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特征研究
——以广东地方本科高校为例
2018-04-03龚文豪
龚文豪
(肇庆学院政法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以“知识”为第一生产力的背景下,大学生肩负着繁荣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使命,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发展。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着多样化等问题,面对国内和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很多不利的因素导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缺失。文章以广东地方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广东六所地方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效的调查,分析理想信念教育的情况,寻找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内在需求,提出帮助他们提高理想信念觉悟的有效途径,培养出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大学生。[1]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选取了广东省肇庆市的肇庆学院、潮州市的韩山师范学院、湛江市的岭南师范学院、韶关市的韶关学院、茂名市的茂名学院、惠州市的惠州学院等在校本科生600人(男生300人、女生300)。共派发600份问卷,回收429份问卷,回收率71%,有效问卷424份(男生216人,生208人),有效率98%。将收集的问卷资料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并制作图表。通过中国知网、图书馆收集了与理想信念相关的书籍、论文,将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类筛选,提取与本研究有关的资料应用到文章中,为本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理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地方院校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特征
地方院校不同于城市院校,缺乏城市院校拥有的地理位置资源,其他资源也相对落后,对大学生教育也会有所偏差。理想信念教育对大学生成才成长意义重要,因此针对广东地方院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学程度以及存在的不足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分析。
(1)理想信念教育成效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教育的最重要环节,是大学“立德树人”教育的基础。那么,地方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如何?通过对教学效果、思想政治课程的影响、教学途径的需求及方式调查,根据统计可知,广东六所地方院校的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总体成效中有8%认为非常有效,25%的大学生认为比较有效,27%的大学生认为一般有效,由此清晰地了解到地方院校在社会主义理想教育的成效达到60%。此外,有35%的大学生认为不太有效,有5%的大学生认为无效果。总体而言广东地方院校在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的总体成效一般,积极的“理想信念”占优。
(2)理想信念教育内容
根据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内容的熟悉程度的问题”的调查结果统计,理想信念教育的比例最高(20%),其次是爱国主义教育(24%),第三是荣辱观教育(16%),由此可见当代地方院校大学生在信念、爱国、荣辱观方面关注程度最高,侧面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引导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上有积极的作用,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有初步成效。在马列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习上,显然收成效果一般,这与课程理论学习的难度有关系。“改革创新和时代精神教育”并不吸引地方院校的大学生,这与当地的经济环境有一定联系,例如广州的优质的资源不能共享到湛江,实时的教育影响比较有效,地方院校大学生并不能及时见到改革创新带来的优势。综上所述,当前地方院校在理想信念教育上进行的比较顺利,取得的实际效果一般,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仍需再加强。
(3)理想信念教育方式
教育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通过教材进行互动的过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占首位,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能否吸引学生的途径。[2]从调查调查教师(教学方法)、学生(兴趣)、教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其他问题等的数据发现,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死板(64%),可见,理想信念的教育内容未能吸引大学生的兴趣,从而影响教育效果。其次,学生认为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55%),教学方式存在理论讲解,显得课堂教学气氛乏味。再次,认为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不一致(51%),书本理论不能够很好地够用于日常生活中,抗拒书本的理论知识。理想信念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触碰心灵深处,是非常庄严的教育,它是百年不动摇的精神引领,不管网络文化怎么冲击,学生个人怎么展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部不可忽视。综上所述,地方院校在理想信念教育中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渠道,因此大学生认为要结合社会背景进行实践教学,在实践的过程中渗透“信念”教育,结合学生兴趣和需要将理想信念理论教学发挥最大效果。
(4)理想信念教育途径
教育需求是课程安排的出发点,也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的反映与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地方院校大学生的教学需求,进而更直接了解学生更容易接受哪一种教学方式。在调查的数据中发现,地方院校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途径是社会实践活动(65%),其次是思想政治课程教学(20%),最后是其他课程教学渗透(15%),由此可知社会实践活动占主导位置,也是地方院校大学生喜欢的教育方式。社会实践活动由学校团委牵头,二级学院组织,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有目的的社会锻炼或见习。体验式教学是社会实践的一种,是一种从生活中接受理论的熏陶,从而在真实环境中体会。从学生选择的数据可知,学生主观地认为社会实践活动比课堂学习效果更好,且更容易接受。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下,必须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同时保证课堂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加强社会实践,保证理论与实践统一。
从调查的数据中,在“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方式具体实践路径方面,有33%的大学生认同志愿者服务,这是支持率最高的实践方式;28%的大学生认同党课和党团活动,22%的大学生认同班会和班集体活动,还有17%的大学生认同学生社团活动。由此可知,地方院校的大学生对担当志愿者有浓厚的兴趣。从数据分析可见,目前广东地方本科院校在理想信念教学方式较为简单,仍然不能满足大学生内在需求,除了丰富社会实践活动之外,必须增加对实践类的志愿者服务、党课和团日活动的支持力度。
(二)困扰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原因
作为当代大学生所必备的精神引领,在教育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外界的困扰,增加了教育的困难。[3]综合分析外界的干扰因素,主要是因为教师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度不够,力度不足。教与学是从教师、学生、环境的三者结合,根据广东地方院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特征,认为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未形成,第二理想信念教育的要求被淡化。
(1)大学生的价值观标准尚未形成
第一,外界因素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与中学的社会环境对比而言,大学环境更加开放与多元化,大学生更愿意去了解社会发展动态,表达个人观点和需求。在树立理想信念的过程中,外界的错误思想冲击会更加容易误导大学生的价值观,阻碍他们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深层次理解。还有,中学生过渡到大学生之后,思维模式还是停留在中学时代,更容易根据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进行判断,所以大学生的从众心理非常普遍。研究报告显示,当前许多大学生在入党入团的动机上十分肤浅,对申请书的抄写都是网络负责,并不代表个人心声。在大学氛围下,大学生根本体会不到社会现实状况,即使教授课堂传授知识,也仅仅是一种学科知识而已。
第二,大学生理想信念形成具有不稳定。从生理学、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的生理条件趋于成熟与稳定,但是心理条件还是柔嫩,缺乏社会的历练,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大事会惊慌失措,使得理论教学中的理想信念与现实背道而驰,产生脱轨。[4]尤其现实的事情,不能用理论知识进行分析,现阶段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比较快,价值观念、世界观很难在短时期形成,有波澜起伏的过程。尤其遇到敏感的社会问题,用消极的态度、单一的观点看待问题,缺乏理性的对待和思考。缺乏全面的、有逻辑性的思维去看待事件,盲目跟从网络舆论,误导大学生对真实事情的来龙去脉。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不稳定因素多方面,除了学校教学的课堂授课之外,还有社会实践舆论、家庭生活背景、同学之间交流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形成。此外,社会阅历浅,价值观标准不确定性太多,导致大学生在形成理想信念的途中迷茫,信念起伏波动。
(2)大学生对教育的内在需求
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生涯起到精神引领的作用,大学生是理想信念教育的对象,只有从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才能有效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5]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融入教学中,才能发挥教学的最佳效果。理想教育属于一种精神教育,相比一般学科教学难度更加大,教学方式是否将教学内容融合学生需求,这将影响教学效果。否则将会产生抵触情绪,觉得课程内容鼓噪。理想信念教育不是给予大学生在职业或技能上的指导,而是从精神层面引领大学生职业规划,使得大学生在行动上和思想上都能坚持最终的信念价值取向。[6]在教育的过程中,有些思想不坚定的大学生认为,他们是接受课程安排,处于被动教育,平时的考核上无法体现理想信念的价值;也有一部分大学的观点认为,在理想想念的理论或实践上都充分做好,却未能树立信念。因此,教育之后的成效,关键是能否满足大学生的内心需求。一切兴趣的根源来自动机,一旦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内心的需求激发学习动机,才能促进大学生学习成效,达到教育效果。
三、结语
广东六所地方院校的大学生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总体成效中有8%认为非常有效,25%的大学生认为比较有效,还有27%的大学生认为一般有效,总体而言,广东地方院校在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的总体成效一般,积极的“理想信念”占优。学生认为教学内容死板(64%),其次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55%),再次就是教学的理论与现实不一致(51%)。可见,理想信念的教育内容未能吸引大学生的兴趣,从而影响教育效果。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严肃的教学,随着大学生在网络时代的个性化,在两种不同风格思想碰撞下,大大地影响了教育成效。地方院校大学生认为最有效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是志愿者服务的社会实践活动。教授与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教的内容要符合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又要结合学生心理需求,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才能增强教学的成效。多数大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理想信念教育缺乏一个将理论与实践升华的机会。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要保持一颗与时俱进的教学心态,务必了解和掌握学生对理想信念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在心理需求,充分做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理想信念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引领,不管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怀着一个“中国梦”的远大理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
[1]李辉.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现代性审视[J].思想教育研究,2008(1).
[2]陈嫦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4).
[3]朱喜坤.论理想信念教育的概念和地位[J].理论学刊,2006(12).
[4]刘珊妤.90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调查及问题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2(13).
[5]江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
[6]姜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现状及教育对策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