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诗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2018-04-03陈志聪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董仲舒司马光汉武帝

陈志聪

(厦门市巷东中学,福建 厦门 36110 1)

史中有“诗”,诗中有“史”。诗歌讲述了历史的沧桑,描绘了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画面。运用诗歌于初中历史教学,课堂效果将更加精彩,有助于教学目标之达成。

一、以诗歌导入新课有开门见山之效

以诗歌导入新课,可以开门见山,这样的导入法直接干脆,不拖泥带水。如讲《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以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导入,一下子就触及汉初的王国问题。汉高祖的《大风歌》为平定淮南王英布后,返回长安途径故乡沛县,邀请父老乡亲饮酒,酒酣时击筑高歌所唱:“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意境苍茫辽阔,表达了汉高祖维护天下统一的豪情壮志。西汉建立后,韩信、彭越、英布等诸侯王拥兵自重,名为汉朝藩臣,实为统一隐患。汉高祖先后铲除了这些异姓王,继而在异姓王的旧土上分封了九个宗室王。血浓于水,可是随着血缘关系的逐渐淡化和诸侯王势力的日益膨胀,宗室王也和异姓王一样,成为国家统一的隐患。汉武帝以推恩令巧妙地解决了文帝、景帝没能彻底解决的王国问题。没有王国问题就没有推恩令,从大风歌到王国问题,为推恩令的讲授做好了铺垫。不兴除藩之“大风”兮,何以“安四方”?

二、以诗歌突出重点有烘云托月之功

历史教学必须重点突出,运用诗歌突出重点具有烘云托月之功。如《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这一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教学的重点。讲独尊儒术的深远影响时,引用司马光的《独乐园诗》和于右任的《汉武帝陵》加深学生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理解。《独乐园诗》曰:“吾爱董仲舒,穷经守幽独。所居虽有园,三年不游目。邪说远去耳,圣言饱充腹。发策登汉庭,百家始消伏。”司马光对董仲舒的崇拜可见一斑。《汉武帝陵》曰:“绝大经纶绝大才,罪功不在悔轮台;百家罢后无奇士,永为神州种祸胎。”于右任认为汉武帝的过失不在于穷兵黩武,更在于独尊儒术。值得注意的是,司马光爱的是董仲舒而非汉武帝。司马光甚至批评汉武帝:“虽好儒,好其名而不知其实,慕其华而废其质。”“独尊儒术”的汉武帝,在古代却被儒家批,在近代又因尊儒而挨骂。其实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要用儒家思想起到教化的作用,以思想上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其范围也仅限于官学,民间没有罢黜百家,儒术也不独尊。在治国理政方面,汉武帝更注重才干,桑弘羊、张汤、卫青等都不是儒家,相反,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并没有得到重用。后来的封建王朝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的需要不断发展儒家学说,结果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把中国自战国以来学术自由、思想开放的文化氛围彻底破坏了。把“百家罢后无奇士,永为神州种祸胎”归罪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是不客观的。汉武帝时代是一个奇士众多的时代,汲黯、夏侯胜、司马迁、东方朔等都是奇士,诗歌的运用和对历史的解说,让学生对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认识更加客观和准确。

三、以诗歌突破难点有大功一箭之奇

教学之难,难在突破难点,运用诗歌突破难点有时候有大功一箭之奇。讲授《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时,有学生问:“汉武帝在位时,加强中央集权,使西汉国力日益强盛。国力强盛了,人民安居乐业多好,为什么要穷兵黩武,再下《轮台罪己诏》?”笔者引用了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作《出塞》解答。《出塞》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人期盼唐能像汉一样启用名将抵抗外族入侵,诗歌无疑对汉武帝抵抗和反击匈奴是肯定的。匈奴一直是汉的威胁,汉初贫弱,反击匈奴失败,只好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但是“和亲”无法阻止匈奴的侵扰。武帝时,随着国力的强盛,开始反击匈奴。当然战争本身就是时代的悲哀,但没有汉武帝解除匈奴对汉的威胁,又如何有汉朝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如何有汉朝的四百年基业。后来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西晋就是被匈奴人灭国的,十六国时期中原大地出现了“五胡乱中华”的悲惨局面。“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告诉我们,和平需要保卫。

四、以诗歌小结课堂有画龙点睛之妙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尾声,出彩与否至关重要,成功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之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之讲授,引用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与李白《战城南》“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的哀伤不同,毛泽东的《长征》概括了红军不畏艰险的战斗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授完课,吟诵此诗,不由将学生又带到当年红军长征的艰难岁月,更深刻地体会革命成功的不易和长征精神的意义,学史明志寓于其中。

总之,自古诗和史相互交融,相互印证,作为历史教师,要巧妙地发掘二者中的教学价值,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董仲舒司马光汉武帝
春秋决狱与法律解释——以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为中心的考察
清官廉吏(二)
——司马光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研究述评
《董仲舒思想通解》出版
司马光砸缸之谜
春秋“王鲁”说刍议:以董仲舒为中心
司马光砸缸
东方朔智答汉武帝
树为何名
司马光“警枕”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