让一些大学生开始迷恋甚至产生崇洋媚外的心理,严重动摇了他们理想信念的思想基础;二是,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和难于操控性,虽然弘扬正能量是时代的主旋律,但一些负面能量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关系主义、功利利己之心等也开始在高校蔓延,严重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腐蚀着他们的生活;三是,在父母溺爱教育下的家庭环境中走出来的大学生,一部分人开始丧失了自我,逐渐形成了坐享其成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他们缺乏道德层次的规范约束,没有精神信仰的追求,这无疑给高校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增加了重负;四是,当前社会上存在的财富分配不公平、道德伦理缺位、少数党员干部以权谋私的腐败等不良现象,使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迷惘;五是,当下,“历史虚无主义”“怀疑主义”等思潮在一些高校学生中间蔓延,使极少数学生产生了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动摇,不能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以上这些消极因素很大程度上冲击着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阵地,不利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筑梦升华。

第二,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适应性、创新性有待提高。高校不仅承担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任务,而且还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载体。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互动的频繁,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在这样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生活丰富、视野开阔、价值取向和思想也渐趋多元化,但一些高校理想信念的教育意识反而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而呈弱化趋势,适应性和创新性不强。比如在课程设置上不合理,缩短思政课的教学时间,有些高校的思政课甚至被边缘化;教材一些内容较为老化,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不能承担起应有的育人责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一些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不能适应新的变化条件,加上本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高,更有甚者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存在迷茫之感,这些少数高校教师不可能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同时,在社会实践环节上,有些高校只注重学生的课本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固守呆板的教条教学,理论脱离社会实际,使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去接触了解日新变化的社会,这有可能导致他们不能把理想信念与具体的实践生活结合在一起。因此,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方法途径必须紧跟时代脚步,不断创新以适应党情、世情和国情的变化。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主阵地需进一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也是帮助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国际国内环境和民族前途有清晰而正确认识的有效途径,目前思政课教学在理想信念教育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这主要体现在:一是,重视不够,宣讲不深。有的高校只注重专业课的投入而忽视了思政课建设,片面地追求教学成绩和短期的宣讲效果以及实用型的课程设置,而对理想信念教育缺乏长远的清醒认识,甚至在教学改革中片面地迎合学生口味,缺少了本身的严肃性,这无形中使一部分学生不懂得当下改革开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仰了解不深入;二是,极少数思政课教师的马克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立场不稳定,尤其受到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他们不能认真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不懂得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很多时候使理想信念教育流于形式,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三是,思政课教学在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学手段比较落后,缺少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关理想信念的内容知识只停留在课本教材中,缺乏有效的实践性,与社会实际也存在一定的距离,教学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

二、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政课建设中的重要性

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政课建设的核心,在当下思想渐趋多元化的时代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主渠道。理想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奋斗目标,信念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的新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生群体,他们深受网络信息化和思想多元化的冲击,其理想信念势必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极少数学生认为在当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应该得到张扬和发挥,追求金钱的物欲思想也应得到提倡,而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则是模糊和遥远的东西等错误的认识,这种观点务必要澄清。高校思政课作为宣传和贯彻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主渠道,理想信念教育则是灵魂,这是由本课程的性质决定。高校开设诸多的专业课程,这些都可以对大学生进行宣传、说教和灌输思想,不过这些专业课是学生掌握技能的必备课,与思政课的性质有根本的区别。思政课不仅有高度的政治性和理论性,而且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思想阵地,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可以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思政课教学作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载体,不仅是意识形态领域与西方分化思潮进行斗争的前沿阵地,而且也承担着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职责,根据课程教学的内容,其理想信念贯穿始终。目前,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实际上也是根据理想信念这一核心灵魂制定的,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编纂的。如《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基本内容,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的重大理论成果,认清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性和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帮助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再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其根本还是让大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又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则是围绕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而展开,对清除学生中间存在的“历史虚无主义”,帮助他们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脉络等有重要意义。可以说,从思政课教学的内容和性质可以看出,作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阵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作为灵魂贯彻始终的。因此,“我们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要结合马克思主义原著和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学习,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用共同理想凝聚大学生的精神力量、激发他们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使命感”。[2]

三、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实现路径

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针对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其教化引导育人的作用,根据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创新和开拓新的路径方法,夯实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

第一,不断充实思政课教学内容。课堂教学要和大学生的自身实际相结合,把理想信念教育与他们的身心发展融为一体。比如针对一些学生对中国革命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应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选取有关马列著作的经典进行充实课堂,也可以选取一些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案例和他们比较关心的现实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科学的剖析,这样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以使学生接受教育,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此消除学生的疑惑和不解。同时,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把红色文化融入到思政课讲授中来,让学生们了解和认知我们党在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

第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时代需求。应在尊重学生主体、发挥他们积极性、主动性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适应时代发展的育人理念,如网络多媒体、田野调查、参观考察、主题讨论、座谈采访等,也可以结合重大节日和事件,如建军节、建党节等,进行征文、演讲、辩论和手抄报等,以此弘扬正能量,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夯实他们的理想信念。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开通微信、博客或者微课、网上论坛等,通过网上交流的形式,不仅能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还可以占领网络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阵地。因此,课堂包括网络教学,可以在不断充实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探索多样式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巩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

第三,把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不断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发展性。马克思主义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结合我国革命和建设的任务而产生了不同时期的理论成果,引导中国革命与建设取得了成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发展性。今天,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的征程中,我们党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最新理论创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3]因此,我们思政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向大学生深入宣讲,帮助他们认识和了解新时代新思想的重要战略地位。

第四,努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思政课教师是理想信念教育的传播者,夯实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对于强化思政课教学和巩固高校党的宣传舆论阵地尤为重要,一个毫无信仰、心气浮躁、功利熏心、没有党和国家整体概念的思政课教师,是无法把其知识和马列理论传播给大学生的。为此,要强化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素养,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不断提升他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层次,夯实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针对新的时代条件下产生的问题,对思政课教师也应进行人文关怀,在生活和工作上要关心,在学术科研上要帮助,要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当然,思政课教师也应根据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充实理想的内涵,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脑,以此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身心发展。

第五,走出课堂,深入社会。思政课并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应在社会实践中丰富和充实课堂教学,其中进行红色文化的学习考察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一环。红色文化是广大群众在党的带领下,在实现民族独立解放的革命斗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资源,它也是理想信念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国家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撑。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结合红色文化的课外实践,参观革命建设遗迹、考察重大历史事件发源地、寻访红色革命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唱红歌、读红书,等等,让大学生真切地感受这种理想信念所带来的强烈的视觉与精神冲击,这样更有助于在功利化的市场条件下巩固和夯实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使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

第六,根据上面所述,可以充分整合各种资源,“从全局的高度,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合力作用,”[4]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大视野思政课教学体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政课教学中理应要充分地利用各种资源,包括政府、课堂、网络、社会、学校、教师、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在各方面协同配合之下,努力构建全方位和多层次的大视野思政课教学体系。这种大视野思政课体系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模式,把“走进”课堂和“走出”课堂相结合,辅之各种有利资源,达到全面育人的格局。

总之,不断夯实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主阵地,强化思政课在马列宣传和教书育人中的作用,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特点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和引领学生,使坚定理想信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思政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