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AGIL模式的高校文化校园建设路径探究

2018-04-03钱兴成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育人校园

钱兴成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1231)

一、文化校园的内涵

“文化校园”是“校园文化”的高级形态,是一种全新的“校园文化观”,是校园文化成熟化的必然结果,其核心是培育独特的教育理念与文化精神。从“校园文化”到“文化校园”,是大学对文化规律的遵循和大学文化本质、教育目标的回归[1]。文化校园是以大学精神为价值导向,以人文精神为核心思想,展现一所高校活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文化生态,它的关键点在“文”,发力点在“化”,立足点在“校园”。一个健康良性的文化校园,必然包含生态自然和书香满园相辅相成的环境文化,精彩纷呈和青春活力相互辉映的行为文化,井然有序和以人为本相互促进的管理文化,阳光正气和轻松和谐相得益彰的精神文化,且这四种文化形态相互融通,互为补充,共同构筑高校校园的文化系统。

二、基于AGIL模式的高校文化校园问题分析

AGIL模型分析是基于适应(Adaptation)、目标达成(Goal Attainment)、整合(Integration)和潜在模式维持(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等四个基础功能的分析系统。“任何社会系统过程都服从于四个功能的必要条件。如果要取得均衡和维持这个系统继续存在,它们必须得到充分满足,同时,这四种基本功能又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紧密联系、互相包容的”[2]。高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有其特征的管理运作系统,环境、行为、管理、精神等方面作为核心文化内容,相互协同共同推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并构筑起一个闭环的行动系统,即高校文化校园系统。当前高校文化校园从面上看遍地开花、各有特色,但透过表象看本质,当前基于AGIL模式的高校文化校园存在一些不容乐观的问题,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文化培养内涵缺乏适应性

适应性是文化得以传承、光大的基础和前置条件。遗憾的是,现代大学对人才的文化培养在相当程度上正在慢慢弱化或变味:一是在本科教育领域,片面以为应用学科、管理学科、工程技术学科及其他各种应用知识教学就是功能专业教学,忽略了人文素质培养。二是在高职教育领域,片面以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忽略了职业素养熏陶。冯胜清在《中国教育报》上发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方针。但是在现实中很多学校都偏离了这一方针,一些院校片面地理解和执行“以就业为导向”,主要表现为把职业教育完全变成了就业教育,重视招生和技能教育,忽视了对学生进行以职业素养为重点的全面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绝不是为了培养“机器人”[3]。

(二)育人价值导向与目标达成相偏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国务院在“双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中明确要求:坚持用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静心治学,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基本遵循,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4]。再反思竺可桢之问、钱学森之问,可以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既体现专业知识技能的重要性,也反映学生思想品德、人格品行、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团队意识等非专业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当代文化教育学创始人斯普朗格提出:“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然而,在当前高校文化建设中有失偏颇甚至变味的现象却是客观存在的:有的把育人内涵建设只是停留在理念中,与建设实践存在“两张皮”现象,缺少针对性、可操性、有效性;有的把育人导向简单定义为课外文体节庆活动,缺少人文性、思想性、艺术性;有的把育人属性仅仅定位在硬件物质建设上,甚至出现“文化”被过度“物化”的现象,缺少大局观、丰富性、统筹性。

(三)文化育人合力缺少整合性

英国学者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把“文化”定义为: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任何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具备的能力和习性[5]。泰勒从文化系统的构成指出了局部组成整体、整体大于局部之和的文化整体特性。美国学术界将校园文化内涵界定为:“学校的历史、使命、物质环境、标准、传统、价值观、办学实践、信仰等诸多因素综合而成”[6]。可见文化与校园是一个有着丰富而又深厚内涵的体系。当前国内高校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文化校园的理解和研究只是停留在高等教育研究的边缘,甚至把文化校园等同于校园文化的认识层面,在文化校园的理解上突出表现为一种文化整体性视角和方法的缺失。不少大学甚至还没有或缺少文化校园体系在宏观层面的设计、中观层面的制度、微观层面的操作,各种文化事项处于自发、游离状态,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未能形成育人管人的合力。

(四)潜在模式维持方面缺乏系统的组织构架

“睡莲模型”理论认为,一个组织的价值构架如同一株睡莲,而处于“水面上的花和叶”是该组织文化的价值表象,“水中的枝和梗”是维系整个组织价值“枝叶”和“根系”的桥梁和缆绳,而埋在淤泥里的“根”则是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和组织价值观达成统一的结合点。如果将大学的整体文化看成由多层级文化组织构架组成的“睡莲”,那么核心层的价值理念是大学精神文化中最关键、最精华的部分,是大学行动体系中的中枢神经,也是确保“睡莲”美丽绽放的核心要素。这个中枢神经和核心要素,不仅要引导学生加强对专业技能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要凝练大学的文化品牌,凝合大学的文化组织,凝集大学的文化合力,共同致力于优秀模式的创建、优秀文化的倡导、优秀大学的创办,唯有如此,高校这株“文化睡莲”方能永葆盈盈欲滴,清香阵阵,沁人心脾。然而在知识学习追求短平快、业余时间碎片化、文化汲取多元化的当下,如何厚植大学文化沃土及培育可持续发展的文化造血功能,是真正实现大学文化回归的关键所在。

三、AGIL模式指引下的高校文化校园建设路径

(一)拓宽文化育人内涵,形成文化校园新环境

美国卡内基教育基金会的调查表明:“大学教育的效果直接与学生在校园里度过的时光以及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的质量联系在一起。”[7]文化校园建设不能只停留在自娱自乐、自得其乐上,要将文化校园建设作为人才兴校、品牌强校的重要举措和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主要抓手。教育部曾开展“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评选及展示”活动,它抓住了高校文化建设需要博采众长、重点培育的关键,这对高校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繁荣高校校园文化方面,可以说坚定了“主心骨”,筑牢了“主阵地”,唱响了“主旋律”,确立了“主战场”,壮大了“主力军”。育人内涵更为丰富的文化校园建设,要重点在校园环境文化系统的品味打造、校园行为文化系统的目标追求、校园管理文化系统的智慧管理、校园精神文化系统的本色保持上,体现出高度、长度、精度、纯度,把文化育人的思想植根于学校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的方方面面,营造文化校园新环境。

(二)转变育人理念,形成文化校园新目标

文化校园是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繁荣的集大成者。从大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来看,引导人、培养人、塑造人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文化校园建设的生命力[8]。把握好文化校园建设的方向、内涵、使命是推进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时任英国教育大臣的妮基·摩根曾指出:英国核心价值要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所有学校都应该像提升学术标准一样,加强英国基本价值观教育,让每个孩子懂得英国价值观与学数学、英语一样重要[9]。可以说,基于校园综合管理和学生综合素养的文化校园思想的形成,是大学文化精神的深化,是大学文化初衷的回归。高校应根据不同时期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接受方式,“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文化教育、专业教学、艺术培养、体育锻炼、学术研究、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中去,力求在文化价值的引导上、文化载体的创建上、文化抓手的形成上、文化品牌的打造上成为主力军,拥有主动权,让文化像盐一样溶解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而构建起文化+教书育人、文化+管理育人、文化+服务育人的文化育人新目标。

(三)整合多重资源,形成文化校园新合力

现代高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主体但绝不是一个封闭的实体。文化校园既是大学系统中的子系统,也是众多下级系统的母系统,不能将文化校园建设仅仅作为一种教育的途径、载体和手段,而应归纳到大学的发展战略、办学理念、管理方式和人才培育定位体系中。校园文化整体性目标的实现,必须经过文化整合而实现,从整合到整体是大学校园文化由实然到应然的必经之路[10]。因此,校园里的学生、教师、管理员、建设者等全部人员,都应该成为文化校园建设的参与者、责任者、共享者。学生应从一个受教育的对象主动成为文化建设的响应者,从“要我参与”转变为“我要参与”;教师要从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文化建设的引导者,把思政课堂演变为课堂思政;校园管理服务人员要学会用文化的视角和理念去指导和推进本职工作,包括公寓宿管、校园安保、环境保洁、食堂餐饮服务等;校园环境的建设者要深入研究并主动接轨与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育目标、校园传统文化相匹配的校园环境文化,赋予校园建筑、环境绿化、人文景观应有的生命力和艺术感。通过齐抓共管、多措并举,形成事事讲文化、时时讲文化、处处讲文化、人人讲文化的文化校园建设新合力。

(四)创新文化组织构架,形成文化校园新模式

文化传承和创新作为高校办学四大职责之一,需要统筹协调、全面部署,开展系统的、持续的、创造性的实践探索。有目的的、有效的实践探索必然需要一套目标明确、体系完整、逻辑清晰、相互支撑的组织构架。通过历史的传承、时代的创新和实践的探索,把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文化校园打造中,内化为学校精神。通过顶层规划、基层实践,逐渐构筑起软硬相关的环境文化、动静相连的行为文化、松紧相映的管理文化、显隐相通的精神文化,成为高校文化校园系统的“四梁八柱”。文化校园作为一个系统,既需要保持基本组织构架的稳定性,包括它的主流价值、精神气质、参与主体、基本分工等,同时也要体现时代的创新性,如管理手段、表现方式、活动主题等,实现文化校园的传承与创新相得益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国家宝藏”,这些人文类节目为何能广受热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使这些经典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组织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这些活动的具体形式各高校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由此,文化校园通过不断传承创新,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新模式。

“文化育人意味着通过延续重要的传统、习惯和经验,努力促进文化对人的永恒力量”[11]。文化校园是一个需要长期积淀、不断创新、永续发展的“系统工程”。基于AGIL的系统分析模型,一定程度上开启了重新审视文化校园建设的新视窗,为高校文化校园的重构提供了另一种视角,有助于构建多元、自觉、互动、创新、充满人情味的文化校园体系,推动大学教育在文化上的回归,实现人才培养在人文上的重塑。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育人校园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