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校园文学社功能探微
2018-04-03姚晓峰
姚晓峰
(浦城县第二中学,福建 浦城 35340 0)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道出了语文教育与生活关系的真谛。教师应基于学生的现实需要、兴趣和发展要求,指导学生积极投入语文实践。开展校园文学社团活动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能有力地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集体生活,倾注心力,健全人格发展
校园文学社的建立使群体成员朝夕相处,有助于学生相互了解、相互帮助、相互欣赏,合作探究。学生在活动中倾情投入,丰富了学生内心世界,使创作思维活跃、丰富。
在对小说的辅导中,教师要教学多种描写手法。理论概括很简单,但要学生动手归纳整理,颇为费事。如何既掌握知识,又培养能力呢?文学社活动的探索是:
一方面,教师把全社学生的名字写在纸条上,要他们互相抽签,对纸条上的那位同学进行描绘,从各个角度,用各种方法,有主次地全面刻画,然后把所有的习作张贴公布,再让大家揣测各篇习作所描写的对象,猜对的说明写得好,错的说明写得还有欠缺。文学社其他社员通过文章中的叙述、描写,马上就从脑海里浮现出与他们朝夕相伴的文学社成员的身影。
另一方面,笔者“找米下锅”,从强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过程入手,充分创设作文情境,进行了活动后作文的尝试。
活动后作文基本模式如下:
定向活动—观察—思维—写成作文
活动后作文设计示例:
A.活动内容:故事会
B.活动步骤:
a.选文学社较有个性的学生若干,让他们面向同学,讲自己准备的小故事,要求内容健康,形式短小活泼。
b.请同学们边听边观察讲故事的同学的神态、举止等,任选一名讲故事的同学为描写对象写一段话。
c.要求综合运用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方法,从人的容貌、服饰、神情风度等方面反映人物的特点或个性。
例文:
讲台上的季焱
平时活泼可爱顽皮的你登台了。一手挠着脑瓜好像要从那里找出答案来似的;一手放在讲台边拼命稀里哗啦地翻书,此时似乎面对大伙害了羞,脸红得像熟透了的苹果。下课总爱大吵大喊的你,此时判若两人,小小的声音又有些结巴地说:“我,我给大家念,念一段文字。”随即又提高了嗓门,朗读起了那段优美的景物描写。
这一组片段描写,小作者能抓住人物特征来写,或闻其声或见其人,直至知其性格,形象、生动。
文学社活动中这样的写作要求与每个人有关,所以学生兴致浓厚,有了积极性,再加上将知识向能力的巧妙迁移,不乏上乘之作。
二、集体讨论,同伴合作与师生互动,促进智慧生成
创作前的集体讨论,交换了不同生活经验与认识经验,教师要善于引导和梳理学生的思维,归纳他们的观点。其次,在学生作文后,进行作后的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修正完善,培养学生虚怀若谷的胸怀。主要采取如下策略:
一是师生结合,共同批改。因为作品是学生创作的,在大部分情形下,教师的观点、解释不宜强加于学生,应当尊重对方的看法和选择。共同批改,有商有量,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良好途径。“高谈阔论终觉浅,情至深处方感人”,教师在批改社员的文学作品时,尽量站在赏识、尊重学生的角度,尽可能用一些温和、充满人文关怀的词语和句子,如“这个比喻真恰当”“请想一想”“是否可以”“我很欣赏你这篇文章”等,以指导和激励他们进行文学社写作活动。修改时尽可能地支持学生作品的原貌,这最能反映出教师对待学生及其创作成果的态度,对一些敏感的或作文水平较差的学生来说影响甚大。
二是学生间互动,共同批改。引导学生用评改符号,借鉴特级教师魏书生互评互改作文的方法,从十个方面评改自己的习作:格式是否正确,卷面是否整洁,错别字有几个,有无病句,标点是否错误,文章中心是否鲜明集中,文章选材是否典型合理,文章结构是否自然清晰完整紧凑,表达方式是否合理,语言是否简练准确。当然,如果马上就让学生都注意到这方方面面是有些困难。因此,最初由学生学着批改可简单些,只要求划出错别字,不恰当的词语和不通顺的句子,标出生动优美的语句。训练一阶段后则要求对原文的语言、结构和所反映的思想进行评价,写出评语。要求学生评语实事求是、客观中肯,既不夸大优点,也不掩盖缺点;不能抽象概括,泛泛而谈,而要对某一方面或几方面作具体评价。为防止评价时马虎草率、不负责任、胡乱评价,要求同学批改后要署名。教师巡回指导,浏览选文,确定范文,然后让范文作者到讲台前朗读自己的文章,再由大家评议,主要评改者先作发言,其他同学再“评头论足”。评改后把作文发还同学写“后记”。将文情并茂的作文张贴在习作园地,再供大家鉴赏。
作文评改活动案例:
一位青年到一家大公司去应聘,他因自幼丧父、家境贫困,是靠母亲为人作佣人、打短工读完的大学。总经理要求他明天再来一次,条件是今天回去一定要给母亲洗一次脚。青年答应了之后第二天依约来到公司,对总经理说:“我感谢您让我知道母亲为我的成长受了多少苦。您让我明白了在书本里没有学过的道理。”总经理点了点头,微笑着说:“明天你来上班吧。”
要求:请你认真阅读材料,展开想象,就“青年给母亲洗脚的过程”写一个不超过200字的片段。
病文:
那位青年从公司回来,已是晚上八点多。母亲正坐在凳子上休息,他拿来了盆,倒满温水,要帮母亲洗脚,母亲感到很诧异,可是她拗不过儿子。他看着母亲那布满老茧的双脚,微微有点肿,知道这都是平时劳动过度而造成的,他一下子明白了许多许多……母亲望着儿子十分卖力地为自己洗脚,回想起过去十几年含辛茹苦地把他养大,今天终于有了回报,眼睛不禁有点湿润……
学生简评:这篇习作没有扣住“青年给母亲洗脚的过程”,而花了不少笔墨写母亲,搞错了写作对象。
除此之外,学生还发现了一些“主旨不明”“主次不分”“详略不当”“字数不符”等失误的病文,进行了中肯的评价。同时,通过集体讨论,修正完善,推荐了一些吃透原材料,准确地理解材料主旨,各方面都符合作文要求的片段作文。
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评改作文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内容到形式次第进行训练,使评改过程变成了“具体而微”的“多写、多修改、多分析、多思维”的训练过程。既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热情,又能互相学习、互相切磋,促使自己广泛地咀嚼社员的习作,及时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还掌握了评改方法,意识到只有学会了自己改文章,才能把文章写好。
三、适时通过言语实践,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而言语实践能力又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言语践行来塑造。李海林在《言语教学论》中谈到“言语习得要求主体必须参与言语实践活动,必须有自己的言语行动,必须在言语实践活动中得到言语能力,强调言语主体的亲历性”[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应通过文学社这一教学平台,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阅读、写作等语文学习层面,让听说读写成为“言语体验”的过程,生成“言语智慧”,感受到言语实践的力量。
笔者曾在文学社活动中布置比较复杂的写景抒情散文,要求较高,学生自然望而生畏。于是,笔者发给学生自己事先写好的同题习作《黄昏日落》(教师范文略),介绍该作的构思、完成过程,引导学生观照作者的写作运思,注意对作者当时的写作情境进行还原,引导学生进入写作情境中思维,由读悟写,唤起学生的言说欲、表现欲,交上来的文章,多有成功之作。
李海林提出:“语感教学,就是不断地向学生提供内涵大于学生原有图式结构的言语作品,不断促使学生原有图式结构顺应新的言语输入,从而不断构建新的语感图式,不断发展自己的语感力。”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语感从“自发”状态变为“自觉”意识,而不是任其自流的。[1]在文学社活动中依托仿写、改写等这样的言语实践活动,学生才会体验、感悟乃至融通言语、语言所蕴含的内在规则和人文精神,才会内化变公共话语为自我的生命密码。触动学生相似的情感经历、情绪记忆,以至诱发他们的写作冲动,享受写作带来的酣畅与怡悦,更能够改变教学中游离文本的贴标签的空泛分析。
四、激发写作动机,开发“地方文化”校本教材
语文新课程开发理念认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浦城是人杰地灵的千年古邑,古典文化蔚为大观:早在1500年前的南梁朝,一代才子江淹就为浦城这块美丽的土地留下了“梦笔生花”“江郎才尽”的千古绝唱;北宋的杨亿,“西昆体”统治诗坛五十载;其他如章粢、陆游、朱熹、叶绍翁、杨载、刘基、袁枚都给浦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到了现代,沈世豪、祝文善、季仲、叶志坚、张冬青等名家在浦城早已家喻户晓,尤其是沈世豪作为土生土长的浦城儿女,为构筑“山城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散文《山城水清清》是“山城文化”的代表作。
根据这些特点和优势,笔者以文学社为依托,指导学生编写了浦城二中校本教材——《语文》和《南浦文史》等。其中《语文》校本教材分上、下册编印,围绕“浦城人说浦城写浦城”这个中心,按体裁分类,以时间为序,上册编入了诗歌、散文、新闻、报告文学、小说、戏剧和社科论文,下册编入了文学评论和民间文学两个单元。收录了众多浦城籍或在浦城生活过的古今名家歌咏浦城的代表作,展现了浦城发展的文明史,构筑一条博大精深的文化长河。为帮助阅读和指导写作,笔者还和学生一起为每篇选文写了导读短文,为每个单元撰写了配套的单元知识文章。
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指出,对学生言语动机的激发与培育,在阅读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中,当无所不在、无孔不入。要让学生切实领悟到作者的言语生命激情以及言语、精神创造力的伟大,感悟到写作带给他们的愉悦与幸福,体会到作为一个言语人、精神人、创造人的尊严与荣耀,从而不断蓄积写作的正能量,营造良好的写作环境与氛围,激起学生对写作的热爱与冲动,让他们在自身的写作实践中,感受言语生命的责任与使命,体验精神富裕的欣喜与优越,享受写作带来的酣畅与怡悦。[2]
通过校园文学社这个平台,指引学生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和学习,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创作冲动。同时,名家名文、山水风景、人文名胜俱在其中,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皆有范例,文章写什么,怎么写,内容与写法思路都是形象的指引。最后,校本教材的开发尊重主体的个性和自由本质,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自由创作的意识,达到审美愉悦感和主体成就感目标上的自乐价值取向。
五、培养学生作文的读者群,创设写作发表平台
首先,笔者在文学社进行评佳作、荐佳作活动,开展作品朗诵会,鼓励学生向全社成员朗读优秀文章;根据名著编排话剧,调动学生阅读和探讨名著人物形象、思想情感的兴趣;举办文学沙龙活动,社内成员一同交流阅读心得、写作感悟,在交流与探讨中获得提高;张贴学生杰作、佳句,将写得成功的作品在社刊《星雨》上选登,并通过板报、校园广播等形式予以宣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向本县、市、省一些报纸副刊、杂志或是一些全国性有影响的刊物投稿,同时利用互联网传播作品,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创作,使其体验在线作文、在线发表的快乐,提升品位,让学生在同学们的掌声和赞叹中领略创作的乐趣,品尝作品发表、获奖给自己带来的喜悦。不仅提高了他们作文的自豪感、积极性,促使其培养作文和兴趣,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诱惑”,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写作的兴趣。
文学社的创立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息息相关,与课堂联系在一起,站在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前沿,体现了进步性、创新性、实践性的原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信的心理素质、审美的功能、创新的思维和能力,是校园里进行语文课程教学的平台,在推动学校教育改革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