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激趣引思 打开化学之门
2018-04-03季祥云
季祥云
(江苏省南通市平潮实验初中 226361)
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思考是人对意向信息的一种探索活动.激趣引思是指通过激发兴趣,使人产生探索某种事物的欲望,并能持久探究某种事物的过程.打开化学之门,并学好化学,必须要有持久、积极,并为之付诸行动的心境.
一、激趣引思的实践
1.通过课本知识激趣引思
当学生翻开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课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绪言).笔者通过课件展示学生已知的宏观物质和未知的微观物质后,提出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怎样获得这些已知的物质,又怎样探索合成新的未知物质呢”这一带有激励性的问题.随后笔者提出:要认识物质世界,学好化学,首先要从物质的变化开始.随后让学生自行完成教材中实验1-1里的4个实验,并通过实验记录,思考4个实验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以此让学生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原子的结构到底如何?笔者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从教材中找出答案,并让学生提出新的问题.问题源于思考,思考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通过阅读课本,有的学生提出了:“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中子数与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有关系吗?”“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我们怎样通过实验了解到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呢?”等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引导学生仔细分析教材53页表3-1“几种原子的构成”,并从中找出规律.对于第二个问题,笔者则提示学生,核外电子的能量都一样吗,学生肯定地回答,不一样,离核近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远的电子能量较高.那么能否通过电子的得失情况去寻找答案呢?如钠原子与氯原子形成我们每天都要食用到的氯化钠.再次回到课本,让学生认识到钠原子与氯原子形成氯化钠时,钠仅失去1个电子,说明第1个电子在外层,能量较高容易失去,而第2个电子在内层,能量较低,不易失去,以此说明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通过合作学习激趣引思
不同学生个体的知识储备不一样,思维能力、思维方向也不尽一致,利用学生都有表现欲望的特点,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既有助于知识的深化和问题解决,也有助于对新问题的思考.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认知,从拉瓦锡的实验到红磷在空气中的燃烧实验(实验2-1),学生初步了解到空气中存在大约1/5的氧气和大约4/5的不能支持燃烧的非氧气,虽然教材中给出了空气的成分,但怎样知道含有这些气体呢?笔者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间的合作进行讨论.不少学生依靠在小学学过的知识和课外及日常生活中接触到信息,叙述了一些物质存在的现象,如通过呼吸作用及石灰水表面形成了硬膜知道了有二氧化碳,通过饼干变潮知道了有水蒸气.对于仍然不能确认的物质,笔者则提出,要进一步学好化学,去认识未知物质的性质,才能进一步确认空气的成分.
水是最常见的无色液体,认识水资源,爱护水资源,依靠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越辩越明.对于水的净化,过滤及蒸馏装置,笔者在实验中让学生讨论相关注意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如有学生提出用滤纸过滤太慢,可否改用纱布过滤,蒸馏时水的沸点恒定为100℃,可否不用温度计等问题.让合作学习常态化,通过合作增强兴趣,通过合作引入思考,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是激趣引思之必然.
3.通过课外拓展激趣引思
结合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内容,利用家庭中常见的器材和试剂完成相关的趣味性实验,既可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又可激发兴趣,引发新的思考.碳和碳的氧化物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在学习这一单元时,笔者让学生自行提出课题,自行设计实验,自行寻找实验替代器材,自行完成实验,结果全班设计并完成的实验达30个.有的学生从干电池中取出石墨棒进行燃烧实验,有的学生将木材燃烧产生的CO2通入澄清石灰水验证了CO2性质,有的学生用鸡蛋壳与醋反应推测出鸡蛋壳中可能含有碳酸钙等.但也有学生提出了热气球为什么会上升这一问题,因为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比空气重,该同学表示百思不得其解,后经讨论方知是因为温度升高气体密度变小之故.
在一般情况下,课外拓展教师总会给出具体的实验及具体的操作,而让学生验证某一或某些物质的性质.笔者认为,过分具体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也不利于思维的深化和学生间的合作讨论.如对酸碱盐性质的认识,如果教师规定了回家后用洁厕精与苏打反应,或与铁反应等验证相关物质的性质,如果学生家里没有洁厕精怎么办,没有苏打又怎么办,就是有这些用品,完成实验后也不会激起兴趣,更别提引发思考.如果换一种方式:自行寻找家里的酸碱盐,设计并完成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推断物质的性质,再与同学交流,这样会变得更好.
二、几点体会
1.兴趣不一定能引发思考
兴趣是以知识和探索外界事物的需要为基础的,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如果兴趣不是指向对某种对象的认知,而是指向某种活动的时候,兴趣便变成爱好,而爱好则难以引发深层次的思考.所以教师所激发的兴趣,首先要有一定的指向性,即指向认识事物的本质,其次要唤起学生乐于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而不是敷衍了事.最后要激发去研究,去探索某一事物的动机,追根溯源不知疲倦地去研究.唯有产生一定指向的动机兴趣,方能引发思考.
2.思考必须要有兴趣
思考源于主体对意向信息的加工,人之思考源于思考力,思考力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大小是指思考者掌握的关于思考对象的知识量和信息量;方向是指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思维活动,体现目的性、方向性和一致性;作用点是指把思考集中在某个特定对象上,并掌握其中的关键点.如果对思考没有兴趣,则无法获得持久的方向指向,也找不到作用点.对刚接触化学的九年级学生而言,有兴趣但难以持久,有动力但难以恒定,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将化学与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相联系,通过兴趣引发思考,通过思考强化兴趣,循环往复,以获得持久动力.
3.从门外到门内,兴趣是动力
作为九年级开始学习化学这门学科,它既有合格的初中毕业生要求,又有从初中升入高一级学校的要求,无论你是否愿意,都将要打开这扇门而进入学习程序.教师能否通过恰当手段,巧妙方法提升学生的兴趣,是学生能否掌握这门学科的关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有兴趣,有指向才会有动力,才会乐学,好学.借用教材中的一句话“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例如:色泽鲜艳的衣料需要经过化学处理和印染;粮食、蔬菜的丰收需要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合理使用;水泥、钢材、玻璃、塑料等化工产品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汽油、柴油是许多现代交通工具的燃料;这些都与化学密不可分.”只要联系,任何内容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只要挖掘,任何知识都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学好化学,从门外到门内,兴趣将是永恒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