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本背景下的阅读教学策略例析
——以小学二年级阅读教学为例

2018-04-03沈红亮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人教版课文教材

沈红亮

(诏安县仙塘小学,福建 诏安 363500)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修订后的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无论是编写的指导思想、内容选择,还是栏目设计等,都与之前的人教版教材有了很大的变化,它更加集中地体现了时代的气息,突出了学生认知规律。面对新教材,如何进行有效解读,让课堂教学更符合新课标理念,更好地引领学生学习知识,发展能力,提升语文素养,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把握住新旧教材之间的变化,厘清统编新教材与人教版教材之间的内容之区别,准确把握编者意图,才能有针对性调整与改进教学策略,促进课堂教学更合理、更高效。下文以二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谈谈笔者的思考。

一、紧扣新旧教材“共同点”实施阅读教学策略

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前身是人教版教材,它是在其基础上修订出来的,在保留以往教材优点的同时,无论是识字、写字,还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课后习题,都是从以前的“识记”层面向“运用”层面上的转变,更突出了实践性与时代气息,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在突出传统篇目教学中弘扬祖国文化

将人教版与统编本新二年级上册教材进行对比,不难发现以前的许多优秀课文在统编教材中都还是保留着的,只是在编排呈现顺序上作了相应的一些调整,以更好适应学生学习。比如《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在人教版原是一年级下册教材中的课文,而现在编入统编二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课。原来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中的《我是什么》《植物妈妈有办法》《曹冲称象》《黄山奇石》《日月潭》等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篇目,全部被统编本新教材所采用。而那些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的或者说具有争议的课文,如《窗前的气球》等则删除了。整本书中,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课文比较多,既有反映学生生活场景的,也有歌颂我国仁人志士的;既有适合学生阅读的寓言童话,又有传统的古诗词。在教学时,教师就要根据教材内容的调整导向,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教育,让语文成为“有根”的教学,培养学生从小继承、弘扬与发展传统的意识与习惯。

(二)在注重知识积累教学中培养识字能力

低年级的主要任务是识字与写字,这无论是人教版教材中,还是新的统编本教材中都有较强的体现。但比较而言,统编本教材中更加重视学生的书写要求,重视字词积累。比如,第一课《小蝌蚪找妈妈》中,在原有教材中,要求学生会认的字也只有“灰、迎、阿、姨、追、顶、披、鼓”8个,但统编本则要求学生会认的字达到15个:“塘、脑、袋、灰、哇、教、捕、迎、阿、姨、宽、龟、顶、披、鼓”。这几乎是人教版的一倍!而对于写字,人教版要求学生会写的字有“有、什、变、在、么、条”6个,统编本就达到了“两、哪、顶、肚、孩、就、宽、晴、皮、跳”10个,比原来增加了4个。面对生字量的增加,在教学时,教师就要重视识字写字教学。

(三)在进行语言规范表达训练中贴近儿童天性

就语文文本而言,文本的言语形式主要表现为文章体裁、材料选择、表达方式、结构层次、音韵节奏、标点符号等方面;言语活动表现在听、说、读、写四方面;言语交际能力是指母语教学中,培养言语主体以口头语和书面语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1]因此,不管是人教版的旧教材,还是统编本的教材,所入选的教材文本,编者都特别注重入选文本的语言表达要努力做到规范,富有典范性,是一个个易于学生学习语言表达的“范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紧紧把握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文本这一学习“范例”,进行语言表达规范性训练,从而实现语言表达规范学习过程贴近儿童实际,符合儿童天性,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同时表述更加规范、具体,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言规范,养成准确的语文表述习惯。比如在《曹冲称象》这一课,原教材题目是《称象》。虽然增加了“曹冲”两字,表述就更加具体,更具有指向性,让学生通过题目就知道课文讲述的是曹冲称象的故事,而不是别人称象。再比如,在这一篇课文中,人教版中介绍曹冲的年龄是七岁时,是用小写的“7”字,而在统编本教材用的是大写“七”字,显然表述更规范了。

(四)在联系生活学语文中引发学生情感共鸣

新旧两种教材在编写中,编者都特别注重一点,那就是关注学生的生活,重视引导学生在广阔丰富的生活中学语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根据这一特点,引导学生紧紧抓住统编本教材内容所具有生活性,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来学习语文,把语文学习融入生活之中,引导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找到原型,从而调动学生的语文情感,让文字具有温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度。

比如,在教学《树》这一课,原来笔者在教学中是利用多媒体出示各种树的形象来丰富学生对树的感性认识。由于所选用树的图片都是从网络上找来的,作为观摩课的试教,笔者发现它与学生生活中认识的部分树有了陌生感,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而课文中的许多树种 如“松柏、木棉” 等树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中找到的,所以,笔者事先布置学生去附近观察那些树木,还把这些树木给拍照制成课件。这节课,当学生在课件中看到自己熟悉的树木时,课堂气氛十分浓厚,他们在描述、交流自己熟悉的树木时洋洋洒洒,课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紧扣统编教材“变化点”实施阅读教学策略

面对统编本教材这么多的变化,我们就要紧跟步伐,研究教材编写者编写思路,调整教学策略,以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

(一)在扩大阅读面中开阔学生视野

有效将课内外的语言积累相结合,可以使内隐的语感素质和外显的语文能力同构共生。[2]因此,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要求:从低段到高段学生每一学期都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比如,低段就要求学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在统编本的语文教材中,相对于旧教材,更为突出落实这一课标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呢?统编本教材专门新开辟了一个阅读栏目,并设置不同的标题,来激发阅读兴趣。比如,一年级叫“和大人一起读”,二年级叫“我爱阅读”等等。在教学时,教师就要及时寻找时间,带领学生一起来阅读,丰富阅读知识,扩大阅读视野,提升阅读素养。笔者做法是:每天安排早自修十到十五分钟固定的时间组织学生阅读;建议有条件的家长每周要有两次的不少于一个小时的时间的亲子阅读;开展师生同读一本书活动。由此,笔者的班级里营造了一个浓浓的读书氛围,同学们有空就往图书室里跑,这样,笔者让每一个学生在不经意中逐步养成爱读书、乐读书、想读书、会读书的习惯,从而让学生的语文视角更广阔。

(二)在实施传统文化进课堂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统编本教材对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篇目进行优选,并增加了一定份额内容,目的是让语文教学能够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让学生了解、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比如,统编本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外国篇目三篇,而国内的占了绝大多数!教学时,就要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除了教材中安排的优秀传统文化课文之外,平时还要带领学生利用课外大量阅读我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

(三)在改变作业形式中突出学生个性感悟

对于语文作业,教师应该针对具体的、个性的学生,设计具体的、个性的学习活动。[3]因此,在统编本教材中,“课后练习”也作了很多修改与扬弃,对于那些抄抄写写的作业统统予以放弃,对于那些不好操作的练习也给予改变,对于一些模糊的作业表述也加以修订。这样设计就尊重了学生的年龄特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易于、乐于操作。比如,在《坐井观天》这一课的课后练习“我会读”中,人教版简单要求“分角色朗读课文”。但统编本教材中是这样安排的: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下面句子:①“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②“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③“不信,你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吧。”可见,同样是分角色朗读,但是统编本教材的要求就更加具体、明确,三个句子需要用三种不同的语气来朗读。学生如果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出来,那么朗读能力就会得到更好的提升。接下来,人教版安排的作业是“抄一抄”,抄写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不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而统编本教材安排的却是:“小鸟和青蛙在争论什么,它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这是一个开放的题目,让学生交流一下小鸟在争论什么,交流一下它们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对文本的理解,说出自己的独特想法,这对促进个性化学习、理解与表达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另外,在统编本的教材中,还增加了许多原来没有的作业,比如变背诵为复述,把以前的那些单一的词语识记变为短语识记,让学生仿照课文中的句子来造句,增加了一些想象、讨论、交流等等,突出了语文工具性本质特点。

总之,统编本教材面世时间虽然不长,对于教师来说,它还是一个新事物,没有更多的教学经验可以借鉴,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并与人教版教材进行对比,在教学中不断地去发现、去理解它们的异同,分析把握教材编写意图,进而调整思路,改进策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倍增。

[1]李维鼎.语文言意论 [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

[2]赵霞. 小学高段言语教学的实施策略 [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6(4).

[3]张幼琴. 基于生本的课堂作业“随堂化”微改革[J].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2016(1).

猜你喜欢

人教版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背课文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