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自主命题促时政的深度学习
2018-04-03阮爱平
阮爱平
(宁德第一中学,福建 宁德 352 10 0)
一、自主探究,时政命题
广大教师深知高三“时政”教学的重要性,但部分政治教师往往表现出过度“有为”,对学生进行时政“灌输”,如盲目补充时政热点资料,或是接二连三地时政专题讲授,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导致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被动的接受式,虽然也会有“堵塞”“消化不良”“头昏脑涨”,甚至是“云里来雾里去”“一团乱麻”的感觉,但部分学生已习惯教师的“给予”,自己不会也不愿动脑筋,为了“解题”而“死记硬背”时政术语,或是将原理观点与时政材料“生搬硬套”地扯在一起,出现原理观点与时政“两张皮”的现象。要让学生能“拨开云雾”,把“时政”探个明明白白,从“浅层学习”走进“深度学习”,关键在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的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1]人们的思想对外界信息的反映是有选择的、主动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人们往往根据自身的需要,去采集外界信息,为我所用。高中学生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具有多样性和可塑性,具备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果教师总是“有为”,学生便失去了施展才华的空间。为此,在高三复习教学中,笔者采用“自主探究,时政命题”这一任务驱动法,为学生“有为”创造了条件。具体要求如下:学生四人组成一个自主探究小组,从当前国内、国际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重大事件中,选取相关的素材,命制试题,给出参考答案,制作成PPT,在课堂中与同伴分享。在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广泛查阅、搜集当前的重大时政,通过思考、对比、形成判断,作出选择,整理形成一定字数要求的时政情境材料,设置问题;另一方面,要根据自己所设置的问题,对时政情境材料进行二次分析、解读、论证,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形成答案。小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如谁负责制作PPT,谁负责在课堂上给同伴进行展示等,合作完成任务。学生在查阅、获取、解读、分析、判断、选择相关时政信息的过程中,加深对时政的理解和领悟,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拓展了视野,逐步增强了关心国家大事,关注人类命运的责任感,实现了从“考生”变成“命题者”,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主动的“探究者”,从“浅层学习”变成“深度学习”的“华丽转身”。
二、展示分享,同伴众筹
高三学生,学习复习时间紧,部分学生因“没有时间”而不关心时政,出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现象;部分学生也仅限于翻翻报纸、听听广播、看看新闻,停留在知道“是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层面,缺乏对事件的深度研究和把握,甚至被一些表面的假象所迷惑,难以将“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有机统一起来,甚至对“知识世界”产生不解、怀疑。虽然时政命题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但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时政命题”,对于高三学生而言,既不现实也无可能,最终使“任务”虚化,流于形式。笔者认为,“展示分享,同伴众筹”是解决这一难题的良好举措。
日本教育家佐藤学说:“未来的学校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平等的,相互倾听、一起学习。”[2]为此,在高三复习教学中,笔者利用每周一次的课堂3分钟左右时间,由“轮流”命题的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做展示,分享本小组命制的试题,说明命题意图,分析解题思路,提出参考答案,本小组其他同伴补充说明。因展示分享,命题小组的成员在课前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以“证明”各自小组的水平和实力。学生不论是在时政素材的选取,情境材料的描述,问题的设置,还是答案的组织上,都“下一番功夫”,进行深度探究和学习。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为完善小组的时政命题,小组展示结束后,进入“同伴众筹”的环节,同伴针对所展示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如时政主题的选择是否能体现“热点”?时政素材的描述是否合理?问题是设置是否科学?解题思路是否明确清晰?答案的组织是否全面准确?是否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其他模块进行设题……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展现了师生与时政素材之间、师生与教材原理观点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这种多重的立体的对话,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也是“知识意义建构的一种表现,是发言者自我认同的一种表现,还是发言者同他人联系的一种表现”,“构建着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之间的关系,也构建着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3]。课堂中的展示分享,同伴交流众筹过程,教师可以惊喜地发现,学生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判断去选择,用自己的逻辑去推理,用自己的思想去碰撞,用自己的思路去阐明一个道理,去寻找一种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学生勇于地表达出自己与他人不同观点的同时,在尊重中质疑,在追问中思考,在欣赏在完善,在碰撞中升华,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学生逐步养成了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具有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实现了“深度学习”,提升了核心素养。
三、教师助学,引领发展
学生进行时政命题,是建立在自主探究、同伴众筹基础上完成的,如果整个过程缺乏教师的有效帮助,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引领,而放任学生“自主”,那便是“自由”,可能导致任务被“搁置”,或是“应付了事”,可能会浪费学生所耗费的时间和经历,做了“无用功”,没有深度、没有成效。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老师对学生是极有帮助的。所谓帮助,主要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4]。为此,在学生时政命题、同伴众筹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融入学生学习的共同体,不仅作为参与者,学习的同伴,更要发挥学习共同体中的首席作用。教师要当好学生课前自主探究“引路人”,指导学生可以从哪些渠道和途径去获取时政信息,学会判断哪些时政是必须关注的,如何从海量的时政信息中获取关键的信息,授予学生“命题”的基本要求,以高考经典试题为范例,指导学生如何用时政素材创设情境,从“模仿”命题到“自主”命题。众所周知,在现代教育中,知识不再是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有价值的知识就是一种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5]学生在课前的“自主探究,时政命题”中,获得的是“有价值的知识”——学会深度学习。在课堂上的“成果展示,同伴众筹”中,教师不仅作为学习共同体中的同伴参与“众筹”,还扮演着“组织者”“协调者”“指导者”“引领者”等多重角色,营造一种民主、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组织学生有序展开立体式的“对话”活动,在“偏题”时进行纠正,在“冷场”时进行激活,在“迷惑”时给予指点,在“顿塞”时给予启迪,在“错误”时进行分析,在“失望”时给予鼓励,在“困难”时给予帮助,在“精彩”之处给予点赞,在“创新”之处给予喝彩。只有教师当担好“首席”,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在这样的学习共同体中,学生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才能勇敢地提出质疑,才能放飞自己思想的翅膀,才会有思想碰撞的火花迸发,才会有思考的深度和广度,才会有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才会有创新和创造,才会有发展和成长。
也许学生的时政命题并不成熟,也许学生的时政命题显得有些稚嫩,但时政命题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能柔软地改变高中思想政治的时政教学,促进了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