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高校经济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4-03徐爱燕
徐爱燕
(西藏大学,西藏 拉萨 850000)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央及西藏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双创”型人才培养,可见中央及地方政府对“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和社会对“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大学生是“双创”的重要力量,也是“双创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西藏高校承担着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责任,培养“双创型”人才就是引领作用的主要体现。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独具“西藏特点”,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缺乏直接的经验借鉴,只能在摸索中前进,但无论如何都要以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为目标,而“双创”为特征的自我发展正是提升西藏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对西藏高校的经济类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西藏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学内容单一,创业教育薄弱
西藏高校传统的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重视理论教学,基本以“满堂灌”形式进行,加上考虑学生的安全和诸多实践条件的不完善,以及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高校社会实践课程很少,也很难真正带学生走入社会和企业开展实践,这严重影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创新创业对学生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又是多样性的,不仅需要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也需要实践的体验与经验的积累。传统单一的缺乏社会实践环节的教学模式,存在明显的供给不足现象,不能满足学生发展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多样性需求。
(二)师资队伍缺乏实践经验
西藏高校目前的专业授课教师均为经济与管理类专业毕业的专业教师,学校虽然也通过各种方式引进、培养专业课程老师,但由于大部分没有经过严格的创业培训,更缺乏真实的创业经验,所以对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基本都是理论讲解,无法从实践上给予指导。同时从学科建设、学校发展角度来看,科研工作和任务较重,很多教师都很难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中,不仅自身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教学实践和改革研究,也无法给学生进行长期持续的相关指导。
(三)主体错位,学生主观能动性弱
传统教学均是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由于缺乏创新的教学理念,以及长期养成的教学习惯、教学方法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等问题,偏重课程内容讲授,不能结合社会发展和学生能力培养需求,导致学生学习热情不足、积极性不高。高校的教学目标不应是理论知识的简单传授,学生掌握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是关键,因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方可适应“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
(四)就业观念滞后,创业意愿不足
首先,由于地方政策和社会长期的单一就业情况,西藏高校学生毕业基本都是追求稳定的工作,目标是考上公务员,不仅有稳定的收入也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这种择业和就业观念的形成主要源于西藏经济发展水平与各地区经济状况的限制,长期发展的限制,人们思想的固守还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各种成分的经济不断迅速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公务员行列,也为创新创业创造了较大空间。其次,由于长期较为封闭单一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的不足,西藏大学生承受风险的意识、能力与意愿较差。创新创业有一定的风险,而风险是个未知数,目前的现实情况是不管学生还是家长都不愿意去承受这样的风险,哪怕大学所学专业和实际工作没有任何关联,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就是一份稳定的“工作+收入”,尤其以西藏生源最为明显。这与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长期影响直接相关,因而直接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认识和意愿不足。
(五)创业扶持缺少针对性指导
对高校在校生“双创”项目的扶持力度跟不上“双创”发展的社会需要,也缺乏必要的指导。目前对大学生“双创”的政策扶持以教育厅和各高校自己组织的项目为主,特别是对参加“创新、创业”比赛获胜的学生有一定的奖励和经费支持,而对于“双创”的项目普及和潜在项目培养方面,缺乏必要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同时在对项目的指导上,缺乏较为系统的从创业方向选择、资金需求、团队建设与管理等具体的细节性专业指导。
二、西藏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及必要性
西藏独特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深刻影响着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和发展轨迹。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广袤的雪域高原,实现绿色、平稳、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没有任何国际经验可以借鉴,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实践课题和理论难题。为此,我们需要大量的满足本地发展需求的经济类专业人才,“引进不易”,只有想法“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需求问题。为此,西藏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须从大局着想,立足当地,培养的学生不仅须具备基本的经济学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养成一定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创业技能以及守业能力。因此,要培养经济类“双创型”人才,就须更新人才培养和教育观念、开拓思路,转变教育就业观念,加强教育教学改革,不仅仅要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更得加强实践课程的训练。师资团队建设也要多管齐下,既要校企联合培养师资队伍,也要争取更多的内部培养与企业引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三、西藏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一)思想引领,转变就业观念
思想引领行动,只有拥有强烈的创新创业意愿,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方可有效开展。因此,培养“双创型”人才,首先须改变西藏高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1.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参加多种多样的创业项目和活动,全面认识创业、了解创业、参与创业;并通过学校对创业的宣传和教育,形成浓厚的“我要创业、我想创业、我能创业”的创业文化氛围。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大、机遇好,使大学生有意识地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结合西藏特色,结合社会和学校的支持与鼓励,在文化、旅游与特色产业等方面开展创业。
2.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专业技能。西藏高校经济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重视与本专业发展趋势的紧密结合。不仅需要将本行业和本专业技术领域中的最新成果不断引入教学课题中来,还应将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形成教学案例在教学中加以运用,拉近在校大学生和社会的距离,缓解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轨的矛盾。同时,对大学生参加和可能参加的各类创业项目,应按内容进行分类,并有针对性地结合专业知识的讲授进行创业项目分析,尽可能使大学生少走弯路,积极鼓励和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全面引导和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另外,还需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风险意识,要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作为管理者的思维和能力,只有这样,大学生创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下来,并不断壮大自己。
3.后期项目跟踪机制
创业容易、守业难,调研显示,99%的初创型企业一年内消失,这样的结果必然打击创业激情、就业热情以及投资积极性,对于刚从高校毕业的学生更是如此。尤其是在崇尚“公务员”、“稳定”就业观念影响下的西藏高校毕业生,一旦创业失败,下一步“创新创业”的工作将是举步维艰。虽然创业不一定都会成功,但一定要为了成功创业做好准备,这个准备不是学生自己就能做到做好的,高校要有相应的教育培训体系和跟踪管理机制,及时掌握学生创业的动态和遇到的问题并及时指导,要用长远和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来谋略今天的西藏经济类人才培养问题。
(二)优化师资,培养“双创”型师资队伍
1.自我培养。西藏高校师资分为科研型与教学型两种。教学型师资相对来讲科研力量薄弱、对科研兴趣不高、张力不足,针对这一类教师应鼓励其向实务类课程教师转型,并将其作为“双创型”教师的后备力量,积极培养,鼓励并创造机会给他们到机关、企事业单位进行社会实践或挂职锻炼,在实验课程中鼓励他们与企业、证券公司、社会中介等合作,作为“双创”骨干教师不断加强其专业能力培训。
2.人才引进。不断改进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对“双创型”教师引进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引进具备丰富“双创”实践经验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3.充分利用援藏资源。中央、各兄弟省市和高校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加大援藏力度,要充分利用援藏高校的资源,尤其是具备“双创”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不断吸取新鲜血液,结合国内其他地区和高校的“双创”教育教学理念与实践,给现有西藏高校“双创”教育教学带来新思想新启发。
4.聘请兼职导师。聘请兼职创业导师是西藏高校解决和优化“双创”教育教学师资的有利途径之一。在整个“双创”教育教学体系中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家、技术创新专家、政府经济部门专业人员和年轻的创业成功人士等担任“双创”指导的兼职教师,不仅能给大学生带来专业的指导,也能使大学生具备更多的创业激情和创业梦想。
综合以上,西藏高校通过自身培养、人才引进、利用援藏资源和校外聘请等多种形式的师资力量形成“创业导师+专业导师+企业导师”的组合师资团队模式,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促进“双创型”人才的培养。
(三)改进教学大纲,推行多种课程形式并存的教育教学模式
1.建设实验课程
改进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在专业培养计划和大纲内容上增加实验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具体可以通过在校内模拟实践基地建设,如在校内设立税务大厅、模拟银行、模拟各类交易市场等,让学生在一个仿真的环境中,开展模拟实践教学活动。如经济学沙盘实践教学的试行与推广,沙盘课程就是模拟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通过模拟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个人、企业、政府)融入市场,了解企业经营的相关步骤、决策分析应考虑的相关问题,感受企业真实的运作过程,加强学生对所学经济学理论知识的了解,巩固薄弱的经济学基础知识;通过沙盘模拟课程实践企业运行,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素养,加强未来就业实践的基础;通过经济学沙盘模拟课程,通过组员间的沟通与协调,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分析、动手与创新能力;通过经济学沙盘模拟课程,总结实验经验,整理模拟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报告,提高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
2.设计创业活动课程
改进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在专业培养计划和大纲内容上设计创业活动课程,增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创新创业大赛有着强大的育人功能,是一项具有前瞻性并且可以促进培养创新人才模式的重要举措。通过国家大赛、挑战杯、学校辅助大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团队提交项目,边比赛边选择边辅导。创新创业大赛是培育大学生双创能力的一个有效切入点,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双创”竞赛,对于获奖级别较高的项目,设立竞赛获奖替代毕业论文等措施,激励学生参与竞赛,提高参与率。在创新创业大赛的催化下,社会各界人士对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得到调动,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到实处。因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上也可以通过设计多种创业活动课程,使大学生积极准备,积极参与,不断提高实际能力和水平
(四)改进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模式
培养“双创型”人才,需紧跟时代步伐,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学方式上实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知识传授型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能力教育教学方式转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引导为主导,通过知识讲授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求知欲与创造性,提高实际思考和动手能力。在教学内容上结合时代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注重理论知识和能力培养的紧密结合,在具体内容设计上主要包括:讲授前沿的理论研究,介绍最新的世界经济形势;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最新的案例进行教学,用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典型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经济学中的理论与模型,案例教学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丰富多彩,增强趣味性和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广泛运用模拟教学法,运用模拟情境扮演某个角色,开展业务工作,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技能和决策的能力。
(五)强化实践教学,实现校企融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践教育是培养经济类专业学生“双创”能力的重要环节。以“双创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的改变,对模拟、试验、实践的教学要求和难度要远远大于理论型教学,这里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同样也需要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参与实践教学环节的各项具体活动,彻底由被动学习的传统习惯转换到能力培养的主动学习,让模拟、竞技、试验、实践教学成为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方可使经济学课程成为最有生机、最有活力和最有创造性的课程。
1.重视教学实践环节。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突出对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视,可以通过经济类专业课程的实践成绩要在总成绩中占有一定比例的方式来督促学生强化该方面的训练,引起学生对实践环节的重视。
2.加强以毕业论文为核心内容的科研训练,明确要求选题紧密结合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或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保证毕业论文选题的时代性与应用性。可以从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开始要求学生紧密结合实际,在写作过程中深入实际,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化其对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的实现与检验。
3.加强学校创新创业指导与服务。高效的创新创业指导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创业认识和创业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得到各种创新创业资源支持的主要来源。首先,高校可以通过定期请业界成功人士和创新创业成功人士来校讲学讲座,给予学生更多直观的实践指导和精神引领,同时通过这样的接触也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平台;其次,可以通过加大与西藏区内青年创业示范基地的合作与交流,搭建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对大学生 “双创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和广度。如通过西藏青年创客空间等“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的交流合作,构筑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实体阵地,提供创新创业的摇篮和孵化平台。最后,在校内开展各类创新创业知识和创业前沿与形势的教育和培训,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全面了解创新创业发展趋势,为大学生深入创新创业做好基础准备。
[1][美]布鲁斯R.巴林格.薛红志译.创业管理成功创建新企业[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王红艳.地方高校“双创”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3):162-164.
[3]任之光,梅红.双创背景下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7,(01):86-90.
[4]曾骊,张中秋,刘燕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双创”战略需要协同发展[J].教育研究,2017,38(01):70-76+105.
[5]赵继.以“双创”教育理念引领本科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6,(08):7-11.
[6]刘宇,虞鑫,许弘智.“双创”背景下创新教育的实践、效果与机制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5,25(11):106-112.
[7]戴涵莘.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2,(08):9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