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教学反思
——以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为例

2018-04-03陈祝清曾呈进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风带经线太阳光

陈祝清曾呈进

(1.将乐县水南中学,福建 三明 35330 0;2.福建教育学院,福建 福州 350 0 2 5)

地理实践力是指学生在地理探究学习过程中,结合具体案例背景开展地理践行活动,调动自身养成的地理思维能力和特有的地理视角,去考察、体悟、融会贯通、探讨事件体现的地理知识网络和人地之间的关系,消化地理规律,形成在观察、走访和室内实验等地理践行活动中应有的践行素养和能力。[1]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重心是常态课堂,即在常态课堂中训练“地理实践力”。这就需要我们革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在践行中让学生体悟,积极主动融入地理常态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地主动学习,自觉从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的实践学习。[2]

教师可以从课堂内容(如教学设计、课堂组织、师生配合)、结果的纵向深度、方式方法和高度层次四方面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尤其要反思学生课堂中真实的生成,通过与他人讨论并利用学生在课堂中的正向的或负向的生成,重视课堂中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最终达成本节课的教与学目标。[3]现以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二章为例,笔者进行了以下反思。

一、教学设计精细化,培养地理实践力

(一)因生制宜,分步评析,板图讲解,算出技能

如何高效讲授”第一章地球运动第三节自转意义之一时间的计算”?笔者反思“第三节地球运动”优化设计能力提升部分第五题讲解,过程如下:

1.提炼信息,明确设问。复习时间计算时,先适度帮助学生对图和题目信息做一些挖掘和转化(经度和地方时),分清地方时和区时计算类型,通过图像和文字信息的分析,把问题明确为:当东经一百二十度的地方时为2015年2月19日零点时,西经六十度的地方时是多少?

2.画线段,定东西,计算经度差。通过画图明确:西经六十度向西一百八十度到达东经一百二十度,两地经度差一目了然。

3.根据经度差距计算差距时间。经度差距十五度差距时间为一小时,则两地的差距时间为12时。

4.据东西定时间。因为西经六十度在东经一百六十度的西侧,所以时刻更晚,计算时用减法,最后得出西经六十度的地方时为2月18日12时。

授课时要根据学生学情增减教学难度,合理调整教学时间。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因此,笔者在讲授时通过引导并明确设问降低难度,分步讲析,板图讲解;同时这道题还可以把设问转换为区时的计算。西经六十度正好是西四区的中央经线,计算出西四区的区时就可以转换成西经六十度的地方时。讲授的过程同样应用作图法、分步骤讲析法,这样又做到了一题多解,培养了学生解题的发散思维。

(二)借助模型,现场演示,师生互动,演出空间

反思“日界线之一零时所在经线”随着地球自转会向西移动时,用经纬仪演示,动态、直观效果好。在经纬仪上有红色标记的零度经线,教师用黄色粉笔标记了一百八十度经线,便于学生观察。首先教师假定太阳光直射在一百八十度经线上,该经线的地点处于正午时刻,那么和它差距一百八十度的零度经线正好是零时所在的经线;然后,教师自西向东慢速地转动地球,并引导同学观察太阳直射的经线偏向了一百八十度经线的西侧,同时也观察到了零时所在的经线移动到了零度经线的西侧。教师演示后安排学生自行演示该实验,提升了学生地理实践力和空间感受力。

(三)变式练习,一图多画,讲析错误,画出知识

反思“侧视图”有关题型的讲评效果时,教师将题目条件更动,布置了变式练习。结果作业上交后检查发现大部分同学的图画错。主要有以下几个表现:一是画图随意不规范;二是画出的图和节气不相符;三是画的图和常规逻辑不对应,如光照的一侧,还标上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那么如何在学生的作业中避免以上几种错误呢?一要规范。画光照图必要时要借助数学工具,如圆规、直尺、三角板等,使画出的图形规范美观;二要理清知识。教师在讲授课本第十九页三幅侧视光照图时,要帮助同学理清相关知识;三要注意方法。画纬线时注意要用等分法,同时可用逆向作图法:先画晨昏线,再作垂线,垂线方向即为阳光入射方向;四要注意检测。根据题目条件,所画的结果与上述知识不相符合,则可判断为错误。通过检测和重画图形,进一步巩固第一章相关知识,训练学生画图能力。

(四)复习导课,合理假设,深究逻辑,探出规律

反思讲授“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前,笔者先复习了以下几个内容: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线运动、五带的划分、热力环流。在讲解气压带、风带的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高低压中心的形成时,要引导学生根据地理的逻辑关系,即形成的条件越来越多,越接近于真实的地理现象,有助于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来探究地理现象。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是基于地表是均匀的假设和物体的水平运动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这一地理现象;讲授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时,增加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的条件;讲授高低压中心的形成又增加了地球表面存在着海陆分布这一条件。三个知识层次由易到难,地理逻辑思维由简到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及时捕捉失误点,应用地理实践力

反思“第二章第二节大气环流”时,教师认为顺理成章可以讲清楚的知识,结果从学生的反馈上来看,大多却是一知半解。例如本节在讲解西南季风的形成过程时,教师通常通过画图来讲解。先画出东南信风的位置,随着夏季的来临气压带、风带整体向北推移,东南信风将跨越赤道到北半球后向右偏转形成了西南季风。似乎这种讲解已经很完美了,学生应该也听懂了,结果从提问的情况来看,有些学生并未理解风向的转换。问题出现在哪里呢?通过与学生交流,发现了教师在讲解时省略了一些必须要交代或者要讲清楚的知识。比如在讲解刚才的知识点时,若能放慢思维,加上一句解释:风已从南半球越过赤道到北半球,风由向左偏向转为向右偏;若判断辅以手势,即先左手后右手判断。加上这一过程,即课堂地理实践过程,使得教师与学生的思路合拍了,学生能够融入教师的讲授思路而理解知识。通过教学反思,笔者感悟到在教学过程中,必要时要放慢思维,多一些复习以承前启后,多一些动手实践能启发设计。

三、用心应对闪光点,提升地理实践力

反思“昼夜长短变化”这一部分知识时,结合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入了:太阳光延长线穿过地心,太阳光与晨昏线垂直的关系两大知识。其中让学生结合课本插图,自己延长一下正午太阳高度为九十度所在的太阳光是否穿过地心并观察直射光与晨昏线是否为垂直的关系;教师也通过直角三角板演示两条线的垂直关系,并演示其摆动情况,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不同节气晨昏线所在的位置,有助于学生去总结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但在演示的过程当中,忽略了插图b太阳光入射的方向和a图不一样,在画图上出现了一点科学性的错误。根据这一次突发的教学实践,学生提出了有关课本插图b的建议。图的太阳光入射方向可和图a一致,使得a、b两图同时展现的是晨线。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晨线或昏线随着节气的摆动规律,也有助于学生去观察判读: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昼变为极夜现象的转变过程。面对突然出现的教学设计之外的内容,如果教师能顺势而动,敢于挑战教学预计的条框,抓住瞬间生成内容中的有意义部分,提出新的科学思路,往往会得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猜你喜欢

风带经线太阳光
冰冻太阳光
一种反光耐磨编织袋
高考地理中关于日期比例问题计算的探讨
观安顺黄果树瀑布(新韵)
带雨梨花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看,光电家居
高考中有关日界线常考的问题及解题方法
巧用规律妙解“日期变更题”
知识快餐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