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下RACE主题情境的创设与价值取向
——以必修选学球类运动项目篮球为例
2018-04-03林双滨
林双滨
(福州屏东中学,福建 福州 350 0 0 0)
当前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比较重视单一知识的灌输讲解,学生因此失去了独立、能动的学习时空,造成“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局面,这不仅无法使学生真正体验丰富的、深刻的、个性化的运动乐趣,也无法发展他们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1]针对这一状况,笔者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游戏、竞赛等辅助教学手段,积极创设RACE主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思、做中乐,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了“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打造了活动多样化、充满精气神的课堂教学新形态。
一、学科核心素养下的RACE主题情境的概念界定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合理运用学生独立学习、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小写的race是英语单词,意为“比赛、竞赛”,意味着体育与健康的课堂是“比赛、竞赛”的课堂。学生通过参加体育竞赛活动,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和魅力,自然而然地喜爱上运动,自觉地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真正做到强身健体。大写的RACE中,字母R是指英语单词Reflection,意为“反思”;字母A是指英语单词Autonomy,意为“自主”;字母C是指英语单词Cooperation,意为“合作”;字E是指英语单词Exploration,意为“探究”。RACE的含义是指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增强学生心,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练活动,并在体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新课标还十分强调学习和活动情境的创设,明确要求教师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设计学习和活动情境,以及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笔者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下的RACE主题情境”是指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教师根据体能、运动技能、体育文化和健康教育等主题的教学内容,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游戏、竞赛等辅助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反思促学”“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这三大主题情境来实现。教师基于RACE主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情感体验,并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反思、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综合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运用到“实战对抗比赛”的情境中。
二、学科核心素养下RACE主题情境的创设
(一)“反思促学”主题情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也不是单纯地复制与同化,它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建构,并不断地对自己的技术动作进行反思,最终达到促学的目的。[2]“反思促学”主题情境是指上课伊始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认真观看多媒体播放上节课上由教师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拍摄的几段1-2分钟的视频;接着再观看一段1-2分钟规范的技术动作视频;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规范的动作视频,对自己或他人在活动过程中的技术动作进行反思和交流,指出自己或他人的优点和不足;最后,教师针对上节课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的方法,以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在以“原地单手肩上投篮”为教学主题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了“变化组合式”的训练,即两人一组面对面行进间运球、单手肩上投篮和对投练习,多次轮回学练后,进行半场分组4vs4教学比赛。在学生训练期间,教师寻机拍摄了多个学生训练的视频。下一节课上一开始教师就组织学生观看视频,学生通过对比、反思和交流后,发现了自己上节课所学的“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在发力顺序上和压腕动作普遍做得不是很到位。在学生达成共识之后,教师趁热打铁,设计并实施了有针对性的“变化组合式”练习,即巩固式坐姿徒手投篮练习(提高压腕拨球动作)、对墙投篮练习(进一步提高压腕拨球动作)、徒手做完整动作练习(体会发力过程)、原地完整投篮练习(进一步体会发力过程)、摆脱空切接球投篮练习、半场分组4vs4教学比赛。这组“变化组合式”的练习适度增加了学生的运动负荷量,达到了纠正巩固学生的发力及压腕动作的目的,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二)“自主合作”主题情境的创设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通过教师或同学等的帮助,自主选择学习方式,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而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3]“自主合作”主题情境是以6—8人小组合作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微课教学为基本手段,学生基于内在的需求而产生的对主题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教师首先在提前一周制作某个主题的微课视频,如教师根据“传、接球”的教学主题,先后制作“徒手模仿传、接球”“两人一组对传”“结合运球+脚步+对传”“结合运球+传、接球+投篮”这四个微视频,并将这四个微视频组合成一个微课视频发布到班级QQ,小组成员各自通过智能手机、电脑下载微课视频并观看,对所学的技术动作形成初步动作表象;其次,在课堂上组长组织小组成员根据微课视频的内容进行自主模仿学练和自主交流,然后成员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再次,以小组为单位,由组长用智能手机对小组成员练习的结果进行录像。通过录像,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评价并进行改进;最后,组长再次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小组成员按照微课视频的内容用智能手机进行录像,然后上传到班级QQ群。教师根据学生的视频,找出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计划,为下一节课上伊始的“反思促学”主题情境的创设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探究式学习”主题情境的创设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围绕着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或支持下,自主寻求答案、自主建构意义、自主寻求所需信息的一种学习方式。[4]“探究式学习”主题情境是指教师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围绕教学主题,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聚焦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思考、讨论、交流,接着教师评价、总结,这样有助于学生对运动知识、技术的掌握。[5]如在以“传、接球”为教学主题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NBA或其它的比赛视频,然后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探究“传、接球”的技术要领。学生在探究、讨论、交流中,不知不觉地获取了“传、接球”方面的知识,逐渐明白了只有全面、熟练地掌握传、接球技术,才能把每个队员连成一个整体,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这是实现战术、组织配合的纽带和桥梁。这为接下来规范地进行“变化组合式”的训练,即徒手模仿传、接球、两人一组对传、结合运球+脚步+对传、结合运球+传、接球+投篮和半场分组3VS3教学比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学科核心素养下RACE主题情境的价值取向
(一)RACE主题情境具有主体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驱动力
RACE主题情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上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自主交流,指出自己或他人的优点和不足;课中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模仿规范的视频进行自主学练,然后小组成员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或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变化组合式”的训练,或教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学习,聚焦问题的解决;教师组织学生每节课的最后10-15分钟参与“实战对抗比赛”,这说明,教师在所创设的RACE主题情境中,牢牢地树立了“学生是主角”的意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检测、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这扭转了长期以来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形成的“教师是主角,讲得多”“学生被动运动”的状况,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驱动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因此真正地感悟到,自己的体能和技能水平以及体育道德,主要是靠自己练出来、悟出来的,绝不是靠教师讲出来的。
(二)RACE主题情境具有复杂性,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和运用战术的能力
每一个运动项目都由相互联系的知识和技能组成,一两个运动技术的孤立学习和掌握是不可能学好一项运动的,要学好一项运动需要多种技术的组合学练和整体运用。RACE主题情境重视设计变化的、复杂的情境,摒弃“单一技术课”。在课堂上教师设计了多种单个技术、组合技术和战术让学生反复学练,多次轮回学练后又设计了“实战对抗比赛”的情境,如半场分组3VS3或4VS4的教学比赛等,这表明了教师在所创设的RACE主题情境中,牢牢树立了“每堂课教一项运动”的意识,这种变化、复杂的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练的兴趣,适度增加了学生的运动负荷量,而且还能提升他们在面对真实、复杂、变化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综合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去解决问题和运用战术的能力。
(三)RACE主题情境具有实践性,增加学生适度的运动负荷量
RACE主题情境强调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的实践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分两步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的实践能力。一步是教师设计“变化组合式”的练习,另一步是教师利用每节课的最后10-15分钟设计了“实战对抗比赛”的情境,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综合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运用到真实的情境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两步不仅使学生体验到运动技能的基本规范和基本要领,而且还注重在学生学练过程中适度增加他们的运动负荷量,以此来发展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水平,这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保证,也是衡量每节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四)RACE主题情境具有趣味性,促使学生爱上体育与健康课
学生之所以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与健康课,究其原因是教师把体育与健康课上成了学生讨厌甚至厌恶的“体质健康测试课”“安全课”“说教课”“纪律课”“军事课”“技术课”等。[6]RACE主题情境注重采用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辅助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教师为了积极营造出气氛热烈活泼的课堂氛围,一方面,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微课、翻转课堂等;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游戏、竞赛等活动。比如,在以“传、接球”为教学主题的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在快速移动中传、接球技术的准确性和运用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角篮球”的游戏活动。[7]该游戏对场地器材的要求是:篮球场一个,篮球一个;在球场两对角处,分别各画两条平行线成为大三角形,其中内线与外线相距约1cm,该角视为“禁区”。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把学生分为人数相等的两对,每队8人,每队选出两人分别交错站立在对角上。接着游戏开始,双方中圈跳球,得球方通过相互传接球组织进攻,力求把球“投”给站在角上“禁区”内的本方队员,在该角上的对方队员则可用各种防守方法协助本队同伴不让有球一方把球“投”给该角上的对手。在角上的队员每得一球记一分,得分后由对方掷端线界外球继续比赛。如果球被对方在角上的队员获得,则由得球队员在原地(角场)掷球继续比赛;如果球在进攻过程中被对方截获,则由守转攻继续比赛。最后,在规定时间内以得分多的队为胜。该游戏促使了学生对“快速移动中传、接球技术”的学练始终保持主动积极、身心投入、充满活力的状态,彻底改变了以往单调、枯燥、乏味的课堂氛围,学生也因此爱上体育与健康课。
综上所述,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游戏、竞赛等辅助教学手段积极创设了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反思促学”“自主合作”和“探究式学习”这三大RACE主题情境,它们之间相互作用、融合贯通,着实提高了体育与健康课堂的教学质量,摒弃了每堂体育课采用碎片化知识和技能的教法,改变了“无运动负荷”“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课的现状,真正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